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在线查询网 > 在线百科全书查询 > 马伦哥战役

马伦哥战役_在线百科全书查询


请输入要查询的词条内容:

马伦哥战役


马伦哥会战(Bataille de Marengo,1800年6月14日),为法国与奥地利帝国于第二次反法同盟时期的一场战役。法军由当时任法兰西第一共和国第一执政的拿破仑领军,拿破仑于此役的胜利,不仅保住了法国的革命政权,也是拿破仑毕生最引以为傲的一次胜利。



介绍


细节

一七九七年四月,拿破仑统率的意大利军团所向披靡,连战皆捷,直逼维比纳城下,迫使奥地利皇帝弗兰西斯二世向拿破仑求和,并签订了《累欧本和约》。同年十月,在《累欧本和约》的基础上,奥地利同法国在意大利北部的巴萨里阿诺又签订了《坎波—福米奥和约》。根据这个和约,奥地利宣布退出第一次反法联盟;承认在意大利成立的依属于法国的南阿尔卑斯共和国,并把比利时和重要的战略要地爱奥尼亚群岛,以及阿尔巴尼亚的一部分让予法国;作为补偿的是奥地利获得依照和约所取消的威尼斯共和国的大部分领土。其中包括威尼斯、达尔马提亚和伊斯的利亚。《坎波—福米奥和约》签定,宣告了欧洲第一次反法联盟彻底瓦解。这样,法国在欧洲的主要劲敌就只剩下一个英国。

细节二

早在一七九七年八月,《坎波—福米奥和约》签订之前,拿破仑在写给督政府的信中就指出:“不久的将来我们会感到,要真正打垮英国,就必须占领埃及。”他敦促督政府向当时属于土耳其的埃及进军。把埃及和叙利亚置于法国的控制之下,以便在英国通往印度的道路上打击英国,威胁英国的印度领地。当时,拿破仑由于在意大利战功卓著,在国内享有极高的威望。为了调开这个潜在的对手,并出于打击英国的考虑,督政府很快便采纳了拿破仑的这一建议。

简介


细节三

一七九七年十二月七日,在督政府的要求下,拿破仑卸去意大利军团司令的职务,在群众的热烈欢呼声中,以凯旋者的姿态,光荣地返回巴黎。返回巴黎前,督政府任命拿破仑为征英军团司令。不久后,拿破仑又改任远征埃及的东征军团司令。

细节重点

一七九八年夏,拿破仑率领东征军团在埃及登陆,占领了亚历山大港,接着,他采取极其残酷的暴力手段,大肆屠杀企图反抗法国侵略军的当地居民,从而征服了埃及很大一部分地区,尔后又进入了叙利亚。拿破仑的这一暴行说明,法国同敌对国家之间的战争已经从正义的解放战争转变为非正义的侵略战争。它在法国的殖民史上留下了血腥的一页。一七九八年,英国舰队在纳尔逊勋爵的指挥下在尼罗河口的阿布基尔海战中大败法国舰队,这一胜利使得法军在埃及所获得的胜利变得毫无意义。从此,拿破仑的东征军团同法国本土之间的联系被彻底切断了。

从埃及回来的英雄


自从法国舰队在阿布基尔海战中被英国舰队消灭以后,拿破仑一直得不到国内和欧洲大陆的消息。直到一七九九年七月,拿破仑从叙利亚回师,并在阿布基尔战役中,再次打败埃及和土耳其人以后,才从缴获的旧报纸中,得悉欧洲大陆和国内情况。

在半年的时间里,欧洲第二次反法联盟的军队,似乎是天下无敌了;俄奥联军在多淄河上打败了茄尔当,在北意大利打败了莫罗和马塞纳;南阿尔卑斯共和国被消灭了;哥萨克兵已经抵达阿尔卑斯边界;曼图亚要塞遭受着围困。在法国国内,旺代地区又掀起了暴乱;法国人民大声疾呼,要求波拿巴将军回来拯救祖国。这一切,使得拿破仑再也坐不住了,他决心尽快返回祖国去。

一七九九年八月二十三日,拿破仑挑选了五百名精兵,分乘四艘舰船,秘密地从埃及的亚历山大港起程,悄悄返回法国。直到临动身前,他才口述命令,把指挥东征军团的大权交给他的心腹克莱贝尔将军。

拿破仑在离开埃及时,抱着一个坚定不移的信念,这就是推翻腐败无能的督政府,建立一个强有力的政权。几年来,他一直在耐心地等待着,现在,时机终于成熟了。一七九九年十月八日,拿破仑在经过长达四十七天的危险航行以后,终于在法国南部弗雷居斯海湾附近.登上了法国本土。

十月十三日,拿破仑的弟弟、议长吕西安波拿巴向正在开会的五百人院宣告:拿破仑已经回到法国,在弗雷居斯登陆。顿时,整个会场欣喜若狂,一片沸腾。当天,这个振奋人心的消息传遍了整个巴黎,随后又传到了法国各地。据目击者说,首都兴奋得象发了狂一样。从弗雷居斯到巴黎的路上,到处都是欢迎的人群。人们把他看作是凯旋归来的英维,当成是拯救法兰西共和国的“救星”。自从大革命以来,法国还没有出现过这样激动的场面。这一切,更坚定了拿破仑推翻督政府,夺取法国最高权力的信心。

十月十六日,拿破仑抵达巴黎。他知道,过早地暴露自己的野心是十分危险的,因此在公开场合,总是极力装出一付朴实、真诚、坦率的样子,似乎相当单纯,好象与人无争似的。其实,他却暗地里作着积极的淮备。他与督政府中的个别要人保持着密切联系,收集各方动态,伺机发动一场以夺取最高权力为目标的军事政变。

法国资产阶级对拿破仑十分欣赏。他们认为,只有拿破仑才能拯救摇摇欲坠的法兰西共和国,收拾这个千疮百孔的烂摊子。于是,他们纷纷慷慨解囊,资助这位法国未来的统治者。他们把全部希望都寄托在这位“佩剑人”身上。

雾月十八日


拿破仑果然不负众望,他只用了三个星期就做好了推翻督政府的全部准备工作。于是,作为资产阶级“意中人”的拿破仑终于粉墨登场。

一七九九年十一月九日,也就是法兰西共和国第八年的雾月十八日,拿破仑部署军队,包围了元老院正在开会的杜伊勒里宫,强迫元老院通过两项紧急决议;一是任命拿破仑为巴黎卫戍部队和第一军区司令,负责镇压阴谋推翻共和国的反革命;二是为了拯救共和国,将议会两院,即元老院和五百人院迁到郊区圣克鲁宫去。第二天,他又命令军队包围正在圣克鲁官举行会议的五百人院。在武力的干预下,五百人院被迫通过决议:解散督政府,并撤消元老院和五百人院,把政权交给由拿破仑、西哀耶斯和杜科三位执政组成的临时政府。接着,在十二月二十五日,正式成立了以拿破仑为第一执政官的执政府。这样,拿破仑在几乎没有遇到严重反抗的情况下,轻而易举地夺得了法国的最高统治权力。

