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在线查询网 > 在线百科全书查询 > 南门村

南门村_在线百科全书查询


请输入要查询的词条内容:

南门村


1 浙江省宁海县城关镇南门村

南门村位于浙江省宁海县城南隅,属城关镇。村区南濒大溪,与宁海著名风景区跃龙山、文峰塔相连;东邻桃源村,以桃源南路、塔山路为界;南以黄土岭、南门大溪为界,与蔡家、屠岙胡、溪南片相邻;西至龙灯墙、菜市巷,与西门村接壤;北讫中大街,与县圃、北湖两村毗连。面积约0.6平方公里。农民与居民共处。



^简介


1947年,这里有3保28甲475户。1949年9月,实行村镇制,农业户与非农业户统一编为三桃、中南两村。1956年,两村3个农业生产合作社合并,成立永福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非农业户另建三桃、中南两个居民区。人民公社化中,高级社改称永福生产大队,辖生产队10个。1968年,取"破旧立新"之意,改名立新生产大队。1981年,按地理位置改称南门大队。1983年底,改称南门村。村委会设在滨溪路10号。境内主要街、路、巷、弄19条,交通方便,水电供应俱全。村中心有商贸市场和中小学校,县图书馆、影剧院、人民医院设于村旁。1992年,有村民437户、1248人。耕地面积,1970年为615亩,1979年后连年征用建设用地,至1992年尚有222亩,山729亩。

^工业


村办工业始于1969年。当时大队与水车人民公社联办新水胶木厂,职工30余人。1972年,由大队独资经营,年产值无几。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改革开放,调整产业结构,耕地面积减少,村领导解放思想,从实际出发,在农业推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同时,集中力量发展村办工业。1981年,建专用厂房1300平方米,置机床10余台,将原五金胶木厂扩为立新电器塑料厂,职工60人。1982年,增办水泥预制品厂,生产多孔板和水泥桁条。1985年,在宁高公路起点处建环南综合服务公司,占地4000平方米,建筑面积1500平方米,内设旅馆、饭店、商场,并有停车场。又建宁海县塑料十厂,占地1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700平方米,固定资产200万元,有2000~3000克注塑机6台,职工80人,生产洗衣机塑料配件。次年创产值300余万元,利润76万元。1987年,建南门压铸厂,生产铝铸件。是年"上海"牌洗衣机集团成立,塑料十厂成为该集团常委厂之一;产值增至1311万元,利润158.5万元,税金139.55万元,被列为宁海县骨干企业。1990年投资60万元,在商贸市场边建华侨饭店,占地258平方米,三层,建筑面积700平方米,年营业额150万元,实行承包制,年交村10万元。

^工业生产值


1992年,村办工业产值1100万元,创税利110万元。拥有固定资产1000余万元。农业基本实现机械化与半机械化,产值127万元。粮食亩产824公斤,总产量206吨。全村男女劳动力873人,因征地招工和参加村办工业的占60%;从事第三产业的占20%,主要是个体家庭经营。

1949年前,南门村是宁海城关有名的贫困村。全村130户中,有20户缺衣少食,14户常年在外打工,40户流浪乞讨。1949年后,经过土地改革和合作化,农业得到发展,口粮逐年增加,生活渐趋安定。主要靠种田和养猪,经营单一,收入较低。1960年,种粮794亩,亩产270公斤,集体经济分配人均36.5元。至1976年,种粮551亩,亩产643.5公斤,人均经济分配仍未超过100元。

^村民收入


1978年后,村民收入大幅度增长,生活状况显著改善。集体经济分配,人均收入1978年148元,1984年354元,1986年806元。1992年人均收入1808元,居城关镇各村前列。其中,来自工业企业收入超过一半。高档耐用消费品逐步普及,家用电器大量进入村民家庭。村民住宅原为低矮破旧平屋。1949~1978年,全村仅2户村民新建平房6间,建筑面积180平方米。1979~1986年,新建扩建住宅113户,343.5间,大部分为二层或三层楼房,建筑面积12330平方米,按全村人口计,人均11.5平方米。1987年后续有发展,规格式样不断翻新。至1992年,95%村民住进新房,人均居住面积25平方米。

