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在线查询网 > 在线百科全书查询 > 毛家山行政村

毛家山行政村_在线百科全书查询


请输入要查询的词条内容:

毛家山行政村




地理位置


毛家山行政村是山西省运城市平陆县辖下的一个村,原归晴岚乡,在撤乡并镇中随乡一起并入圣人涧镇。位于县城北约20公里的中条山腹地,整个村由槐树坪,毛家山,郭家后三个居民组组成,分别下辖槐树坪、寨家后、柿树洼、大洼、塬顶、西沟河,毛家山,郭家后,前坡、篱笆沟、秋口等11个自然村共约近300口人,村委会设在毛家山村。

主要地形


全村整体背靠中条山,北高南低,站在村里的开阔处向南望,白天可以看到黄河水在阳光下的反光(约25公里)晚上可以看到黄河南岸的三门峡市的灯光。村的两边各有一条深沟形成东西的村界,村中间尚有一条深沟把村分为两条塬(当地把两条沟之间的突出的面积较大的高地叫塬),较小的沟有几十条之多,村北是名叫银洞梁和虎疙瘩的两个山丘,往北连接地方国营的万顷油松林,往西、往南是通向外界的水泥硬化路。

主要农产品


全村有可耕地约800亩,可惜土壤中含有大量砂礓,耕作不便,且靠天吃饭,收入不高。主要种植小麦、玉米、杂粮、以及苹果。

进入21世纪,利用当地优越的生态优势,发展生态蔬菜,收益有了提高。

当代主要变迁

毛家山原本也平常,1969年,在当时轰轰烈烈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中,天津湾兜中学的毕业生来到了毛家山,通过他们的辛勤劳动,在当时树立了一个全国插队知青的典范,毛家山也随之为更多的人知道,也因之率先于周围村庄安上了电。

知识青年返城,毛家山又恢复了平静,但作为一个时代的产物,毛家山成了见证地。

当改革开放的大潮席卷全国,毛家山也焕发了生机,可毕竟自然环境利用率需要开发的空间太大,资金缺口无着落,所以步子也迈不开。随着退耕还林的铺开,毛家山进行了整体搬迁。

毕竟故土难离,当年的知识青年也常故地重游,也因此在毛家山老村建起了旅游项目。

地名传说


村北的银洞梁据说是因为有当年开采银矿留下的矿洞而得名,但是否真有银矿尚无确证。

虎疙瘩的名字据说是因为当年拥有包括虎疙瘩在内的山坡的主人在分家时把此疙瘩分给了叫“虎”的儿子遂顺嘴叫了下来。

远景

毛家山现查明有硅铁矿、石英石,蛭石,还有天然矿泉水资源,等待有志者予以开发。

农村经济


该村有耕地148.17亩,其中人均耕地0.29亩;有林地319.97亩。耕地有效灌溉面积为36.80亩,有效灌溉率为24.84%,其中有高稳产农田地面积36.80亩,人均高稳产农田地面积0.10 亩。到2006年底,已签定农业承包合同104份,农村土地承包面积148.17亩,其中土地流转面积10.55亩。该村的主要产业为种植业(主要种植玉米、水稻),产品主要销往本县。2006年主产业全村销售总收入11.00万元,占农村经济总收入12.32%。2006年农村经济总收入82.05万元,其中:种植业收入30.94万元,占总收入的34.65%;畜牧业收入40.63万元,占总收入的45.50%(其中,年内出栏肉猪320头,肉牛30头,肉羊45头);林业收入0.62万元,占总收入的0.69%;第二、三产业收入9.86万元,占总收入的11.04%;工资性收入7.24万元,占总收入的8.11%。农民人均纯收入949.73元,农民收入以种植业、养殖业等为主。全村外出务工收入7.24万元,其中,常年外出务工人数69人(占劳动力的18.55%),在省内务工25人。

基础设施


该村截止2006年底,已实现水、电、路、电视、电话五通。全村有58户通自来水,有104户通电,拥有电视机农户61户(分别占农户总数的100%和58.65%);安装固定电话或拥有移动电话的农户数41户,其中拥有移动电话农户数29户(分别占总数的39.42%和27.88%)。该村到镇政府已通公路;进村道路为土路;村内主干道均为未硬化的路面;距离最近的车站0.50公里,距离最近的集贸市场0.50公里。全村共拥有拖拉机1辆,摩托车6辆。全村建有沼气池农户3户;装有太阳能农户4户;建有小水窖5口。该村到2006年底,农户住房以土木结构住房为主,有13户居住砖木结构住房;有91户居住于土木结构住房。该村小学生就读于张家村完小,中学生就读于迤车中学、会三中。该村距离小学校0.30公里,距离中学11.00公里。村民的医疗主要依靠村卫生所和镇卫生院,距离村卫生所0.5公里,距离镇卫生院11公里。该村目前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是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发展不平衡。人多地少的现象十分突出,经济发展速度缓慢,广大人民群众缺乏创新精神。

自然资源


全村有耕地总面积148.17亩(其中:田27.49亩,地120.68亩),人均耕地0.29亩,主要种植玉米、烤烟、水稻等作物;拥有林地319.97亩;水面面积2.05亩;荒山荒地304.11亩,其他面积776.28亩。

特色产业


该村的主要产业为种植业(主要种植玉米、水稻),产品主要销往本县。2006年主产业全村销售总收入11.00万元,占农村经济总收入12.32%。该村目前正在发展烤烟特色产业,计划大力发展产业。

人口卫生


该村现有农户104户,共有乡村人口372人,其中男性197人,女性175人。其中农业人口372人,劳动力268人。该村以汉族为主,其中:有壮族4人,回族2人。

到2006年底,全村参加农村合作医疗364人(人员名单附后),参合率97.85%;享受低保17人(人员名单附后)。

村民的医疗主要依靠村卫生所和镇卫生院, 距离村卫生所0.5公里,距离镇卫生院11公里。

文化教育


该村小学生就读于张家村完小,中学生就读于迤车中学、会三中。该村距离小学校0.30公里,距离中学11.00公里。目前该村义务教育在校学生41 人,其中小学生36人,中学生5人。

村务公开


该村到2006年底,已签定农业承包合同104份,农村土地承包面积148.17亩,其中土地流转面积10.55亩。

基层组织


该村设党小组1个,党员总数8人,党员中男党员6 人,女党员2人。

发展重点


该村目前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是:一、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发展不平衡。二、村民整体素质普遍低,科技意识不强。三经济发展速度缓慢,人多地少的现象十分突出,科技推广难,村民小富即安思想严重,广大人民群众缺乏创新精神。四、经济结构不合理,财源结构单一,财政增收困难。五、农业产业化程度不高。六筹集农业发展资金难。

该村今后的发展思路和重点是: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重点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大力调整产业结构,重点发展林果业和养殖业,围绕万元增收这一目标,突出扶贫开发基础设施建设。农民素质提高三个重点,培育壮大畜牧、林果、劳务输出三大产业,推进“三村四化”新农村建设。协调推进农村民主法法制和精神文明建设,确保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