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在线查询网 > 在线百科全书查询 > 南宅科村

南宅科村_在线百科全书查询


请输入要查询的词条内容:

南宅科村


南宅科村位于山东省青岛市崂山区沙子口街道办事处驻地西北2.7公里处,东与于哥庄接壤,北靠松山后村,西邻彭家庄,李村至沙子口的南路与北路在此交汇。根据青岛市崂山区人民政府文件崂政发2004230号《青岛市崂山区人民政府关于同意流清河等36个村委会改为社区居委会的批复》,由村委会改为社区居委会。



村庄概况


南宅科村村现有村民306户,890人;耕地110亩,山峦300余亩。南宅科村由南宅科和西北山两个自然村组成,村民有宋、王、韩、刘等姓氏,其中宋氏约占全村总人口的99%。南宅科村历来以农业生产为主,主要农作物有小麦、地瓜、玉米、高粱、谷子、大豆、花生、芋头等;水果类有苹果、崂山梨、桃、栗子等;蔬菜类有土豆、黄瓜、芸豆、豆角、扁豆、萝卜、白菜、菠菜、西红柿等。近些年来,村里以改革开放为契机,大力发展石料开采与加工、预制构件、机械配件、汽车运输、压铸、木器、商业等行业,经济有了较快发展。2004年该村经济总收入1.28亿元,人均收入5246元。

村庄历史


南宅科村有句顺口溜“东望崂山,西靠莲花山,南为平顶山,北依鲁度山,村前有个莲花湾。”这对南宅科村地理方位作了准确的描述。该村宋氏与于哥庄、彭家庄的宋氏为一家,俗称宋家“三疃”,家庙在于哥庄村前。传说,最早来南宅科立村的是姜姓,其后人有中科的,姜姓为了庆幸自己所得福地而将这里赋予了一个寓意深刻的名字“宅科村”,直到现在沙子口地区仍有将南宅科村称为“宅科”的。姜姓在此立居家境日趋兴盛,人口渐渐增多,人均占地逐渐减少,为了家族的生存,便迁出一支来到今日的北宅街道北宅科村。姜的先祖为了让后人记住两地的血缘关系,将两地以地理方位加以标记,分为南宅科村、北宅科村。但后来不知什么原因,姜姓从南宅科村消失了。姜姓迁走后,一户薛姓迁入居住,在村前建有薛家庙,后改为关帝庙,后来薛姓迁走。在明朝时期于哥庄宋姓的一支来到这里建村,仍沿用南宅科的村名。从宋姓到南宅科村居住至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建国后的南宅科村曾一度成为崂西区政府所在地。1956年改为南宅科乡。农业合作化时期与松山后村联合成立“松宅高级农业合作社”,到1958年并入沙子口人民公社。

人文景观


南宅科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曾有“一木、一湾、一庵、三石”之说。“一木”就是在村东有一株不知名的树,村里的人称它为“嘣咚果”树,树干粗壮,树冠硕大,每年秋季树上就会结出一簇簇珍珠般大小的果子,可食味甘。据了解此树在崂山属稀有树种。1948年国民党三十二军从青岛逃离时,曾将此树砍伐过,所幸后来又从树根处新发出一株,而今已径逾三尺,冠盖近亩。“一湾”就是在村前曾有一处自然形成的水湾(现该村幼儿园所在地),不管遇到多么干旱的天气从不干枯,宋家先人在湾里种上了荷花,得名“莲花湾”,该湾建国初期被填埋。“一庵”即“松杨庵”(现南宅小学所在地),旧时每逢正月十一,从四面八方前来此赶庙会的人成群结队,香火十分旺盛,该庵在“文化大革命”期间被毁。“三石”即村后鲁度山顶的“骑马石”、山西南角下的“木石头”、村西莲花山上的“老雕翅子”石(各以形态命名),其中“老雕翅子”石在20世纪70年代被村里的石匠打成石料卖掉。

基础建设


南宅科村人历来以诗书继世,从解放以前到现在,南宅科村出过不少私塾先生和人民教师,他们为教育下一代学文化、学知识撒下了辛勤的汗水。南宅科村人正气凛然,从先人到晚辈从没有好勇斗狠之辈,更无聚众赌博之人,即使人们闲暇取乐,无论是搓麻将还是大扑克,都是以贴纸条逗乐,决不以钱财斗输赢。南宅科村民风淳朴,他们从不以贫富看人,更没有溜须拍马之气。他们做人崇尚“滴水之恩涌泉相报”的信念,因此,南宅科村人宾朋满四海,且大都是有浩然正气,心地善良厚道之人。南宅科村人历来十分注重教育。由于该村地处于哥庄、彭家庄、坡前沟、松山后四村的中间,因此在20世纪30年代,青岛市原市长沈鸿烈选址在南宅科村村南(村里称为庙山)建起了一所小学,起名南宅小学。2003年在上级政府和五个村子的共同努力下,将原有教室全部推到,进行了彻底的改造,盖起了一座现代化的四层教学楼,改善了学校的教学条件。同时还建起了一处初具规模的集旅游、观光、休闲于一体的生态农业园,村民及游人可在园内水中泛舟或悬丝垂钓……这种悠然自得的情趣,如临世外桃源的景致,使人有飘飘欲仙之感。

相关分词: 南宅 科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