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在线查询网 > 在线百科全书查询 > 刘宓庆翻译散论

刘宓庆翻译散论_在线百科全书查询


请输入要查询的词条内容:

刘宓庆翻译散论




基本信息


作 者: 刘宓庆 编 王建国 译

出 版 社: 中国对外翻译出版社

ISBN: 9787500115434

出版时间: 2006-07-01

版 次: 1

页 数: 457

装 帧: 平装

开 本: 32开

所属分类: 图书>外语学习>外语教学/学术著作

内容简介


《刘宓庆翻译论著全集》(2005—2006)共十一部,各部著作主要内容如下: 《文体与翻译》(1998):选取了新闻报刊、论述、公文、描述及叙述、科技和应用等文体进行了英汉翻译的探讨。其中,作者指出了各个文体所包含的范畴、文体特点以及汉译要点。除了第七个单元主要是理论探讨之外,其他六个单元都有专门的翻译方法论的探讨。 《翻译美学导论》(2005,修订本):从翻译既有科学性又有艺术性的观点出发,探讨了译学的美学渊源、翻译的审美客体、翻译的审美主体、翻译审美意识系统、翻译艺术创造的基础层级、翻译艺术创造的综合层级、翻译审美理想和审美再现问题,以及西方美学对中国译学的借鉴意义等课题。 《翻译与语言哲学》(2001):探讨了翻译理论研究方法论、本位与外位、主体与客体、翻译理论的哲学视角、语言观与翻译理论、翻译学的意义理论、中国翻译学意义理论架构、翻译思维、翻译中语言逻辑、翻译的价值观、新翻译观和翻译批评等课题。 《文化翻译论纲》(2006,修订本):从翻译学视角对语言中的文化信息、文化翻译观念、文化与意义、语义的文化诠释、文本的文化解读、翻译与文化心理、文化翻译的表现论展开了探讨。 《翻译教学:实务与理论》(2003):对翻译与翻译教学、翻译实务教学、翻译理论教学等课题展开了深入的探讨。 《口笔译理论研究》(2004):首先阐述了维根斯坦的语言观与翻译的关系,而后对口译的传播行为、口译传播的认知论证、口译的对策论、口译的方法论进行了研究,并对译学研究做了回顾与展望。 《中西翻译思想比较研究》(2005):立足于中西译学的对比。一方面,探讨了中国的翻译传统、中国翻译理论的特色,其中重点讨论了严复的翻译思想以及墨家思想对译学研究的启示,提出了中国译学的建设必须重视反思.超越.重构等三个阶段,以及“还形式以生命”的观点;另一方面对西方当代译论的源头、西方当代翻译思想及流派以及西方当代译论的局限性进行了正本清源的探究,对维根斯坦的意义观与翻译研究的关系再次做了概括,指出了翻译作为一种“语言游戏”的特征;此外,还对本杰明的翻译观、翻译的原创性,以及翻译超越原语的途径和特征进行了讨论。 《英汉翻译技能指引》(2006):主要指导自学者如何提高翻译能力,并对译文操控理论进行了详细的论述。 《新编当代翻译理论》(2005):是刘宓庆翻译思想的一个总体概括。其中涉及到翻译学的性质及学科架构、翻译理论基本模式、翻译的意义理论和理解理论、翻译过程解析、翻译思维、可译性及可译性限度、翻译的程序论、翻译的方法论、翻译美学、翻译风格、翻译的技能与技巧、如何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翻译理论等课题。 《新编汉英对比与翻译》(2006):以翻译为本位进行了汉英对比研究。其中,作者系统地考察了汉英语法特征,探讨了汉英主语、谓语和宾语之间的差异以及如何进行双语转换的问题;同时,作者还对汉英语言结构的多个层次和范畴进行了对比研究:汉英短语、句式、语段、语序、被动语态、时体差异、“虚拟”表示法、表现法、词、思维方式等。 《刘宓庆翻译散论》(王建国编,2006):主要包括刘宓庆各个时期的论文。

图书目录


《刘宓庆翻译论著全集》内容概要

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刘宓庆翻译思想研究

四十年学术人生

中国翻译理论要不要有“中国特色”

中国翻译界要树立文化战略观

从“对应”到“代偿”——中国翻译理论对策论核心思想的发展

关于翻译学性质与学科架构的再思考

中国翻译理论研究的新里程

翻译理论研究展望

翻译的美学观

关于中国翻译理论的美学思考

中国现代翻译理论的任务——为杨自俭编著之《翻译新论》而作

思维方式、表现法和翻译问题

汉英句子扩展机制对比研究

汉英对比研究的理论问题(上

汉英对比研究的理论问题(下)

翻译的风格论

中国翻译理论的基本模式问题

论中国翻译理论基本模式

西方翻译理论概评

论翻译的技能意识

翻译美学基本理论构想

汉英对比研究概论

英语口语语体研究

论翻译思维

汉译英教学中的若干问题

交际语法的意义层次论与翻译理论的探讨

英语可读性刍议

20世纪70年代的美国英语

试论英汉词义的差异

文风散论

试论英语与汉语的词类优势

编后记

编者简介

相关分词: 刘宓庆 刘宓 宓庆 翻译 散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