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在线查询网 > 在线百科全书查询 >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_在线百科全书查询


请输入要查询的词条内容: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




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条件及历程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是有客观条件和历史必然性的,它是社会历史发展和理论思维发展的合乎逻辑的结果。正如任何历史必然性都是通过偶然性表现出来的一样,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历史必然性是通过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理论活动和实践活动实现出来的。表面上看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史是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个人思想发展史,实际上它是由历史发展必然性决定的理论思维的发展史,当然这并不排斥马克思、恩格斯主观条件所起的重要作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史就是历史必然性和偶然性的统一,是历史发展和理论思维发展内在逻辑和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理论活动、实践活动的统一。

马克思和恩格斯从黑格尔转向费尔巴哈

马克思和恩格斯都曾经参加青年黑格尔运动,是辨证的唯心论者。他们离开黑格尔走向费尔巴哈和他们从革命民主主义走向共产主义是同步的。马克思和恩格斯思想的发展,是和他们批判研究人类优秀文化遗产特别是黑格尔的辨证法思想密切相关的,也是他们深入实际斗争参加革命实践密切相关的。他们用批判研究人类优秀文化遗产特别是黑格尔哲学所获得的新认识,指导自己的实践活动,推动实际斗争的深入,又参加实际斗争所取得的新认识来检验和发展自己的理论成果。他们能够离开黑格尔走向费尔巴哈,正是他们的理论斗争和实践斗争相互作用的结果。

马克思和恩格斯从费尔巴哈走向历史唯物主义

1844年至1845年马克思和恩格斯都离开了费尔巴哈转向历史唯物主义,这为他们共同创立历史唯物主义和科学共产主义原理奠定了基础。对哲学和经济学文献的批判研究在马克思向历史唯物主义转变中起了重要作用;对英国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发展及其后果的研究则在恩格斯转向历史唯物主义转变中起了重要作用。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和问世

马克思和恩格斯是为了探求人类解放、实现共产主义的道路而研究哲学的。他们通过现实斗争和理论研究发现了唯物史观,并运用它来解剖资本主义社会,论证共产主义,批判形形色色的封建的反动的社会主义以及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的社会主义。这就为无产阶级提供了伟大的理论武器,为无产阶级斗争所需要,加速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工人运动的结合。从《德意志意识形态》到《共产党宣言》这一时期马克思主义哲学正是在和工人运动相结合的过程中发展的,也就是通过论证科学共产主义,批判形形色色的社会主义流派而发展的。

唯物史观在1848年底欧洲革命和巴黎公社时期的运用、 验证和发展

在19世纪40年代末和70年代初,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两次不同性质的革命运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无产阶级革命)中,经受了严峻的检验,证明了自己的科学性和生命力。

马克思和恩格斯及时地总结了这两次革命实践的经验和教训,丰富和发展了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特别是关于阶级和阶级斗争、社会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个人和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的原理,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在《资本论》中的运用、验证和发展

《资本论》是马克思一生中最主要的著作,它集中了马克思在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等方面的卓越成就。

在这部伟大的著作中,马克思在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下,系统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同时又在运用中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他不仅用资产阶级社会的全部丰富材料验证了唯物史观,使它由“假设”变成了科学的理论并丰富和发展了它的内容,而且在改造黑格尔的辩证法、发展唯物辩证法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创立了唯物辩证法、认识论、逻辑学三者同一的“《资本论》的逻辑”,从而使《资本论》成为马克思的最有权威性的哲学著作。

在《资本论》的创作和出版过程中,恩格斯给予马克思以巨大的支援和帮助。《资本论》是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共同智慧和心血的结晶。

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的系统阐发

从1871年至1883年,马克思恩格斯在反对杜林主义和形形色色的机会主义的斗争中,总结无产阶级革命斗争中的新经验,概括自然科学发展的新成果,全面地、系统地阐发了马克思主义哲学。

第一、 马克思恩格斯坚决反对拉萨尔主义、巴枯宁主义以及德国党内的机会主义,进一步发展和丰富了历史唯物主义关于国家的学说和无产阶级专政理论,提出了过度时期和共产主义两个阶段的原理。

