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在线查询网 > 在线百科全书查询 > 律动与辉光:中国古代文学结构生成背景与个案研究

律动与辉光:中国古代文学结构生成背景与个案研究_在线百科全书查询


请输入要查询的词条内容:

律动与辉光:中国古代文学结构生成背景与个案研究




图书信息


出版社: 浙江大学出版社; 第1版 (2008年11月1日)

平装: 313页

正文语种: 简体中文

开本: 32

ISBN: 9787308062213

条形码: 9787308062213

尺寸: 20.8 x 14.6 x 2.4 cm

重量: 440 g

作者简介


孙敏强,1958年3月生,浙江桐乡人。1982年毕业于杭州大学中文系,获学士学位。同年考入本校,师从蒋祖恰先生攻读文学批评史硕士学位,1984年毕业留校。现为浙江大学中文系教授。著有《诗艺与诗心》、《诗史之间》、《闲情偶寄》(全注本),主编《多维视野中的百部经典——中国古代文学卷》。

内容简介


《律动与辉光:中国古代文学结构生成背景与个案研究》中中国古代文学建构于诗史之间,因为创造和建构了中国古代文学及其体系、格局与艺术结构的审美主体,始终徘徊于诗史之间。这里所谓的“史”,是叙事的,更是史官的,经典的,儒家的,庙堂的,而“诗”则既异于,又源于和本于“史”。

关于我国古代文学艺术结构及模式的探讨,离不开对文学家的心性人格的把握,离不开对文化发展的历史背景及其体系模式的追溯和宏观考察,也离不开对于文学抒情、叙事等不同种类和体裁之间的相互影响的分析。

文学结构既然是作者心灵艺术化的显现形式,那么,知人论世,把握作为创作主体的文士的心性人格模式,不仅是文学结构论的题中应有之义,而且对于文学结构与模式的研究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古代人将诗人、作家统称为文士,最早的文士大约是史官。商代以前的史官担当沟通天地人神的使命,参与祭祝、卜筮等宗教活动,周代以后,史官的职责转而为记载国君的言行。班固《汉书艺文志》说:“古之王者世有史官,君举必书,所以慎言行,昭法式也。左史记言,右史记事,事为《春秋》,言为《尚书》,帝王靡不同之。”①“左史记言,右史记事”的说法,史书(如《隋书经籍志》)上和典籍(如《礼记玉藻》)中多有记载,《史通史官建置》亦有此说。

目录


上编

第一章 中国古代文士的文化心理结构

第一节 “内圣外王”与“并庄屈以为心

一 “内圣外王”与士人心性人格

二 庄子与屈原

三 “并庄屈以为心

第二节 儒道互补与士人心性结构模式

一 儒道互补及其历史必然性

二 儒家经学话语霸权的确立

三 建构与解构

第二章 中国古代文学结构的文化背景

第一节 南北融合与魏晋南朝文学的发展趋向

一 文学观念的进化

二 复古与新变

三 通变思想与南北融合

第二节 由“经”“史”复归于“诗”的汉唐诗学形象论

一 汉儒的“比兴”说

二 南朝论家对“比兴”说的发展

三 唐人“兴象”说及其意义

第三章 诗美理想和结构理念

第一节 庄子关于古典审美理想的经典表述

一 “韵”的流转和运行

二 “韵”的光辉与光明

三 诗的宇宙与诗意的人生

第二节 “力”的文学与“风骨”理论

一 “三曹”“七子”与文学转捩

二 “力”的文学与文学之力

三 “风骨”理论与文学趋向

第四章 诗歌音韵与结构模式

第一节 先秦哲学与四声二元声韵论

一 “两仪”、“四象”、“八卦”与四声二元论及“八病”之说

二 “和合”思想与“和韵”之说

三 过犹不及的“八病”之说

第二节 先秦乐论、吟诵传统与四声二元声韵论

一 基本术语和原理的相通

二 在诗文吟诵中把握声气音节

三 几点思考和结论

下编

第五章 小说的诗化与叙事结构

第一节 庄子的以文为戏和诗人小说

一 以文为史与以文为戏

二 抒情性想象与叙事性想象

三 诗入小说与小说的诗化

第二节 “新话”系列的诗人传奇与结构得失

一 “新话”代表作的情感特征

二 诗入传奇

三 诗入传奇的得与失

第六章 时间、空间与诗性结构

第一节 陶谢审美心理及其山水田园诗结构

一 山水画面与空间格局

二 诗人心性与诗境结构

三 审美兴趣与结构特征

第二节 诗人的登临情结与时空结构

一 时间与空间的完美组合

二 仰观俯察与抚今追昔的结构模式

三 山水诗画与园林艺术的互通

第七章 《桃花扇》与《红楼梦》中心意象结构法(上)

第一节 《桃花扇》中心意象结构法

一 中心意象结构法及其文化背景

二 桃花扇意象的审美意蕴

三 桃花扇意象的结构功能

第二节 《红楼梦》中心意象结构法

一 石头意象的审美意蕴

二 石头意象的叙事功能

三 石头意象的结构功能

第八章 《桃花扇》与《红楼梦》中心意象结构法(下)

第一节 中心意象结构法溯源

一 抒情传统

二 叙事方式

三 “诗眼”诸说

第二节 中心意象结构法叙事方式与功能的特殊性

一 中心意象的特殊性

二 中心意象叙事与结构功能的特殊性

三 中心意象结构法的美学意义

第九章 对我国叙事文学“大团圆”格局的思考

第一节 “大团圆”一个艺术怪圈

一 《赵氏孤儿》与“大团圆

二 “大团圆”现象与社会心理

三 “大团圆”模式的文化背景

第二节 走出“大团圆

一 关于《原野》与《赵氏孤儿》的比较

二 关于《原野》与《麦克白斯》的比较

三 走出“大团圆

附录一 庄子二题

附录二 《红楼梦》石头意象与黛玉形象论

参考书目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