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在线查询网 > 在线百科全书查询 > 洛阳农机学院

洛阳农机学院_在线百科全书查询


请输入要查询的词条内容:

洛阳农机学院




概述


丰厚的古文化积蕴,浓郁的现代科技氛围,孕育了豫西地区最大的工科大学一洛阳农机学院。洛阳农机学院座落在九朝古都洛阳,分南北两院,占地面积37公顷,建筑面积24.5万平方米。1997年底,学院是隶属于机械工业部的一所以机械为主,机.电、经,文相结合, 培养应用型高级工程技术,管理.经济人才的高等工科大学。学院创建于1958年,40年的风雨沧桑,经历了由小到大,由单一学科向多学科迈进的历程,成为机械行业和中原地区有一定影响的工科大学。

历史沿革


洛阳农机学院的前身是洛阳拖拉机制造学校。1952年8月始建于北京,名为北京拖拉机工业学校。1953年11月迁至天津,与天津汽车工业学校合并,定名为天津汽车拖拉机工业学校,后更名为天津拖拉机制造学校。1956年2月,洛阳拖拉机制造学校筹建,8月,原天津拖拉机制造学校的拖拉机制造专业和农业机器制造专业并入洛阳拖拉机制造学校,并同时在河南省招生。学校多次迁址是因为要与第一拖拉机制造厂配套,而第一拖拉机制造厂至1954年才选址洛阳。

北京时期(1952年8月一1953年11月)

根据政务院《关于整顿和发展中等技术教育的指示》指出的。培养技术人才是国家经济建设的必要条件,而大量地训练与培养中级和初级技术人才尤为当务之急”的精神,重工业部(后分为第一机械工业部等)报请政务院财经委员会批准,在京.津. 沪等大城市开办一批中等技术学校。1952年8月,北京拖拉机工业学校在校舍尚未建成的条件下,招收了约200名新生。重工业部副部长黄敬出席开学典礼并讲话。学校初办时设汽车拖拉机工程、机械加工.铸造、锻压4个专业,学制三年.

学生上课借用北京市崇文区船板胡同基督教会的亚斯礼堂作为教室。没有操场,在东单广场上体育课,租赁前门的客栈供师生住宿:每天上课师生步行往返数公里。

学校由第一机械工业部(简称一机部)汽车工业管理局主管。学校机构设置简单,管理人员很少。第一批来校任教的专业课教师共14名,都是当年毕业的工科大学本.专科生。在没有专任普通课和基础课教师的情况下,他们大胆承担普通课、基础技术课程的教学任务。有的教师随班任教,曾教过四.五门新课,工作十分辛苦。

1953年初,学校由城内迁到京西八宝山附近的衙门口村(计划建校地址),占用原汽车装配厂工地上的几十间简易办公房和工棚作为校舍,开辟了一个简易的球场和操场,并在工棚内安装了一些简易设备,开始给学生安排6周的钳工.铸工.锻工.木工等教学实习。

1953年暑期在京、津、沪三市招生400名.在校生594名。1953年秋,一机部又分配给学校一批大学本.专科和中专毕业生充实师资队伍,教师达40名,设立了9门课的教学学科委员会,负责教学组织工作。

天津时期(1953年11月一1956年4月)

1953年8月,一机部决定,将北京拖拉机工业学校与在天津筹建的天津汽车工业学校合并,定名为天津汽车拖拉机工业学校,校址在天津市红桥区丁字沽.当年11月27—30日迁至天津新址上课。12月,学校更名为天津拖拉机制造学校,设置拖拉机制造,金属切削加工两专业(其他专业学生编入该两专业)。

自1954年开始,从专业设置,教学文件、管理办法,到领导管理体制与职能机构设置等全面学习苏联中技校的办法。学校制定了一套管理制度;应用高教部统一规定的教学计划,大纲和教材,并有按标准配置的实验室和实习工厂。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由校长.党总支书记领导,教务科和校团委负责组织.各学生班设班主任,由教师兼任,指导班级团支部.班委会开展工作。学校的建设与发展走上正规化,教育和教学质量稳步提高。教师力量增强,办学条件改善,成为当时知名的新建中等专业学校。

1954年在天津招收407名新生.1955年7月第一届毕业生走上工作岗位。拖拉机制造专业毕业生大多数分配到洛阳第一拖拉机制造厂和天津拖拉机厂工作,金属切削专业毕业生主要是分配到北京、沈阳、天津等大中型机床厂工作. 1955年学校增设农业机器制造专业,同年招生2个班(100名学生),学制四年。