第二、在恩格斯与杜林的斗争中,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第一次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及其内在联系,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作了系统和详尽的发挥。《反杜林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系统化的第一部著作。

第三、恩格斯深入地从事自然科学的研究,总结自然科学的新成就,系统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唯物辨证的自然观,揭示自然界发展的辩证法,科学地论述哲学与自然科学的关系,为哲学和自然科学的发发展开拓了宽广的领域。

恩格斯晚年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丰富和发展

本章阐述了1883年至1895年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

这期间,世界历史的发展有着根本性的变化。西欧自由资本主义正向垄断资本主义过渡,随着资本主义和殖民主义的迅速发展,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也日益激发,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和被压迫国家的民族民主革命开始高涨。无产阶级的斗争,迫切需要一个完整的科学的世界观指导,因此,对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全面系统的阐述是一个极为重要的任务。

80年代,为适应资产阶级新政策的需要,新康德主义、新黑格尔主义流行起来,马克思主义和机会主义、资产阶级思潮展开激烈的斗争。在斗争中,恩格斯写下了《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关于历史唯物主义的书信,全面地阐发了马克思主义哲学。

第一、恩格斯研究了原始社会,阐述了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及其本质,提出了两种生产的理论,揭示了原始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填补了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关于原始社会理论的历史空白。

第二、恩格斯进行40年哲学斗争的总结,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形成和发展的客观必然性,论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德国古典哲学的联系和区别,揭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创立所实现的伟大历史变革。

第三、恩格斯晚年,对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作了全面的论述。既论述了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决定作用,同时论述了上层建筑的反作用;既论述了社会意识形态对经济关系的依赖性,同时又论述了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以及它们之间的交互作用。恩格斯既坚持历史观上的唯物论,同时又坚持历史观上的辩证法,把唯物论和辩证法有机结合起来。

战友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贡献


马克思恩格斯的战友和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贡献 在马克思恩格斯的热情帮助下,通过革命实践的锻炼,19世纪60年代以来,一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战士成长起来了。他们中的大多数人,不仅是无产阶级理论家,而且也是无产阶级革命家和领袖人物。他们善于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和本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在实际斗争中,努力运用、解释马克思主义,并且有所发挥和创新。狄慈根、梅林、考茨基、拉法格、拉布里奥拉是哲学方面的杰出代表。他们为宣传、捍卫、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不同程度上作出了重大贡献,他们的哲学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与时代的特点和实际斗争的需要有关,马克思恩格斯的战友和学生,较多地关注历史唯物主义的研究。他们善于把唯我主义和辩证法应用于社会历史,他们善于把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具体化、民族化,因而他们的著作有着强大的生命力,他们的思想为各国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所拥护。但是,他们对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自然观、认识论却研究不多,这是一个重大的缺陷。难能可贵的是,狄慈根注重辩证唯物主义的研究,并按自己的方式发现了唯物辩证法这一思想武器。狄慈根的哲学思想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上有着特殊的地位。

马克思恩格斯的战友和学生,热爱和敬仰自己的导师和领袖。他们追随马克思恩格斯不是出于盲目崇拜,更不是为了某种私利而结合的宗派集团,而是为追求真理,为无产阶级的革命事业而奋斗。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人(叛徒除外),光明磊落,坚忍不拔,能坚持真理,修正错误,为本国和世界无产阶级解放事业奋斗了一生。

在俄国的传播和普列汉诺夫的贡献

马克思主义在俄国的广泛传播始于1883年普列汉诺夫所创建的“劳动解放社”。

普列汉诺夫曾是一位著名的马克思主义革命家、理论家、哲学家。他在1883年成为马克思主义者之后的20年间,在政治上和哲学上坚持了正确的立场,在传播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创立俄国无产阶级政党方面,有着不可磨灭的功绩。1903年以后他在政治上逐渐走上了机会主义的道路,1914年堕落为社会沙文主义者,这主要是由于他脱离俄国的政治、经济实际,脱离俄国革命斗争的实践,理论与实践相脱节。但他在哲学理论上始终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终身不失为一个杰出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家。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上,普列汉诺夫在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之间起了承上启下的桥梁作用。他在反对民粹主义、马赫主义和各种机会主义的斗争中,捍卫并系统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把一些重要原理具体化了,作了深入的发挥,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他的哲学著作(包括政治著作)和思想,从正反两方面对列宁哲学思想的形成和发展,都有极为明显的重要影响,尽管列宁对他在哲学上的失误也进行了严肃的批评。

