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在线查询网 > 在线百科全书查询 > 拟古派

拟古派_在线百科全书查询


请输入要查询的词条内容:

拟古派




简介


拟古派,是明代后期文学流派,因为主要人物主张“师法汉唐”,故被称为拟古派。和唐宋派一样,他们的基本观点是反对以文采取代“道统”,主张“文道合一”的传统。

主要人物


前七子以李梦阳(1473年-1530年)、何景明(1483年-1511年)为首,其余为徐祯卿、边贡、王廷相、康海、王九思等。面对纷芜弥漫、平庸呆板的台阁体,李、何诸人深为不满,于是倡导一个文学复古运动。他们明确提出"文必秦汉,诗必盛唐",认为只有秦汉文和盛唐诗才是完美的典范。他们主张把古之文学作为范本,照样描摹。李梦阳曾说:"夫文与字一也,今人摹临古帖,不嫌太似,反曰能书,何独至于文,而欲自立一门户邪"(《再与何氏书》)如此一来,他们的复古就成了典型的拟古,他们模拟出来的作品虽然是貌似秦汉,古色班驳,但内在精神却变形走样乃至完全丢失了,所以批评者把它们讥为徒有其表而无其实的假古董。但由于当时一般文士对台阁体厌烦已久,所以李、何振臂一呼,应者云集,拟古蔚然成为一时风尚。 直至几十年后,又有后七子出来,拟古之风愈猛愈烈。后七子以李攀龙(1514年-1570年)、王世贞(1526年-1590年)为首领,其余有宗臣、徐中行、吴国伦、梁有誉、谢榛等。他们以继承前七子的文学主张自命,而且观点更趋偏激。李攀龙认为"文自西京,诗自天宝而下俱无足观",比起前七子的文必秦汉、诗必盛唐来更为狭小。李攀龙作文"无一语作汉以后,亦无一字不出汉以前",严守古法,不变分毫。王世贞也认为"西京之文实,东京之文弱","六朝之文浮","唐之文庸","宋之文陋","元无文",每况愈下,一代不如一代。《明史王世贞传》说他"声华意气,笼盖海内。一时士大夫及山人、词客、衲子、羽流,莫不奔走门下,片言褒赏,声价骤起。"可见其他们的巨大影响,后七子在散文上取得了不小的成就后七子散文成就最高的是王世贞和宗臣,二人均是长江流域出身的人物。

文风


"且今世之所谓孚者何哉?"-宗臣《报刘一丈书》宗臣,字子相,扬州兴化(今属江苏)人,嘉靖进士。因忤逆严嵩,出为福建布政参议,迁福建提学副使。在任期间,曾率众击退倭寇,卒于任,年仅三十六岁。有《宗子相集》。文学上主张复古,与李攀龙齐名。 《报刘一丈书》是宗臣散文代表作,历来为人传诵。刘一丈,名玠,字国珍,是宗臣父亲宗周的老友,厚爱宗臣,为师长、忘年交。全书就刘一丈来信中"上下相孚,才德称位"两句申展开来,于"才德称位"仅一笔带过,对"上下相?quot;在当时的虚伪大加挞伐。虽然宗臣自己说安于天命、不才尤甚,但骨子里却自视极高,颇有不遇之感。但如直说自己才堪重任,尤其在长辈面前这样说,必不免自衿之讥。所以于"才德称位"一笔带过,这不仅是文章详略之需要,也是涵养风度之表现。"上下相孚"之上当然是指当时相公严嵩,但文章写相公者并不多,写得最详的是相公门者与访者的交往。门者之于访者,原本是下者对上者,但这上者的士人却卑躬屈膝,甘言媚词;下者的门者,却颐指气使,骄焰熏天;上下关系倒了过来。 奴仆如此,则相公之气焰可以概见。文章详写拜见前,而略写拜见后。前面蓄势已足,后面只以"相公家来,相公厚我,厚我"与"某也贤,某也贤",轻作反拨,就顿然形成了讽刺意味?淝苛业亩员龋?晌较曷缘锰濉!豆盼墓壑埂肪硎??担?quot;是时严介溪揽权,俱是乞哀昏暮,骄人白日一辈人,摹写其丑形恶态,可为尽情。末说出自己之气骨,两两相较,熏莸不同,清浊异质。有关世教之文。""相与慨叹妙迹永绝。"-王世贞《题海天落照图后》王世贞,字元美,号凤洲,州山人,太仓(今属江苏)人。嘉靖进士。诗文与李攀龙齐名,世称"王李",同为后七子领袖。李攀龙殁后,王世贞独主文坛二十余年,影响所及,复古成为一时风尚。才学富赡,著作宏富。有《州山人四部稿》。 《题海天落照图后》显示了王世贞散文方面的成就。此文记述了《海天落照图》真临二本的始末经过。看似为题画,然而其中尤详严氏夺画与小毁画二节,又辅之以悲喜唱叹,则其以一斑窥全豹,系世事兴衰于一画得失之用意,皎如日月。王世贞一代英才,卓荦不群,曾不顾生死,与锦衣卫和严嵩父子相对抗,铮铮铁骨,正气凛然。故此文名为题画,实则深蕴现实批判,并不偶然。全文化实为虚,以虚为实。叙事波澜曲折,结构极见匠心,感情尤其深挚。文章并不正面描述或品评仇十洲临本之如何美妙,如何逼真,而是从侧面来烘托。先是极写真迹之迭遭磨难,终归消亡。劫后余烬的临本,亦由此而大贵。文章又以围绕真迹谁属之人物争斗,来衬托真迹可贵。一方面,抢夺者蓄谋已久,甚至为得画不惜置被夺者于死地;一旦得到又写其远出名画千卷之上,得手后人、锦衣卫之间又为占有这幅画而各自极尽丑态。另一方面,被夺者始而延名家,弄狡狯,继而为怨家所发,又先割诗以补临本,再邀友置酒,摩挲三日,恋恋不忍舍去。正是在层层矛盾的描写中,真迹之可贵,令人惊叹不已。

