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在线查询网 > 在线百科全书查询 > 攀高铺街

攀高铺街_在线百科全书查询


请输入要查询的词条内容:

攀高铺街


攀高铺街即今天攀高铺巷,东南自桥儿口、方杆巷相接处起,西北至章贡路东南侧止,与八境路口遥遥相对,中段西侧与景凤山东端相通。



人文历史


读过清同治《赣县府志》的便知道,攀高铺是条与青云街有着相同学究意义的街道。因东近涌金门码头,西近府学,清代时店铺广布,其中有相当多的小客栈,供科举时代参加应试的学子居住,故美称攀高铺。所以,这府学,正前有青云街,稍后有攀高铺,两个地名,便可以看出多少功名思想堆积在了其中。

最新情况

现状

随着府学的迁变,以及八股文的衰退,特别是1905年清政府下谕废除科举后,府学这座官府的前街后院的功名色彩也削减为零了。不仅仅青云街没有得志猖狂的气势了,攀高铺也不再是孜孜求学求成的学子们制造梦想的场所了。攀高铺不仅街道百年来没有扩大半点,便是它原有的浓厚的文化与商业氛围也失了氲氤。

相关科举制度


科举制度是中国文化与文明史的重要内容。从隋唐宋元明清,历时一千三百年,为中国选拔出了十万名进士、百万名以上的举人。这些人,成为中国历代官员的基本队伍,成为中国古代文化与文明的主要创造者。仅历数与赣州有历史渊源的人物,诸如白居易、孟浩然、苏东坡、阳孝本、洪迈、赵卞、周敦颐、文天祥、王阳明、池梦鲤、刘景熙等等,便会感觉,科举制度的确为国家选拔了精英、栋梁,为维持中国儒家文化的传承起到了不可抹杀的作用。

然而,科举制度到了清代被演变了。中后期的清政府囿于国库紧缺之困扰,开始允许有钱人家用钱来捐官,使得本来便有着种种漏洞的人才选择在纯功名色彩的基础上又增添了金钱的内容,科举制度逐步受到了冲击。一方面是没钱捐官的属于真正读书的一类人,辛辛苦苦地遵循着千百年来逐渐形成的十分僵硬的考试规则与考试内容之要求,陷于“八股文”的桎梏中,企图烈火中成长为火凤凰;另一方面是有钱人家的不愿或不会读书子孙,捐些钱两便可以避开科举直接为官。这种现象无疑都与科举最早的意愿相悖,没有真正选拔出可以谓之为栋梁之材的人才,相当部分入选之人属于陈腐机械或绣花枕头类,科举弊端愈见明显。于是,在清末,张之洞与袁世凯便积极鼓动慈禧太后,废除了科举,开始推行新学与白话,鼓励读书人学以致用,成为真正的国家可用之人。

清代医学家徐灵胎为“八股文”写过一首绝妙的讽刺诗:读书人,最不济。背时文,烂如泥。国家本来求才计,谁知变做了欺人技。三句破题,两句承题。摇头摆尾,便道貌岸然是圣门高第。可知道三通四史是何等文章?汉祖唐宗是哪一朝皇帝?(余秋雨《十万进士》)今天,在攀高铺巷内西北段住着位九十二岁老人李振亚。这位安徽籍的当代书法家,6岁习书,草体矫健,楷书厚重,用墨酣畅淋漓,质感丰富,燥润相间,潇洒自若,尤其是楷书大气磅礴,震撼人心。老先生还有一绝,左手可书反书,右手可书正书,所谓“左右开弓”。这样一位世纪老人,虽然也不曾眼见清代科举从旺盛走往衰败,但作为世居攀高铺的他,他的出生时间与清朝废除科举时间相距并不太远,肯定是可以说得出这攀高铺里一些有关八股文与科举制度一些故事和人的。

世人传说老先生善画梅,且他画的梅如他庭院内种植的百余岁老梅一般,凛然华贵,气节不凡。这属于误传,李老既不画画,他家中也无种梅。但这种美丽的讹传,足以体现人们对这位德高艺磬的长者风范之崇敬。

相关分词: 攀高 铺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