对哲学的贡献

普列汉诺夫在哲学上的贡献是多方面的,如唯物主义认识论、辩证法、历史观、哲学史以及美学等等。但贡献最大的是历史唯物主义方面,他几乎对这一领域中的一切重要问题都进行了深入、独到的研究和探索,提出了许多重要的思想,诸如关于唯物史观的思想理论来源问题、关于地理环境对人类社会发展的作用问题、关于“五项因素公式”的社会结构理论、关于社会意识区分为社会人的心理和思想体系两种基本形式及意识形态相对独立性的学说、关于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问题,等等。普列汉诺夫在理论上是富于创见的,他用许多新的原理、新的观点大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增添了新的内容。

普列汉诺夫没有把马克思主义运用于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未能对新时代提出的新问题作出正确的回答,因而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没有划时代的发展。20世纪初,马克思主义开始进入一个新的阶段,这个阶段是与列宁的名字分不开的。

俄国的传播

列宁在反对民粹派、合法马克思主义和经济派的斗争中捍卫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

1894至1903年,是马克思主义在俄国广泛传播,并与工人运动相结合的时期,是俄国马克思主义者为建立无产阶级新型政党和实现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而斗争的时期,在这一时期,列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来分析俄国社会性质,把马克思主义和俄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找到了俄国革命的基本力量和正确途径。他同革命运动中的各种错误思潮进行了尖锐的斗争,并在斗争中捍卫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

在这一时期,民粹派以唯心史观——主观社会学和形而上学观点,攻击马克思唯物史观和辩证法,否定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否定社会历史的客观性和规律性,夸大个人创造活动在历史上的作用;而经济派在哲学上则鼓吹自发论,以庸俗经济决定论否定社会意识、上层建筑在社会发展中的能动作用,把马克思唯物史观庸俗化。它们从两个极端反对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列宁在批判这两种错误思潮的过程中,论述了社会历史的客观性和规律性、物质关系决定思想关系、历史必然性和个人创造活动的辨证关系、人民群众和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阐明了上层建筑特别是革命理论和革命政党在社会发展中的能动作用。

列宁在早期的革命实践和理论著述活动中,注意把理论与实践、历史唯物论与辩证法密切结合起来,从而确立了在新的历史时代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方向。1903年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内布尔什维克派的出现,标志着列宁主义的诞生,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开始进入一个新的时期。

同名图书


基本信息

出版社: 高等教育出版社; 第1版 (1998年6月1日)丛书名: 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

平装: 433页

正文语种: 中文

开本: 16

ISBN: 7040063549

条形码: 9787040063547

产品尺寸及重量: 22.6 x 16.8 x 1.4 cm ; 540 g

ASIN: B0011B0JBW

内容简介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是国家教委在“八五”期间组织编写的,后又作为国家教委“九五”重点教材立项。它的作者包括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南京大学、复旦大学多年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史教学和研究的知名教授,其中大部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八卷本)的主要作者。《马克思主义哲学史》是在总结我国理论界近20年来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史教学经验和科研成果的基础上编写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叙述和评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萌芽、形成和发展的历史,包括从19世纪40年代到20世纪90年代大约150年。《马克思主义哲学史》把这150年大体分为三个50年加以评述:第一、二、三章为19世纪下半叶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形成和在欧洲的传播与发展;第四、五、六章为20世纪上半叶在俄国、西方国家和中国的传播和发展;第七、八、九、十章为20世纪下半叶在苏联、西方国家和中国的研究和发展。这个框架同国家教委1993年公布的教学大纲基本一致,不同的是20世纪下半叶部分中国占了两章,突出了邓小平理论的哲学贡献。

