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在线查询网 > 在线百科全书查询 > 普通微生物学

普通微生物学_在线百科全书查询


请输入要查询的词条内容:

普通微生物学




基本信息


书名:普通微生物学

ISBN:781066013

作者:徐孝华

出版社: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

定价:23

页数:276

出版日期:1992-5-1

版次: 1

开本:16开

包装:平装

简介


本书是全国高等农业院校教材。本书在参阅国内外的最新进展,围绕微生物的形态、生理、遗传、生态和分类,对微生物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作了比较系统和详细的阐述,力求做到概念准确清楚,叙述简明扼要,而且照顾到知识的系统性。关于实验操作技术的基本原理除在本书有关章节叙述外,将在本课程的实验指导书中详细介绍。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微生物在生物界中的地位

第二节 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

一、真核生物细胞的特点

二、原核生物细胞的特点

第三节 微生物与微生物学

一、微生物的类群

二、微生物学

第四节 微生物的作用

一、微生物与土壤

二、微生物的产物

三、生物防治

四、食品加工、食用和药用

五、微生物在遗传工程的重要作用

六、其它

第二章 原核生物

第一节 模式原核细胞的构造

一、细胞壁

二、细胞质膜

三、间体及其他内膜结构

四、细胞核

五、质粒

六、细胞质及其内含物

第二节 细菌的形态与特殊构造一

一、细菌的形态和大小

二、细菌细胞的特殊构造

第三节 放线菌

一、放线菌的个体形态

二、放线菌的繁殖和群体形态

第四节 蓝细菌

一、蓝细菌的形态和结构特征

二、蓝细菌的繁殖

第五节 其它代表性原核微生物

一、螺旋体

二、粘细菌

三、鞘细菌

四、立克次氏体

五、枝原体

六、衣原体

七、蛭弧菌

八、古细菌

第三章 真核微生物

第一节 真菌

一、真菌的细胞结构

二、菌丝体和菌丝结构

三、无性繁殖

四、有性繁殖

五、真菌菌落

六、生活周期

第二节 粘菌

一、粘菌的形态

二、粘菌的生活周期

三、粘菌的培养

第三节 原生动物

一、原生动物的细胞

二、原生动物所特有的功能结构

三、形态和大小

四、繁殖

五、原生动物的类群

第四节 藻类

一、藻的形态与结构

二、藻的繁殖与生活周期

三、藻的分类

第四章 病毒

第一节 病毒的形态结构

一、病毒的形态和大小

二、病毒的基本结构

三、病毒的包含体。

第二节 病毒的分类

一、Lwoff和T0urnier所提出的分类系统的依据

二、目前的病毒分类系统.

