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在线查询网 > 在线百科全书查询 > 尼帕病毒

尼帕病毒_在线百科全书查询


请输入要查询的词条内容:

尼帕病毒


尼帕病毒是一种新出现的人畜共患病毒(一种可由动物传播给人类的病毒)。尼帕病毒给感染者造成严重疾病,特征为脑部炎症(脑炎)或呼吸系统疾病。该病毒还可在猪等动物身上引起严重疾病,给养殖者造成重大经济损失。尼帕病毒属于RNA病毒,与亨德拉病毒密切相关。两者均属亨德拉尼帕病毒属,这是副粘病毒科的一种新病毒类别。



概述


虽然尼帕病毒只导致少数疫情,但它可感染多种动物并在人群中导致严重疾病和死亡,这使之成为一个令人关注的公共卫生问题。

重要事实


尼帕病毒导致严重的疾病,以脑部炎症(脑炎)或呼吸系统疾病为特征。

尼帕病毒可由动物传播给人类,也可直接人传人。

在孟加拉国,2001年至2008年期间报告的病例,半数由人传人导致。

尼帕病毒可在猪等家畜中导致严重疾病。

没有能够用于人类或动物的疗法或疫苗。

狐蝠科的果蝠是尼帕病毒的天然宿主。

疫情


尼帕病毒在1999年马来西亚猪农中暴发的一次疫情期间首次得到确认。自那时以来,又发生过另外12次疫情,均在南亚。

传播


在最初的马来西亚和新加坡疫情期间,大多数人类感染因直接与病猪或其受污染的组织接触而导致。据认为,该病毒通过呼吸道产生的飞沫、与猪的喉咙或鼻腔分泌物接触,或与染病动物的组织接触进行传播。

在孟加拉国和印度的疫情中,食用被受感染果蝠尿液或唾液污染的水果或水果产品(如椰枣原汁)是最可能的感染源。

在孟加拉国和印度后来发生的疫情期间,尼帕病毒通过与患者的分泌物和排泄物密切接触直接人传人。据报告,在印度西里古里,病毒还在一所卫生保健机构内部传播,其中75%的病例发生在医院职员或就诊者中间。2001至2008年,孟加拉国报告的病例约半数由人传人所致。

迹象和症状


人类感染从无症状感染到致命的脑炎情况不同。感染者最初出现流感样症状:发烧、头痛、肌肉痛、呕吐和喉咙痛。之后可能出现头晕,嗜睡,意识混乱,以及表明急性脑炎的神经系统迹象。有些人还可能出现非典型肺炎和严重呼吸道疾患,包括急性呼吸窘迫。严重病例会发生脑炎和癫痫,进而在24至48小时内陷入昏迷。

潜伏期(从感染到出现症状之间的间隔)从4天到45天不等。

大多数急性脑炎幸存者可以完全康复,但约20%会留下残余的神经后果,如持续惊厥和人格改变。少数人康复后又复发或罹患迟发性脑炎。长期而言,在15%以上的人身上观察到持续的神经功能障碍。

病例死亡率估计为40%至75%,但是,该比率可因疫情而变化,取决于当地的监测调查能力。

诊断


尼帕病毒感染可通过一系列不同的检测得到诊断。

病毒分离是最重要、最基本的诊断方法,对于一新型病例,分离病毒是最理想的。病毒分离株的进一步鉴定,还需做电镜或免疫电镜、特异性抗血清中和实验、 PCR等严格的质量控制实验。

免疫组织化学

免疫组织化学,抗兔抗鼠多聚葡聚糖连接的碱性磷酸酶,取代了生物素一亲和素过氧化物酶的检测系统,经济、方便。

免疫电镜

免疫电镜技术尽管繁琐,但对研究致病机理。病理变化是最合适的。

血清中和试验

血清中和试验,有报道血清可能引起细胞毒性,但对血清质量要求低,是可靠的实验方法。

ELISA法检测

间接ELISA法检测IgG抗体,主要是特异性的问题。病毒抗原的纯化损失较大,现已发展了基因工程抗原,利用杆状病毒表达系统会成的重组G和M蛋白抗原,已用于实验中,但还没有用于日常诊断。此技术成功,不仅可解决抗原的用量,也可解决质量特异性问题。尽管ELISA的特异性大于95%,但也存在假阳性问题。虽然如此,ELISA仍可作为一个非常有效的筛选工具,用于日常监测。