洛阳时期(1956年2月一1958年8月)

1955年12月,一机部确定在河南省洛阳市筹建。第一机械工业部洛阳拖拉机制造学校”(简称洛阳拖拉机制造学校)。1956年4月20日,一机部决定:天津拖拉机制造学校不再设拖拉机制造和农业机器制造两专业,学校更名为第一机械工业部天津机器制造学校,拖拉机制造专业与农业机器制造专业并入洛阳拖拉机制造学校。两专业的师资、教学实验设备、图书资料和1955年暑期入学的两专业学生迁入洛阳拖拉机制造学校。洛阳拖拉机制造学校设置拖拉机制造,农业机器制造,汽车拖拉机电器装备3个专业。农业机器制造专业为四年制,其余两专业为三年制。

1956年8月洛阳拖拉机制造学校3个专业首次(在河南省)招生708名,9月14日举行开学典礼。开学时,教学主楼还在施工中,学生在宿舍楼上课,原天津拖拉机制造学校的拖、农两专业学生仍留在天津机器制造学校上课。任课教师到校30余名,基本上能满足一年级普通课教学需要。党政管理人员和后勤服务人员调集和招收近40余名和炊管人员20余名。校部建立简单的管理机构进行管理。

洛阳工学院时期


1958年8月,河南省人民委员会决定,在洛阳拖拉机制造学校的基础上创办洛阳工学院。全院教职员工,经过8年艰苦卓绝的努力,到“文化大革命”前夕,学院已初具规模。学院的主要专业先后创办起来,1958年9月一1959年7月,机械制造工艺及设备.铸造,金属材料及热处理等3个专业建立。1960年6月改建洛阳农业机械学院,8月又增设了农业机械设计与制造.拖拉机设计与制造2个专业。此后,虽然在1961年.1962年、1963年先后有过增加专业的构想,但因客观因素的制约而未能实现。学校的招生人数每年都未突破300人,1958级为270名,1959级为200名,1960年为259人,到1961级各专业改为五年制,此年招生200人。到1966年6月,在校本科生为1152人。学校的教师队伍也逐步发展。1958年底,学校大学本科仅有教师19名,师资力量严重短缺。经多方努力,到1961年3月,教师人数达到112人。1961年入院教师58名,1962年36名,1963年15名,至1963年底,学院教师总数达224名。至“文化大革命”开始,教师队伍基本稳定在这一规模。

在创建时期的8年中,学院的各项建设方兴未艾。除教师队伍建设外,1960年7月,进行了教学体制.内容.方法的教改工作,相继修订了5个专业的教学计划和35门课的教学大纲。1961年6月,完成了以提高教学质量为中心内容的整风运动,树立了以教学为主的思想.7月,学院作出了整顿教学秩序的决定。开始逐步建立健全规章制度。截至10H,先后组建了14个教研室。从1961年底开始,学院贯彻实施《高教六十条》。教学秩序逐步趋于稳定。教职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大为提高。教学质量也有所提高。学院的基本建设克服了重重困难,取得了初步成绩. 教学楼面积达21228平方米,实验室25674平方米,学生食堂3893平方米。阅览室的面积扩大了。图书馆资料也增加了.校办工厂在原有的基础上完成了向。生产型”的转化,至1966年已创造了可观的经济效益,缓解了学院经费不足的困难。学校的各项事业在稳步向前发展。

“文化大革命’的十年,使学校的正常教学秩序遭到干扰。从1966—1971年,学院中断招生6年,校园成为武斗的场所。许多教职工被揪斗,教学楼遭破坏,仪器、设备,图书损失惨重。在此期间,学校先后两次迁到孟津县和伊川县农村,搞所谓的。斗批改”,使许多教职工受到迫害。1970年11月开办机械专业试点班。1972年2月,学院开始招收三年制的大学普通班(即工农兵学员),计有机械制造工艺及设备,铸造.金属材料及热处理,农业机械与制造、拖拉机和内燃机等6个专业,特别是内燃机专业为首次开办。此次共招收了298名学员.1974年8月,锻压工艺与设备专业开办,招生30名。截至1976年,全院共招生5届,1700余人.其中1562人获毕业证书。

“文化大革命”期间,虽然学院的各项事业受到破坏,教学秩序受到冲击,但广大师生员工怀着对教育事业的无限忠诚,采取多种形式同极。左”势力进行顽强的抗争,使学院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缓慢地向前发展。