雾月政变不是一个偶然事件。它有着深刻的政治原因和历史条件。几年来的政局混乱,为拿破仑建立军事独裁打下了坚固的基础。法国大资产阶级出于自己的需要而寻找代理人,把拿破仑推上了政治舞台。正如思格斯所指出的:“恰巧拿破仑这个科西嘉岛人做了被战争弄得精疲力竭的法兰西共和国所需要的军事独裁者,——这是个偶然性。但是,假如不曾有拿破仑这个人,那么他的角色是会由另外一个人来扮演的。”

拿破仑执政以后,为了确立和巩固自己的独裁统治,采取了一系列重大的政治、经济和军事措施。在政治方面,首先制定并颁布了法国新宪法(即第八年宪法)。这个由拿破仑主持起草的宪法,在形式上保留了共和制度,但实际上却把国家的一切权力交给了十年选举一次的三个执政。拿破仑担任第一执政,拥有任免高级官吏、统率全体武装部队和提出立法动议的最高权力,第二、第三执政只有建议权。接着,拿破仑开始建立新的国家机构,着手把共和制度改造为以警察官僚为基础的中央集权制度。拿破仑利用手中的权力,迅速控制了从中央到地方的人事大权,在很短的时间里,便建立了一个以军事独裁为特征的资产阶级专政的国家。

在经济方面,拿破仑也显示了惊人的组织能力和大刀阔斧的改革精神。他颁布了一系列新的经济政策,大胆革除督政府遗留下来的许多经济弊端。为了解决财政困难,充实一贫如洗的国库,他毫不手软地剥夺了地方政府确定每年税额分配的权利,以及征收部分直接税的权利,并由他亲自指派中央官吏负责征税工作。他还组建了法兰西银行,并采取了其他一些开辟财源的经济措施。拿破仑的这些做法收到了明显成效,法国的经济状况很快得到了改善。

在军事方面,首先采取了镇压国内叛乱分子的军事行动。为了组建新的部队,除下令召回一些老兵之外,决定提前征召新兵入伍,以便应付日益恶化的军事形势。拿破仑深知同欧洲反法联盟之间的战争是不可避免的。他的新政权能否存在下去,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战争的胜负。为此,他抓紧时间,重新调整了东部方向的作战部署,任命马塞纳将军担任意大利军团司令,莫罗将军担任新成立的莱茵军团司令。为即将展开的战争进行初步准备。

这样,仅仅经过几个月的时间,法国便重新振作起来了。国内形势的初步稳定,为拿破仑加强国内统治奠定了基础,为他向国外战场采取军事行动创造了条件。

拿破仑的和平攻势


拿破仑并不打算匆忙使用武力。这是因为,一方面,他在军事上还没有准备就绪,另一方面,他不愿意给人们造成一种他是战争挑起者的形象。同时,他还希望,最好是通过外交手段分化和瓦解对手,不到万不得已,不宜卷入这场实力悬殊的战斗。为此,他于一七九九年十二月二十五日,发出了两封彬彬有礼的书信。一封发给英王乔治三世,一封发给奥地利皇帝弗兰西斯二世,内容都是呼吁和平的,建议立即停战议和。他在给英王的信中写道:“法国和英国,浪费国力,互相争雄,虽一时未必消耗殆尽,但对世界各国己属不幸。我不妨断言,结束这场引起全世界战火蔓延的战争,是关系到世界上一切文明国家的前途的事。”拿破仑的这一和平姿态,给他带来了相当巨大的好处,使他在政治上和舆论上都立于主动地位。

然而,英国和奥地利对于拿破仑的和平姿态,则是丝毫不感兴趣的。他们根本不相信,这位曾经在意大利战场和埃及战场称雄一时的年青将军,会在战争问题上有什么真正的诚意。他们看得出来,拿破仑的这个建议,只不过是为了分化和削弱反法联盟而采取的一种缓兵之计。一旦做好准备,他就会毫不犹豫地扔掉这个假面具。为此,英王陛下复信拿破仑说:英国不能轻信这种“爱好和平的一般表白”。英国人需要的不是动听的言词,而是实际的行动。“和平的最真实、最长久、最好的天然保障,就是让法国原来的王室复位。这个王室统治法国已数百年,并使法国国内安享太平,在国外备受尊敬。”英国的这种做法显然是十分愚强的,虽然它对于面临分裂的反法联盟起到了强心剂的作用,但在政治上却陷入了被动。这封信使拿破仑和法国人民没有别的选择,只有团结一致,同仇敌忾,反对外来侵略,阻止王室复辟。除了王党分子以外,几乎所有法国人都站到了拿破仑的一边。

梅拉斯的打算


随着时间的推移,反法联盟内部的矛盾变得越来越尖锐了。在意大利问题上,俄国与奥地利发生了激烈的争吵。沙皇保罗一世一再坚持,要在意大利领土上恢复原有的各个君主园,奥地利则另有打算,企图乘机扩大它在北意大利的领土。与此同时,俄国同英国之间的关系也开始恶化。俄国强烈抗议英国舰队占领马耳他岛。沙皇认为这个岛屿原属马耳他骑士团,而保罗一世则是骑士团的天然保护人。沙皇提出的要求一个也没有得到满足,因此,俄国宣布退出第二次反法联盟。

俄国退出反法联盟使法国的对手大大削弱了。这对拿破仑来说不能不是一件幸事。拿破仑得知这一消息后,喜形于色,如释重负,因为这样一来,他在欧洲大陆的主要对手就只剩下一个奥地利了。不过,就整个形势来说,法军在北意大利战场上仍然处于极端困难的境地。当时,奥军在那里拥有十万余人,而法军意大利军团只不过三万人左右。这支兵力防守着从尼斯到热那亚之间的狭长地带,处于奥军和英国舰队的夹击之中。

一八零零年四月上旬,在梅拉斯元帅的指挥下,奥军在北意大利发动了一场大规模的进攻,把法国意大利军团切成了两段。军团的左翼部队,由絮歇将军率领,被迫撤向尼斯地区,退守瓦尔河一线。军团的右翼部队,由马塞纳指挥,被迫撤向热那亚,几天以后,完全陷入奥军的包围。经受这次进攻以后,意大利军团几乎濒于绝境,马塞纳的右翼部队剩下不足一万人。

然而,把法国人赶出北意大利,还只是梅拉斯进攻计划的一个部分。奥地利人的最终目标,是要攻入法国本土,夺占尼斯、普罗旺斯和萨伏依,并唤起那里的保王党人,以便联合起来反对当权的法国政府。尽管奥地利军队已被法军多次打败,并被迫签订了丧失许多领地的《坎波—福米奥和约》,可是,奥地利王室仍然对法国南部的领土垂涎欲滴,并迫不及待地要实现这个政治目的。