编辑推荐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材料丰富,观点全面,说理透彻,行文流畅,除供哲学专业本科生使用外,亦可作为一般读者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学科内容的参考书。

目录信息

绪论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的研究对象和特点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的分期

三、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的意义和方法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形成(1836-1848)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历史条件和理论来源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历史条件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来源

第二节 马克思和恩格斯世界观的转变

一、参加青年黑格尔派活动时期

二、开始转向唯物主义和共产主义

三、实现向唯物主义和共产主义的转变

第三节 马克思、恩格斯对科学世界观的探索

一、异化劳动理论在科学世界观形成中的重大作用及其局限性

二、从异化劳动理论到唯物史观的过渡

第四节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形成和问世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成的标志

二、马克思哲学思想发展中的重大飞跃——《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三、唯物史观基本原理的制定

四、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问世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欧洲革命时期的运用、验证和发展(1848-1875)

第一节 马克思、恩格斯对1848年革命及其以后革命形势的哲学分析

一、对1848年革命的哲学分析

二、对1848年革命失败后形势的哲学分析

第二节 马克思在研究资本主义经济形态中对自己哲学的丰富和发展

一、《资本论》对唯物史观的科学论证

二、《资本论》的科学方法论

第三节 恩格斯的军事哲学思想

一、恩格斯是第一个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家

二、科学的战争观和研究、处理军事问题的方法论

三、批判唯心主义战争观,对战争做科学的预见

第四节 巴黎公社经验的哲学总结和无产阶级专政理论的进一步发展

一、巴黎公社是人类历史上无产阶级专政的第一次伟大尝试

二、马克思、恩格斯对公社经验教训的哲学总结

三、公社失败后为继续坚持、捍卫和发展无产阶级专政理论而斗争

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系统化及其在欧洲的传播(1875-19世纪末)

第一节 恩格斯在对杜林的论战中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全面系统的论证

一、反对杜林主义,捍卫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世界观

二、从实际出发还是从原则出发是两种对立的世界观

三、批判“终极真理论”,论述认识的辩证法

四、反对形而上学,论述辩证法的理论及其基本规律

五、两种对立的历史观

第二节 总结自然科学的发展,创立自然辩证法的理论和方法

一、马克思、恩格斯自然辩证法思想的发展过程

二、关于自然界的辩证发展和向人类社会飞跃的理论

三、自然科学的发展与辩证法的规律和范畴

第三节 马克思、恩格斯晚年的哲学思想

一、马克思晚年笔记的基本内容及其历史意义

二、恩格斯揭示人类早期社会形成和发展的规律

三、恩格斯总结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和发展的规律

四、恩格斯的晚年通信对历史唯物主义的捍卫和发展

第四节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欧洲的传播和发展

一、狄慈根对辩证唯物主义的研究和贡献

二、梅林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传播和捍卫

三、考茨基早期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传播

四、拉法格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传播和捍卫

五、拉布里奥拉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传播

第四章 20世纪上半叶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俄国和苏联的传播和发展(1883-1945)

第一节 19世纪末20世纪初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俄国的传播和发展

一、19世纪末俄国经济政治状况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二、普列汉诺夫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贡献

三、列宁在理论斗争中捍卫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

第二节 第一次俄国革命前后列宁对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发展

一、第一次俄国革命和认识论问题

二、普列汉诺夫对马赫主义的批判

三、列宁在批判马赫主义中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

第三节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列宁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全面发展

一、大战的爆发与第二国际的破产

二、列宁对辩证唯物主义的全面发展

三、列宁对历史唯物主义的发展

第四节 探索社会主义道路时期的苏联哲学

一、关于十月革命历史合理性的争论和历史唯物主义

二、列宁对苏联过渡到社会主义和建设社会主义特殊道路的创造性探索

三、十月革命后列宁的主要哲学思想

四、苏联理论界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宣传

第五节 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苏联哲学

一、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和哲学上的争论

二、苏联理论界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系统化

三、二战前斯大林在哲学上的贡献和失误

第五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西方的曲折经历(20世纪上半叶)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上的一次曲折