粉碎“四人邦”后,特别是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学院进入了全面恢复与发展时期。1976—1982年是教学秩序逐步恢复阶段。全院师生员工在学院党委的领导下,彻底肃清“四人帮”流毒,认真学习全国科学大会精神和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公报,参加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实现了从思想上的拨乱反正,学院内冤假错案得以平反和纠正,知识分子政策也逐步得到落实.专业建设逐步走向正规。1980年增设了液压传动与控制专业,1981年又新开办了工业电气自动化专业,学院的本科专业达到9个。师资培训工作受到重视,相继开办了机械设计.英语.电工学.工程力学.应用数学等师资班,缓解了急需教师的矛盾.同时,教师职称的评定工作也开始进行.自1977年恢复高考招生后,在校学生人数逐步增加,1988年达到3079名,突破了3000名的大关。学院的基本建设开始上马,并迅速取得了实效。新建职工宿舍7幢,22428平方米:学生宿舍2幢,8000平方米:教学用房17740平方米:实验室,医务所,食堂共计4747平方米。特别是1982年以后,南院教学区整修,扩建,新增建筑面积28443平方米,总投资达841.36万元,基本满足了教学用房,并为学院的长远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80年代中期。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学院也迎来了全新的发展时期。思想政治工作进一步加强,专业设置和改革速度加快,由单一的机械类专业,逐步发展成涵盖工.经,法.文. 管等多学科的专业设置布局。教师队伍的学历层次.知识结构,年龄结构都有很大改观.科研工作也出现了大的进步.成人教育工作伴随成人教育学院的成立。管理更规范.规模更扩大,培养了大批合格人才。

学院的专业设置,在80年代后期迅速拓宽。1989年,会计学专业创办。90年代初,学院以保机.强电、扩展经贸、外语,筹建土建.化工和洛阳人文地理研究机构”作为奋斗目标,相继组建了工商学院.外语系,建筑工程系、化工系和河洛文化研究所。1992年开办了市场营销专业:1993年创办了载运工具运用工程,国际贸易.机械电子工程、计算机及应用等专业:1994年又创办了建筑工程专业:1995年开办了计算机软件.经济法、英语专业:1996年开办了高分子化工.制冷与低温技术.应用电子技术等专业。1997年又有工业设计.供热通风与空调工程,精细化工,旅游管理等4个专业获得批准。至此,学院已有35个专业(方向)可以招收本科生从1983年开始,学校还在13个专业招收过专科生,到1997年,旅游管理和精细化工专业仍在招收二年和三年制专科生.经过10年的发展,特别是进入90年代以后,学院由于积极拓宽和创办专业,使学院现有的专业面跨入了工,经.法,文.管等领域,多学科的相互影响,促进了相互渗透,共同发展,学院基本形成以利用洛阳工业和科研优势,以机为主,机。电.经.法、文管结合,培养应用型高级人才的办学特色。

改革开放以后,教学工作得到全院广泛的重视,教学改革贯穿了学院发展的历程。学院于1980年.1984年,1987年,1993年.1997年对教学计划进行过五次修订,特别是最后两次教学计划的修订,充分贯彻了。淡化专业,活化方向,强化基础,按需培养”的指导思想。学院将各专业的课程分为院定必修课,系定必修课和限定选修课3种。在课程组合上,注意扩大专业覆盖面,从1997—1998学年开始,试行按专业大类组织教学。任选课程则由学院组织,旨在文理渗透。理工结合,扩大知识面,提高人才的整体索质。教学改革的另一项重要工作——掣分制,自1985年7月推行以来,经过十余年的运行,逐步完善,促进了院选修课程的建设和发展,使优秀学生脱颖而出。同时调动了教与学两个方面的积极性,增强了竞争意识。此外,在外语教学, 计算机教学等方面也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

学院的学生人数, 白1992年以后呈现出迅猛增长的势头.从1977年学院恢复高考招生到1988年在校生达到3079人的规模,1988年以后受宏观调控的制约,在校学生数一直在3000人左右徘徊。1992年以后,随着社会对人才急需,每年增加新办专业4个,在校全日制学生达至4134人。并于1997年突破5000人的规模,达5124人。

