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在线查询网 > 在线百科全书查询 > 孟海镇

孟海镇_在线百科全书查询


请输入要查询的词条内容:

孟海镇


孟海镇位于菏泽市中部、定陶县东北部,因历史名人一一隋末农民起义领袖孟海公而得名。面积64.5平方公里,辖21个行政村,57个自然村,人口4万,耕地面积6.5万亩。



简介


近年来,该镇工业经济迅速发展,拥有规模以上企业11家,主要产品有各种规格的棉纱、羊毛衫、脱水蔬菜、糠醛、兽药、各种饲料和添加剂。该镇是一个传统优势农业乡镇,已形成蔬菜、林业、畜牧业三大主导产业,粮食购销储运、蔬菜加工、棉花加工农业特色板块经济不断发展壮大,全镇冬暖蔬菜大棚、连栋拱棚达2300余个,蔬菜种植面积达2.6万亩(含复种指数);木材蓄积量18.5万方;新上马畜禽肉加工企业1家,发展养殖厂区14个,畜禽饲养量达60万只(头)。2010年,全镇完成国民生产总值13.8亿元,比上年增长17.4%;工业总产值达到65452万元,增长36%;规模以上企业实现销售收入53244万元,利税8686万元,分别同比增长43%、42%;地方财政收入1400万元,增长36%;农民人均纯收入5888元。全镇政治稳定,社会安定,民风淳朴,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被评为菏泽市科普示范乡镇和全市“四五乡镇”创建活动先进单位;平安建设、招商引资、信访工作、维护稳定、宣传文化、村庄改造、林下养殖等20余项工作位居全县前列,受到县委、县政府表彰奖励。

历史沿革


1916年属定陶县北方17村;

1934年属定陶县第五区,

1937年属定陶县顺德区,

1942年现辖南部的南王庄、张坡楼、薛小楼、牛小楼、前薛、后薛、双庙、许楼、南董庄、陈潭属定陶县第二区(区驻地黄店)其余则属定陶县第五区(区驻地陈集)

1947年现辖南部的南王庄、许楼、东薛等10个村属定陶县黄店区(区驻地黄店),其余则属孟海区(区驻地孟海)

1949年孟海区改为定陶县第四区(区驻地先设孟海集,次设半堤集)

