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在线查询网 > 在线百科全书查询 > 六和听涛

六和听涛_在线百科全书查询


请输入要查询的词条内容:

六和听涛


六和听涛,六和塔原有塔院开化寺,其中有一楹联写道:“灯传慧业三摩地,鼓应潮声八月天”。六和塔位于西湖之南,钱塘江畔月轮山上。北宋开宝三年(公元970年),当时杭州为吴越国国都,吴越王为镇住钱塘江潮水,派僧人智元禅师建造了六和塔,现在的六和塔塔身重建于南宋。取佛教“六和敬”之义,命名为六和塔。六和塔又名六合塔,取“天地四方”之意。



简介


西湖新十景之二

六和塔坐落在浙江省杭州市钱塘江北岸的月轮峰上。六和塔所在地原来是五代吴越国王的南果园,塔始建于北宋开宝三年,是钱弘淑舍园所造,同时还建造了塔院,六和塔原有塔院叫开化寺,其中有一楹联写道:“灯传慧业三摩地,鼓应潮声八月天”。建塔的目的是为了镇压钱塘江的江潮。六和塔塔身共九层,高五十多丈,巍峨突起,依陆俯看钱塘。塔的顶层装有明灯,为夜晚航行的船只指路。六和塔是杭州著名的风景点之一,巍巍古塔与现代的钱江大桥,在青山江天的映辉下,显得分外壮丽游人到此,既可欣赏古塔的雄姿,又能领略钱塘江的风光。

在秋高气爽季节,登塔听涛那份并吞八荒之豪情,也足以让人心旷神怡。每当大潮横秋之日,人在高楼之时,那皎皎月轮乘潮辚辚而行,天籁声中,隐隐裹挟着千军万马之势,“十万军声半夜潮”,别有一番波澜壮阔的情怀荡漾在心间。

六和塔地处月轮山上,每当大潮横秋之日,人在高楼之时,中秋圆月似乎也可听闻:那皎皎月轮乘潮辚辚而行,天籁声中,隐隐裹挟着千军万马之势,“十万军声半夜潮”(唐代李廓),别有一番波澜壮阔的盛况。至于秋高气爽季节,登塔听涛更生沧海观日之意,那份并吞八荒之豪情,也足以让人心旷神怡。

六和塔原建塔身九级,顶上装灯,为江船导航。宣和五年,塔被烧毁。南宋绍兴年间重建。明正统二年,修顶层和塔刹,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重建塔外木结构。乾隆皇帝游此,为每层依次题字立匾,此况实属罕见。现存六和塔,平面八角形,外观 八面十三层,内分七级。高59.88米,占地888方米。塔身自下而上塔檐逐级缩小,塔檐翘角上挂了104只铁铃。“十万军声半夜潮”,在“群峰可俯拾”的六和塔上,听涛比观潮更需专一用心,更易启发遐思,心领神会,体味万千意象。“六和听涛”因此而得名。

名称来源


六和塔的名字来源于佛教的“六和敬 ”, 即:身和同位,口气无争,意和同悦,戒和同修,见和同解,利和同均,简称“六和”,塔以此得名;六和塔又名六合塔,取“天上地下、东西南北四方”之意,《晋书五行志》“六气和则沴疾不生,盖寓修德祈年”。这些都无非是寄托了人们对六和塔消灾祈福功能的冀望 。

建筑目的


当年建造的目的是用以镇压钱塘江的江潮。塔高59.89米,其建造风格非常独特,塔内部砖石结构分七层,外部木结构为8面13层。清乾隆帝曾为六和塔每层题字,分别 为:初地坚固,二谛俱融、三明净域、四天宝纲、五云覆盖、六鳖负载、七宝庄严。“十万军声半夜潮”,在群峰可俯拾的六和塔上,听涛比观潮更需专一用心,更易启发遐思,心领神会,体味万千意象。“六和听涛”因此而得名。

建筑结构


《西湖梦寻》:六和塔/ 月轮峰在龙山之南。月轮者,肖其形也。宋张君房为钱塘令,宿月轮山,夜见桂子下塔,雾旋穗散坠如牵牛子。峰旁有六和塔,宋开宝三年,智觉禅师筑之以镇江潮。塔九级,高五十余丈,撑空突兀,跨陆府川。海船方泛者,以塔灯为之向导。宣和中,毁于方腊之乱。绍兴二十三年,僧智昙改造七级。明嘉靖十二年毁。中有汤思退等汇写佛说四十二章、李伯时石刻观音大士像。塔下为渡鱼山,隔岸剡中诸山,历历可数也。李流芳《题六和塔晓骑图》:

燕子矶上台,龙潭驿口路。昔时并马行,梦中亦同趣。

后来五云山,遥对西兴渡。绝壁瞰江立,恍与此境遇。

人生能几何,江山幸如故。重来复相携,此乐不可喻。

置身画图中,那复言归去。行当寻云栖,云栖渺何处。

此予甲辰与王淑士平仲参云栖舟中为题画诗,今日展予所画《六和塔晓骑图》,此境恍然,重为题此。壬子十月六日,定香桥舟中。

历史沿革


六和塔在宣和三年(公元1121年)曾毁于兵火,现存砖建塔身,是南宋二十六年至乾道元年重建;塔身的第七层和塔刹为元代重修,塔刹葫芦上铸有元统二年(公元1334年)二月五日舍钱及修造人的姓名;六和塔木檐十三层,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重新修建,塔的内部有六层是封闭的,七层与塔身的内部相通,自外及里,塔可分外墙、回廊、内墙和小室四个部分,形成了内外两环。内环是塔心室,外环是厚壁,回廊夹在中间,楼梯置于回廊之间。外墙的外壁,在转角处装设有倚柱,并与塔的木檐相联结。墙身的四面开辟有门,因为墙厚达4.12米,故而进门后,就形成了一条甬道,甬道的两侧凿有壁龛,壁龛的下部做成须弥座。穿甬道而过,里边就是回廊。内墙的四边也辟有门,另外的四边凿有壁龛,相互间隔而成。内墙厚4.20米,故而每个门的门洞内,也形成了甬道,甬道直通塔中心的小室。壁龛的内部镶嵌有《四十二章经》的石刻。中心的小室原来是为了供奉佛像而设的,为仿木建筑,制作讲究。六和塔所有壶门的造型,线条流畅,圆润美观,是南宋时期典型的做法。塔身的第七层和塔刹是元代重修的。 此后,历经1953年和1970年两次整修,1987年第三次大修后,显得更加壮观。

特色


六和塔中的须弥座上有二百多处砖雕,砖雕的题材丰富,造型生动,有斗奇争妍的石榴、荷花、宝相,展翅飞翔的凤凰、孔雀、鹦鹉,奔腾跳跃的狮子、麒麟,还有昂首起舞的飞仙等等。这些砖雕,与宋代成书的《营造法式》所载十分吻合,是中国古建筑史上珍贵的实物资料。塔内保存众多的文物古迹,较著名的有南宋堂尚书的省碟碑与四十二章经,系由特进尚书左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吴兴郡开国公沈该等四十二人书成。四十二章经残石,题材丰富,技艺高超,是研究古代艺术的实物资料。此外,塔后,保存有明万历年间(1573~1620)重刻的镇海神像、南宋‘敕赐开化之寺’的石碑及清高宗御书的六和塔碑。

六和塔外形雍容大度,气宇不凡,曾有人评价杭州的三座名塔:六和塔如将军,保俶塔如美人,雷峰塔如老衲。从六和塔内向江面眺望,可看到壮观的钱塘江大桥和宽阔的江面。

六和塔塔高近60米,外看13层, 塔内只有7层。外形雍容大度,气宇不凡,塔内由螺旋阶梯相连。塔身自下而上塔檐逐级缩小,塔檐翘角上挂了104只铁铃。檐上明亮,檐下阴暗,明暗相间,从远处观看,显得十分和谐。外形雍容大度,气宇不凡,塔内每二层为一级,由螺旋阶梯相连,壁上饰有“须弥座”。塔内第三级须弥座上雕刻花卉飞禽、走兽、飞仙等各式图案,刻画精细。从塔内拾级而上,面面壶门通外廊,各层均可依栏远眺,那壮观的大桥,飞驶的风帆, 苍郁的群山, 赏心悦目。 宋郑清之有诗云:“径行塔下几春秋,每恨无因到上头”。六和塔构思精妙,结构细致为古建筑艺术之杰作,六和塔的建筑技艺和美学的价值,是我国建筑历史上最珍贵的资料,1961年被国务院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明代张仲举有《登塔》诗:

江上浮屠一快登,望中烟火是西兴,

日生沧海横流外,人立青冥最上层。

历史故事


相传梁山泊英雄南征方腊,宋江将兵马驻扎在六和塔外的寺庙内,鲁智深与武松忽听得钱塘江上潮声雷响。鲁智深是北方人,从没听说过钱江潮,以为是战鼓声,便起身准备迎战。后来僧人跟他解释,方知这是潮信。于是他想起以前出家时师父说过“听潮而圆,见信而寂”的偈言,觉得这是宿命,便在六和塔边圆寂坐化了。1936年4月,在六和塔下举行过一场电影明星的集体结婚,由著名民主人士沈钧儒证婚,蓝苹(即江青)与唐纳、赵丹与叶露茜、顾而已与杜小鹃三对新人结为夫妇。 六和塔婚礼三十年后,抗战之初前往延安的蓝苹,后来变成了文革“旗手”,深挖所谓三十年代的文艺黑线,狠狠打击了一片。回首当年六和塔下的九人,除了沈老和杜小鹃早已亡故,唐纳和李清不在国内得以幸免之外,赵丹、叶露茜、顾而已、郑君里,这些当年共欢笑的好友,统统成为被打倒的对象,深受迫害。顾而已和郑君里因此丧生,赵丹被诬为“混世魔王”,关押达五年之久。

历史在这里显现出了它的诡异莫测,这些演绎电影和戏剧的艺人们,谁也未曾料到站到历史的舞台上,竟会演出这样一出悲剧,令人既感慨又唏嘘,只是不知道导演是谁,脚本又是谁写成的,而剧中的人物是自己在演出,还是由别人在操纵。

90年代在六和塔近旁新建“中华古塔博览苑”,将中国各地著名的塔缩微雕刻而成,集中展示了中国古代建筑文化的成就。

六合观潮


1.钱江潮成因:

海洋中的潮汐现象是由于月球和太阳的引潮力作用,使海洋水面发生的周期性涨落现象。平均周期,即上一次高潮或低潮至下一次高潮或低潮的平均时间为12小时25分。 潮汐现象是月球和太阳引潮力作用下海水所产生的周期性运动,习惯上把海面垂直方向涨落称为潮汐,而海水在水平方向的流动称为潮流。是沿海地区的一种自然现象,古代称白天的潮汐为“潮”,晚上的称为“汐”,合称为“潮汐”。

月球、太阳与地球的相对位置,对海潮的影响极大。例如,当月亮和太阳与地球成一条直线时,月亮和太阳对地球的引潮力加在一起,引起不同寻常的海潮。这种海潮称为大潮,阴历每月初一、十五各发生一次。当月球和地球与太阳和地球这两条连线成直角时,引潮就弱,潮差也小。潮差就是高潮时海水面与低潮时海水面的高度差。潮水很低。这种潮叫做小潮。2.由于月亮比太阳离地球近得多,因此、月亮对钱塘江海潮的影响更大:

一曰天时:农历八月十六日至十八日,太阳、月球、地球几乎在一直线上,所以这天海水受到的引力最大。

二曰地利:跟钱塘江口状似喇叭形有关。钱塘江南岸赭山以东近50万亩围垦大地象半岛似地挡住江口,使钱塘江赭山至外十 二工段酷似肚大口小的瓶子,潮水易进难退,杭州湾外口宽达100公里,到外十二工段仅宽几公里,江口东段河床又突然上升,滩高水浅,当大量潮水从钱塘江口涌进来时,由于江面迅速缩小,使潮水来不及均匀上升,就只好后浪推前浪,层层相叠。其次还跟钱塘江水下多沉沙有关,这些沉沙对潮流起阻挡和摩擦作用,使潮水前坡变陡,速度减缓,从而形成后浪赶前浪,一浪叠一浪涌。

三曰风势: 夏秋季节,沿海一带常刮东南风,风向与潮水方向大体一致,助长了潮势。

吴琚

《六和塔应制》词:

玉虹遥挂,望青山、隐隐如一抹。

忽觉天风吹海立,好似春雷初发。

白马凌空,琼鳌驾水,日夜朝天阙。

飞龙舞凤,郁葱环拱吴越。

此景天下应无,东南形胜,伟观真奇绝。

好似吴儿飞彩帜,蹴起一江秋雪。

黄屋天临,水犀云拥,看击中流楫。

晚来波静,海门飞上明月。

3.钱塘江潮汐:

 观赏钱塘秋潮,早在汉、魏、六朝时就已蔚成风气,至唐、宋时,此风更盛。相传农历8月18日,是潮神的生日,故潮峰最高。南宋朝廷曾经规定,这一天在钱塘江上校阅水师,以后相沿成习,遂成为观潮节。北宋诗人潘阆的《酒泉子》中写道:

长忆观潮,满郭人争江上望。

来疑沧海尽成空,万面鼓声中。

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

别来几向梦中看,梦觉尚心寒。

这首诗便是当年“弄潮”与“观潮”活动的真实写照。“秋满湖天八月中,潮头万丈驾西风。云驱蛟蜃雷霆斗,水激鲲鹏渤澥空”。钱塘江涌潮以雄伟的气势,多变的画面,迷人的景象引来了千千万万的观赏者。

4.最著名的钱江潮在萧山南阳

 钱塘江南岸萧山南阳的赭山美女坝为观看钱江潮最佳景区。在美女坝观赏的主要是“回头潮”。“美女二回头”回头潮是指急速前进的潮水,遇到丁坝等人工阻碍物后形成的潮水。

位于钱江南岸萧山南阳的赭山湾是钱塘江口一个向南凹进的大河湾。这里,有一道长约500米的"丁字坝"直插江心,宛如一只力挽狂澜的巨臂。当涌潮西行至此,全线与围堤成一锐角扑来,坝头以内的潮头同坝身、围堤构成直角三角形,潮头线两端受阻,分别沿坝身和围堤向直角顶点逼进,最终在坝根“嘣”一声怒吼,涌浪如突兀而起的醒狮,化成一股水柱,直冲云霄,高达十余米。由于大坝的横江阻拦,直立的潮水又折身返回,形成一个"卷起沙堆似雪堆"的奇特回头潮。而此时江水前来后涌,上下翻卷,奔腾不息。

在南阳的赭山美女坝不仅会产生回头潮,还会产生"冲天潮"现象,冲天潮这是发生于堤、坝相交处的特种潮。是近景潮中最具欣赏魅力的潮。潮水如同被网兜兜住一样,在堤坝相交转弯角的处,潮水“哗”一声碰撞巨响,潮头直冲云天。上进起一股水柱,低者二、三米,高者可达十多米。清谭吉璁《棹歌》诗“赭山潮势接天来,捍海塘东石囤摧。”冲天潮由此得名。

钱塘江涌潮正是以自己的形、声、势供人鉴赏,给人以无穷无尽的回味。如今,钱塘江观潮已成为浙江的重要旅游项目。

徐渭《映江楼看潮》诗:

鱼鳞金甲屯牙帐,翻身却指潮头上。

秋风吹雪下江门,万里琼花卷层浪。

传道吴王渡越时,三千强弩射潮低。

今朝筵上看传令,暂放胥涛掣水犀。

交叉潮:

距杭州湾55公里的大缺口的地方是观看十字交叉潮的绝佳地点。由于长期的泥沙淤积,在江中形成一沙洲,将从杭州湾传来的潮波分成两股,即东潮和南潮,两股潮头在绕过沙洲后,就像两兄弟一样交叉相抱,形成变化多端、壮观异常的交叉潮,呈现出“海面雷霆聚,江心瀑布横”的壮观景象。两股潮在相碰的瞬间,激起一股水柱,高达数丈,浪花飞溅,惊心动魄。待到水柱落回江面,两股潮头已经呈十字形展现在江面上,并迅速向西奔驰。同时交叉点像雪崩似的迅速朝北转移,撞在顺直的海塘上,激起一团巨大的水花,跌落在塘顶上,吓得观潮人纷纷尖叫着避开。一线潮:

交叉潮之后,在盐官地带是一线潮。未见潮影,先闻潮声。耳边传来轰隆隆的巨响,江面仍是风平浪静。响声越来越大,犹如擂起万面战鼓,震耳欲聋。远处,雾蒙蒙的江面出现一条白线,迅速西移,犹如“素练横江,漫漫平沙起白虹”。再近,白线变成了一堵水墙,逐渐升高,“欲识潮头高几许,越山横在浪花中”。随着一堵白墙的迅速向前推移,涌潮来到眼前,有万马奔腾之势,雷霆万钧之力,锐不可当。这是盐官位与河槽宽度向上游急剧收缩之后的不远处,东、南两股潮交会后刚好成一直线,潮能集中,潮头特别高,通常为1—2米,有时可达3米以上。气势磅礴,潮景壮观。