学科建设和学位建设取得了重大进展。至1997年,具有省、部级重点学科5个。硕士学位授权点10个。始于1983年的研究生教育,招生人数由最初的5名达到1996年的54名,在校生人数达149人。研究生导师也由7人发展到98人。并与轴研所和矿研院联合进行培养研究生工作。从1986年起,学院共授予工学硕士学位260人。有50余人考取了博士生,从80年代后期开始,先后与吉林工业大学等8所院校联合培养了博士研究生,有14人先后获得博士学位。学院的成人高等教育作为正规高等教育的补充,经过十余年的发展,已成为机械工业行业和河南省干部培训的基地之一。学院的成人教育始于1979年,由教务处代管,1983年7月以后先后由培训处和第二教务处专管,到1988年成立成人教育学院。截至1997年底,成人教育学院的办学类别有夜大学,广播电视大学.函授.成人脱产班.自学考试辅导班及各类培训班。夜大学招生专业有20个,在校生423人.函授专业发展到15个,在全国各地建立了11个函授站和若干教学点,在册学生达1325人成人脱产班现有招生专业1 1个,在校生460人。十余年累计毕业生4807人。自学考试累计毕业1606人,培养结业的各类非学历教育的学生3923人, 成人教育得到了各种奖励和社会的广泛认可。

学院的科研工作起步很早,在改革开放以后得到发展。全院有18个研究所(室),有一批专职(或兼职)的科研队伍,并形成相对稳定的科研方向。承担的纵向科研项目自1981年后逐年增加,截至1997年共有1348项。横向科研项目从1988年后进入迅速发展时期,年均在研项目50多项。1988年入院经费168万元,1991年突破500万元。截止1997年共签订横向合同500多项,累计入院经费4000万元。1980年以来,以梁桂明教授的国家发明二等奖和河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为代表,全院共获各种奖项116项,其中重大科技成果奖19项。共获各项专利33项,其中发明专利1l项。1981年以来,出版各类著作172部,发表论文4061篇,在国外刊物.国际学术会议发表论文181篇,其中被“四大检索”收录60余篇。全院有523名教职工参加了74个学术团体和各类学术活动。

学院的教职工队伍在逐步发展壮大。学院的教师队伍因“文化大革命”的影响,在80年代开始出现严重的断层和年龄结构老化。为此,学院采取各种措施补充和扩大了教师队伍。1991年以后。学院的教师队伍在稳定的基础上逐步提高,1994年开始选拔了一批跨世纪学术带头人和学术骨干,其中机械部学术带头人3名,学术骨干8名,省优秀中青年教师5名,院学术带头人培养对象19名,院学术骨干31名。1997年12月,对机械部跨世纪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进行了复审和增补。学院每年还选派一批人员攻读博士学位,其中1994年4人,1995年13人,1996年14人,1997年7人。截止1997年全院有教职工1771人,其中专任教师544人,科研人员56人.教师中教授75人,副教授200余人。有博士学位15人,硕士学位156人。党政管理干部以高效. 廉洁服务于教学科研工作。

学院的办学设施有很大改观.1977—1986年,共完成校舍建筑面积77937平方米.1987年后的l0年。完成T90557平方米,并呈现出建设加快,筹资渠道增多. 集资建设教职工住宅热情增高等特点。实验室建设也有较大进展,截止1997年底共有32个实验室,单价800元以上实验设备5738台。价值2996.25万元.以学院附属工厂为主并结合附近厂矿的实习基地业已形成,保证了教学实习的需要。图书馆自1986年新馆开馆后,图书资料服务工作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截止1997年底,图书馆藏书总量为533468册,基本满足了教学和科研的需要。此外,各系、部也建有一定规模的资料室。与之相配套的后勤服务工作,如校医院.子弟小学,幼儿园、劳动服务公司也各具特色。

自改革开放以来,学院对外的国际交往与合作也日益频繁。截至1997年,学院共与美国.日本。俄罗斯的12所高校和组织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接待国外来访代表团20个。派往国外访问及考察的代表团20个.有86位教师出国留学.讲学及参加国际会议,聘任外国教师62人,接受外国留学生44人。通过对外交流与合作,提高了学院的教学质量与科研水平,扩大了学院在国际上的影响。

学院在40年的发展历程中,全院教职工忠诚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认真贯彻教育方针,不断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需要的合格人才,付出了艰辛劳动。40年来,这个群体,以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朴素.勤劳的工作作风展现在世人面前,形成了良好的学风和校风,造就了社会公认的人才特色。

洛阳工学院40年来发展所取得的成就,为学院今后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历史借鉴。

材料及热处理,农业机械与制造、拖拉机和内燃机等6个专业,特别是内燃机专业为首次开办。此次共招收了298名学员.1974年8月,锻压工艺与设备专业开办,招生30名。截至1976年,全院共招生5届,1700余人.其中1562人获毕业证书。