^教育社保


由于村办企业和多种经营发展,集体经济逐渐富裕。1986年起,村委会逐步为村民提供多种社会福利保障。一是增拨贴农资金。为了消灭荒田建立村级农场,每年补贴10000元,每亩早稻补贴50元;为农户代缴农业税等。二是为村民办理家庭财产保险、简易人身保险和儿童平安保险。三是实行农民退休制度。村民男满60岁、女满55岁每人每月发养老金20元。四是奖励计划生育。按规定发放独生子女费,妇女绝育发营养费200元。五是村民死亡有丧葬、抚恤费。六是负担教育费用。本村子女从进托儿所至高中毕业全部学杂费用由村支付,考上大中专院校的另发奖学金300~500元。全村学龄儿童入学率100%,九年制义务教育已普及。此外,村委会出资举办卫生室、医疗站,免费为各户接通水电线路,全面整修村内道路,修建公厕、路廊,安装广播、有线电视设施,以及举办其他临时性的文化娱乐活动等等。1987~1992年,各项公益费支付共81.24万元,年均13.54万元。其中支付养老金、保险费、有线电视及道路住宅设施占75%。村办幼托中心已经动工兴建,计划投资200万元,建筑面积3560平方米,落成后能入托幼儿200~300人。

2 浙江省乐清市乐成镇南门村

乐清市乐成镇南门村坐落在乐清市政治、经济文化商贸中心,商贸繁华,依金、银溪河畔,绿化美观,村容整洁,104国道穿绕而过,交通便利。村现有人口502户、1566人,其中有党员29人。村集体经济年收入178万元,工业、建筑、运输二、三产业年产值10924万元,人均年收入13877元。村民安居乐业,每户拥有通讯、家电,配备有安全消防器材,村民有养老保险和农村合作医疗保险。

南门村在努力发展壮大农村经济,保障社会稳定,确保村民正确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推进新农村建设向深入发展等各方面,均取得一定成绩。

先后获得乐成镇先锋村党组织、农村先锋党支部、乐清市50强村、温州市计划生育示范合格村、平安千村工程三星级村、综合治理先进集体等一系列荣誉。

南门村2008年的发展目标是:农村经济总收入12016万元,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200万元,村民年均收入14671元,开发建设一批村民公寓式住宅,创建大型村级文化活动中心,创建省、市级卫生示范村,继续加强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制度建设,做好弱势群体的帮扶工作。

3 江西省泰和县澄江镇南门村


^概况


南门村位于泰和县城南郊。村前是滔滔的赣江,村东是京九铁路,村西是319国道,村北是繁华的泰和县城。南门村距井冈山机场15公里,井冈山火车站3公里。这里过去是兵家必争之地,这里又成了商家必争之地,已有美国、日本、澳大利亚等国家和地区的10多个大企业、大财团在这里落户。

南门村凭借独特的区位优势,经济和社会获得协调发展,村民们绝大多数住上了三四层的小洋楼,家家都有电话、电视、冰箱、洗水机。

改革开放后,南门大变样。这里人杰地灵。村民许炎莲,是九届全国人大代表。她靠饲养乌鸡发家,如今拥有资产数百万元。她致富后,积极扶持村民。村民钟冬梅,几年前还难以糊口。在许炎莲的扶持下,生活一天天好起来,年养乌鸡4000羽,孵化雏鸡10万羽,年收入达6万元。10多年来,许炎莲累计借资200多万元扶持全县500多特困户发展生产,使他们摆脱贫困过上了小康生活。人们称赞许炎莲为井冈山下的扶贫“女状元”。

^发展途径


南门村借地生财,利用特殊的地理位置,走自己的发展路子,已形成了一村一品、一组一品的特色产业。建筑业、运输搬运业、蔬菜种植业、生猪和乌鸡养殖业等,正是这些各具特色、经营有方的特色产业,为南门村建设小康文明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南门小康村街道平坦宽阔,街道两旁有花园、路灯。小康村里有学校、幼儿园、中心广场、物业管理中心等,几乎家家安装电话。今天的南门村,二三十万元一辆的小车在村里不算稀奇。他们用的能源是洁净的电、沼气。全村家家都建有沼气池,实现畜禽圈养——粪便入池——沼液还田的良性循环。过去村民玩麻将、打扑克,现在玩电脑、唱卡拉OK,看村民自编自演的戏。

4 广东省惠州市惠城区横沥镇南门村

横沥镇南门村位于东江河畔,离圩镇13公里,县道矮芦公路贯穿而过,全村总面积4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2106亩(含山斜地),山地面积1592.8亩。全村总户数237户,总人口1243人,其中特困户11户,五保户1户,下辖6个村民小组。全村有党员22人,平均年龄57岁,其中女党员4名。2005年共发展新党员3人,在党员联系村务工作责任中,联系农户的党员有8名,占党员总数的36%,被联系户有24户,村民以种养业为主,人均纯收入3043元,村集体经济年纯收入为2万元。有村两委会干部7人:薛耀明任支部书记兼主任。