回头潮

从盐官逆流而上的潮水到达老盐仓。老盐仓的地理环境不同于盐官,盐官河道顺直,涌潮毫无阻挡向西挺进,而老盐仓的河道上,出于围垦和保护海塘的需要,建有一条长达660米的拦河丁坝,咆哮而来的潮水遇到障碍后将被反射折回,在那里它猛烈撞击对面的堤坝,然后以泰山压顶之势翻卷回头,落到西进的急流上,形成一排“雪山”,风驰电掣地向东回奔,声如狮吼,惊天动地,这就是回头潮。

杨维桢《观潮》诗:

八月十八睡龙死,海龟夜食罗刹水。

须臾海辟龛赭门,地卷银龙薄于纸。

艮山移来天子宫,宫前一箭随西风。

劫灰欲洗蛇鬼穴,婆留折铁犹争雄。

望海楼头夸景好,断鳌已走金银岛。

天吴一夜海水移,马蹀沙田食沙草。

厓山楼船归不归,七岁呱呱啼轵道。

钱塘江大潮,白天有白天波澜壮阔的气势,晚上有晚上的诗情画意;看潮是一种乐趣,听汐更是一种遐想。午夜,江面上隐隐传来“沙沙”响声就是涨汐了,在蒙蒙的水面上一条黑色素练在浮动,时断时续,时隐时现。少顷,声音加骤,潮水夹着雷鸣般的轰响飞驰而来,把满江的月色打成碎银,潮头如千万匹灰鬃骏马在挤撞、在撕打,喷珠吐沫,直扑塘下,尤如十万大军兵临城下。涌汐前浪引后浪,后浪推前浪,在江面形成一垛高耸汐峰,波涛连天,好似冲向九天皓月。这就是半夜汐,“六和听涛”由此而来,所要指出的是,这里的涛不是浪涛,而是涛声。

观半夜汐的最佳之处在天风海涛亭一带,为“天风赏月”之景。其以浪漫、别具一格的情调吸引了大量的观汐游客。

苏东坡曰:

定知玉兔十分圆,已作霜风九月寒;

寄语重门休上钥,留得夜潮月中看。

诗文


《六和听涛》

扬眉

八百里钱塘江水,

携带着五千年文化的泥土,滚滚流出了闽浙大地;

三千丈钱塘江湾,

敞开宽阔浑厚的臂膀来迎接

凝香含绿的媚娘。

前面是浩瀚的东洋大海、

吞云吐日,

后面是绵延的天竺云峰、

升烟托月,

左边是翠绿的太湖碧玉、

静影荡波,

右边是明亮的千岛珍珠、

晕色秀春,

上层是深邃的星空朗日、

播光洒日,

下层是坚实的磐石净土。

修生养息:

一花一世界,

一叶一菩提,

六合归一方显三魔宝地。

登塔送目,

朗月清秋故国神州山河尽揽;

凭栏凝视,

翻江倒海一线狂澜铺天盖地;

侧耳细听,

鸣金倒戈万马千军杀声震耳。

惊 叹:

听涛入耳:

十万大军席地来,

旌旗漫卷天地开,

顽石迸裂江堤溃,

青山塌陷草木哀。

听涛入心:

激流澎湃明月裁,

天光水影共徘徊,

扬眉剑展青衫落,

一江秋水涌云台。

听涛入魂:

沧海日升笔墨抬,

汪洋月落印章开,

吞并八荒繁杂地,

一屡海风涤胸怀。

至达:

闻涛声而不觉查,

方为无心之胸;

看秋水而不明晰,

方觉大乘之法;

感地动而不挪移,

方成人间定慧。

歌曰:

天地六合祈祥福,威震钱塘宝塔出;

历尽浩劫功德在,四十二篇章经书。

雍容大度如老衲,江水清幽托浮屠;

历史典故有遗迹,风流韵事传姑苏。

弄潮自有腾蛟汉,观涛更在美女垆;

海江潮水具特色,交叉一线回头哭。

清风伴月涛声起,鼓角雷鸣天地酥;

六合听涛云水落,无限感怀八荒除。

相关分词: 六和 听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