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在线查询网 > 在线百科全书查询 > 马边中学

马边中学_在线百科全书查询


请输入要查询的词条内容:

马边中学


马边中学创办于1940年,1958年开始设立高中部,1979年开办民族寄宿制班,成为四川省民族地区首批招收民族寄宿制班的普通高完中之一。马边中学坐落于西南小凉山麓的马边彝族自治县城西,前临马边河,后倚炮台山。



学校简介


1940年秋,著名历史学家贺昌群先生回乡,首创县立初中——马边中学。此后,以文学界名人李伏伽先生为代表,争做拓荒勇士,移兰良师,形成了“鞠躬尽瘁育人,勤勉成才报国”的良好校风。半个世纪以来,已为民族地区经济建设培育了大批合格人才。

学校规模日渐扩大,时至今日,已发展为35个教学班(高中26个,初中9个),有1800余名彝汉学子,寄宿制男女生600人。130名园丁中有中学高级教师18名,中学一级教师40人,中学初级教师44人,师资结构较为合理。全校师生在学校领导班子的带领下,精诚团结,在改革中求发展,在发展中求创新。在上级组织的领导和关怀下,学校新建了育才楼,容多媒体电教室、图书室、阅览室、语音室、计算机室、音乐室、体育室、卫生室、理化生实验室为一体,设备设施更换一新。校园网络畅通,闭路电视到室。扩建了体育运动场,建成男、女寄宿制学生公寓,新建3400平方米教学办公综合大楼。校园绿化面积进一步扩大,科技示范园打造一新,学校人文环境优化。

学校已建成“市级校风示范学校”、“市级示范性普通高中”、“市级实验示范学校”、“巴金文学院马边青少年文学创作培训基地”、“四川省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基地学校”、“乐山师范学院外国语教学实验学校”;被授予“市级绿色学校创建工作先进单位”、“乐山市艺术教育先进学校”、“乐山市模范职工之家”、“县级绿色学校”、“县保先教育活动先进集体”。

马边中学正以“强塑四个形象、强化六个规范”为措施,扎实推进“市级实验示范学校”、“市级示范性普通高中”的争创工作,全面开创马中教育新局面,为建成和谐平安幸福校园努力奋斗。

创始人贺昌群


马边中学校园内,高耸、林立的教学大楼之间,绿荫掩映着一间小巧玲珑、古色古香的仿古建筑,名“移兰书屋”。屋中并排列着首任校长和第二任校长贺昌群、李伏伽的丁木雕刻塑像。正中挂一幅贺校长离任时留下的“移兰图”。

移兰图是“八一三”惨案后,浙江大学迁广西宜山,浙大历史系教授贺昌群先生随校而往,在宜山与同仁好友、全国著名画家丰子恺先生相会时,丰子恺先生画赠给贺先生的。丰子恺先生认为要实现和平美好的生活,必须唤起广大有志之青壮年除掉恶势力。因此画了一幅文笔简练,人物神态宛然,寓意深刻的“移兰图”赠与贺昌群先生。图的画面是两个少年手执铁锄在松树下铲除艾草(蒿类植物中一种毒草),把兰移植花圃。“移兰除艾”,其寓意把青年引入好的环境,避免恶势力的侵害。按《离骚》所述:兰草所喻的是贤人和君子;艾草所喻的是小人和恶势力。

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贺昌群先生应乡贤之邀,返县创办中学。其时之马边是一个兵匪官绅沆瀣一气的昏浊世界,可谓艾草丛生,不少青年身染其毒。贺昌群先生驾驭时势,激浊扬清,敏于盛化,智于远计,捷于行动,慧于救人,拓展新学,移兰除艾,首创马边中学,亲任首届校长。一学期后因公他往,转赠“移兰图”于下届校长李伏伽,希望继续“移兰除艾”,挽救边城青年。李伏伽继任后,特地为此建了一间“移兰书屋”以示按贺昌群先生的愿意,把马边青年移入兰圃——马边中学,使之免受艾草之侵袭。今见“移兰图”,对贺昌群先生的历历往事感慨良多,不揣言词拙劣以书此文。

贺昌群先生字藏云,于1903年农历八月十五日出生于马边县城之南官帽舟的黄桷溪。其时,正处于封建帝王衰败的光绪二十九年。帝王统治已摇摇欲坠,风雨飘摇,人民生活处于深灾重难。贺先生家亦非富有,其父常在外助人经商,无力接济家用,仅靠母亲养蚕、经营副业供其读书。

贺昌群先生因家境不富而勤奋好学,历届艰辛,终于在1921年以优异的成绩考进了上海泸江大学。但因经济匮乏,一学期后辍学另谋出路。其后,不但成为马边教坛泰斗、文苑先师,而且是全国著名的历史学家、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人民日报》1983年9月27日第八版),中科院图书馆副馆长。1964年被评为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四川省代表,与中央领导共同商讨国事。

忆往昔,清末民初,改朝换代,动乱不堪。官场腐败、胥吏玩权、马城上空重重乌云密布。民国中后期马边又遍种大烟,各地散兵游勇、地痞流氓、土匪强盗等九流三教,纷纷糜集边地,使马边成了藏污纳垢之地,奸宄匿藏之区。马边这个灾深难重的弹丸之地,狼藏豹隐,阴霾满天。边城青年出路渺茫,稍有不慎,便滑入“三客”(买卖大烟时是烟客,卖了大烟有钱去当嫖客,钱用光了当棒客)的虎穴狼窝,成为社会渣滓。