奥地利的这个目的能不能达到呢?在一八零零年春季的军事形势下,梅拉斯也许认为,大概是有可能的。正因为如此,他发动了四月上旬的攻势,并且确实打败了法军意大利军团。按照他的计划,在解决被围困于热那亚的马塞纳部以后,就可长驱西进,深入法国境内的尼斯地区。可是,他却没有想到,这个作战计划犯了一个严重铺误,那就是忽视了奥军后方的安全。法军一旦从瑞士境内攻入意大利,切断奥军的后方交通线,奥军就将完全陷入被动挨打的境地。

作为沙场老将,梅拉斯也许不会不考虑法军从端土进入意大利的可能姓,但他显然认为,拿破仑不大可能选择瑞土这条十分艰难而又充满危险的道路,因为对于一支庞大的军队来说,瑞士境内的阿尔卑斯山是一个很难逾越的巨大障碍。历史上除了汉尼拔和法王弗兰索瓦一世以外,很少有人选择这条进军路线。当然,在普通人眼里,这种看法不能说是毫无道理的。多少年来,瑞士一直被人们看成是欧洲的一座“山地要塞”。这座“要塞”的南面环抱着著名的阿尔卑斯山脉,它象一个耸入云端的巨人,矗立在瑞士与意大利之间。但世界上的任何事情都是具有两重性的,不利干进攻者的地形往往容易成为防御者疏于戒备的一个弱点,道理本来十分普通,但梅拉斯显然把它忽视了。

拿破仑的设想


与奥军的估计相反.拿破仑对瑞士有着颇大的兴趣。整个三、四月份,他的注意力全部集中在这个地区。拿破仑设想,如能从瑞士进入北意大利,那么,不仅可以将进攻的矛头直接指向敌人的后方,迅速进入伦巴第平原,切断梅拉斯的主力与奥地利本土的联系,而且可以出敌不意,攻其无备,在战略上收到突然奇袭的效果。经过反复权衡之后,拿破仑作出决定:采取一个大胆的战略行动,将预备军团使用在敌人毫无戒备的瑞士方向。他认为,只要马塞纳的意大利军团和莫罗的莱茵军团展开积极的行动,将奥军的大量兵力分别牵制在南北两翼,从瑞土翻越阿尔卑斯山,进军意大利,是有把握成功的。

拿破仑的这个计划,在同他的秘书布尔里埃纳的一次谈话中表白得再清楚不过了。根据布尔里埃纳的回忆,三月十七日,拿破仑把他叫去,同他一起趴在一张皮埃蒙特的地图上。拿破仑把一些一头粘着红蜡或黑蜡的大头针插在地图上,表示双方的兵力分布点,然后,他叫布尔里埃纳猜一猜,法军将在什么地方打败奥地利人。布尔里埃纳当时困惑不解,回答说:“天晓得,我怎么会知道呢?”第一执政说:“笨蛋,你瞧这儿。梅拉斯和他的大本营在亚历山大里亚。他会在那儿呆着的,一直呆到热那亚投降为止,因为他的军火库、军医院、炮兵和预备队部在那儿。我呢我要从这儿(指著阿尔卑斯山的大圣伯纳德山口)越过阿尔卑斯山,突袭悔拉斯,把他同奥地利的交通线切断,然后在这儿,在圣吉利亚诺,在斯克里维亚河流过的平原中和他会战。”

布尔里埃纳的这段回忆,难免有些虚构的成份,后来的一些历史学家对此提出过疑问。不过,可以肯定,关于瑞土的重要性,拿破仑在很久以前就注意到了,甚至早在英国和奥地利拒绝和谈之前,他就着手准备从瑞土进攻北意大利。

进军北意大利的计划,是由拿破仑亲自制定的。它的具体方案是:由贝尔蒂埃将军率领预备军团的主要兵力(大约三万七千人),穿越大圣伯纳德山口,从瑞士的西部进入皮埃蒙特平原;由沙布南将军率领预备军团的一部兵力(大约五千人),穿越小圣伯纳德山口,从法国的东部进入皮埃蒙特平原,由蒙赛将军率领莱茵军团的部分兵力(大约一万五千人),穿越圣戈塔德山口,从瑞土的东部进入伦巴第平原,由杜劳将军率领一支部队(约五千人),穿越塞尼斯山口,取道苏札,进入意大利北部。第一执政跟随预备军团的主力,走大圣伯纳德山口路线。

进军开始时,预备军团编有四个军:拉纳指挥一个军,辖瓦特林师、马列尔师和利伏多骑兵旅,兵力约八千人;杜拇指挥一个军,辖路易森师和包德师,兵力约一万五千人;维克托指挥一个军,辖其尼尔师、沙门巴克师和沙布南师,兵力约一万五千人;缪拉指挥骑兵军,兵力约四千人。另外,再加上蒙赛率领的一万五千人和杜劳率领的五千人,总兵力共计六万二千人。

在军团和师之间建立军一级单位,是拿破仑首创的一个新事物。后来,欧洲各国的军队纷纷仿效这种作法。事实证明,在战场日益扩大的情况下,设立军一级单位是非常必要的。它逐渐发展为各国军队中的一种固定性编制。

翻越阿尔卑斯山


一八零零年五月六日,拿破仑离开巴黎,前往预备军团的所在地——日内瓦和洛桑。几天以后,他率领预备军团的主力,正式踏上了进军北意大利的征途。

穿越大圣伯纳德山口,是一个十分大胆的举动。因为,在欧洲人眼里,这是一条极端危险的道路。陡峭崎岖的羊肠小道长达数十公里。行军中,只要稍不留意,就会落入万丈深渊,摔得粉身碎骨。山上的气候十分寒冷,强大的暴风雪常常将道路完全埋没,山上一年四季覆盖着厚厚的积雪,恶劣的天气有时会引起巨大的雪崩。拿破仑面临的困难是前人不曾有过的。历史上,只有汉尼拔的那次进军能够与之相比。不论汉尼拔那次翻越的,是地势比较平缓的地段,而且在进军时,山上的积雪已经大部分溶化。拿破仑翻越的,则是大圣伯纳德山口,同当年迦太基人走的那条道路相比,显然要因难得多和危险得多。

通过大圣伯纳德山口的进军是从五月十四日夜间开始的。拉纳将军的部队担任整个军团的前卫。由于道路条件恶劣,在多数情况下,只能沿一条道路行进。漫长的队伍犹如一条灰色的长蛇,在高山深谷中缓缓地移动着。一路上,到处可以看到被抛弃的火炮、车辆和弹药:当部队前进到距离大圣伯纳德山口的顶端大约还有十几公里的时候,道路变得更加险峻了。这里只有步兵和骑兵可以排成一路纵队勉强行走。装有轮子的车辆已经无法前进,庞大而又笨重的火炮更是寸步难行。面对这条只有一只多宽的羊肠小道,土兵们开始泄气。