“文化大革命”期间,虽然学院的各项事业受到破坏,教学秩序受到冲击,但广大师生员工怀着对教育事业的无限忠诚,采取多种形式同极。左”势力进行顽强的抗争,使学院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缓慢地向前发展。

粉碎“四人邦”后,特别是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学院进入了全面恢复与发展时期。1976—1982年是教学秩序逐步恢复阶段。全院师生员工在学院党委的领导下,彻底肃清“四人帮”流毒,认真学习全国科学大会精神和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公报,参加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实现了从思想上的拨乱反正,学院内冤假错案得以平反和纠正,知识分子政策也逐步得到落实.专业建设逐步走向正规。1980年增设了液压传动与控制专业,1981年又新开办了工业电气自动化专业,学院的本科专业达到9个。师资培训工作受到重视,相继开办了机械设计.英语.电工学.工程力学.应用数学等师资班,缓解了急需教师的矛盾.同时,教师职称的评定工作也开始进行.自1977年恢复高考招生后,在校学生人数逐步增加,1988年达到3079名,突破了3000名的大关。学院的基本建设开始上马,并迅速取得了实效。新建职工宿舍7幢,22428平方米:学生宿舍2幢,8000平方米:教学用房17740平方米:实验室,医务所,食堂共计4747平方米。特别是1982年以后,南院教学区整修,扩建,新增建筑面积28443平方米,总投资达841.36万元,基本满足了教学用房,并为学院的长远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80年代中期。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学院也迎来了全新的发展时期。思想政治工作进一步加强,专业设置和改革速度加快,由单一的机械类专业,逐步发展成涵盖工.经,法.文. 管等多学科的专业设置布局。教师队伍的学历层次.知识结构,年龄结构都有很大改观.科研工作也出现了大的进步.成人教育工作伴随成人教育学院的成立。管理更规范.规模更扩大,培养了大批合格人才。

学院的专业设置,在80年代后期迅速拓宽。1989年,会计学专业创办。90年代初,学院以保机.强电、扩展经贸、外语,筹建土建.化工和洛阳人文地理研究机构”作为奋斗目标,相继组建了工商学院.外语系,建筑工程系、化工系和河洛文化研究所。1992年开办了市场营销专业:1993年创办了载运工具运用工程,国际贸易.机械电子工程、计算机及应用等专业:1994年又创办了建筑工程专业:1995年开办了计算机软件.经济法、英语专业:1996年开办了高分子化工.制冷与低温技术.应用电子技术等专业。1997年又有工业设计.供热通风与空调工程,精细化工,旅游管理等4个专业获得批准。至此,学院已有35个专业(方向)可以招收本科生从1983年开始,学校还在13个专业招收过专科生,到1997年,旅游管理和精细化工专业仍在招收二年和三年制专科生.经过10年的发展,特别是进入90年代以后,学院由于积极拓宽和创办专业,使学院现有的专业面跨入了工,经.法,文.管等领域,多学科的相互影响,促进了相互渗透,共同发展,学院基本形成以利用洛阳工业和科研优势,以机为主,机。电.经.法、文管结合,培养应用型高级人才的办学特色。

改革开放以后,教学工作得到全院广泛的重视,教学改革贯穿了学院发展的历程。学院于1980年.1984年,1987年,1993年.1997年对教学计划进行过五次修订,特别是最后两次教学计划的修订,充分贯彻了。淡化专业,活化方向,强化基础,按需培养”的指导思想。学院将各专业的课程分为院定必修课,系定必修课和限定选修课3种。在课程组合上,注意扩大专业覆盖面,从1997—1998学年开始,试行按专业大类组织教学。任选课程则由学院组织,旨在文理渗透。理工结合,扩大知识面,提高人才的整体索质。教学改革的另一项重要工作——掣分制,自1985年7月推行以来,经过十余年的运行,逐步完善,促进了院选修课程的建设和发展,使优秀学生脱颖而出。同时调动了教与学两个方面的积极性,增强了竞争意识。此外,在外语教学, 计算机教学等方面也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

学院的学生人数, 白1992年以后呈现出迅猛增长的势头.从1977年学院恢复高考招生到1988年在校生达到3079人的规模,1988年以后受宏观调控的制约,在校学生数一直在3000人左右徘徊。1992年以后,随着社会对人才急需,每年增加新办专业4个,在校全日制学生达至4134人。并于1997年突破5000人的规模,达5124人。