1950年又将南王庄、双庙、许楼等10个村庄划归定陶县第四区,

1957年区乡调整,由原来的42个小乡合并为洙水、曹庄、万福、白屯、牛屯、孟东、孟西、王庄等八个大乡、

1958年3月撤区并乡,原第四区划为孟海、半堤两个乡,当时的孟海乡与今范围相同,

1958年8月,孟海、半堤两乡合并,成立万福人民公社(公社驻地马楼村)辖48个大队,121个自然村,

1958年11月撤消定陶县,万福公社划归成武县,

1962年又重属定陶县,仍名万福人民公社,驻地马楼村,

1979年1月,将万福公社西半部的65个自然村划出成立半堤公社,其余57个自然村仍属万福公社,并将余下的26个大队调整为34个大队,

1984年1月改建为孟海乡,所辖区域未变,仍为57个自然村,同时将34个生产大队更名为34个行政村,

1995年10月,经山东省人民政府批准撤乡设镇更名为孟海镇,

1997年将所辖的34个行政村合并为21个行政村,即今规模。

地理位置

孟海镇位于鲁西南平原的定陶县东北部,镇驻地马楼距定陶县城20公里,处在牡丹区、巨野、成武、定陶三县一区交界处。

交通条件


孟海镇西邻京九铁路大动脉,东临嘉祥机场,北依新石铁路和327国道及日东高速公路,境内有姑沙、定柳公路在此纵横交汇,形成公路、铁路、航空运输网络,交通便利。

廉政建设


山东省定陶县孟海镇党委、政府切实将廉政文化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认真研究方案,落实有效措施,充分发挥本镇文化资源优势,采取多种形式,在全镇广泛开展健康向上的文化娱乐活动,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生活,转变了干部群众的思想观念,树立了良好的村风民风,促进了社会稳定,推动了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定陶县孟海镇是远近闻名的戏曲之乡,琴书、坠子书、弦子鼓、豫剧、两夹弦、大平调、山东梆子等曲艺种类繁多,文化资源丰富。大部分村都有大鼓队、秧歌队、曲艺队、文艺宣传队等民间艺术团体,同时也培养造就了一批民间艺人。随着党的富民政策的深入贯彻落实,广大农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大大提高,人们追求精神文化生活的意识也逐渐高涨。一些原来文化活动基础较好的村的群众便自发组织起来,利用劳动之余,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文化娱乐活动。该镇党委、政府在开展精神文明和党风廉政建设工作中,认真总结这些村的经验,决定成立农村文化活动指导站,充分发挥本镇文化资源优势,加快农村文化事业发展,以此促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各项工作开展。于是,通过认真调查和多方征求意见,在全镇选拔了3名热心文化事业、具有一定创作能力和演艺水平的农村老艺人,成立了孟海镇农村文化活动指导站。并明确了任务目标,制定了开展农村文化活动的实施方案,建立健全了各项规章制度,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党委、政府主要领导多次到农村文化活动指导站和指导站人员一起讨论开展农村文化活动的思路,研究制定实施方案和措施,帮助解决存在的具体问题。在镇机关办公用房特别紧张的情况下,为农村文化活动指导站腾出了两间办公室,并进行了粉刷装修;投资5000余元,为指导站购置了办公设施及交通工具;还向文化活动指导站拨付文化活动经费4000余元,从而确保了农村文化活动的顺利开展。

农村文化活动指导站成立后,3名老艺人始终以高度的政治责任心,饱满的工作热情,扎扎实实地开展各项工作。3名老艺人坚持在学习上狠下功夫,努力提高政策理论和法律法规知识水平,认真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等政治理论,学习党的十七大精神、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加强党风廉政建设、组织建设等有关文件和有关的法律法规;经常深入到村到户,向广大干部群众学习。同时为了努力搞好文艺创作,他们坚持“文明、活泼、健康、向上”的八字方针,深入实际、深入群众、深入农村工作和生活,认真调查采访,密切配合当前形势和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广泛收集本镇各项工作中涌现出的先进典型和好人好事,认真编写形式多样的文艺节目,采取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的方式,排演广大农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节目。截止7月20日,镇文化指导站已创作编写各类节目26个,排练演出10多场次,促进了全镇各项工作顺利开展。 他们积极挖掘农村文化资源,弘扬民族传统文化。孟海镇有着古老而深厚的文化底蕴,但由于长时间的间断和一些老艺人的年龄偏大、甚至去世,有的优秀文化资源面临绝迹、失传。文化活动指导站成立以来,指导站人员通过走村入户深入调查了解,在马楼、彭庄村挖掘出古老的曲艺剧种——弦子鼓,并及时将这一情况上报了县文化局,引起了文化局领导的高度重视,并上报给了山东省文化厅。山东省文化厅负责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朱主任来到孟海镇,找到了马楼村“弦子鼓”传承人马年佑和彭庄村“弦子鼓”传承人孙宝聚,向其详细了解“弦子鼓”的历史渊源及传承情况,并进行了现场采访录像。文化厅朱主任高兴地说:“没想到菏泽还有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目前,镇文化活动指导站已搜集了“弦子鼓”传承人过去五六十年代经常演唱的群众喜闻乐见的戏曲唱段《许仙借伞》、《撵黑驴》、《佘太君表功》、《王允休妻》、《赶蝇子》、《米建逰宫》等,文字达5000余字。

