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在线查询网 > 在线百科全书查询 > 马斯特里赫特之战

马斯特里赫特之战_在线百科全书查询


请输入要查询的词条内容:

马斯特里赫特之战




时代和地理背景


从黎塞留红衣主教决定法国参与三十年战争起,将法国的东北边界延伸至莱茵河的天然疆界就是历代法国君王梦寐以求的目标,因而西属尼德兰和弗朗什-孔泰成为法国垂涎已久的战略要地。1667-1668年的遗产继承战争中(War of Devolution),正当法军横扫西属尼德兰和弗朗什-孔泰之际,为阻遏法国势力扩张,荷兰应西班牙的请求联合英国、瑞典组成三国同盟(Triple Alliance)介入,迫使路易十四缔结亚琛和约(Treaty of Achen)放弃弗朗什-孔泰,仅得到了原西属尼德兰的沙勒罗瓦、杜埃、图尔内、里尔等十二个城市及其周边土地。

尽管荷兰成功地迫使法国暂时放弃了弗朗什-孔泰,但法国取得部分原西属尼德兰领土却极大地威胁到荷兰本身。此外,考虑到此前三十年战争中法国长期与荷兰携手对抗西班牙,荷兰近乎背叛的行为激起了杜伦尼、沃邦等人的极大愤慨,他们表示:“倘若不是荷兰的不忠,我们完全可以获得整个西属尼德兰”。与此同时,法荷之间日益增长的贸易冲突也促使一向反对路易十四过度用兵的科尔贝尔提出:“就像我们在陆上摧毁西班牙一样,我们必须在海上摧毁荷兰。荷兰没有权利霸占所有的贸易”。法国决心对荷兰加以打击。

1670年6月3日(英国此时仍使用儒略历,为5月22日),路易十四与英国国王查理二世秘密签订多佛尔条约(Treaty of Dover),联手对抗荷兰。1670年4月,瑞典也在接受法国巨额补助金600,000 Riksdaler(瑞典古货币)的条件下退出三国同盟,并转而与支持荷兰的勃兰登堡对抗,至此,三国同盟彻底瓦解。1672年3月29日(儒略历3月17日),第三次英荷战争爆发,4月6日,法国对荷兰宣战,法荷战争爆发。

法军留下约10000部队监视防守坚固的马斯特里赫特,大部队经过西属尼德兰和科隆选侯领地直扑莱茵河,6月11日,杜伦尼与孔代亲王会师,6月12日,孔代亲王指挥骑兵和龙骑兵强渡莱茵河,至6月20日,法军攻克乌德勒支,荷兰被迫凿穿拦海大堤,阻挡法军前进。至路易十四返回圣日尔曼时,法军及其盟友明斯特主教、科隆选侯已占领荷兰全境三分之二。

然而,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利奥波德和勃兰登堡选侯已经派出援军前来增援荷兰,西属尼德兰部队也在唇亡齿寒的危机态势下主动援助荷兰,杜伦尼被迫前往威斯特伐利亚迎击神圣罗马帝国及勃兰登堡军队,沿途烧杀掳掠,引发当地农民极大不满,纷纷自发起来抵抗法军。被留下正面对抗荷兰的卢森堡公爵冒险奇袭海牙,结果未获成功。至此,原本预料中可以迅速解决的法荷战争已经陷入僵持,而卡在法军前后方间的马斯特里赫特已成为“打开尼德兰和联省的钥匙”

尽管法军迫切希望取得这把“打开尼德兰和联省的钥匙”,但围城战需要大量的物资储集和人力调动,而在多雨潮湿的佛兰德斯地区,可以进行围城战的时间却并不长,围城战多在五月开始,十一月结束。

因而,在洛林冬营过冬后,1673年2、3月,杜伦尼元帅迎击神圣罗马帝国和勃兰登堡军队,确保侧翼安全。与此同时,约4万法军离开尼德兰冬营,在根特集结,在对布鲁塞尔进行佯攻之后转而向马斯特里赫特前进,杜伦尼也分出一部前往默兹河东岸封锁荷军可能来援之路。至1673年6月,路易十四亲赴前线,法军开始围攻马斯特里赫特。

17世纪中叶英国海陆名将蒙克认为:围城战会极大地消耗攻城方的财力、时间、军队实力,即便能够拿下堡垒,在一场长期的围攻战结束后,攻方仍然得不偿失。然而,沃邦咋马斯特里赫特之战中所使用的革命性的战术,却使得围城战成为一项可以按天计算的工程。

马斯特里赫特之战


此役法军共有45000人参战,携带攻城炮58门,而城内荷军则有步兵5000人,骑兵1000人。此外荷军对马斯特里赫特要塞经营多年,守备坚固,西北侧建有5个角堡(hornwork)以及大量半月堡(demi-lune),西南侧则是尼德兰地区常见的注水堑壕,如果采取传统攻击方式,势必旷日持久。(围城期间达达尼昂的突击证明不仅无效而且代价高昂)

