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在线查询网 > 在线百科全书查询 > 流动性滞存

流动性滞存_在线百科全书查询


请输入要查询的词条内容:

流动性滞存


流动性一词有两个含义。第一,指一种资产在交易中能迅速变换为别种资产而不遭受损失的能力,以此分析,不同的资产—实物资产、生息资产、货币等—其流动性也不同,其中货币是最富于流动性的资产。第二、指货币与资金。流动性滞存这一概念中的流动性,是指流动性的第二种含义,指货币与资金。



简介


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企业生产出产品,经出卖得到货币收入,这一货币收入经过复杂的初次分配和再分配过程,最后到达欲以之购买商品和生产要素的购买者手中,形成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以使随后生产出来的产品能够卖出,保证社会再生产能够顺利进行。形成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的货币量,与最初出卖产品所得的货币量并不相等。设其他因素不变,若在数量上前者小于后者,则说明出现了流动性滞存。流动性滞存使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不足,社会再生产因产品难以卖出而不能顺利进行。货币可滞存于收入分配和再分配过程的各个环节,其形式则有家庭和企业的货币窖藏(因非交易目的而持有现金)、银行存差(商业银行存款额大于贷款额的差额)等。流动性滞存使货币供给量中当期实际上用来购买商品和劳务的货币量减少,形成通货紧缩。通货紧缩并不是总货币供给量紧缩,而是由于滞存货币量增加,使当期实际上用于购买商品和劳务的货币量紧缩。

当经济生活中未来的不确定性增强,人们收支预期不良时,人们的储蓄意愿就会增强,消费和投资意愿就会减弱,储蓄就会“一枝独秀”,而消费和投资就会“低迷不振”。储蓄有多种形式,如窖藏(家庭和企业因非花费目的而在手中持有现金,或把现金收藏在某处),银行存款,购买股票、债券、保险单等。由于消费和投资低迷,储蓄的资金不能全部转化为投资,余下的部分就会滞存在家庭、企业和金融机构。这就是流动性滞存。

流动性滞存把货币量分为两部分:当期用于购买商品和劳务的部分,如居民和企业留在手中用于日常商品和劳务交易的部分,各类储蓄形式中当期可转化为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的部分,政府收支部分等,称为购买货币量或交易货币量,以Mp表示。而在观察期内滞存于家庭、企业、银行等经济单位,当期不能用来购买商品和劳务的部分,如公众窖藏的部分、投入股票二级市场的部分、银行“存差” (即由存款量大于贷款量形成的差额)等,则称为滞存货币量,以Mr表示。货币总量M=Mp+Mr。若滞存货币量在货币总量中的比重变大,则货币总量的流通速度就会减慢。根据交易方程式MV=PQ,可得到下面这个公式:货币供应增长率+货币流通速度变动率=经济增长率+物价上涨率。按这一公式,在货币流通速度V变小时,货币供应量的增长率就应快于经济增长率和物价上涨率之和,以满足商品流通对货币量的需要。在极端情况下,当Mr无穷大时,经济就进入了流动性陷阱,流动性陷阱是流动性滞存的极端情况。

这个分析给我们一个启示。那就是:所谓通货,并非是全部货币总量,而是货币总量中的购买货币量Mp。这里的“通”,应理解为动词,是使流通、使运转的意思。因此,通货就是“通”货,就是使商品能卖出去,使商品流通得以顺畅进行,使资源得以利用,使经济得以运转的货币量。按这一概念,通货就是Mp而不是Mr。只有通货,即只有Mp,才是经济运转的“第一推动力”。进一步说,相对于一国由其资源数量所决定的生产能力来说,通货紧缩就是购买货币量Mp不足,通货膨胀就是购买货币量Mp过多。这是对通货紧缩和通货膨胀的实质性定义。

原因


⑴、经济货币化、金融市场的发展、收入水平的提高等,这些都是长期的、趋势性的因素,不会引起短期经济波动。⑵、由经济体制、生产技术以及环境和政策等因素的变化导致的居民间收入差距扩大。由于高收入者的消费倾向小于低收入者的消费倾向,居民间收入差距拉大导致国民总储蓄率上升,总消费率下降,消费不足制约了投资,使储蓄的资金不能转化为投资,在银行形成存差。⑶、由社会经济体制、技术以及法律政策等因素的变化导致经济生活中的不确定性因素增加,人们预期不良、经济安全感减弱,自我保障和自我保险意识增强,加之存在着形式不同、程度不同的存款保险制度,使人们缩减消费和投资,增加包括窖藏在内的储蓄,在银行形成存差。我国2000年前后的通货紧缩,就是由后两个原因引起的流动性滞存形成的。

方法


⑴、采取适当措施,在不损害效率和动力的前提下,缩小居民间的收入差距。如实现竞争机会均等化、扶助弱势群体、利用财政税收手段改善收入分配等。⑵、完善法律体系、健全游戏规则、增加经济生活的透明度、努力消除腐败现象、尽快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社会保障制度,以减少不确定性、增强公众信心、改善公众的预期,为缓解流动性滞存建立一个现实的、法律的、制度的和心理的基础。