然而就在这个时候,山里一些热情好客的村民闻风赶来了。由于村民的指点,炮兵指挥官马尔蒙很快想出了一个巧妙的办法。这就是先把松树的树干按尺码裁断,锯成两半,将中间掏空,然后从炮车上把炮管卸下,装在掏空了的树干中,捆好以后,使炮尾朝前,炮口朝后,再在炮尾环上系上绳索,由人们拖着它向前行走。这样每组一百人左右,轮班拉炮。由于想出这个办法,无论上山还是下山,只需要一些身强力壮的小伙子,就可以将火炮搬动。至于原来架炮的车轮,则可卸下来由骡子驮着行走。这个绝妙的好主意,使得拿破仑的炮兵终于得以继续前进。

五月十七日,在拉纳将军的率领下,法军的先头部队终于越过了大圣伯纳德山口,到达皮埃蒙特境内的奥施塔。

拿破仑本人于五月十六日离开洛桑,在二十日清晨开始上山。他穿着一件灰色的大衣,脸上显得十分镇静和沉着。法国古典派画家达维德,为了表现拿破仑穿越大圣伯纳德山口的形象,普经画过一张名画。画的是拿破仑骑着一匹腾空欲跃的战马。其实,拿破仑当时并没有骑马,而是骑着一头骡子,由一名向导在前面牵着。

经由小圣伯纳德山口进军的沙布南将军,是与拉纳将军同一天到达奥施塔的。两军会合以后,前卫统由拉纳指挥,直奔沙蒂隆河谷。正到这时为止,无论拉纳的部队,还是沙布南的部队,都不曾遇到任何抵抗。对于这里发生的一切,梅拉斯将军几乎完全蒙在鼓里。

面对突如其来的法军,沙蒂隆一带的奥军完全不知所措。他们做梦也没有想到,居然会在这个方向突然冒出一支法国军队。由于仓促应战,加上兵力悬殊,奥军无法抵挡,慌忙地向东面撤退了。法军前卫没费多大气力便俘虏了奥军三百多人,缴获了两门火炮。五月十八日,法军继续向东挺进。不料,在奥施塔下方大约五十公里的地方,法国人碰到了一个比翻越大圣伯纳德山口更大的困难。

挡住法军去路的,是一个由四、五百名奥军防守的坚固堡垒,叫巴尔德堡。它位于多腊巴尔特亚河河谷的左岸,地势十分险要,控制着进入皮埃蒙特平原的狭窄通道。这个堡垒称得上是一个真正的障碍。堡垒耸立在岩石之上,外面有两道高大的城墙,完全是用石头砌成的。炮垒分为上下两层,上层有五门火炮,下层十二门,它的火力可以完全封锁整个道路。

为了争夺这一堡垒,进行了非常激烈的争斗。法军的先头部队找到一条山间小道,并勉强地绕过这个堡垒,攻占了河谷下游的伊夫雷阿,俘获了奥军三百多人和十四门火炮。接着,从上下两个方向同时发起猛攻,昼夜不停地猛轰巴尔德堡。可是,奥军坚守着巴尔德堡,拒不投降。他们利用居高临下的有利地形,严密地控制着穿过巴尔德村的道路,使法军的炮兵无法通过。没有炮兵,法军要想在北意大利击败奥地利人,那是不可想象的。由于害怕过久地耽搁时间,拿破仑在继续组织强攻的同时,积极地考虑各种对策,并很快想出了一个偷运火炮的办法。

拿破仑命令士兵们在巴尔德村的街道上铺一层厚厚的麦秸和畜粪,再把炮车的轮子用布裹起来,使它在滚动时不发出声响,然后,利用夜幕和材中房舍的掩护,悄悄地把一批火炮拉过了村庄。可是,这个在敌人鼻子底下偷运火炮的方法,很快就被敌人发现了。他们立即用猛烈的火力向这些毫无防护的火炮和弹药车辆射击,把后面几批偷运的火炮和车辆都击毁了。尽管如此,法军还是把四十门火炮和近百辆弹药车送过了巴尔德堡。守卫这个堡垒的奥军牵制法军炮兵达两个星期之久,使得拿破仑在这段时间里只有四十门火炮可供使用。直到六月一日,由于外援不继,巴尔德堡的守军才最后投降。直到这时,法军也没能摧垮他们的堡垒。

拿破仑的随机应变和果断指挥,对于克服巴尔德堡垒这个严重障碍,起了重大作用。当时,奥军在阿奥斯塔境内驻有三千多人的兵力。在发现法军以后,这些兵力如能迅速增援巴尔德堡的守军,那么,形势很可能是另外一个样子。遗憾的是,奥军不仅兵力分散,而且没有统一的指挥,结果被法军的先头部队各个击破了。

抢占伦巴第


五月二十五日,拉纳率领先头部队前出到波河左岸的齐伐索。这里距离都灵大约二十五公里。据悉,梅拉斯正在向那里集结兵力。二十六日傍晚,拿破仑到达以维里亚。至此,法军胜利地越过了瑞土阿尔卑斯山脉,进到了一马平川的皮埃蒙特平原。

当时,拿破仑如果挥师向下,去解热那亚之围,还是为时不晚的。从以维里亚到热那亚,只需要几天的时间。拿破仑给马塞纳规定的最后时限是五月三十日,法军只要抓紧时间,马塞纳将军就可避免失败的厄运。但是,拿破仑并不打算驰援意大利军团。在他看来,对于整个战局具有决定意义的,不是热那亚,而是伦巴第的首府米兰。米兰是梅拉斯的后方基地,且无重兵防守,攻占米兰不仅可以切断奥军的退路,而且还能迫使敌人自动放弃热那亚向北撤退。

拿破仑晚年在圣赫勒拿岛上回忆这一段战斗历程时,曾就当时的计划做过详细解释。他认为,当时有三个方案可供选择。

第一方案:率领法军向都灵前进,攻击梅拉斯,同杜劳将军的部队会合。这个方案的好处是,可以在预备军团与法国之间开辟一条取道格里诺布和布里安森的新交通线。缺点则是梅拉斯兵力强大,而巴尔德堡还没有攻克下来,法军的退路受到威胁,不能确保安全。

第二方案:率领法军在齐伐索附近渡过波河,南下驰援热那亚。这个方案的好处是,可以解救马塞纳将军,避免意大利军团全军覆没。而缺点则是更有严重的后顾之忧。法军如果被夹在波河与热那亚之间,那么,后方和交通线将完全暴露在敌人的夹击之下。

