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在线查询网 > 在线百科全书查询 > 明董其昌秋兴八景图

明董其昌秋兴八景图_在线百科全书查询


请输入要查询的词条内容:

明董其昌秋兴八景图




《秋兴八景图》为董其昌的精品之作,共八开,所写为作者泛舟吴门、京口途中所见景色。图中峻拔的山头,沉重的石块,深邃的溪谷,弥漫的烟雾,各尽其态。既有草木葱茂、风雨迷蒙的江南丘陵特点,又有沙汀芦荻、远岫横亘的水乡情调, 亦有江天楼阁、彩舟竞发的江上景色。每幅皆构图精巧, 意境高远, 韵味充足。笔墨则集宋元诸家之长,形成苍秀雅逸的画风。此处选刊两页供欣赏。

名画档案


名 称:《秋兴八景图》

作 者:董其昌

创作时间:明

尺 寸:每段均纵53.8 厘米,横31.7 厘米

材 料:纸本,设色

收 藏:上海博物馆

名画赏析


中国绘画发展到明末清初,不仅各种风格和流派日臻成熟,而且各种绘画理论也日趋完善,成熟的绘画时样需要完善的理论来指导。在明末清初的绘画理论中,影响最大的应属董其昌提出的“画分南北宗”说。董其昌的“画分南北宗”说,一直是学界争论的热点。其实他是在提倡“文人画”和梳理出中国绘画的两大风格,他是在文人画内部重新调整文人画的法式,使文人画向更高阶段发展。但他的“崇南贬北”之说倒是有些偏颇。

讲求笔墨是文人画的内在要求,文人画家的笔墨不仅注重造型手段,而且注重笔墨内在的审美价值。书法用笔已被文人画广为借鉴,从书法中吸取精华也已是文人画家的共识。针对这种情况,董其昌提出:“士人作画当以草隶奇字之法为之,树如屈铁,山如画沙,绝去甜俗蹊径,乃为士气。”董其昌在提出以书入画的同时,对用于画中的书法之笔,提出了更内在的要求,以保证绘画中的笔墨更加精纯,不流于浮泛表面。

董其昌的山水画渊源董源、巨然及二米,以黄公望、倪瓒为宗,不重写实,而讲究笔致墨韵,画格清润明秀。皴法次序井然,层次清晰,在浅淡的明晰中求浑厚,求变化。树干多以苍而毛的渴笔勾皴,然后以各种“混点”点写,强调每一笔的独立性,秩序感很强,并着意于墨色由浓及淡的渐变,显得“幽深淡远”。在用笔上,董其昌注意提、按、顿、挫的行笔变化,在他的笔墨中体现出了“平淡天真”的禅学意味。董其昌主张书画同体,讲究气韵,慕求风神,带有主观抒意,追求似与不似。他善于将古人的结构、技法特点等加以归纳,使画面的疏密、浓淡、开合、虚实更有规律,富有清润温雅、平和怡然的趣味,稚拙、简淡中带有宁静、自然的文人之思。

《秋兴八景图》画册8 开,作于万历四十八年,所写为作者泛舟吴门、京口途中所见景色,当时作者66 岁。画册有清宋荦、罗廷琛、张岳松、郑孝胥等题外签。画前扉页有明曾鲸画董其昌肖像,项圣谟补图。全册均有董其昌行楷题记及署款,未钤印,对幅均有吴荣光对题或和韵。画后有清谢希曾等人题跋。此图册自注“仿文敏(赵孟)笔”,具有学古而能变古的特殊魅力。赵孟的娟逸娴雅,在这幅画中转为幽秀浑朴,体现出董画所特有的平淡、酣畅、古雅、秀润。

图中景物山峦明秀,树石幽奇,芦荻苍黄,秋林丹翠,以及陂陀沙碛,村屋扁舟,无不精妙,有气势雄伟之势,有意境恬静之势,更有深秋萧凉之势。此图构图精巧,意境高远,韵味充足。笔力运劲、墨气苍润,干笔皴擦、渲染入妙,明洁自然。设色以赭石、花青为主调,局部的林木、山峦,施以石青、石绿和朱砂,浓重鲜丽而柔和统一,增添了秋意。《秋兴八景图》是董其昌所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以获致“丘壑内营”之功的一次实践,在董其昌的影响下,集古成家成为后期文人画的一条重要途经。

画家小传


董其昌(1555~1636 年),号玄宰,又字思白,号香光居士,上海松江人。万历十七年进士,官至礼部尚书。董其昌擅鉴别书画,以禅论画,提出南北宗论,并推崇南宗为文人正派。为明代画坛“华亭派”(即松江派)的代表人物。著有《容台集》、《容台别集》、《画禅室随笔》、《画旨》、《画眼》等。画作有《升山图》、《昼锦堂图》、《奇峰白云图》等。

艺术价值


董其昌的代表作品;

董其昌作品中少见的极精之品;

体现了董其昌的绘画风格。

相关分词: 董其昌 董其 其昌 秋兴 八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