5 广东省潮安县凤塘镇南门村

属凤塘镇,在镇政府东南面,因地处凤塘片村南而故名,东北与西面分别与东门、大埕接壤,南面跟南陇村赖厝相连,南宋绍兴年丙寅年创乡。全村以农为主,主种水稻、地瓜,兼种花生、甘蔗、柑桔等,南门荔枝以肉厚核小,甘丰如蜜闻名远近,是当地特产。

6 云南省龙陵县勐糯镇海头村委会南门村


^村情概况


南门自然村隶属于勐糯镇海头行政村,属于半山区。位于勐糯镇南边,距离海头村委会4公里,距离勐糯镇8公里。国土面积0.61平方公里,海拔850米,年平均气温20.6℃,年降雨量1300毫米,适宜种植甘蔗、香料烟等农作物。

南门自然村属于1996年国家异地扶贫项目迁入的村寨,从镇安搬入。居住在勐糯坝子的南边,取名南门。该村黄南线穿寨而过,交通十分便利。村民全部为汉族,生性爽快,为人正直,勤耕苦做,待人热情,民风民俗与本地其他村寨汉族相同,能在生产生活上同周边自然村村民融洽共处。

^自然资源


全村有耕地总面积577亩(其中:地577亩),人均耕地4.6亩,主要种植甘蔗、香料烟等作物;其他面积343亩。

^基础设施


该村截止 2007年底已实现通水、通电、通路、通电视、通电话,无路灯。全村有26户通自来水。有26户通电,拥有电视机农户25户(分别占农户总数的100%、 96.15%和);安装固定电话或拥有移动电话农户数11户,其中拥有移动电话农户数7户(分别占总数的42.31%和26.92%)。

该村到乡镇道路为柏油路;进村道路为土路面,村内主干道均为未硬化的路面;距离最近的车站8公里,距离最近的集贸市场8公里。全村共拥有拖拉机1辆,摩托车1辆。

全村建有沼气池农户23户;已完成"一池三改"的农户23户。有高稳产农田地面积180亩,人均高稳产农田地面积1.4亩。

该村到2008年底,农户住房以土木结构住房为主,其中26户居住于土木结构住房。

^农村经济


该村2007年农村经济总收入85万元,其中:种植业收入70万元,占总收入的82.35%,畜牧业收入7.6万元,占总收入的8.94%(其中,年内出栏肉猪74头,肉牛5头);第二、三产业收入4.3万元,占总收入的5.1%;工资性收入0.6万元,占总收入的0.71%。农民人均纯收入2574元,农民收入以甘蔗、香料烟等为主。全村外出务工收入0.1万元,其中,常年外出务工人数2人(占劳动力的2%),在乡外县内2人。

该村的主要产业为种植业,主要销售往县内。2008年甘蔗主产业全村销售总收入50万元,占农村经济总收入58.82%。计划大力发展甘蔗、香料烟产业。

^人口卫生


该村有农户226户,共乡村人口125人,其中男性58人,女性67人。其中农业人口125人,劳动力68人。该村全部居民为汉族。

到2008年底,全村参加农村合作医疗113人(人员名单附后),参合率90.4%;享受低保24人(人员名单附后)。

村民的医疗主要依靠村卫生所和镇卫生院,距离村委会卫生所4公里,距离镇卫生院8公里。该村无垃圾集中堆放场地,无村内生活排水沟渠设施,人畜混居的农户26户,占农户总数的100%。

