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在线查询网 > 在线百科全书查询 > 罗荣寿

罗荣寿_在线百科全书查询


请输入要查询的词条内容:

罗荣寿


罗荣寿(1918—1995),北京人。幼年拜舅父赵霭如学说相声,曾长期与白全福、高凤山、李桂山、郭全宝合作,在京、津、济南、沈阳等地演出。1950年参加相声改进小组,任副组长,致力于相声的改革工作,积极编演新段子。后加入北京市曲艺团,1980年退休。代表曲目有《黄鹤楼》、《卖布头》、《官衣贺喜》、《太平歌词》,化妆相声《拔牙》、《资本家与洋车夫》等。曾总结教学辅导的讲授资料,结合个人艺术经验,著有《相声表演漫谈》一书。后常和郭全宝表演双簧。

中文名:罗荣寿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北京

出生日期:1918年

逝世日期:1995年

职业:相声



人物简介


罗荣寿(1918—1995),男,相声演员。北京人。从八岁开始,跟他的舅父、著名相声老艺人赵霭如学说相声。学艺七载,十五岁出师从此开始他的艺术生涯。

罗荣寿出师之后,即和王凤山、高凤山、赵玉贵等人搭伙合作,在北京宣武门平民市场“据地”说相声。平民市场撤销之后,又和孙宝才、王长友、郭全宝等,在北京各庙会一起合作,表演相声、双簧、太平歌词。过了不久,又与白全福、高凤山、刘永青等一起在天桥演出。这时他在北京相声界已崭露头角,成了一名受观众欢迎的青年相声演员。后来,应李寿增之邀请,和白全福一起到济南晨光茶社(大观园内)参加相声大会的演出。同台的有李寿增、高桂清、孙少林、王树田、冯立章、高德光、刘桂田、袁佩楼等。

一九五零年,罗荣寿积极参加了小组的工作和演出活动。他与侯宝林、郭启儒、孙王奎、谭伯如、刘德志、于俊波、全常保、赵春田、于世德、陈涌泉、赵世忠等,经常在京、津两地演出相声大会。相声改进小组在完成使命结束之后,成立了三个曲艺团。罗荣寿参加了专演相声大会的北京曲艺三团。后来三个团于一九五六年合并为北京曲艺团,罗荣寿在这里一直工作到退休。

人物生平


人物评价

按现在相声界的划分,往往把侯宝林先生看做是京派相声的旗帜,而把马三立先生看做是卫派相声的代表。天津演员比较起来,侯宝林先生的表演的确有着北京相声所特有的那种规范、大气的特点。但如果和罗荣寿先生比起来,侯宝林先生的北京味就显得不那么明显,如果我们想领略地地道道的京派相声,那只有从罗荣寿先生和二赵留下的资料中去寻觅了。

罗荣寿先生可以说是京派相声黄金时期的代表人物,他比陈子贞、谭伯儒要晚一辈,又早于二赵,可以说是京派相声承前启后的关键性人物了。他能较为规范的保持着北京相声的风格,这是尤为难能可贵的。

罗荣寿先生可以说是相声中的“端正派”,尤其是他早期和李桂山留下的录音,无不显示出这一特色。京派相声的特色归根结蒂是一个“大”字。用薛宝琨先生的话说,就是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做依托。不能过分追求剧场效果的火爆,而要在艺术品味上下功夫。李伯祥先生曾经谈到在北京演出和在天津演出有什么不同时说过,在北京演出要比在天津稍微稳一点,要沉住气,不能过分追求剧场效果。这就是北京相声作为“首善之都”的文化的一种固有的特色。听罗先生的节目,他的舞台形象一直是非常端正的,比如他的《卖棺材》的表演就有这一特色。按《卖棺材》这段来说可以演得比较火爆(天津的田立禾、王文玉把这段改编成《促销》,就非常之火爆),但罗先生本人并没有这样表演。再者他的段子中有很多评讲的内容,比如《渭水河》中的京剧常识的介绍、《卖棺材》中“转腿肚子”的史事,于趣味性中含有一定知识性,这是很不容易的(赵佩如先生逗哏也有很多评讲内容,比如他跟李寿增先生的《献地图》,有很多戏曲知识)。再有罗荣寿先生的嗓音清脆嘹亮、气力充沛,虽然他不以柳活著称,但有些节目还是很得实惠的,比如《卖布头》、《黄鹤楼》这种“学”的节目,他就很拿手。再比如他的《双簧》中“后脸”学唱【照花台】的小曲,也能非常轻松愉快胜任。