第三方案:率领法军渡过提契诺河,宜奔米兰,与蒙赛将军的部队会师。这个方案的好处是,可以迅速前出到梅拉斯的背后,夺取奥军的补给基地,并进而切断驻军与其本土之间的联系。同时,还可以保证法军有畅通的道路,一旦失利,能够通过辛普朗山口和圣戈塔德山口退回法国,因而无后顾之忧。而缺点则是将被迫放弃马塞纳的意大利军团。

经过权衡之后,拿破仑决定采取第三方案。他认为这样既安全稳妥,又极为有利。于是他派出部分兵力向凯拉斯科方向实施佯动,用以迷惑敌人,而将主力调向东面,直奔米兰。

六月一日,拿破仑率领预备军团强渡提契诺河,并从行进间击溃了奥军武卡索维奇将军的一个师,迫使敌人向贝加莫方向退却。六月二日,在亲法分子的狂热欢呼声中,拿破仑以胜利者的姿态再次进入米兰。同时实现了与蒙赛将军的会师。拿破仑占领米兰以后,一面重建南阿尔卑斯共和国,严厉镇压憎恨法国人的敌对分子;一面向奥里奥河方向追击奥军残部。在很短的时间内,法军又相继占领了帕维亚、灾雷莫纳、布里西亚等重要城市和广大乡村。这样一来,意大利境内的奥地利军队就被分割成了两个部分;主力位于波河上游以南,另一部分被赶过了奥里奥河。

六月四日,在弹尽粮绝的情况之下,马塞纳率领八千名饿得半死的法军向奥军投降。据说,热那亚城内早就没有一粒粮食,相当日子以来,士兵和饥民们完全靠野菜充饥,靠宰杀牲畜渡日。后来,牲畜也没得宰了,马塞纳被迫放下武器。意大利军团在热那亚拖住奥军主力达两个月之久,对于拿破仑成功地从北面翻越阿尔卑斯山,是有声援作用的。拿破仑占领米兰以后,奥军在热那亚的胜利也就变得毫无意义了。

梅拉斯的对策


梅拉斯元帅一直认为,法军预备军团不过是一支几千人的部队。五月二十一日,一支强大的法军已经销过大圣伯纳德山口而进入皮埃蒙特平原,这才使他如梦初醒。得知确切情报以后,梅拉斯当即决定:留下一万八千人在尼斯方向进行监视,其余兵力由他亲自率领驰援都灵。直到五月底,他才发现形势要比想象的严重得多。奥军的后路面临着被法军彻底切断的严重危险。于是,他又发出紧急命令,叫分散在波河南岸的各部队,迅速向亚历山大里亚地区集中,并特令奥特率兵北上,迅速占领伏赫拉,以便确保皮阿琴察渡口。

梅拉斯这时的处境,同一七九六年奥军的处境正好相反。四年前,法军占领着托尔托纳、亚历山大里亚和瓦伦察,奥窄占领着波河北岸,企图阻止法军渡过波河。这一次,梅拉斯所处的地位同当年法军所处的位置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他迫不及待地想要突破法军的防线,渡过波河,打通自己的交通线。

当时,梅拉斯可以选择的道路有三条:一条是经托尔托纳和皮阿琴察,沿波河南岸前进,当中通过斯特拉德拉隘路,尔后北渡波河,直奔曼图亚,这是一条最直接的路。另一条是越过亚平宁山脉,迟往热那亚,尔后向东前进,穿过康德纳,北渡波河,返回曼图亚。第三条是在瓦伦察附近渡过波河,在帕维亚附近穿越提契诺河,尔后,向东前近,再到曼图亚。当时,拿破仑摸不清梅拉斯究竟选择哪一条退却路线。但他判断,第一条路线距离最近,威胁最大,于是决定;首先夺取皮阿琴察,并封锁斯特拉德拉隘路,阻止梅拉斯沿这条道路北上。

波河南岸地区的战斗


六月四日,拿破仑命令位于帕维亚的拉纳军南渡波河,占领斯特拉德拉隘路;同时,命令位于皮阿琴察对岸的缪拉骑兵军和包德师从现地渡过波河,占领皮阿琴察渡口,尔后向西增援拉纳军。另外,新成立一个师,由加尔丹任师长,编入维克托军的战斗序列。六月七日,根据拿破仑的命令,拉纳和缪拉的部队分别从两个地段渡过波河。拉纳没有遭遇什么抵抗,顺利地占领了斯特拉德拉隘道。六月八日,拉纳奉命继续向亚历山大里亚方向前进,占领斯特拉德拉西面的伏赫拉。九日活晨,前卫瓦特林师开进到喀期特姆奥时,与奥军先头部队遭遇。发生了一场大规摄的战斗。尽管维克托率领的沙门巴克师不久后加入了战斗,但法军在数量上仍然处于明显的劣势。这支奥军是从热那亚方向赶来的,根据梅拉斯的命令,要去占领波河右岸的皮阿琴察渡口。在这次战斗中,拉纳将军表现得极为出色,他率领法军同敌人激战九个小时,给奥军以歼灭性的打击。这一天,法军总共毙伤和俘获敌人七千多人,自己的伤亡据说只有五百余人。

六月十日,拿破仑将他的司令部转移到斯特拉德拉。为了适应作战的需要,他于十一日将预备军团重新进行了编组。改编后的序列和部署是:德赛率领一个军,辖包德和莫尼尔两个师,兵力约九千人;维克托率领一个军,辖沙门巴克和加尔丹两个师,兵力约九千人;拉纳率领一个军,暂辖瓦特林一个师,兵力约五千人;缪拉率领骑兵军,辖四个骑兵旅,兵力约四千人。上述四个军共二万七千人部署在波河南岸,担任主要攻击任务。杜姆和蒙塞各率领一个军,兵力约两万人,配置在波河北岸,负责掩护法军后方和交通线的安全。

德赛将军是一位能征善战的勇将,在一七九八年的上尼罗河战役中,有着极为出色的表现。根据拿破仑的嘱咐,他从埃及返回巴黎后,立即赶到了意大利前线。他的到来使拿破仑的精神为之一振。

与此同时,尼斯方向也进行了激烈的战斗。絮歇将军表现得异常勇敢。为了牵制奥军北上,他虽然只有七千名士兵,却大胆地向奥军发起了反攻。在纳瓦桥一仗中,法军大胜奥地利军队,使埃尔斯尼茨将军损失了五千人马。此外,他还对撤退的奥军进行了成功的袭扰,牵制了敌人大量骑兵。絮歇将军在尼斯方向的反攻,对于即将开始的会战,无疑是起了重要作用的。