^文化教育


该村小学生就读到白水井小学,中学生就读到龙陵县第四中学。该村距离小学校1.5公里,距离中学8公里。该村义务教育在校学生22人,其中小学生17人,中学生5人。

7 福建省漳浦县绥安镇南门村


^简介


南门村以在县城南门外得名,今属县城建成区南隅。北邻绥南村,东邻绥东村,西隔鹿溪桥闸与京里村为邻,南隔鹿溪与溪南村相望。在南门外和南门内之间有南溪,又名南门溪。原是鹿溪的主流河道,明万历年间,南溪被洪水改道从今鹿溪桥闸处经过。崇祯六年(1633年),在岩前溪(今割后溪)汇入鹿溪处筑双溪坝,拦水入南溪故道,解决城西、城南农田灌溉和生活用水。双溪坝圮坏后,又在附近的“梧桐隙”处筑陂拦水引入南门溪。1974年底至1975年初,“农业学大寨”鹿溪县城段自梅东合溪口至英山、后港11.7公里的河道,裁弯取直,人工开挖一条底宽100~130米、堤高6米、全长8.3公里的新河道,并在涂桥头建成一座横跨鹿溪新河道的26孔石拱桥闸,用以调节上游来水,保证县城工农业、居民生活用水。鹿溪县城段的裁弯取直后,使城西、城南居民免受水患,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经济效益显著,但南门溪的来水发生问题。1978年,在梧桐隙上方筑石陂,引源自割后之水入南门溪,能灌城西、城南农田,南门溪又有活水注入。到了八十年代,南门溪上段周边多基建,南门溪源头来水又产生问题,南门重现“龙须沟”。1986年,县政府拨专款12万元,在西湖洋新开一条宽9米、深2米、长933米,流量每秒4立方米的引水渠,上连梧桐陂,下接南门溪,并对南门桥以上河道清污排障,对双溪口至城东溪(东门溪)380米土渠改石渠。经过治理,南门溪又有源头活水,南门居住环境得到改善。九十年代,随着西湖公园小区建设,近年来,南门溪再一次成为“龙须沟”,今城建主管部门和绥安镇、南门村正在共商根治南门溪方案,预计近期内可望实施。

^政区沿革


南门自古有“金南水镇”之称,民国29年为属于绥安镇的金南保,民国33年与榕树保(商树埔、京仔)合并为金榕保。新中国初期为第一区(城关区)金榕乡,1987年划属城关镇(区辖镇)管辖,1958年9月属于城关公社的南门大队。1980年9月从城关公社分出绥东、绥西、绥南、绥北、南门5大队设立城关镇,1982年3月改名绥安镇。1984年9月5大队改为行政村,隶属不变。南门村辖王顶、沟仔尾、田仔?、港仔口、土桥新村5社,现共有502户,2024人,其中,王顶132户,552人;沟仔尾120户,519人;田仔?148户,552人;港仔口92户,357人,土桥新村10户,44人。

^姓氏源流


南门村有蔡、郭、李、陈、刘、林、张、程、谢、黄、江、张、庄、曾、杨等多种姓氏。蔡姓分居于王顶、沟仔尾、田仔、港仔口、土桥新村等处,祖先来自东埔(东埔有蔡姓祖祠俗称“浸水祠堂”,在今食品厂处,为东街、石斋村、南门村及旧镇上蔡、寨内蔡姓的总祖)。谢姓居沟仔尾、田仔等处,祖先有从沙西镇北旗村来,也有从赤湖来。庄姓为港仔口原住民,祖源不详。郭姓为王顶原住民,祖源不详。程姓居王顶,祖先来自舟市。江姓居沟仔尾及田仔?,祖先从海澄来。

^经济状况与基本设施


全村有水田574亩,农地29亩,并有一些种果山坡地。农作物有水稻、果蔗、蔬菜。有种菜专业户120户。有鱼塘6口,共100亩。有村民6户在村中开设商店,7户从事修配,6户从事运输。到县内外做工者260人。

供电情况正常。电视普及率96%。电话用户300多户,部分村民有手机。全村饮用自来水。南门外自古是县城通往云霄、广东的大路,大路在南门村的一段今已成为街道,北接五凤桥(南门桥)通城内南门街。世纪之交兴建的40米宽龙湖路已通到王顶社边。王顶社位于西湖公园旁边,已建为新村,街巷交叉,笔直有序,过南水门桥通湖滨路及准提室路至西大街。村中新建水泥路面的村道长400米,直通土桥新村(土桥即得仙桥,今鹿溪桥闸)。

南门村原有南门小学,现与绥南小学合并为县第二实验小学,移新校址,南门村学童都到县第二实验小学上学。

^古迹


天后宫(妈祖宫)在南门溪边桥头,从前此处舟楫云集,为进出县城货物中转的小码头。行船者崇拜妈祖,香火旺盛。南门天后宫建于明代,清代修建,今有续修。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五凤桥,建于南宋淳年间,石墩石梁,长30丈,有五个桥墩,今尚存。

乾桥,俗称沟仔尾桥,在五凤桥南半里,长200丈,跨越一片沼泽,建于明万历五年(1577年)。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得仙桥,在乾桥南二里许,因该处原有一座土陂,故俗称土桥,始建于明万历二十七年(1609年),清康熙、乾隆两度重建,1975年河道裁弯取直,建鹿溪桥闸,得仙桥废,今尚存石碑两道,立于鹿溪桥头。