一、伯恩施坦修正主义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全面篡改

二、考茨基主义对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学说的背叛

三、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的大论战和第二国际的破产

第二节 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传播和研究

一、十月革命胜利初期马克思主义哲学在西方的传播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在美国、英国、意大利的传播

第三节 “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产生

一、“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产生背景

二、“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主要理论特征

三、青年卢卡奇的主要哲学观点

四、葛兰西的主要哲学观点

五、早期法兰克福学派的主要哲学观点

第六章 20世纪上半叶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

第一节 五四时期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传播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传播的社会条件

二、五四时期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概况及其主要哲学观点

三、五四时期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中的三次大论争

第二节 党的创立和大革命时期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传播和初步运用

一、中国国情的早期分析,民主革命纲领的最初制定

二、科学与人生观的论战

三、批判戴季陶主义

四、《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中的哲学思想

五、《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的哲学意义

第三节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传播,毛泽东哲学思想的形成和系统化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在革命知识分子中的进一步传播和研究

二、中国革命特殊道路的提出

三、毛泽东哲学思想的初步形成

四、毛泽东在研究战争中对哲学的独特贡献

五、毛泽东哲学思想的系统化

第四节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毛泽东哲学思想的多方面展开

一、对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深刻论证

二、对战争中哲学问题的深入分析

三、《新民主主义论》中的历史唯物主义思想

四、对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历史必然性的论证

五、对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新贡献

六、创造性地提出唯物辩证的工作方法

第七章 战后苏联与东欧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和曲折

第一节 战后初期的探索与迷误

一、哲学走向活跃的新苗头和1947年全苏哲学讨论会

二、战后改革初潮及其逆转

三、斯大林晚年两部著作的理论贡献和历史局限

第二节 战后中期苏联哲学的研究状况

一、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的研究

二、围绕辩证法研究的争论

三、认识论研究

四、历史观研究

第三节 苏联战后新时期的大曲折

一、“和平主义”加“政治民主化”的改革纲领

二、“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的提出

三、全盘私有化的纲领

四、对新思维的评价

第四节 东欧各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新探索

一、匈牙利卢卡奇的社会存在本体论

二、南斯拉夫实践派和辩证唯物主义派的争论

三、保加利亚巴甫洛夫对认识论的研究

四、波兰沙夫等人关于人的问题的哲学争论

五、捷克斯洛伐克等其他东欧国家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

第八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战后西方社会面临的挑战

第一节 “民主社会主义”的哲学主张

一、民主社会主义的历史背景、理论来源及其在当代的影响

二、民主社会主义的唯心主义历史观

第二节 “欧洲共产主义”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探索

一、“欧洲共产主义”的概况

第九章 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艰难历程和毛泽东思想的曲折发展

第十章 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及其哲学基础

后记

序言

本书是国家教委在“八五”期间组织编写的,后又作为国家教委“九五”重点教材立项。本书作者大部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八卷本)的作者,小部分是近十多年来成长起来的专门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的中青年学者。我国真正开展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的教学和研究是改革开放以后的事情,本书是在这近20年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史教学经验和科学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编写的。

我国过去在大学里没有马克思主义哲学史课程,只有马克思主义哲学原著课和原理课,这似乎是告诉人们马克思主义哲学不是一个历史过程,而是一本本经典作家的著作,而原理就是从这些著作中抽绎出来的。但是既然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门科学,它就有它萌芽、形成与发展的过程,就必定有正确与错误、真理与谬误的互相交错和转化,因此,一当“文革”结束,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得以确立,“百家争鸣”政策真正贯彻,马克思主义哲学就作为一个历史过程在我国的研究和教学中开展起来了,这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史。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作为一门学科的建立把我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水平推上了一个新的阶段,因为以历史的眼光来看马克思主义哲学,大大增强了它的科学性和实践性,这对于人们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都是十分有利的。所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以1981年出版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稿》为滥觞,陆续出版了系统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史教材或专著,而《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八卷本)可以说是这类著作中最详尽的一种。但这部400万字的巨著并不能当作教材来使用,特别是90年代以来,由于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本身的争论日益突出,一本新的能反映时代特点和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学科发展水平的教材的需要就提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学者们面前,这就是本书编写和出版的主要原因。

