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在线查询网 > 在线百科全书查询 > 盘锦民谣

盘锦民谣_在线百科全书查询


请输入要查询的词条内容:

盘锦民谣




盘锦民谣


盘锦近代和现代的的民谣(顺口溜)不少,有很多还是这座移民城市所独有的。这些活泼、诙谐、健康的民谣文化,可以了解盘锦历史和民俗,有些也可教育后人,是宝贵的文化资料。这些民谣粗略可分为鱼蟹类民谣、水文化民谣、渔雁文化民谣、节气民谣、伪满民谣、解放战争时期民谣、大跃进时期民谣、童谣、节俗民谣、盘山老城民谣、新时代民谣等。

鱼蟹类民谣


“棒打野鸡瓢舀鱼,螃蟹爬到饭锅里”。这句民谣中揭示,在过去,确切一点说是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之前,盘锦的鱼蟹资源曾出奇的多。特别是河蟹,民间还出现了“螃蟹搭桥助唐王归东”的故事。但六十年代后,随着石化业的发展,农田水利建设的进步,向沟塘、河流、海洋的排污排废现象开始严重起来,加上人类对河蟹的大肆捕杀,使野生河蟹资源基本绝迹。

“梭鱼头,鲅鱼尾,鲫鱼肚子,鲶鱼嘴”;“生吃螃蟹活吃虾,新鲜虾耙子卤了它”。这两句民谣既证明了盘锦鱼米之乡的地位,又说明了鱼的好吃部位。而“九月圆脐十月尖”,则反映出人们吃雌雄河蟹的最佳季节。这三句民谣暗示了盘锦人吃水产品是极其讲究的。

水文化民谣


“九河下梢,十年九涝”。盘锦境内河流多达22条,历史上因缺乏治理,水灾一直困扰着盘锦人,在清代嘉庆3年至光绪20年,就发生7次大洪水,1960年也发生过大洪水。建市后,全市人民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在人民军队的帮助下,兴修水利,防讯防涝,战胜了洪魔。

渔雁文化民谣


“辽东湾好地方,潮涨流北上,潮落流南方。早出乘流去,晚归必潮涨”;“清明虾扬子,小满鱼来全。夏至不拴网,立冬不走船”;“春分河开,清虾上来”;“七月里来天气热,漂上来都是大海蜇”;这几句民谣反映出渔民捕捞的规律。

“海天边,头顶天,脚踩三块板,脑袋系在裤腰间”。这说出渔民出海的艰难和危险,奉劝他们要守海上规矩。

“有女莫嫁打渔郎,一年四季守空房。有朝一日郎回来,被窝未暖又出船”。这是过去入海口一带渔村的民谣,反映渔民长年漂泊海上,妻子的思恋和惦念之情。

节气民谣


“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看河柳,七九河开八九雁来,九九加一九黄牛遍地走”。这句民谣表现出盘锦各个节气的自然状况。

伪满民谣


“哪里有开拓团,哪里不团圆”。这是伪满洲国时期,日本侵略者从本国和朝鲜国大批向我地区移民,大肆强购和掠夺土地及房屋,导致老百姓流离失所,饥寒交迫,因此在民间传出的民谣,它是伪满民谣中最让人碎心的一段!

“人进苇塘,驴进磨房”。伪满时期,日本侵略者在我地区设立了“王字株式会社”和“康德公司”等掠夺性企业,大肆霸占和掠夺我芦苇资源,并奴役中国苇工。这句民谣道出了当时苇工的牛马生活。

“打精米,骂白面,怕死不吃经济饭”。这是1941年12月8日,日伪当局宣布平民不准吃大米、白面、猪肉等,否则视为经济犯,要受到鞭打、监禁或杀戮,从此产生的民谣。实际上,日本侵略者当时共在盘锦地区廉价强掠开发水田30万亩,实耕土地7万亩,每年掠夺粮食2000余万斤。

“一人一马一枝枪,去打鬼子随大帮”。这是“九一八事变”后,盘山、沙岭等地老百姓为保家卫国,争相参加由“绿林好汉”项青山、盖中华、张海天、蔡宝山等人组成的盘山抗日义勇军(受张学良将军支持),所产生的民谣。

“马贼的枪一响,日本兵一个的死;马贼的枪两响,日本兵两个的死”。这句民谣中指的“马贼”是盘山抗日义勇军,据1932年5月29日的伪《泰东日报》载:蟠踞辽西一带,老北风势不可侮。老北风就是盘山抗日义勇军首领张海天。该民谣当时在当地和日军中广为流传,可见盘山抗日义勇军在打击日寇战绩卓著,有一定影响!