进逼亚历山大里亚


当两军在喀斯特姆奥发生激战的时候,奥军统帅梅拉斯已回到亚历山大里亚。他在那里集中了三万余人的兵力和二百门火炮,决心孤注一掷,并且认为,冲破法军的封锁是不成问题的。仅是,由于并不了解法军的部署情况,直到六月十二日,奥军主力还在亚历山大里亚城里集结,准备向东北方向突进。而在这时,拿破仑对奥军的真实企图和确切位置也还无所了解。因此,六月十一日,他把主要兵力集中在伏赫拉附近。在伏赫拉西面,有一条斯克维亚河。当时,正值雨季,河流水位很高。拿破仑估计敌人很可能扼守这条河流,双方将在那里爆发一场大规模的会战。于是,他命令法军于十二日在八公里宽的正面上展开,搜索前进。具体部署是:拉纳军在右翼,向喀斯特姆奥前进;维克托军在左翼,向托尔托纳前进;德赛军位于库隆桥附近,充当预备队。同时,把蒙赛军的拉波普师从波河北岸调到这里,编入预备队序列。每个军还临时拨给缪拉军的一个骑兵旅,以增强独立作战能力。为了靠前指挥,把司令部转移到伏赫拉。

从当时双方的态势看来,法军的部署是有明显缺陷的。总共只有四、五万人的兵力,却被分散在波河南北两岸。一旦奥军在波河南岸发起进攻,法军很难形成必要的优势。相反,当时的奥军实际上形成了拳头,已经集中在一个位置上了。

六月十二日,拄军在斯克维亚河一线没有遇到任何抵抗。十三日,继续向亚历山大里亚方向推进。

由于连续三天没有遇到奥军,拿破仑对于敌方的意图有些困惑不解了。他怀疑梅拉斯放弃了北渡波河的计划,猜测奥军要向南撤退,可能退往热那亚去。拿破仑作这样的设想,当然不是没有道理。在热那亚,奥军可以得到英国舰队的支援和补给;另外,还可以绕道摩德纳返回曼图亚要塞。对于一位想要避免决战的将军来说,撤往热那亚可能是最好的决策。鉴于这种猜想,拿破仑于十三日中午作出决定:将法军的预备队分为两个部分,其中莫尼尔师和拉波普师继续留驻原地,充当主力的预备队;德赛亲自率领包德师往南搜索,前进到托尔托纳以南大约二十公里的西拉法里,切断亚历山大里亚至热那亚的道路。拿破仑的这个决策是十分错误的,不仅错误地判断了奥军的意图,而且在关键的时刻分散了自己有限的兵力,这样做的结果,差一点导致了法军的彻底失败。

马伦哥之战


十三日下午,法军左翼先头部队加尔达师,在博尔米达河东面的马伦哥附近,终于与奥军相遇了,接着发生了一场激烈的战斗。经过八个小时的激战,奥军支持不住,向亚历山大里亚退却。由于天色已晚,再加上敌情不明,法军停止了前进。当天晚上,拉纳和维克托的部队在马伦哥及其以北地区停留过夜。天黑以前,拿破仑赶到马伦哥,命令加尔达立即查明博尔米达河上的桥梁情况。他因为没有弄清梅拉斯的真实意图,一直耽心奥军会向兵力分散的法军突然发动进攻。不幸的是,加尔达带来了一个错误的消息,说河上只有一座桥梁,而且已被奥军彻底破坏了。拿破仑轻信了这个情报,认为拖拉斯已经彻底放弃向东突围的企图,准备向热那亚方向撤退。于是,他在当天晚上离开了马伦哥,返回到他的司令部。这天夜里,整个马伦哥平原死一般地寂静,谁也不曾料到,第二天要在这个地方发生一场大规模的会战。

马伦哥是一个鲜为人知的小村庄,位于亚历山大里亚东南大约五公里的地方。从亚历山大里亚通向皮阿琴察的大道,从这个村庄穿过。它紧靠着一条名叫丰塔农讷的小河。这一带地形比较复杂,村庄、农舍和葡萄园星罗棋布。这些天然障碍对于防御者是十分有利的,并在马伦哥会战中发挥了它们的作用。

马伦哥交战开始以前,法奥双方都不知道自己对手的虚实。实际的情况是,双方兵力大体相当,奥军稍占优势。当时拿破仑在这块小平原上共有五个步兵师和四个骑兵旅,总兵力大约二万六千人左右,这里面不包括德赛率领的那个兵力约五千人的步兵师,因为十三日中午,该师已奉命前往托尔托纳南面的西拉法里,去堵塞梅拉斯南逃的退路。法军成两线配置:第一线是拉纳军和维克托军,准备担任主要攻击任务;第二线是拉波普师和莫尼尔师,充当预备队。与此同时,梅拉斯的部队完全集中在亚历山大里亚要塞,总兵力约为三万余人。尽管奥军在六月九日的战斗中被击败,十三日下午又遭到了挫折,但是,整个奥军仍然拥有相当强大的实力,梅拉斯并不打算向热那亚方向退却。同拿破仑的判断相反,梅拉斯的计划正好是要集中全部兵力来作孤注一掷的决斗,准备向斯特拉德拉方向突进,力求北渡波河再奔向曼图亚要塞。

十三日夜间,马伦哥战场一片寂静。这使得拿破仑产生一个错觉,以为梅拉斯已经溜之大吉了。于是,他在十四日一早又下达命令,叫担任预备队的拉波普师渡过波河,向瓦伦察方向搜索,以阻止奥军北窜;同时,又派人通知德赛,今他继续向西推进,查明奥军去向。然而,就在这个时候,一场酝酿成熟的大战突然爆发了。

六月十四日上午九时,驻在亚历山大里亚的奥军倾巢出动,象潮水般地涌过了博尔米达河。河上的桥梁不仅没有破坏,而且又出现了两座新的浮桥。三路奥军并驾齐驱,锐不可挡,直扑法军阵地,很快便把法军前卫逼退到了马伦哥;接着,奥军又将加尔达师赶出了马伦哥。维克托急忙率沙门巴克师前往增援,但由于奥军的攻势猛烈,法军仍无法挡住敌人的进攻。这时,克勒曼率领的重骑兵旅及时赶到,立即向一部分突出冒进的敌人发起反攻,经过一番激战,将敌人的骑兵赶过了马伦哥西面的丰塔农讷河。克勒曼的这一行动迟滞了敌人的进攻,为法军向前机动兵力赢得了时间,使拉纳率领的瓦特林师得以迅速加强法军的右冀,在马伦哥与卡斯特尔切利奥洛之间展开成战斗队形。

上午十时,整个战场的形势又发生了急剧变化。奥军倾其全力展开进攻,在很短的时间内,不仅完全攻占了马伦哥,而且把瓦特林师赶出了卡斯特尔切利奥洛。正在这时,拿破仑从后方赶到了前线。他发现形势严重,立即命令近卫军在右翼展开,设法迟滞奥军前进。同时,命令担任预备队的莫尼尔师迅速如入战斗,从敌人手里夺回卡斯特尔切利奥洛。然而,这个师是拿破仑手中唯一可供使用的一支预备队。在原来留作预备队的三个师中,包德师已于昨天下午被派到亚历山大里亚以南去了,拉波普师则于今天早上被打发到了被河北岸。在这关键时刻,拿破仑手中再也没有任何预备力量。这对法军来说,预示着巨大的危险。