国家教委社科司1993年颁布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史教学大纲》采取了一种新的框架,即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从萌芽到今天大约150年的发展分为三个50年,每个50年各占3章,即第一、二、三章叙述和评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19世纪下半期在欧洲的形成、传播和发展,第四、五、六章分别为20世纪上半期在俄国(包括后来的苏联)、西方国家和中国的传播、研究和发展,第七、八、九章分别为20世纪下半期在苏联、西方国家和中国的发展。这是一个比较完整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体系,本书采取了这个体系,但把第九章又分为两章,第十章专门介绍改革开放以来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发展,特别是邓小平理论的哲学贡献。

后记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是1991年国家教委委托我组织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和南京大学的部分哲学教师编写的本科哲学专业教材。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校已进行过马克思主义哲学史教学近20年,已出版马克思主义哲学史教材十多种,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和发表了大量的科研成果,这次编写的目的就是为了总结这些经验,吸收这些成果,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的学科建设推上一个新的台阶。为了完成这个任务,我们编写组搜集和研究了已出版的教材,并于1991年冬乘去成都参加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理论研讨会之便,到陕西师大、四川大学、西南师大

文摘

公社在打碎原有国家机器的基础上所建立的无产阶级政权,正如马克思从公社革命实践中总结的那样,首先一条是废除常备军和警察,摧毁这些实行压迫的物质力量,斩断缠绕在社会机体上的“蟒蛇”,让社会重新获得解放和发展。公社的第一个法令就是废除常备军而用武装的人民来代替它。首先是在中心城市巴黎建立了由工人组成的国民自卫军,并以此为榜样规定在农村地区也应该由服役期限极短的国民军来代替原有的常备军。马克思充分肯定了这一创举,认为应当把它制度化,并且在公社失败的几个月后又进一步分析和强调建立人民武装的重要性,认为公社未能通过把一切劳动资料转交给从事生产的劳动者的办法消灭现存的压迫条件,从而清除“阶级统治和阶级压迫的唯一的基础”,“但是,在实行这种改变以前必须先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其首要条件就是无产阶级的大军。”①

(三)以公社的公仆制度代替官僚制度

马克思总结巴黎公社所建立的无产阶级政权的另一条重要经验,是取消特权、废除官僚制度。公社实行真正的普选制,由巴黎各区选出的城市代表组成公社,代表对选民负责,随时可以撤换,其中大多数自然都是工人,或公认的工人阶级的代表,而不是像资产阶级议会那样,每三年或六年决定一次由什么人来代表和压迫人民。公社真正体现了为人民服务的职能,破除了国家管理的神秘性,把军事、政治和行政职务变成了真正工人的职务。同时,公社规定从上到下一切公职人员都只领取相当于工人工资的薪金,国家高级官吏所享有的一切特权以及支付给他们的办公费,都随着这些官吏的消失而消失。这样,社会公职就“不再是中央政府走卒们的私有物”④,“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的老爷们”被“随时可以罢免的勤务员”所代替,旧政府权力的合理职能终于“归还给社会的负责任的勤务员”了。马克思在这里总结公社经验而提出的“社会公仆”或“勤务员”的观念,是千百年来传统观念的革命变革,改变了“官贵民贱”的世俗观念,从根本上改变了官民之间的关系,端正了国家公职人员为人民服务的原则和思想。

(四)摧毁精神压迫的工具

公社在废除了反动统治的物质权力以后,立刻着手摧毁反动统治对人民进行精神压迫的工具。首先宣布教会与国家分离,剥夺一切教会所占有的财产,让教士重新过私人的清修生活,靠信徒的施舍而不是靠国家的支持。同时,一切学校对人民免费开放,不受教会和国家的干涉,使人人都能享受教育,使教育和科学都能从宗教和剥削阶级的奴役下解放出来。这样,人民的思想和精神也会得到极大的解放,为社会的主人——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新生活扫除了思想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