学科建设和学位建设取得了重大进展。至1997年,具有省、部级重点学科5个。硕士学位授权点10个。始于1983年的研究生教育,招生人数由最初的5名达到1996年的54名,在校生人数达149人。研究生导师也由7人发展到98人。并与轴研所和矿研院联合进行培养研究生工作。从1986年起,学院共授予工学硕士学位260人。有50余人考取了博士生,从80年代后期开始,先后与吉林工业大学等8所院校联合培养了博士研究生,有14人先后获得博士学位。学院的成人高等教育作为正规高等教育的补充,经过十余年的发展,已成为机械工业行业和河南省干部培训的基地之一。学院的成人教育始于1979年,由教务处代管,1983年7月以后先后由培训处和第二教务处专管,到1988年成立成人教育学院。截至1997年底,成人教育学院的办学类别有夜大学,广播电视大学.函授.成人脱产班.自学考试辅导班及各类培训班。夜大学招生专业有20个,在校生423人.函授专业发展到15个,在全国各地建立了11个函授站和若干教学点,在册学生达1325人成人脱产班现有招生专业1 1个,在校生460人。十余年累计毕业生4807人。自学考试累计毕业1606人,培养结业的各类非学历教育的学生3923人, 成人教育得到了各种奖励和社会的广泛认可。

学院的科研工作起步很早,在改革开放以后得到发展。全院有18个研究所(室),有一批专职(或兼职)的科研队伍,并形成相对稳定的科研方向。承担的纵向科研项目自1981年后逐年增加,截至1997年共有1348项。横向科研项目从1988年后进入迅速发展时期,年均在研项目50多项。1988年入院经费168万元,1991年突破500万元。截止1997年共签订横向合同500多项,累计入院经费4000万元。1980年以来,以梁桂明教授的国家发明二等奖和河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为代表,全院共获各种奖项116项,其中重大科技成果奖19项。共获各项专利33项,其中发明专利1l项。1981年以来,出版各类著作172部,发表论文4061篇,在国外刊物.国际学术会议发表论文181篇,其中被“四大检索”收录60余篇。全院有523名教职工参加了74个学术团体和各类学术活动。

学院的教职工队伍在逐步发展壮大。学院的教师队伍因“文化大革命”的影响,在80年代开始出现严重的断层和年龄结构老化。为此,学院采取各种措施补充和扩大了教师队伍。1991年以后。学院的教师队伍在稳定的基础上逐步提高,1994年开始选拔了一批跨世纪学术带头人和学术骨干,其中机械部学术带头人3名,学术骨干8名,省优秀中青年教师5名,院学术带头人培养对象19名,院学术骨干31名。1997年12月,对机械部跨世纪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进行了复审和增补。学院每年还选派一批人员攻读博士学位,其中1994年4人,1995年13人,1996年14人,1997年7人。截止1997年全院有教职工1771人,其中专任教师544人,科研人员56人.教师中教授75人,副教授200余人。有博士学位15人,硕士学位156人。党政管理干部以高效. 廉洁服务于教学科研工作。

学院的办学设施有很大改观.1977—1986年,共完成校舍建筑面积77937平方米.1987年后的l0年。完成T90557平方米,并呈现出建设加快,筹资渠道增多. 集资建设教职工住宅热情增高等特点。实验室建设也有较大进展,截止1997年底共有32个实验室,单价800元以上实验设备5738台。价值2996.25万元.以学院附属工厂为主并结合附近厂矿的实习基地业已形成,保证了教学实习的需要。图书馆自1986年新馆开馆后,图书资料服务工作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截止1997年底,图书馆藏书总量为533468册,基本满足了教学和科研的需要。此外,各系、部也建有一定规模的资料室。与之相配套的后勤服务工作,如校医院.子弟小学,幼儿园、劳动服务公司也各具特色。

自改革开放以来,学院对外的国际交往与合作也日益频繁。截至1997年,学院共与美国.日本。俄罗斯的12所高校和组织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接待国外来访代表团20个。派往国外访问及考察的代表团20个.有86位教师出国留学.讲学及参加国际会议,聘任外国教师62人,接受外国留学生44人。通过对外交流与合作,提高了学院的教学质量与科研水平,扩大了学院在国际上的影响。

学院在40年的发展历程中,全院教职工忠诚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认真贯彻教育方针,不断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需要的合格人才,付出了艰辛劳动。40年来,这个群体,以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朴素.勤劳的工作作风展现在世人面前,形成了良好的学风和校风,造就了社会公认的人才特色。

洛阳工学院40年来发展所取得的成就,为学院今后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历史借鉴。

相关分词: 洛阳 农机 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