第三节 噬菌体

一、噬菌体的形态和结构

二、噬菌体的生活周期

三、蓝细菌噬菌体

第四节 动物病毒

一、动物病毒的生活周期

二、艾滋病毒

第五节 植物病毒

一、植物病毒的侵入

二、复制

三、装配和释放

第六节 亚病毒和其它伴随疾病的小分子RNA病毒

一、亚病毒

二、其它伴随疾病的小分子RNA病毒

第五章 微生物的营养

第一节 微生物细胞的化学组成和营养要求

一、微生物细胞的元素组成

二、微生物细胞中的有机化合物

三、微生物营养物质的来源及其功能

第二节 微生物的营养类型

一、光能无机营养型

二、光能有机营养型

三、化能无机营养型

四、化能有机营养型

第三节 微生物吸收营养物质的机制

一、吞噬作用

二、渗透吸收作用

第六章 微生物的代谢作用

第一节 微生物的能量

一、ATP的结构

二、ATP的生成

三、微生物氧化的方式

四、能量的利用

第二节 微生物的分解代谢

一、己糖的分解

二、丙酮酸代谢

三、多糖分解

四、蛋白质的分解

五、氨基酸的分解

六、脂肪和其它有机物的分解

第三节 微生物的合成作用

一、蛋白质的合成

二、核酸的合成

三、细胞壁的合成

四、次生代谢产物

第四节 合成代谢与分解代谢的相互关系

第七章 微生物生长与环境条件

第一节 微生物的生长和测定方法

一、生长的定义和测定方法

二、细胞生长周期

三、细菌的群体生长——生长曲线

四、二次生长、同步生长和连续培养

五、细菌在固体平板上的生长

六、真菌的生长

第二节 环境条件对微生物生长的影响

一、温度

二、水分和渗透压

三、酸碱度

四、O2和Eh值

五、辐射

六、超声波

七、化学杀菌剂和抑菌剂

第八章 微生物的遗传分析和基因重组

第一节 遗传的物质基础

一、证明DNA是遗传物质基础的经典实验

二、遗传物质在细胞中的存在方式

第二节 基因和基因表达_

一、基因

二、基因表达

第三节 原核生物的基因重组”

一、转化

二、转导

三、接合

四、染色体外遗传因子的转移

第四节 真菌的基因重组

一、有性生殖

二、异核现象

三、准性生殖

四、线粒体遗传

第五节 遗传工程

一、主要操作步骤

二、现状和发展前景

第九章 微生物的突变和诱变育种

第一节 基因突变的发生及其机制

一、基因突变

二、突变的表型

三、突变的机制

第二节 基因突变的特点

一、突变率

二、回复突变

第三节 诱变剂

一、化学诱变剂

二、物理诱变剂

第四节 突变体的选择和检测

一、基因突变延迟

二、突变细胞的选择

三、突变菌落的检测

第五节 微生物诱变育种

一、自发突变育种

二、诱变育种

第十章 微生物的调节

第一节 酶作用的调节

第二节 酶合成的调节

一、酶合成的阻遏和诱导

二、遗传控制的操纵子理论

三、阻遏与诱导的机制

四、酶合成的正控制

第三节 形态形成

一、细菌芽胞的形成

二、真菌的形态形成

三、粘菌的形态形成

第十一章 微生物在自然界的分布与作用

第一节 微生物在自然界的分布

一、土壤中的微生物

二、水体中的微生物

三、空气中的微生物

四、食品中的微生物

五、极端环境中的微生物

第二节 微生物在自然界物质循环中的作用

一、碳素循环

二、氮素循环

三、硫素循环

四、磷素循环

第十二章 微生物与其它生物的关系

第一节 微生物间的相互关系

一、中性关系

二、偏利作用

三、协同作用

四、互惠共生

五、竞争关系

六、拮抗作用

七、寄生关系

八、捕食关系

第二节 微生物与高等植物间的相互关系

一、植物的根际与根际微生物

二、微生物与高等植物间的共生关系

三、植物茎叶和果实上的微生物

四、微生物引起的植物病害

第三节 微生物与人和动物间的相互关系

一、互生关系

二、捕食关系

三、共生关系

四、寄生关系的病原微生物

第十三章 侵染与免疫

第一节 侵染

一、微生物入侵寄主的过程

二、对寄主防御功能的抵抗

第二节 免疫

一、非特异性免疫,

二、特异性免疫

第三节 抗原和抗体

一、抗原

二、抗体

第四节 血清学反应

一、血清学反应的一般规律

二、凝集反应

三、沉淀反应

第十四章 微生物的分类

第一节 分类单位的多层次性

一、微生物的多层次分类单位

二、种的概念

三、双名法和命名法则

第二节 细菌分类方法

一、传统分类法

二、化学分类法

三、数值分类法

四、遗传学分类法

第三节 细菌分类系统和常见的细菌类群

一、细菌分类系统

二、常见细菌类群的代表

第四节 真菌分类

一、真菌分类系统

二、常见真菌类群的代表

第十五章 微生物学的发展史

第一节 微生物学的早期发展

一、我国古代对微生物的利用

二、早期发展

第二节 微生物学的全面发展时期

一、医学微生物学

二、土壤微生物学

三、抗生素的发现

四、病毒学

五、遗传学

六、微生物学技术

第三节 近代微生物学的发展

一、分子遗传学

二、细胞结构与功能的研究

三、免疫学与单克隆抗体

四、电子计算机的应用

微生物学大事一览表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