莫尼尔师投入战斗以后,曾经一度夺回了卡斯特尔切利奥洛,但由于兵力悬殊,抵挡不住象潮水一股涌来的奥军,没有多长时间,卡斯特尔切利奥洛又被奥军夺去了。这时,法军左右两翼都已陷入困境,人员损失惨重,弹药消耗将尽,士气已经大大低落。最后,在奥军不断增强的压力下,法军被迫全线后退。不过,且战且退的法军,仍然勉强保持着队形,依靠骑兵掩护,步兵得以退守马伦哥东面的圣吉里亚诺。

下午二时,法军的失败看来将成定局,因为它的预备队早已用完,还可用来进行射击的火炮,总共只剩下五门。不过,这个时候的奥军,也已丧失了原来的进攻锐气,只是缓慢地进行追击。

下午三时,梅拉斯认为大局已定,欣喜若狂,立即派出一名信使,前往维也纳报捷,报告奥军在马伦哥平原大获全胜,曾经战无不胜的拿破仑已被彻底击败,缴获的战利品和捉到的俘虏很多,目前尚未计数。同时,他将指挥权交给参谋长察赫,自己离开战场,返回亚历山大里亚。

这时,不管是法军部队还是指挥机关,确实陷在一片混乱之中。人们惶惶不安,形势极其严重。然而,身在前线的拿破仑,仍然镇定自若,沉着地指挥着战斗。在拿破仑看来,战斗并没有最后结束。几个小时以就他已派人送出紧急命令,调德赛立即带领包德师火速驰援,以最快的速度返回马伦哥。因此,他认为还有最后获胜的一线希望。由于抱着这种信念,他一再强调,必须坚持下去,任何人不得继续后退。

法军转败为胜


下午五时,正当法军接近崩溃的时刻,形势发生了急剧变化。德赛将军率领他的部队赶到了,法军获得了新的生机和希望。德赛到后,立即赶到拿破仑面前,同他商议反攻之法。德赛建议,在发起反攻之前,必须集中炮火向敌人进行猛烈射击,阻止奥军继续前进。拿破仑采纳了这个意见,立即命令马尔蒙,将德赛带来的十三门火炮和原剩的五门火炮集中在一起,先向敌人进行射击。同时,指示德赛率领部队隐蔽在附近一座小山后面,而将克勒曼率领的骑兵旅配置在左边。只等时机一到,立即发起反攻。

这时,缓缓追击法军的奥地利部队,却是另外一番景象。他们一致认为,这场胜利已经稳拿到手了。奥军参谋长察赫,和他的主帅一样,刚愎自用,身在战场而对敌情一无所知。在他看来,法军已经被打败了,剩下的残部不堪一击,很快就可收拾。因此,他不去督促部队进行有效的追击,而命令部队暂停下来,在原地休息和用饭。

就在这时,法军的反击开始了。在法军火炮的猛烈轰击之下,奥军的队形顿时大乱。德赛乘此时机,立即率领部队从正面猛扑过去。这位被拿破仑赏识的将军身先士卒,奋勇当先,不愧是一员有胆有识的猛将。在他的带领下,士兵个个争先,一齐冲杀过去,马上形成了势不可挡的洪留。面对这一攻势,敌人大惊失色,随即纷纷逃散。几乎与此同队克勒曼率领重骑兵向敌人侧翼发起了猛攻,转眼之间,便将敌人切成了两段,这样便使敌人陷入了更大的混乱。

刚才,奥军还是一支胜利之师,土兵们奏着军乐、打着军旗、兴高采烈地缓缓向前推进;现在,奥军一下子变成了乌合之众,只见土兵们惊惶失措,狼狈逃窜,完全不能称为部队。在这混乱之中,有的被霰弹击中,当场毙命;有的被马刀砍倒,血肉横飞;更多的是,成批成批地跪在地上,举手投降。奥军这个突然的失败,马上导致了全线的溃退。他们节节败走,被迫放弃了马伦哥和卡斯特尔切利奥洛,继而涌向博尔米达河,争相逃命。法军抓住这一有利时机,一鼓作气,把奥军赶过河去了。直到暮色浓重,法军才停止追击。由于德赛及时来援,他们转败为胜,最后取得了马伦哥战役的大胜。

不幸的是,在反攻开始不久,德赛被敌人的子弹击中,当即阵亡了。战斗结束以后,拿破仑赶到现场,为德赛洒下了不少热泪。他悲痛不已地说道:“如果现在能够拥抱德赛,这一天该有多好啊!”据拿破仑身边的人说,在多年的征战中,他们只看见拿破仑掉过两次眼泪。一次是在马伦哥战役中,德赛将军被敌人击毙的时候;另一次是若干年后,在阿斯佩恩战役中,拉纳元帅被炮弹炸断了双腿,在拿破仑怀中死去的时候。

马伦哥战役的代价是高昂的。双方为此付出了巨大的牺牲。在这次战役中,奥军共损失九千四百人,法军也损失了五千八百人。

停战与议和


六月十五日上午,梅拉斯看到大势已去,派出代表向拿破仑求和。当天下午,拿破仑派贝尔蒂埃与梅拉斯在亚历山大里亚签订了停战协议。奥军虽然战败,但是尚未陷入绝境,法军虽然获胜,本身也已疲惫不堪。在这种有利的形势下,拿破仑十分愿意结束这场战争。他同意,在意大利境内停止敌对行动。从六月二十六日起,奥军撤到波河以北和明乔河以东地区,但仍派兵留驻佩斯基耶拉和曼图亚两个要塞。双方在明乔河以西地区设立一个非军事地带,避免发生冲突。

梅拉斯的两个信使先后回到维也纳,在刚刚报告了马伦哥的全胜以后,又送回了惨败的消息,使奥地利王室和首都人民,开始欢天喜地,接着垂头丧气,演了一场引起莫大轰动的闹剧。

关于马伦哥大捷的消息,六天以后传到了巴黎。六月的整个中旬,在巴黎,在法国所有的城市,人们坏着不同的心情,等待着意大利战场的消息。保王党人盼望着拿破仑失败,希望法军被奥地利人打垮,以便迎接波旁王朝复辟。广大的群众,包括资产阶级在内,渴望拿破仑取胜,从而挽救法国的命运。开始时,消息很不准确,各种传闻迭起,有的说,法国人战败了,有的说,拿破仑阵亡了,有的说,法军取胜了。消息互相矛盾,给人们心头蒙上了一层阴影。