^古代人物


王春泽,王顶人,明嘉靖二十六年进士,官山东参政。

袁有凤,下湾(下袁,今无社)人,明万历五年进士,官刑部员外郎

江观,沟仔尾人,清乾隆十九年进士。

8 云南省楚雄市元谋县元马镇南门村

^云南省楚雄市元谋县元马镇南门村


^村情概况

南门村隶属于云南省楚雄市元谋县元马镇双龙社区行政村,属于坝区。位于 元马镇北边,距离双龙社区0.3 公里,距离元马镇政府0.3公里。国土面积有0.41方公里,海拔1090米,年平均气温21.8℃,年降水量645毫米,适宜种植粮食、蔬菜等农作物。有耕地108.34亩,其中人均耕地0.27亩;有林地98亩。有农户130户,有乡村人口342人,其中农业人口342人,劳动力241人,其中从事第一产业人数83人。2010年全村经济总收入651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585元。农民收入主要以二、三产业为主。

^自然资源

全村有耕地总面积108.34亩(其中:田70.34亩,地38 亩),人均耕地0.27亩,主要种植粮食、蔬菜等作物;拥有林地98亩,其中经济林果地98亩,人均经济林果地0.24亩,主要种植龙眼、芒果等经济林果;水面面积1亩,其中养殖面积1亩;荒山荒地408亩。

^基础设施

该村截止2010年底,已实现通水、通电 、通路、通电视、通电话五通,无路灯。全村有130户通自来水。有130户通电,有124户通有线电视,拥有电视机农户124户(分别占农户总数的100%、95.38%和95.38%);安装固定电话或拥有移动电话的农户数54户,其中拥有移动电话农户数39户(分别占总数的41.53%和30%)。

该村到元马镇道路为通路;进村道路为水泥路面;村内主干道均为硬化的路面;距离最近的车站0.3公里,距离最近的集贸市场0.3公里。全村共拥有汽车4辆,拖拉机3辆,摩托车22辆。

该村装有太阳能农户41户;耕地有效灌溉面积为108.34亩,有效灌溉率为100%,其中有高稳产农田地面积108.34亩,人均高稳产农田地面积0.27亩。

该村到2010年底,农户住房以土木结构住房为主,其中有34户居住砖混结构住房;有7户居住砖木结构住房;有89户居住于土木结构住房。

9 云南省曲靖市马龙县通泉镇南门村


^村情概况


南门街村隶属于通泉镇通泉村委会行政村,该自然村地处县城城区,交通便利,区位优势明显。距离 村委会1 公里,距离镇政府1公里。国土面积9.52平方公里,海拔2020米,年平均气温13.6 ℃,年降水量1020毫米,适宜种植水稻、玉米、洋芋、小麦等农作物。有耕地2028.91亩,其中人均耕地1.15亩;有林地4601亩。全村辖7个村民小组,有农户637户,有乡村人口1810人,其中农业人口1810人,劳动力1159人,其中从事第一产业人数557人。2009年全村经济总收入1088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589 元。该村农民收入主要以种植、养殖业、二、三产业为主。

^农村经济


该村2009年农村经济总收入1088万元,其中:种植业收入182万元,占总收入的16.70%;畜牧业收入242万元,占总收入的 22.24 %(其中,年内出栏肉猪2703头,肉牛55头);第二、三产业收入665万元,占总收入的61.12%;工资性收入71万元,占总收入的 6.50%。农民人均纯收入3589元,农民收入以种植、养殖业、二、三产业等为主。全村外出务工收入71万元,其中,常年外出务工人数109人,占劳动力的9.40%,在省内务工84人,到省外务工25人。

^基础设施


该村截止2009年底,已全部实现通水、通电、通路、通电视、通电话,有路灯。全村有622户通自来水,有15户饮用井水,无饮水困难或水质未达标的农户。有637户通电,有560户通有线电视,拥有电视机农户615户,分别占农户总数的87.90%和96.50%;安装固定电话或拥有移动电话的农户数604户,其中拥有移动电话农户数550户,分别占总户数的 94.80 %和86.30%。

该村到乡镇道路为水泥路;进村道路为水泥路、柏油路路面;村内主干道均为水泥硬化的路面;距离最近的车站0.5公里,距离最近的集贸市场1公里。全村共拥有汽车64辆,拖拉机7辆,摩托车100辆。

全村装有太阳能农户135户;耕地有效灌溉面积为1516.8亩,有效灌溉率为69.41 %,其中有高稳产农田地面积1361.1亩,人均高稳产农田地面积0.79 亩。

该村到2009年底,农户住房以砖混结构住房为主,其中有388户居住砖混结构住房;有59户居住砖木结构住房;有190户居住于土木结构住房。

相关分词: 南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