指导站坚持“以先进的思想引导人、以典型的事迹教育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的指导思想,切实把开展农村文化活动与贯彻落实十七大精神、党委政府的重大决策部署和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建设有机结合起来,通过编排各种题材的文艺节目,组织群众开展演唱活动,弘扬正气,鞭鞑歪风邪气,倡导文明新风,维护社会稳定。2006年,镇党委政府把党风廉政建设工作摆在了突出位置,下决心转变干部作风,并带头深入基层,体察民情,千方百计为群众办实事好事,受到了群众的好评。文化活动指导站人员,为配合党委政府推动全镇党风廉政建设顺利开展,通过深入了解,认真总结,先后编写了反映党员干部勤政爱民题材的琴书《书记拜寿百岁人》和小戏剧《爷俩谈心》等节目,使全镇干部深受教育和启发,促进了党风廉政建设工作的顺利开展。为协助党委政府做好计划生育工作,文化指导站人员积极与计生办联系,搜集计划生育正反两个方面的典型等,编写了《咱共同落实计划生育法》、《别学王家的“金圪塔”》、《近亲结婚害处大》、《孩子包》等文艺节目,为群众演出,使广大群众即了解了当前的计划生育政策和实行计划生育的好处,又从中受到了教育,收到了很好的教育效果。为配合镇党委政府开展的廉政文化进农村、进家庭活动,镇文化活动指导站人员对彭庄行政村彭保春、彭保华一家精心孝敬老人的感人事迹,编写成“坠子书”《孝敬老人有人敬》,组织演唱人员在全镇镇村干部及群众参加的群众文艺汇演会上演唱,有力地弘扬了人人尊老敬老爱老这一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美德,为全镇廉政文化活动的开展广造舆论,使广大干部群众受到了深刻的教育,不少群众主动孝敬老人,为老人做好事、实事,在全镇形成了尊老敬老的良好社会风气。 下一步,定陶县孟海镇党委、政府将举办群众文艺汇演,编排10多个文艺节目展现给全县干部群众。积极创造各种有利条件,以点带面,加快各村文化活动队伍建设步伐,尽快形成“村村都有秧歌队,天天不断锣鼓声”的农村文化活动新格局。进一步针对当前农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多创作、演出宣传党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方面的文艺节目,教育群众学法用法,知法守法,依法办事。同时,继续抓好廉政文化活动,抓好先进典型和好人好事的宣传,弘扬正气,鞭鞑歪风邪气,在全镇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以此促进经济和各项事业发展,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

孟海点心和高馍


孟海的点心主要产品有密三刀、密角、月饼等。主要在春节前后和中秋时节生产,它是孟海村民孟祥洋继承祖传近200年的秘方,博采众家之长,根据现代人的口味特点,精制而成,其特点是:“纯手工制作,表皮酥脆,色泽艳丽,一面呈枣红色,一面呈金黄色,里面绵软,呈琥珀色,半透明状,用手拝开成藕丝状,有牵连感、蜜汁丰富。孟海点心香味馥郁,酥脆绵软,甜而不腻,百吃不厌,色泽艳丽,与众不同,年生产近20万公斤。畅销鲁西南,是传统地方名吃。”“高馍”就是馒头,因其形状为圆柱状,一般高13厘米,直径3—4厘米,饱满挺直,故称“高馍”。高馍的原料有小麦粉、温水、酵子;加工工具有木质案板、枣木杠子、铁锅、蒸笼等。将酵子用温水泡好倒入小麦粉中,掺好搅拌均匀,和成面团后,用干净白布盖上,“醒”到一定程度,将面团置于案板之上,用枣木杠子反复碾轧揉合,边碾轧,边加入干面粉,达到一定火候,方可揉制成形,入笼上锅,蒸熟即成。整个加工过程,纯系手工操作。制作的秘决是手艺和火候。其特点是面层呈年轮状,均匀层叠,饱满挺直,弹性筋道,香甜爽口,百吃不厌,余味无穷,为定陶县传统名吃。

经济发展


第一产业

全镇经济收入以农为主,兼有工副业生产和劳务输出,农业方面:建国初期,粮食亩产50余公斤,籽棉单产70公斤左右,1979年,粮食单产131﹒5公斤,总产9045﹒2公斤,皮棉单产10﹒5公斤,总产7﹒5万公斤,1984年粮棉单产分别为276公斤和61公斤,比1979年分别增长1﹒1倍和4﹒8倍,粮棉总产分别为1489﹒2万公斤和185﹒8万公斤,比1979年分别增长0﹒6倍和23﹒8倍,为改变全镇的传统农业经济状况,自1997年始,该镇大力调整农业种植结构,积极走特色农业发展之路,到2002年,全镇先后发展蔬菜大棚8200个,食用菌(以双孢菇为主)棚4720个,并涌现出许楼、南王庄、东薛、牛屯、黄庄等大棚专业村16个,这些专业村在镇党委政府的领导下,不断强化科技管理,生产效益不断提高,棚均年收入达到1﹒2万元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997年的1420元增加到2010年的5800元。在发展特色农业种植上,全镇对菌、菜、果积极实施了名、优、新、特产品的种植,不仅引进了七彩椒、洋香瓜、人参果、食用仙人掌等新品种,推广了菌菜轮作,果菜间作、瓜菜果立体种植新模式,引种了大棚油桃、红太阳杏、台湾大青枣等名、特新品种,根据国际市场需求,制定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标准,实行了标准化示范生产,该镇生产的双孢菇、大棚辣椒蔬菜和万亩绿色小麦经山东省有关部门检测,被认定为无公害产品,定为菏泽市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和绿色小麦生产基地,并在全市率先建起首家村级农民合作社——黄庄果、蔬农民合作社,不仅为当地农民增收、农业增效走出了一条可行之路,而且也带动了周边乡镇经济的发展。