PCR技术

PCR技术发展时间较短,但此技术应用范围非常广泛,任一基因区段皆可进行PCR技术检测,尼帕病毒N基因区域高度保守,在此区域设计引物,利用 RT-PCR技术检测RNA,不易漏检。此方法灵敏度高,机体在免疫抗体产生之前或甚微时,即可检测到RNA病毒,及早发现问题,防患于未然。

致病机理


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对此病的致病机理及传染性进行研究发现,此病毒主要具有嗜内皮向性和嗜神经向性,另外还具有嗜气管、支气管向性及嗜膜间质和外膜向性。

此病毒嗜血管内皮细胞,导致水肿,引起间质性肺炎(肺水肿)、脑脊膜炎、肾小球萎缩及胎盘感染。随着病程延长,内皮细胞发展为多核巨细胞,临床表现为急性呼吸道疾病,明显的神经系统疾病。病毒嗜膜间质和外膜向性,导致血管疾病,但没有明显的临床特征。嗜神经向性,病毒核衣壳集中在神经胶质细胞中、大脑皮质、脑干中,并延伸至实质组织,呈现弥散性血管炎,并伴有广大区域稀疏坏死,从而引起严重的神经系统疾病。广泛的血管炎表现,大部分内皮损伤贯穿于脑皮质和皮下,脑脊液中病毒复制活跃,这三者与死亡率增高有关。

治疗


目前没有可用于治疗尼帕病毒感染的药品或疫苗。强化支持性护理并治疗症状是管理感染者的主要方法。

天然宿主


狐蝠科的果蝠——狐属下的特别物种,是尼帕病毒的天然宿主。果蝠身上没有明显疾病。据假设,亨德拉尼帕病毒的地理分布与狐蝠类的分布重叠。例如,澳大利亚、孟加拉国、柬埔寨、中国、印度、印度尼西亚、马达加斯加、马来西亚、巴布亚新几内亚、泰国和东帝汶等国狐蝠中存在亨德拉尼帕病毒感染便是证据,加强了上述假设。

最近,发现狐蝠科吸管狐蝠属的非洲果蝠身上尼帕和亨德拉病毒抗体呈阳性,表明非洲分布有狐蝠科蝙蝠的地域内可能存在这些病毒。

家畜中的尼帕病毒


在最初的1999年马来西亚暴发期间,第一次报告了猪和其它家畜(马、山羊、绵羊和猫狗)中的尼帕病毒疫情。许多猪没有症状,但另一些则出现急性发热病症,呼吸困难和神经症状,如颤抖,抽搐和肌肉痉挛等。一般说来,除小猪仔外,死亡率低下。

这些症状与猪身上其它呼吸系统和神经疾病没有显著差别。如果猪还出现异常的犬吠样咳嗽,或如果出现人类脑炎病例,则应怀疑是尼帕病毒。

尼帕病毒在猪群中具有高传染性。猪在潜伏期期间具有传染力,潜伏期持续4至14天。

预防


在家畜中控制尼帕病毒

没有抗尼帕病毒的疫苗。用次氯酸钠或其它洗涤剂常规清洁养猪场并进行消毒预计可有效预防感染。

如果怀疑发生疫情,动物处所应立即隔离。扑杀遭感染动物,并密切监督掩埋或焚烧尸体可能是必要的,以减少向人类传播的风险。限制或禁止将受染农场的动物运到其它地区,可以减少疾病的传播。

由于家畜中的尼帕病毒暴发早于人类病例,所以建立动物卫生监测系统以发现新病例至关重要,可以为兽医和人类公共卫生当局提供预警。

减少人群的感染风险

在无疫苗情况下,减少人群感染的唯一途径是提高对风险因素的认识并教给人们可以采取哪些措施来减少与病毒的接触。

公共卫生教育信息应侧重于以下方面:

减少蝙蝠向人类传播的风险。预防传播的努力应首先注重减少蝙蝠与椰枣汁接触。还应将采集的新鲜椰枣汁煮沸,并应在食用水果前彻底清洗和去皮。减少人传人的风险。应避免与尼帕病毒感染者发生密切的身体接触。照护病人时应佩戴手套和防护设备。照顾或探访病人后应照例洗手。减少由动物传播给人的风险。在处理染病动物或其组织时,以及在屠宰和扑杀过程中应戴手套并穿防护服。

在卫生保健机构中控制感染

照护疑似或确诊尼帕病毒感染者,或处理从其身上采集的标本的卫生保健工作者应采取标准的感染控制防护措施。

从疑似感染尼帕病毒的人和动物身上采集的样本应由具有适当装备的实验室中训练有素的工作人员处理。

相关分词: 尼帕 病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