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在线查询网 > 在线百科全书查询 > 偶发分枝杆菌

偶发分枝杆菌_在线百科全书查询


请输入要查询的词条内容:

偶发分枝杆菌




简介


该细菌为条件致病菌,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进入人体后如抵抗力较差或易感体质者则可导致发病。其特点为普通抗菌素无效,易反复破溃,病程较长。

特征


一般表现为伤口就不愈合,通过真菌等一般检测不能发现致病因素,一般抗生素治疗无效,易反复破溃,病程较长。

培养


一般检测不出,需具有相对完善的科研机构的实验室才能培养出。

可用细菌鉴定仪器及试剂盒:Hemoline双相血培养瓶,细菌生化鉴定卡(ATB和API)和药敏卡(Rapid ATB STAPH和ATB G-)进行检测。将感染部位渗出液标本接种Hemoline双相血培养瓶和改良罗氏结核菌培养基,同时接种麦康凯、SS、普通营养琼脂和血琼脂平板等,置28℃需氧培养。所有分离出的菌株接种API、ATB生化鉴定卡作出初步鉴定,对符合分枝杆菌属的菌株再按上述文献中有关分枝杆菌分类方法作进一步的生物学及生化特性鉴定。对确定为偶发分枝杆菌的菌株再接种上述药敏试验卡,37℃孵育36~48 h后用ATB鉴定仪或手工判读药敏结果,同时有部分药物用药敏纸片扩散法作对照检测。

病理学特点


根据我国福建省(1998年)一例群发性研究的结果来看,59例报道中取39份活检标本,组织学主要呈现三种形式:①弥漫性炎症或脓肿伴肉芽肿25份(64.1%),与临床病程的脓肿形成期基本对应,部分与慢性迁延期相对应; ②局限性肉芽肿伴大量纤维组织增生10份(25.6%),大多与临床分期的硬结期相对应。此两种改变均伴有一定数量的巨细胞;③非特异性炎症4例 (10.3%)。显微镜下常见的改变有:①结节性或弥漫性肉芽肿性真皮或皮下组织炎,皮下组织中见大量的炎细胞浸润;②隧道或窦道形成,内含脓性或出血坏死性物质;③混合性病变。脓肿及其周围上皮样细胞及郎罕氏细胞浸润,但均未见典型的结核性肉芽肿。与结核性肉芽肿不同的是,本病肉芽肿中的巨细胞数量少,体积相对较小,核的数目亦少。肉芽肿周围可见大量的炎细胞浸润,其中以淋巴细胞占优势,其次为一定数量的组织细胞、浆细胞等;④坏死区、小脓肿及其肉芽肿样小结节的周围,通常可见大量的空泡细胞,甚至形成空泡细胞条带或环状结构,即使在局限性肉芽肿病灶中,这种结构也是常见的;⑤非特异性炎症浸润;⑥继发性改变。包括出血、巨噬细胞吞噬含铁血黄素,大量纤维组织增生及少量微血栓等;⑦2例合并隐球菌感染。

感染与致病机理


通过伤口传染,因本病菌具有变异性,一般抗生素不能治疗。

流行病学


由于本病菌在自然界存在,但是在特殊情况下会发生群发,因此具有流行病学的特征。

临床特点


根据我国福建省(1998年)一例群发性研究的结果来看,59例报道中,表皮可见的病灶共39处,除1处在手臂外,其余均位于臀部。30例为单侧,3例为双侧,1例有双臀部及臂部3处病灶。大部分病例局部有轻微红热痛,但均不突出,多数病例无明显的全身症状 。肿胀、皮下硬结或脓肿形成为主要表现,肿胀范围在3~15cm 不等,有波动形成脓肿者,范围3~7 cm。穿刺抽液多为暗红色、铁锈色,少数为乳白色。有的脓肿自发破溃,清创效果不佳;若脓肿早期切开放置引流者多形成窦道,窦道可深达3~5cm。根据病程特点大致可分为硬结期、脓肿形成期及慢性迁延期。

最新研究


据最新研究,本病菌应该和抗生素的滥用有关联关系,特别是本病菌具有极强的适应性,因此,会产生变种。

1998年报道的福建省病例,根据现有的研究,应该是违规使用注射器造成的。

2010年4月,媒体报道了河北省保定市一例偶发病例,但是根据报道的情况来看,不能排除医疗操作中的违规行为。

相关分词: 偶发 分枝 杆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