拟古派的分化


就在前后七子拟古风气笼罩文坛的同时,又有一些作家提出新的主张与之抗衡,形成了一个新的派别,即所谓唐宋派。主要作家有王慎中(1509年-1559年)、唐顺之(1507年-1560年)、茅坤(1512年-1601年)、归有光(1507年-1571年)等。他们的主张与拟古派针锋相对。在取法对象上,拟古派称"文必秦汉",他们则标举唐宋。他们认为唐宋散文与秦汉散文一脉相承,而且有所超越,那么学习唐宋,就是学习秦汉。何必舍近求远,模拟秦汉呢?"文章至于宋、元诸名家,其力足以追数千载之上而与之颉颃,而世直以蚍蜉撼之,可悲也。无乃一二妄庸人为讵子以倡道之欤?"(《项思尧文集序》)为了宣传这种主张,唐顺之编有《文编》,茅坤选有《唐宋八大家文钞》,盛行海内,影响极大。在取法的方式上,拟古派提倡模拟字句,唐宋派则强调学习神理法则,唐顺之说:"每一抽思,了了如见古人为文之意,乃知千古作家别自有正法眼藏在。盖有首尾节奏,天然之度,自不可差,而得意于笔墨蹊径之外,则惟神解者而后可以语此。近时文人说秦说汉,说班说马,多是寐语耳。 "(《与两湖书》)唐宋派的努力,对于抵制文坛上令人窒息的拟古风气,起了较大的历史作用。但它也并没有动摇拟古派在文坛上的统治地位,天下仍然推崇李何王李四大家,拟古派地位的真正动摇是在公安派崛起后才得以实现的。 就实际成就来看,"法唐宋"的唐宋派比"拟秦汉"的拟古派要高,具体作家作品知名者亦较多。其中以归有光成就最大,后人曾把归文列为明代散文之首。其他诸人如王慎中之文"铺叙详明,部伍整密,语华赡而意深长"(李贽《续藏书》)。唐顺之之文风简雅清深,时以口语入文,表达形式朴素自然。茅坤行文跌宕而不失法度,所选《唐宋八大家文钞》流行于世。就唐宋派代表作家而言,除王慎中是晋江(今福建晋江)人外,其他诸人都是长江流域出身的人物。如归有光是昆山(今江苏昆山)人,唐顺之是武进(今江苏常州)人,茅坤是归安(今浙江吴兴)人。

相关分词: 拟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