解放战争时期民谣


“腊月十八日,月牙出正东,我军往西行,攻打田家城。机枪响,大炮轰,我军去冲锋……”。1947年,解放军攻打大洼县田家镇,打败了受国民党支持的土匪武装——清剿队,解放田家镇后,在群众中产生了这段民谣。

大跃进时期民谣


大跃进时期,盘山县县委为了大干农田水利建设,向全县人民提出了“男女总动员,苦战60天,四点到工地,十点把家还,干活如冲锋,任务再提前,质量象水泥,进度赛闪电,多快好又省,处处保平安”、“下决心,立恒心,不达先进不甘心”等口号。还有积肥口号,如“白天靠太阳,晚上靠月亮,日月都无有,灯光明又亮”。这些口号后来都成了民谣……“白天地里人山人海,夜间灯火到处通亮”;“爱苗如爱子,保苗如保命”。这些是反映当时盘山春播时的民谣。这些农田水利建设和与其相关的民谣,表现出当时人们的精神状态。

童谣


“悠啊,悠孩睡觉啊,狼来了,虎来了,大妈猴子跳墙来了……”。这是过去,盘锦西部农村的满族和锡伯族妇女,有把孩子放在摇车中,唱这段童谣悠着睡觉的习惯。孩子可睡得香、安稳,母亲可腾出功来做活。

“拉大锯,扯大锯,姥家门口唱大戏,接闺女,唤女婿,小外孙也要去。杀绵羊,宰母鸡,小外孙,哭啼啼,拉来马,套上车,送你快回去”。这段童谣一般是边做游戏边说,揭示了过去人们文娱活动少,孩子们喜热闹场面的现实。

“皮猴筋我会跳,三反运动我知道。反贪污反浪费,官僚主义也反对”;“小汽车。嘀嘀嘀,里边坐着毛主席。毛主席,挂红旗,气得美帝干着急”。这两句童谣在过去是边跳皮筋边唱,反映出当时的孩子们,爱党爱国爱家,崇拜领袖,仇视腐败现象和美帝霸权主义。

“大雨哗哗下,北京来电话,叫我去当兵,我还没长大”。在盘锦的移民文化中,有这样重要的一页,五十年代末期,大批荣转军人携家带眷落户盘锦,他们的孩子和盘锦的孩子一样,都是最可爱的人的追星族,向往祖国首都,无比崇拜毛主席,“拥军热”使这段童谣在盘锦广为流传!

“半夜三更,想起雷锋。来到侧所,打扫卫生。节约用电,没有开灯。掉进茅坑,与粪斗争,‘壮烈牺牲’,传到北京,毛主席说他‘傻卜楞登’”。这段六七十年代的童谣表示出当时的孩子敬英雄、敬模范,但却天真、调皮的心理。

节俗民谣


“腊月二十三,灶王爷上了天;腊月二十四,写对子;腊月二十五,做豆腐;腊月二十六,割年肉;腊月二十七,宰年鸡;腊月二十八,帖窗花;腊月二十九,蒸粘豆包;三十晚上坐一宿,大年初一挨家走,拜个年,磕个头,祝爷爷、奶奶、姥爷、姥姥活到九十九”;“吃鱼可‘年年有余’,吃猪血肠可‘肠吃常有’,吃红烧肉可‘人人高寿’,吃豆腐可‘大家都富’,吃馒头可‘蒸蒸日上’,吃丸子可‘团团圆圆’”;“小孩小孩你别哭,过了腊八就杀猪,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这几句民谣,生动再现了过去盘锦老百姓的过年习俗。

盘山老城民谣


“台子沟,台子沟,台子倒了出码头”。在明代时,朝廷修筑关外边防时,在双台子这个地方建了两座台子,当时这里只有十几户人家坐落在一条小河沟边(现在双台子河)。后来两座台子都倒了,小河沟却渐年扩展了,可以航行大船了,小村子也兴隆起来了。因小村无名,常过往的船工和行商坐贾听说过这里有过两座台子,便称这为“双台子”,从此就传开了。

“轻工业豆腐房,重工业打马掌”。这是建国初期在盘山县城中的民谣,也是当时盘锦经济的真实写照。解放初期,盘锦仍然是以耕为主的自然经济,工业企业只有31家,多数为粮油加工、铁匠炉等,年工业产值只有1000余万元(1970年不变价)。

“一条马路望两头,六个警察俩岗楼,没有公园没有猴,满街都是驴粪球”。这是六七十年代,各地下乡到盘锦的知青,为盘山老城编的民谣,形容盘山街里的落后状况。不过这里所说的“驴粪球”,并非驴的排泄物,而是一种叫骚夹子的小螃蟹,味道很差,但当时却出奇的多。以至于成群的往街里爬,过一辆马车都会压死几十个!

“南大坝,北大坝,三厂铁东到辽化”。这是过去说明、概述盘山县城范围和东郊主街的民谣。不过,也常有盘山人引用此俏皮嗑,自豪的称自己为“坐地户”,暗示这一大片他都熟,老人都认识他,他吃得开。

“屯老二进盘山城,穿一身趟绒,扎个麻绳,看了场电影,不知道啥名;喝了瓶汽水,不知道退瓶;打一针,不知道哪疼”。这是七十年代和八十年代初期,在我市西部农村流传最广的一句民谣,说明那时的交通不方便(跑线的客车极少),通讯不发达(挂电话都得经过场乡镇的总机转),农民生活贫困,他们向刘姥姥进大观园一样向往着城市……可时过境迁,现在这里的不少农民不胆用上了手机,有的还盖上了小二楼,买了私家车,闲余时间还到上海、北京等大城市去旅游!

进入了二十一世纪,盘锦各族人民沐浴着党的十六大和市委四届七次会议提出的“生态立市,科教兴市,产业强市”的灿烂阳光,又传出了一些赞美新时代的民谣。如“住楼房,睡钢床,洗淋浴,吃食堂”的民谣,是在赞颂大洼县西安生态养殖场有机猪养得好。

相关分词: 盘锦 民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