自6月8日起,法军就地陆续征召两万名壮丁从事内外对垒线的修筑工作,与此同时,法国工程兵团开始在默兹河上架桥,以便两岸法军配合。至6月14日,内外对垒线完工,法军彻底切断城内与外界的联系。

6月17日夜(也有记载认为是6月12日、14日、18日、19日、21日,众说纷纭),沃邦开始指挥法军在城市西北角开挖第一道平行壕,平行壕所处位置恰在守军火炮最大射程之外,同时法军攻城炮队进入平行壕压制守军火力。此外,他还在平行壕内另筑进攻部队集合壕。这种工事修建在战壕中,使队伍在壕内排成作战队列。如果队伍出击,又可使队伍能更好重新集合,此外,也能有效防止敌军从广阔正面突围。当要塞火力已被部分削弱后,法军开始朝要塞方向挖掘之字形接近壕,掘进至在第一道平行壕与要塞之间约一半位置后挖掘第二道平行壕。在这里,沃邦配置加农炮组成破城炮队,以便完全消灭要塞正面上的炮兵和击毁炮眼。其后朝要塞方向构筑新的之字形壕,较为接近后再在斜堤脚构筑第三道平行壕,壕内配置臼炮队以曲射火力打击要塞。要塞火力已完全被压制而停止射击,于是开始向斜堤顶构筑各种曲线或折线形的接近壕。可见,沃邦的攻城战术是以火力压制和堑壕掘进为手段,以尽可能少的代价接近要塞。

6月24日,出于希望能在施洗约翰节(Festival of John the Baptist)当天在马斯特里赫特教堂举行弥撒的心理,路易十四未待攻城炮兵完全压制住守军炮火,即发动了一次过于急躁的突击,结果在付出了上百伤亡后一无所获,反而导致法国名将达达尼昂当场战死,沃邦本人也在此次突击中受伤。随军的陆军大臣卢瓦侯爵当即向沃邦的上司指出,如果沃邦再次遇到什么不幸,国王陛下将会对此非常不悦。此时,路易十四与卢瓦侯爵已经充分认识到沃邦在此役中初次使用的平行壕攻城法的巨大威力,并接受了沃邦的信条:“我们所消耗的火药越多,则我们所流的血越少”。随后,法国炮兵和工兵又进行了不到一个星期的掘进与射击。6月29日(一说6月30日或7月1日),早已不堪忍受的3000名荷兰守军最终投降。

经过不到两个星期的平行壕攻城,法军便拿下了设防坚固的马斯特里赫特,沃邦的平行壕攻城法初次实践即大获成功,并迅速成为当时及此后数个世纪的标准攻城法(直到解放战争中,人民解放军土工作业接近敌军坚固防御阵地的战术仍然与此关系密切),这种攻城法也因此被人称之为“沃邦攻城法”。

沃邦攻城法的出现,使得攻城也得以科学化和系统化,从而摆脱了之前的混乱无序状态。恩格斯指出:“按照沃邦第一法修建的棱堡式六角形要塞,如果没有二重堡,对这样的围攻(即沃邦攻城法)平均可抵御17- 22天,如果有二重堡,则可抵御27-28天。”可见笛卡儿式的理性、几何精神、应用科学在社会当中对战争已然起到越来越深远的影响。

法荷战争持续到1678年,其间英国退出战争,荷兰、神圣罗马帝国、勃兰登堡、西班牙联合对抗法国,杜伦尼大元帅在阿尔萨斯战死,但法军仍然占领了弗朗什-孔泰,维持着咄咄逼人的态势。经过谈判,1678年8月参战各国签订了《奈梅根和约》。法国虽然没有实现对荷战争的原定计划,而且还向荷兰降低了关税;但是在其他方面法国却谋取到谋得更多的权益;法国终于获得了弗朗什-孔泰和佛兰德斯的康布雷与瓦朗西延,同时迫使勃兰登堡交出它所占领的瑞典领地,并转而投靠法国。

1686年7月,神圣罗马帝国、西班牙、瑞典、巴伐利亚等德意志邦国组成奥格斯堡同盟,抵制法国扩张。1688年9月,法国对奥格斯堡同盟宣战,攻入巴拉丁选侯领地,大同盟战争爆发,11月,法国对荷兰宣战。1689年,英国爆发光荣革命,随即公开反法。其后一年半时间,英国、勃兰登堡、萨克森、萨伏伊相继加入奥格斯堡同盟(亦称大同盟)。1690年,法军击败荷兰陆军,同年图尔维尔指挥法国海军击败英国海军。1691年,瑞典退出奥格斯堡同盟。1693年,法国试探议和,遭奥格斯堡同盟拒绝。随后开始分化瓦解工作,1695年,萨伏伊作出中立承诺,次年6月,秘密签订法、萨《都灵和约》。其后,荷兰、英国对议和予以响应,各国开始议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