值此天昏地暗之际,贺昌群先生把擎天重荷勇负于肩。拨马城阴霾,壮扫狼烟;裁云拨雾,纾缓马城危局;“移兰除艾”,挽边城青年于水火。断缧绁,为青年指坦道于晨曦;不惜个人安危,引青年上征途;精诚竭力,拓展新学;厚德重智,创办马边中学。教导青年要“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并言为官之道要“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贺先生品格为人所敬,才情为世人所钦;声威甚高,功德自显。立箴言于修养,用文字激扬情操。心期炼铁,志在树人,琢玉成器,以至诚之心感金石之开。溯旧踪,诱导青年上道,步履铿锵,指引青年长征之行程稳健。匡世之精诚可敬,移山之勋绩恒馨。先生虽已千古,但风范尤存。斯时虽已冥诞百龄,但历历往事仍然萦绕胸襟。

在那昏天黑地的旧社会,贺先生深知,要唤醒民众,首先是培养青年。而培养青年的阵地是学校教育。贺先生在创办马中前后,曾任教于浙大,讲学于中央大学,授课于河北女师,言传身教于北京大学。再应马一浮先生之邀,创办“复性书院”于嘉州。其书院的办学观点是“应众说并陈,多方接收”、“应为学者谋出路,令习用世之术”。贺昌群先生是一位学识渊博的学者,他对学生的教育,主要是以德育感化学生,重身教于言教。教导青年学子,要自尊、自重、自强。先生曾言:“誓将吾精诚,浇灌吾民族”,意在为中国青年指引强国富民之道,疏导青年在那外患频频,内乱不断的年代,必须万众一心,断其萧墙之祸,团结一致,共同对外。

抗日战争胜利后,先生对国民党也不抱任何希望。在南京大学生展开反蒋斗争游行时,贺先生不但积极支持,而且亲自参加到游行行列中,以激励学生的斗争精神。在中央大学教授会讨论时,贺先生在起草“教授会”宣言中,严厉遣责国民党政府贪污成性,腐败无能;反对国民党政府不顾人民的一切而发动内战。理直气壮地响应反饥饿,反内战等口号。会上以涂长望、染希、潘菽及贺昌群先生为代表的进步力量,与反动派展开了激烈的斗争。

为唤起全国青年共同奋斗,先生理想云霄外,纵横笔阵中。先后传思想于《中国青年》、发表文章于《东方杂志》、播火种于《文学周报》,论观点于《雨丝》、谈感想于《小说月报》、著论文于《元曲概论》、编杂志于《图书季刊》、撰学术论文于《论两汉政治制度之得失》、《汉唐精神》等。贬奸邪,扶正气,文章洋洋洒洒,一字千钧。如投枪匕首,直插敌人心肝。再加以常掩护中共地下党员的革命斗争,而遭到国民党反动特务的监视和迫害,先生却处之泰然。

芦沟桥事变后,贺先生移居僻壤,在广西宜山与刘永济、梅迪生等友人乡居时,据其所见所闻而感叹国事曰:“恨逐青山远,愁随细草平,回天心事渺难悲,无奈断肠何处着闲情”。其后,在研究世界资产阶级鼎盛时期的历史时,看到封建社会的政治家都以王霸之术为最高政治理想,而蒋介石又一味玩弄权术,独断专行、排斥异己、贪污腐败,弄得民不聊生,却要粉饰太平。因此,他在中央大学讲课时曾激昂陈词,借题发挥,矛头直指蒋介石。如在讲两汉政治制度论时,激动地说:“古今不爱民之政府,亦不为民所爱;以甘言利口欺民之政府,其民亦终不为所欺;只知以义务责难人民,而不自知其义务所在及尽其义务于人民之政府,亦终必至于崩溃”。并以极大的愤慨指出:“今日举世尚有私,尚诈术,而竟有以王道妄自标榜,言不顾其行,行不顾其言,其谁欺,欺天乎”。虽然遭到国民党反动政客的流言蜚语,而先生总是嗤之以鼻。

贺先生畅游学海于《四库全书》,博览群书于“东洋文库”,纵观史册于北京图书馆。以渊博的学识多方著述,写《元曲概论》于商务印书馆,著论文《论两汉政治制度之得失》、《汉唐精神》于中大,编印《国立南京图书馆善本书草目》于中央南京图书馆。

解放后,贺先生陆续撰写了《古代西域交通与法显印度巡礼》、《伟大的旅行家、伟大的文化使者——玄奘逝世一千三百周年纪念》、《汉唐间封建土地所有制形式研究》等专著。

贺昌群先生平日粗茶淡饭,衣着简朴,但却视书如命,常将有限之金去购无限之书。取其精华,以往古验当世,指点时事,盼民族兴旺发达,昂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贺昌群先生省吃俭用,为国为民劳累成疾,于1973年在北京病逝。2003年是贺老诞辰一百周年,马边中学举办了盛大的“纪念贺昌群先生诞辰一百周年”纪念大会。马边中学毕业的同学纷纷返校庆贺,其中五六十年代毕业的部分同学用大理石为贺昌群先生树立了一座三面形的丰碑。该碑为汪安林设计,据他说:三面形寓意马边中学按“移兰除艾”的精神,把“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贯穿于教育和教学;碑体高2003厘米,碑座高100厘米,以示贺昌群先生2003年诞辰100周年;碑座为四方形,表示马边中学在素质教育中的四个要点;碑顶高50厘米,表示50年全面实现小康生活,达到世界发达国家的水平;从基座到碑顶全高3053毫米,寓意中国是三千多年的文明古国。

相关分词: 马边 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