六月二十日下午一时,巴黎城内礼炮轰鸣。人们得到正式消息:法军大获全胜,奥地利已被打垮,梅拉斯被迫乞和,意大利又被拿破仑占领了。整个巴黎立刻沸腾起来。人们按接不住内心的激乱纷纷走上街头,欢庆这一重大胜利。广大群众一致认为,这是法兰西共和国对欧洲反法联盟的胜利,是新政权对保王党人的胜利。他们无法预料,随之而来的将是一种新的统治,一种更加有利于资产阶级而不利于工人群众的统治。当时,广大群众对于拿破仑和新政权的支持,完全建立在憎恨波旁王朝的基础之上。

马伦哥战役结束以后,拿破仑希望,欧洲能够暂时实现和平。这不仅符合法国的利益,也符合他个人的利益。经过八年的战争,法国人民已经厌恶打仗。现在,法军获得了马伦哥大捷,一种渴望和平的情绪更加发展起来了。拿破仑执政刚刚半年,地位还很不稳固。在他远征意大利期间,国内的雅各宾派和保王党人,一刻也没有停止推翻执政府的活动。另外,由于连年战争,法国国库已经一贫如洗,财政状况日益恶化。所有这一切,促使拿破仑急于想和奥地利达成一项和平协议。于是他在从意大利返回巴黎之前,用娓婉的语言给奥地利皇帝写了一封信,呼吁和平,并建议在《坎波-福米奥和约》的基础上与弗兰西斯二世举行谈判。

然而拿破仑的这个建议,提得显然不是时候。当时,奥地利虽然在意大利遭到惨败,但还远远没有被彻底打垮,它在德国境内还有一支数量远占优势的军队。另外,第二次反法联盟还没有彻底瓦解,英国政府多次表示继续给予资助,鼓励奥地利人无论如何要支持下去。上述种种因素,使维也纳宫庭内部分为两派,争吵不休,这就迫使拿破仑不得不继续用战争施加压力。

十一月五日,拿破仑宣布,取消法国与奥地利的停战状态,命令法军在德意志和意大利两个战场同时转入进攻。十二月二日,莫罗将军率领莱茵军团在德国南部大败约翰大公率领的奥地利军队,取得了霍恩林登大捷。这次胜利打开了通往维也纳的道路,迫使奥军不得不签署停战协议。与此同时,麦克唐纳率领一个新军团在意大利出征,于严冬季节成功地穿过了施普鲁根山口,顾利地前出到阿迪杰河上游地区。这一出色的行动,再次切断了曼图亚要塞与奥地利之间的联系。这样,驻意大利的奥军又一次签订了停战协议。

在法军强大的冬季攻势下,奥地利终于屈服了。经过一段时间的谈判,法国同奥地利终于在一八零一年二月九日,正式签订了《吕内维尔和约》,从而最后结束了第二次反法联盟中的法奥战争。

简评


马伦哥战役是拿破仑执政后指挥的第一个重要战役。这次战役的胜利,对于巩固法国脆弱的资产阶级政权,对于加强拿破仑的统治地位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马伦哥战役在军事史上的地位和作用,历来受到人们的重视。我们认为,拿破仑在这一次战役的指导上,是有其突出特点的。

首先,他有效地制造和利用了敌人在判断上的错误,真正做到了出敌不意,出奇制胜。出敌不意,攻其无备,这是拿破仑惯用的作战手段。在他第一次进军意大利的战争中,曾经非常出色地采用过这种战法。但是,那一次仅仅局限在战役和战术范围之内,而在马伦哥战役中,这种手段已经扩大到了战略范围。战役开始前,奥军认为,法军只能从亚平宁山进入北意大利,别无他路。这是法国人在历史上入侵意大利经常所走的一条老路。这一次,拿破仑一反常规,偏偏避开了他在第一次意大利战争中也曾走过的那条路线,而选择了一条历史上很少有人走过、在一般人眼里根本无法通行的道路。结果,完全出乎奥军意料之外,达成了战略上的突然性,收到了战略奇袭的效果。正由于这一战略奇袭,他成功地避开了梅拉斯的主力,弥补了自己兵力的不足。

战役开始前,为了隐蔽自己的真实企图,造成敌人的判断措误,拿破仑成功地采取了一系列战略性的欺骗和伪装措施。例如,在瑞士方向故意示弱于敌,有效地隐匿了预备军团的真实面目和行军路线,并使敌人错误地判断了法军的真实企图。事实证明,马伦哥战役不愧是战略欺骗和战略奇袭的一个杰作。

其次他机敏地抓住了决定整个战役胜负的关键,能够在复杂的形势下趋利避害,避实就虚。趋利避害,避实就虚,这是克敌制胜的要诀,强军必须恪守,弱军更要遵循。拿破仑率领预备军团翻过大圣伯纳德山口,进入北意大利后,面临着两种选择:一种是迅速南下,增援马塞纳,倾全力解热那亚之围,使意大利军团免遭覆灭的厄运;另一种是暂时置马塞纳于不顾,迅速挥师东进,直取伦巴第的首府米兰,遮断奥军退路,以求一举切断奥军主力与本土之间的联系,迫使奥军北撤,尔后与其进行决战。拿破仑从战役全局出发,审时度势,权衡利弊,作出了选择后者的正确决策。

当时,拿破仑如果挥师南下,去解热那亚之围,那么,势必过早地与奥军主力决战,这就很容易被强敌击败,而且,那时法军后方交通不畅,尚有后顾之忧,贸然与奥军决战,一旦失败,后果是不堪设想的。相反,挥师东进以后,马塞纳军虽有覆没的危险(实际上后来马塞纳也率部投降了),但是,这却可以避敌精锐,击其虚弱,格矛头指向敌人最薄弱和最敏感的部位,可以夺得敌人的后方基地,切断敌人赖以生存的交通线,从而在根本上动摇敌人,在精神上给敌人以巨大震撼。后来的事实证明,拿破仑这样做的结果,造成了极其有利的态势,为夺得战役的胜利创造了条件。

第三,他沉着冷静地应付着险象丛生的战斗环境,在关键时刻指挥若定,临危不惧。对一般将领来说,在情况发展顺利时,指挥自如,并不是一件怎么困难的事情。要在情况危急关头镇定自若,做到临危不乱,则是一项不大容易达到的要求。拿破仑在马伦哥战役中,正好显示了这样一个突出的特点。在六月十四日下午的几个小时里,法军的处境可谓岌岌可危。按照一般人的看法,出现了这种情况,法军肯定是必败无疑了。可是,拿破仑却仍然镇定自若,继续从容不迫地指挥部队抗击敌人的进攻,并且因而争取了时间,等到了援兵的到达。尽管德赛率部队及时赶到具有一定的偶然性,但拿破仑在这危急关头的坚定态度,对于稳定法军的情绪,鼓舞法军继续进行顽强的抵抗,无疑是有重要作用的。没有他的坚定指挥,则法军早在德赛的援军到达以前就崩溃了。

马伦哥战役,无论在战略计划上,还是在作战指挥上,都称得上一个卓越的典范。

相关分词: 马伦哥 马伦 伦哥 战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