影响


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企业生产出产品,经出卖得到货币收入,这一货币收入经过复杂的初次分配和再分配过程,最后到达欲以之购买商品和生产要素的购买者手中,形成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以使随后生产出来的产品能够卖出,保证社会再生产能够顺利进行。形成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的货币量,与最初出卖产品所得的货币量并不相等。其他因素不变,若在数量上前者小于后者,则说明出现了流动性滞存。流动性滞存使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不足,社会再生产因产品难以卖出而不能顺利进行。货币可滞存于收入分配和再分配过程的各个环节,其形式则有家庭和企业的货币窖藏(因非交易目的而持有现金)、银行存差(商业银行存款额大于贷款额的差额)等。流动性滞存使货币供给量中当期实际上用来购买商品和劳务的货币量减少,形成通货紧缩。通货紧缩并不是总货币供给量紧缩,而是由于滞存货币量增加,使当期实际上用于购买商品和劳务的货币量紧缩。 流动性滞存把货币量分为两部分:当期用于购买商品和劳务的部分,如居民和企业留在手中用于日常商品和劳务交易的部分,各类储蓄形式中当期可转化为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的部分,政府收支部分等,称为购买货币量或交易货币量,以Mp表示。

而在观察期内滞存于家庭、企业、银行等经济单位,当期不能用来购买商品和劳务的部分,如公众窖藏的部分、投入股票二级市场的部分、银行“存差” (即由存款量大于贷款量形成的差额)等,则称为滞存货币量,以Mr表示。货币总量M=Mp+Mr。

若滞存货币量在货币总量中的比重变大,则货币总量的流通速度就会减慢。根据交易方程式MV=PQ,可得到下面这个公式:货币供应增长率+货币流通速度变动率=经济增长率+物价上涨率。按这一公式,在货币流通速度V变小时,货币供应量的增长率就应快于经济增长率和物价上涨率之和,以满足商品流通对货币量的需要。在极端情况下,当Mr无穷大时,经济就进入了流动性陷阱,流动性陷阱是流动性滞存的极端情况。

流动性滞存与通货紧缩


流动性滞存与商品过剩、资本过剩是密切相关的概念。流动性滞存必然导致商品过剩(商品相对过剩,相对于需求而言过剩),而资本过剩(资金滞存于银行,形成巨额银行存差)则是流动性滞存的重要表现,它们都不是真正的过剩,它们都与市场经济的体制特点有关,是市场经济现象。

市场经济是需求约束型经济。市场经济有两个特点:(1)按要素分配,或按贡献分配,贡献大小由市场来直接或间接地做出评价;(2)个人面向包含不确定性因素的市场,对自己的经济行为及后果负责。这两个特点是双刃剑,一方面,它们提供了市场经济特有的在生产和供给上的动力、压力和效率;另一方面,它们导致人们之间的收人差距,决定了人们进行风险收益权衡以及自我保障的心态和行为,而收人差距、趋避风险和个人自我保障恰是产生流动性滞存和由之导致的社会总需求不足的原因。市场经济中周期性的生产过剩就是由市场经济本身的体制特点决定的。

流动性滞存这一概念对于准确理解通货紧缩具有重要意义。多年来,“通货紧缩”、“通货膨胀”等词汇中的“通货”一词,一直被理解为“流通中的货币量”,即现代经济学金融学教科书中的“货币供给量”。如今,到了消除这一误解的时候了。

按流动性滞存分析方法,货币供给量M可分为两部分:(1)被用于购买商品和劳务的部分Wp;(2)滞存于家庭(窖藏)、企业(窑藏)和银行(存差)的部分M_{r0}M=M_p+M_{r0}真正的通货是Mp而不是Mr.“通货”中的“通”字,应理解为动词,是使流通、使运转的意思。因而,通货就是使商品能卖出去,使商品流通得以顺畅进行,使资源得以利用,使经济得以运转的货币量。按这一概念,通货就是Mp而不是Mr.只有通货,即只有Mp,才是经济运转的“第一推动力”。

按对通货一词的新理解,无论是物价水平普遍而持续下降的通货紧缩,还是物价水平普遍而持续上升的通货膨胀,都是由通货(Mp)的过少或过多造成的。至于通货(Mp)何以过少或过多,则有其具体的体制、政策、预期等方面的原因。

理解


对通货一词新理解的关键在于:

第一,“通”是动词,是使商品流通顺畅、使资源得以利用、使经济得以运转的意思。通货就是有此功能的货币量。

第二,广义货币供应量分为购买货币量Mp与滞存货币量Mr两部分,Mp才是真正的通货。

在流动性滞存的情况下,中央银行预测货币供应量增长率的公式应为:货币供应量增长率二经济增长率+通货膨胀率+流动性滞存率。

流动性滞存率可为正或为负,在公式中前两个因素不变时,货币供应量的增长率应随流动性滞存率的变动而变动。

相关分词: 流动性 流动 动性 滞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