第二产业

1960年仅有翻砂、棉织两个小厂,职工不足百人,20世纪70——80年代,发展有翻砂、农机、地毯、面粉、棉织、造纸、砖瓦窑厂等、职工人数扩大了10倍,1984年全镇完成工业总产值102万元,处于全县领先位次。期间该镇生产的瓦机曾销售全国20多个省市,产品销售火暴,工业生产空前红火,进入20世纪90年代该镇工业原有企业因管理不善等诸多原因停产倒闭,工业生产一度不景气,1998年,该镇一手抓企业改制一手抓招商引资,积极走民营企业之路,当年改制启活企业4家,1999年引进资金1000万元,兴建了山东龙海鞋业有限公司,年产值达2000万元,2000年引进资金1500万元,建起了5000纱锭、年纺纱1000吨的山东菏泽金龙纺织有限公司和年加工皮棉4000吨的玉龙棉花加工厂,年创利税850万元,引进资金200万元,上马了孟华苹果套袋厂,还同时新上雪花面粉厂、家具厂、刺毯厂、建材加工等中小民营企业86家,全镇从事非农产业的人员达1﹒1万多人,其中镇内安置5600余人,组织劳务输出5400余人,企业产值年均增长48﹒2%,工商税收连续两年翻番,2002年该镇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新建两处工业园区和一处民营经济园区,先后引进资金5360万元。至2010年,全镇已拥有工业企业20余家。工业总产值达到6.5亿元。

第三产业

孟海镇商业底蕴丰厚,实行生产承包责任制以后,商业活动日趋活跃。2000年以来,新上民营企业48家,技改和扩建项目4个,固定资产投入8000万元。发展个体工商户640余个。

社会进步


文教方面。建国前仅有小学2处,学生350人,1984年有小学28处,初中2处,在校中小学生4543人,比建国前增加13倍,有中小学教职工215人。1982年程庄村农民程元朝因捐资助教支持农村小学校舍改造成绩显著,光荣出席山东省校改工作表彰大会。为定陶县被省评为校改工作先进县争得了荣誉。2000年,全镇有小学15所,在校学生2435人,有中学1所,在校生1639人。先后有2000余人升入高中。2001年以来,牛屯村建起了农民秧歌队和鼓乐队,拥有300多年历史的“牛屯鼓乐”,闻名古曹州大地,2006年定陶县文化部门将“牛屯鼓乐”作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向省、市进行了审报。

1995年孟海乡以党的十四大精神为指导,加强农村规范化学校建设,成绩显著。在校专职教师299名,民师205名,1996年全乡捐资建校兴办起五中教学楼两座,共24个教学班,有力地改善了教学育人环境,使镇中学教学水平、教学质量显著提高。

卫生方面


建国前,只有私人小药铺8个,建国后已有中、西医结合的定陶县人民医院孟海分院一处,有床位30张,医务人员69人,另有村办卫生诊所43处,农民医生52人,农村接生员26人,基本上村村有治病、防病人员。2010年,全镇有规范化卫生院1处,规范化卫生室26处,卫生院配有先进的医疗设备,农民踊跃参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98%以上。

重视科技创新和普及。先后发明“四膜一苫”等技术8项,推广技术成果12项。

群众文化活动丰富多彩。境内琴书、戏曲、坠子书、快板书等传统剧目源远流长。2008年成立农村文化活动指导站。文化活动十分活跃。

人民生活水平年年提高,社会主义新农村日新月异。

乡村建设。先后对镇村进行了科学规划,小城镇全长5华里,建有商品楼房500余间,建有农贸市场2处,工业园区3个。57个自然村有54个通了柏油路。

组织建设


中共地方组织建设。该镇自抗日战争期间(1944年秋)开始有党的活动,1945年5月至8月,建立中共孟海区委员会。1956年3月,召开了第一次党代会,机关驻马楼村。1963年8月,万福人民公社召开了第二次党代会,选举产生了本届党委会,机关驻地未变。1967年5月,经县革委会批准,建立万福公社革委会。1971年5月,召开中共万福公社第三次代表大会,选举产生了公社党委会。1984年1月,万福公社改为孟海乡,同时建立乡党委,1984年2月至1987年1月,在驻地马楼相继召开了中共孟海乡第5、6次代表大会,产生党委会。1981年3月万福公社革委会改为万福公社管理委会。1984年1月,万福公社改建孟海乡,逐步建立21个农村党支部。

