当前位置:在线查询网 > 在线百科全书查询 > 齐长城老龙头

齐长城老龙头_在线百科全书查询


请输入要查询的词条内容:

齐长城老龙头




齐长城老龙头


称为北方的“天下第一关”“山海关”的 万里长城伸入大海的烽火台,和山东境内的齐长城伸入大海的“齐长城烽火台”,被誉为迄今沿海地区中国仅存的“两条古长城老龙头”,堪称“天然国宝”。

2001年6月25日,国务院公布,齐长城遗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春秋战国时期齐国修筑的“中国最古老的长城”、西起山东长清县,绵延 309.45公里,东入黄海海岸边的黄岛于家河村。齐长城老龙头——齐长城烽火台,就坐落在青岛市黄岛区于家河村东北的海边上。

青岛市政府、开发区管委(黄岛区政府)对齐长城遗址的保护非常重视,于1999年,在齐长城入海处的遗址上重建了齐长城老龙头——“齐长城烽火台”。

齐长城烽火台通体由灰色花岗岩石砌筑。烽火台高22米,占地3571平方米,由宽、长各12米左右、高6米左右的“方形烽火台”,和由宽大石阶长达48米的“烽火台通道”,及其两侧各厚达 0.55米左右的“烽火台通道墙体”三部分组成。 通道墙体一排排墙垛口和烽火台顶部上的方形墙垛口,构成了古代海防边关上的一座城堡要塞。

通过烽火台3米高的拱形大门洞和楼梯到二层可抵达烽火台顶。在此向东南方向,可望到环绕胶州湾的青岛、黄岛、薛家岛及其环绕的辽阔海面、港口和滩涂;向西北方向,可望及小珠山,黄岛新城。在此小憩,发怀古幽情,叹沧桑巨变,别感惬意。站在烽火台上,东望大海,烟波浩淼,心旷神怡。

齐长城老龙头是青岛市观光旅游的一大景点。

长城


在长期频繁的战争实践中,齐人或从防的御敌功能得到启示,萌发了建筑不是周圈封闭式的城墙联想,在平地筑起与障水毫不相干的高大夯筑土墙。其动机已不是为了障水,而是为了御敌。长城于是产生。

齐长城于春秋齐桓公时期开始修筑西段,至迟在鲁襄公十八年(公元前555年)业已完成,前后共修建了一百余年(约公元前685—555年)。长城亦由西向东渐修,长清以西的板筑长城墙当为最早所建,后接山岭渐修至博山以西,至春秋中叶完成西段长城修筑。战国初期齐威王时又接博山段长城,始向东续修,齐宣王时方将长城修至海滨,最后完成数条长城修筑。东段长城共修筑了七十余年(公元前356—284年)。

齐长城经春秋战国近一百七十余年的艰苦努力,使一千余华里的长城东西衔接,终于完成了齐国南境国防线的长城建设。

意义


长城是我国古代早期的一项军事防御工程,春秋战国时期为适应诸侯国争夺战争的需要而修筑。主要是从军事防御需要考虑和组织实施的。齐长城的疆域又不限此界,仅以此为守界;即战时自防守于此,利时又可以以此界进攻尽取它国之地,即所谓能攻易守。这从春秋战国时期齐国曾多次越过长城攻侵它国的实例得以证之。

从齐长城的建筑结构上多设烽火台、防门、关塞、关卡等设施上分析,也主要从军事用途上考虑的。此设计可以做到战时能及时发出信号,也能做到出入便利,易守难攻,使齐国南部长达千余里的国防线连片成为一体。这于当时楚筑方城,燕、赵、魏诸国分段筑城的情况迥然有别,这不能不说是二千五百年前我国军事防卫设施上的一大奇迹,充分说明当时齐国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劳动人民的聪慧才能,这也与春秋战国时期在齐国曾出现管仲、孙武、田穰苴、孙膑等一批著名的军事家有关。齐长城的修筑在春秋战国时期防鲁备楚及争霸称雄的战争中发挥了重要的军事作用,使齐国在长达五百余年的动荡战乱中立于不败之地,胁鲁楚,伐燕赵,攻卫宋,争首霸,取七雄,成为泱泱大国。

为了发挥齐长城的军事防御作用,在依山借助泰沂山系地利的科学设计中也得到了充分体现。泰沂山系有一条东西绵延近二百里的山脊线上。在长城的设计中也充分考虑到利用泰沂山脉天然屏障的地理特点,贯彻了“夫地形者,兵之助也”的军事思想。因山系沟谷切割,峰顶岩坡峭拔,陡险异常,在当时以车战为主的战争中,无需在此处再修筑城墙,所以在调查时不少山系顶峰地段无城墙残迹,这样即起到了防卫作用,又节省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但在低谷河流平坦地段均设防严固,在谷地尽头修筑长城,可以拒敌国门以外。

齐长城充分利用泰沂山脉自然山势的设计,不仅充分体现了“齐陵堤防,必处其而右背之”的军事原则,也节约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充分显示了当时齐国科学的先进和体现军事防御这一军事主导战略意图。

计如此庞大的工程绝非易事,需要精心计算,通盘考虑。但组织实施此项浩繁的工程更为不易,需要长时间人力物力的协调组织,配合施工方可完成。能设计此项工程没有先进的科学技术不行,能完成工程建筑没有雄厚的经济基础也是不可能的。于此体现了齐国综合国力的强盛和经济基础的雄厚,也反映出东方大国的气势雄风。正如司马氏所言:“洋哉,固大国之风也”。

齐长城随着秦统一战争的开始和齐楚相续被秦所灭,失去了军事上的防御作用,但做为春秋战国时期强盛齐国的见证和我国最早的长城遗迹,其意义已经载入史册。如今这里成为一处人文景观,旅游观光的好去处。

补充


青岛市黄岛区境内的齐长城,从黄岛区与胶南市交界的扎营山入境,至黄岛区于家河东北侧入海。全长15800米,历经62座山,遗址尚存10450米,占黄岛区境内齐长城总长数的66.1%

黄岛区境内的齐长城有三段已采取了保护措施。

一是小珠山西峰脚下的西峰关,在其遗址上用石砌成300多米的长城,重现了当年齐长城的“缘岗峙崇观,跨谷绝惊虹”壮观景象,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王光英题写了“西峰关”三个大字;

二是在入海处修建了高22米,占地3571平方米的齐长城烽火台。站在烽火台上,东望大海,烟波浩淼,成为黄岛区观光旅游的一大景点。为此,新华社专门刊发了修建齐长城“老龙头”的照片;

三是在首批区级文物保护单位的徐山石屋,立有“市级文物保护单位——齐长城遗址”石碑一座。2001年6月25日,国务院公布,齐长城遗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如今,这三处遗址成为来黄岛观光旅游人们必去的景点。

山东黄岛“齐长城老龙头”风景日戳,和“齐长城老龙头风景日戳启用”纪念邮戳设计图稿

相关分词: 长城 老龙头 老龙 龙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