罗荣寿最为人所熟知的一个节目就是他和高凤山合作的《黄鹤楼》,罗、高版的《黄鹤楼》与天津的马三立、王凤山合作的版本相比就有很大的不同,听起来端正、清新,后来的演员基本都是遵从着这两版的特色来表演这个节目的,只不过有的接近于罗、高,而有的侧重于马、王一些。

罗荣寿先生,平易近人,毫无名演员的架子。对于青年同行和业余爱好者总是倾囊相授,从不保守。在内外行中有不少学生。曾给侯宝林捧哏的李国盛先生就出自他的门墙。

罗荣寿先生对待相声改革的严谨态度,和他自幼学艺时的刻苦认真、忠于艺术的作风是分不开的。“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要得人前显贵,还得背后受罪”。这些当年曲艺界流行的口头禅,虽然措词不够妥当,但是,对罗荣寿的勤奋学艺,确实起到了促进作用。他深知,不下苦功夫,就学不到真艺术。由于他热爱相声艺术,勤学苦练,逐步在艺术操索的道路上摸索出了规律。他总结出五个字,就是:听、看、学、练、用。在继承前辈的艺术时,不墨守成规;在撷取他人之长时,不生吞活剥,而是根据自己的条件和特点,兼收并蓄,不断发展自己的艺业,形成自己的艺术风格。以他的拿手段子《黄鹤楼》为例,就可以看出他对相声艺术花。费的心血。这个段子最早是跟赵霭如老师学的。为了充实自己的表演,他又特意向李会民学习京戏的程式和锣鼓经。然后再结合自己的条件加工整理,并在舞台实践中不断修改、润色,使观众有常听常新的感觉。对于这个段子,他曾作过精练的总结:是戏,不演成戏,离不开戏。也就是说,要学得象,唱得正。但它毕竟是相声,所以要掌握好“包袱”的分寸。台风要沉着、稳健;语言要准确有力,讲究节奏。现在,《黄鹤楼》成了罗荣寿般炙人口的代表作。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央电视台都已录音、录象。中国唱片社也录制了唱片。

罗荣寿改“字”

相声名家罗荣寿在一九五零年与侯宝林,刘德智,老舍等人一起加入了北京市相声改进小组,他们积极,大胆地对传统相声进行改革,去其糟粕,留其精华,使之古为今用。罗荣寿首先拿自己擅演的传统相声《卖布头》开刀,他逐字逐句地推敲,审核,找毛病,连一个字都不放过。这段相声,有一段吹嘘自己卖的白布特别白时这样说的:“怎么那么白呀,气死头场雪,不让二路霜,亚赛头号的‘洋’白面哩吧。”这个“洋”字是解放前民间的常用语,如:洋火,洋车,洋布,面粉也叫“洋面”,罗荣寿心想:现在解放了,这些东西咱们都能生产了,怎么还说“洋”字哪?咱们生产的头箩面叫“高白面”,不是也很白嘛,对,改过来,他就把原词:“亚赛头号的‘洋’白面”,改成“亚赛头箩的‘高’白面。”仅此二字,便使该段得以升华,有位老艺人问罗荣寿为什么去掉”洋”时,罗荣寿诙谐地说:“把‘羊’都宰了,那还不去掉?”

主要作品


卖棺材(罗荣寿、李桂山)

黄鹤楼(罗荣寿、高凤山)

文章会(王长友、罗荣寿)

白事会(罗荣寿、李桂山)

卖布头(罗荣寿、高凤山)

资本家与洋车夫(罗荣寿、李桂山)

卖挂票(罗荣寿、李桂山)

黄鹤楼(罗荣寿、李桂山)

学戏(罗荣寿、高凤山)

三近视(罗荣寿)

捉放曹(罗荣寿、李桂山)

洪羊洞(罗荣寿、李桂山)

坐享其成(罗荣寿、李桂山)

忘词(罗荣寿、李桂山)

卖布头(罗荣寿、李桂山)

相关分词: 罗荣寿 罗荣 荣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