基层政权建设。1945年成立区公所,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1967年成立万福公社革委会,1984年1月改为孟海乡人民政府至今。1995年撤乡设镇至今。

中共领导下的群众组织。1953年成立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团区委,行政村成立团支部。1958年改称公社团委,1984年称乡团委,先后发展团员1800余人。

1952年成立民主妇女联合会,1958年改称人民公社妇联。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建有儿童团,1953年改称少年先锋队,文化大革命终止活动。1978年恢复少先队。

抗战时期,部分村建立抗日救国会。

解放战争时期建立了农民协会。

1982年成立科学技术工作者协会,后改乡科协

历史人物


历史名人孟海公

(?-612)曹州济阴(今定陶县)人。自幼习武,为人豪爽义气,隋大业九年(613)聚众举兵起义,先是以曹县为根据地,攻占曹州后自称“曹州王”,队伍迅速发展到数万人,不久曹州落陷,为抵御隋、唐军的进攻和其他义军的吞并,孟海公占今孟海村为据点,高筑土寨南北两城,名曰孟海城,在此屯兵操练抗御官兵达7年之久,公元621年,窦建德(隋末河北农民起义军领袖)率军驰援河南洛阳王王世充,恐孟海公袭击,故先剿孟海公致兵败被俘,同年窦与孟在牛口镇与唐军交战致义军全军覆没,窦建德、孟海公同被唐军俘获至长安杀害。据传孟海村西曾有孟海公墓。

历史名人孟三迁

孟海村人,明万历年间(1573)皇榜进士第7名,奉钦命邯郸正堂,代管宛平京都,政绩卓著升九江知府晚年归乡葬故土。

彭宇文

(1898-1952):彭庄村人,青年时期考入国办大学,参加五四新文化运动,响应孙中山号召,创办彭庄第一所国立学校,传授五四新文化,新思想,培养了一批优秀人才。建国初期曾任孟海乡副乡长,他为人正直善良,待人热情和蔼,乐善好施,救济了不少穷苦人家。解放前夕,他多次为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军捐款捐物,深受好评。1949年解放,任孟海区政府文书,1952年3月15日因病去世,享年54岁。

杨化俗

(1921-2000):男,中共党员,汉族,1921年出生于定陶县孟海镇宗集村,自幼跟随其父杨锡善习医,1950年开始在当地乡村行医,擅长疮科,医术高明,在当地周围村庄颇有名气,其行医治病波及曹县、济宁、巨野等市、县。2000年5月因病去世。

张为起

1924年出生于定陶县孟海镇宗集村贫苦农民家庭,男,中共党员(1953年入党),20世纪60年代开始从医,专治骨科病,在周边几个市、县颇有名气。20世纪90年代,将其多年研制的骨科膏药配方传授给三子,由其三子张奎才(退伍军人,中共党员)继承,专治骨科病,疗效显著,誉满周边市、县。

彭宇福

1943年生于彭庄自然村,中共党员,1964年考入华东师范大学,1969年在重庆第二师范学校任教,1984年调任重庆教育学院,先后任政治处主任,宣传部长,1991年调任重庆广播电视大学党委副书记,1999年任校长。

吴文正

(1926—1995):男,汉族,中共党员,1926年9月生于山东省定陶县孟海镇程庄行政村孙庄村。1944年入伍,先后参加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在部队历任班长、排长、连指导员、团政委。1954年转铁道部队,在云南省任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新管处处长。于19××年调任山东临沂管铁道,师级干部,1995年8月25日因病去世。

