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在线查询网 > 在线百科全书查询 > 蒙古族游牧经济及其变迁

蒙古族游牧经济及其变迁_在线百科全书查询


请输入要查询的词条内容:

蒙古族游牧经济及其变迁


《蒙古族游牧经济及其变迁》,介绍了北方游牧民族与游牧经济,特别是蒙古族游牧经济的形成和演变,全书5章24节,包括蒙古族生存的自然环境与生产方式,蒙古族封建领主制时期、集权官僚制时期的游牧经济情况。是蒙古族人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的最好总结,也是汉族和其他民族了解蒙古的最好参考资料。

书名:蒙古族游牧经济及其变迁

作者:乌日陶克套胡

ISBN:9787811082746

类别:社会科学

定价:20

出版社: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6

装帧:平装

开本:32



版权


书名: 蒙古族游牧经济及其变迁

作者:乌日陶克套胡

出版社: 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6

ISBN: 9787811082746

开本: 32

定价: 20.00 元

内容


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生活于这广阔草原的蒙古族祖先,逐水草牧牛羊,成就了一段壮丽史诗。

作者


乌日陶克套胡,男,蒙古族,1965年生,2005年晋升为教授,2006年获博士学位,现任内蒙古师范大学经济学院院长。

目录


绪论

第一节蒙古族游牧经济及其相关概念的界定

一、北方游牧民族与游牧经济

二、蒙古族游牧经济

第二节蒙古族游牧经济研究概况、理论和现实意义

及研究方法

一、蒙古族游牧经济研究概况

二、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三、研究方法

第三节划分蒙古族社会发展阶段的依据

一、划分蒙古族社会发展阶段的理论依据

二、蒙古族社会发展阶段的划分

第一章蒙古族游牧经济的几个基本问题

第一节蒙古族生存的自然环境与生产方式

一、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二、蒙古高原的自然环境

三、蒙古高原自然环境对社会分工的影响

第二节蒙古族游牧经济与土地的关系

一、蒙古族土地所有制关系

二、蒙古族游牧经济的基本矛盾

第三节农耕生产方式与游牧生产方式的简要比较

一、两种生产方式的相同点

二、两种生产方式的差异性

第四节蒙古族游牧经济的特征

一、生态性

二、流动性或动态性

三、畜群结构的均衡性

四、游牧经济的分散性

五、游牧经济的脆弱性

第二章蒙古族封建领主制时期的经济

第一节蒙古族封建领主制之前的社会经济概况

一、蒙古族的名称及历史来源

二、蒙古族封建领主制之前的社会经济

第二节蒙古族封建领主制的建立及演变

一、蒙古族封建领主制的建立

二、蒙古族封建领主制及其演变

第三节蒙古族封建领主制时期的经济关系

一、蒙元时期的阶级关系

二、北元时期蒙古族阶级关系

第四节蒙古族封建领主制时期游牧经济的组织形式

一、古列延的组织形式

二、阿寅勒的组织形式

三、浩特一艾里的组织形式

第三章 集权官僚制时期蒙古族游牧经济及变迁(上)

第一节清朝对蒙古族的统治

一、实行盟旗制度

二、法律体系的推行

三、设立管理机构

四、府县的建置

五、清朝对蒙古族的政策

第二节清代蒙古族社会阶级关系

一、清代蒙古地区阶级状况

二、蒙古地区的剥削方式

三、特殊的剥削方式--苏鲁克制

第三节清代蒙古地区的开垦过程

一、第一阶段(清朝入关一1748)

二、第二阶段(1748-1795)

三、第三阶段(1796-1901)

四、第四阶段(1902-1911)

第四节外国资本主义的经济侵略

一、俄日等资本主义国家对内蒙古的侵略

二、外国资本主义对内蒙古经济侵略的社会后果

第四章集权官僚制时期蒙古族游牧经济及变迁(下)

第一节北洋政府时期的蒙古族经济

一、北洋政府对蒙古族的政策

二、改设行省

三、开垦过程

四、北洋政府时期的蒙古族阶级关系

第二节国民政府时期的蒙地放垦

一、成立专门管理机构

二、改省设县和加强对内蒙古地区的控制

三、放垦蒙地土地

四、国民政府时期的内蒙古社会矛盾

第三节伪满洲国统治下内蒙古东部蒙古族的经济

一、内蒙古东部沦陷为日本的殖民地

二、伪满时期内蒙古东部地区的社会与经济

第四节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与内蒙古各族人民的解放

一、第一批蒙古族共产党人的诞生

二、中国共产党对内蒙古各族人民解放事业的指导与领导

三、中国共产党对蒙古族解放事业的展开

四、内蒙古自治政府的成立

第五章集权官僚制时期蒙古族游牧经济变迁的分析

第一节集权官僚制下蒙古族游牧经济变迁的

政治制度分析

一、集权官僚制时期蒙古族游牧经济的主要

矛盾及根源

二、集权官僚制时期蒙古族社会土地关系

第二节集权官僚制下蒙古族游牧经济变迁的经济原因

一、蒙古地区的人口密度小、缺少劳动力

二、自然资源的丰富性

三、游牧经济的脆弱性

四、帝国主义的侵扰和破坏

第三节集权官僚制下蒙古族游牧经济变迁的文化因素

一、蒙古族逐渐接受了官文化和小农意识

二、蒙古族社会风俗习惯的变化

三、社会心理因素

第四节欧洲农业现代化与内蒙古开垦的简要比较

一、改造传统生产方式的艰难

二、欧洲改造传统农业的启示

第五节集权官僚制时期在内蒙古过度开垦的后果

一、社会各种矛盾激化

二、自然环境遭到破坏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

文摘


主体与客体的统一,使自然界成为人的自然环境,进而人类社会也离开了动物界进入了劳动创造历史的“自然历史发展阶段”。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对主体的人和客体自然界的关系方面做了精辟的阐述。他指出:“劳动首先是人和自然之间的过程,是人以自身的活动来引起、调整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的过程。人自身作为一种自然力与自然物质相对立。为了在对自身生活有用的形式上占有自然物质,人就使他身上的自然力--臂和腿、头和手运动起来。当他通过这种运动作用于他身外的自然并改变自然时,也就同时改变自身的自然。他使自身的自然中沉睡着的潜力发挥出来,并且使这种活动受他自己控制。”④

这一段讲了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这里所说的主体是以劳动为本质核心的人。在人类还没有从动物当中分离出来之前,人和自然界是融为一体的,当然也不存在什么主体和客体的区别。主体的劳动创造了人自身,创造了历史。有了劳动之后才有人类历史。

第二,这里所说的客体,是已经作为人认识和改造的对象的客体,而不是像自然辩证法所说的在人类出现之前就已存在的与人类无关的纯粹自然界。没有主体人的存在,也就无所谓自然界的存在,更没有对自然物的研究、改造、利用等。我们所能认识到的自然,也仅仅是人类的存在所能涉及并成为人类发展需要的那一部分。“因为只有在社会中,自然界对人来说才是人与人联系的纽带,才是他为别人的存在和别人为他的存在,才是人的现实的生活要素;只有在社会中,自然界才是人自己的人的存在的基础。只有在社会中,人的自然的存在对他说来才是他的人的存在,而自然界对他说来才成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