刘文化

男、汉族、1929年8月生于山东省定陶县孟海镇南王庄行政村双庙村。194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4年7月-1946年9月任本村儿童团长,1946年10月-1949年10月任本村农民协会会长,1949年4月-1951年3月任本村村长,1951年4月-1958年3月任南王庄小乡委员、秘书,1958年4月-1966年10月任南王庄大队长,1970年-1975年3月,任万福公社工厂党支部书记,1977年6月-1985年任东薛大队党支部副书记,1986年退休,刘文化任职期间,特别是1962年到1963年连续两年在农村工作中成绩显著,被山东省评为全省先进单位,并两次参加了当时山东省委召开的先进集体代表大会,并在会上作了典型发言,受到了时任山东省委书记白如冰等领导的接见,1963年被评为华东7省、1市劳动模范。

胡斌

原名胡修连,男,汉族,1942年8月生于定陶县孟海镇万福集村,1974年毕业于北京矿业学院,当年分配到新疆萨善县煤矿任技术员,1975年至1982年调任萨善县工商局局长,1983年至1990年任新疆吐鲁番地区化工厂厂长、书记,1991年至1999年任新疆萨善县政协主席。2000年退休。

张振江

男,汉族,1950年出生于山东省定陶县孟海镇南王庄行政村张坡楼村,1968年在家乡应征入伍,在部队加入中共党组织,1971-1975年在西安二炮学习,1975年-2003年一直在西安二炮工作,任西安二炮政治部主任等职。

孟凡鲁

1955年生于孟海村,中共党员,中山大学中文系毕业,现任中央电视台编辑、记者。

大事记


1937年地震,孟海村塌房26间,伤6人,死1人。

1938年农历四月初三,日军进犯南王庄村,当天杀死该村村民30人,伤6人,烧民房112间。

1940年国民党张八师在孟海村遭日军围击,死伤惨重,仅存200余人。

1942年大旱,该村庄稼颗粒无收,逃荒要饭者多达上百人。

1944年,南王庄村发生蝗虫灾害,普天盖地皆为蝗虫,村民百姓挖沟灭蝗终未治住,庄稼秸杆全被啃光。因此,当地不少人把南王庄村称“蚂蚱(蝗虫)糊王庄”。

1947年定陶县第四区孟东乡成立,驻孟海村。

1948年,南王庄村有了中共党组织,当时称临时党小组。

1948年,成立南王庄联合村(时辖7个自然村:前薛庄、后薛庄、张坡楼、牛小楼、薛小楼、南王庄、双庙)。

1949年春,南王庄村荣获全县征兵模范特等奖。

1949年进行“土改”。

1950年,孟海村中心小学建立。

1955—1957年由孙桥、小马楼、冯潘寺村(现属半堤乡)三个自然村组织成立光明高级合作社。

1958年取消光明高级社,孙桥与冯潘寺村分开,与小马楼村一起称孙桥大队。

1955-1957年南王庄村改名东南小乡(时辖16个自然村:南董庄、陈潭、许楼、候楼、雷楼、柳圈、苗古店、小牛庄、孟庄、前薛庄、后薛庄、双庙、王庄、张坡楼、牛小楼、薛小楼)。

1956-1957年成立万福集村农业生产合作社。

1957年成立孟海村恒星高级社(含贾孟庄)。

1958年成立万福人民公社十三营(含万福集、苏楼、琉璃庙、车刘、靳张庄、张大寨)。

1958-1961年,南王庄村改称万福公社第三营(时辖9个自然村:南董庄、陈潭、前薛庄、后薛庄、双庙、南王、张坡楼、牛小楼、薛小楼)。

1961-1966年由第三营改为南王庄大队,其所辖9个自然村未变动。

1976年由山东省地质勘探队在宗集村东北1公里处打了一眼自喷矿泉水井,此井深550米。属定陶县最深的一眼深水井。当时该井水自地下涓涓自流到井面,水质清澈纯净,水温达30度。

1995年10月,孟海撤乡设镇。

1996年山东省有关部门对宗集深水井取水化验,该井水富含碘、锶等对人体有益的多种矿物质,是理想的天然矿泉饮用水,但疏于管理,此井水不再出现自喷情景,1996年,村对此井进行了封井封盖上锁管理。

1998年彭庄行政村被菏泽地区命名为“小康村”,孙义福副市长来彭庄行政村检查指导工作,并做重要讲话。

1999年孙义福副市长在市水利局局长马春田、县水利局局长王一佩陪同下视察彭庄行政村水利建设工作。

2001年3月,陈光到孟海视察。

2001年4月,陈延明副省长到孟海视察。

相关分词: 孟海镇 孟海 海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