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在线查询网 > 在线百科全书查询 > 刘再复

刘再复_在线百科全书查询


请输入要查询的词条内容:

刘再复


刘再复,1941年出生于福建。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院所所长、研究员、学术委员会主任、《文学评论》主编、中国作家协会理事。1989年出国后先后在芝加哥大学、斯德哥尔摩大学、卑诗大学、科罗拉多大学担任客座教授和访问学者。

中文名:刘再复

国籍:中国

出生日期:1941年

职业:评论家

毕业院校:厦门大学

主要成就:“金锁匙”奖

代表作品:《性格组合论》



人物资料


简介

刘再复是福建南安人。青少年时期在家乡读书,1963年毕业后于厦门大学,到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新建设》杂志编辑。1977年转入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从事鲁迅研究,著述颇多。《鲁迅美学思想

论稿》一书从真、善、美的角度出发,阐述鲁迅文学思想的基本体系与特征。1985年起担任文学所所长、 《文学评论》主编,开始对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和创作现象进行多方面的研究,著有《性格组合论》等多部理论著作。他提出的“人物性格二重组合原理”及“文学主体性”等理论以“人”为核新重建文学观念,强调文学的独立性,在文学界引起关注和争论。《性格组合论》被评为1986年全国十大畅销书之一,并获1987年金钥匙奖。

学术研究之余创作散文诗。他的散文追求思想与情感的结合,哲理色彩较浓,自成一格。

1989年夏去美国从事学术交流活动,年底辞去文学研究所所长,《文学评论》主编等职务。

作品及成就

刘再复既从事学术研究,又从事文学创作。他的文学理论著作《性格组合论》是1986年十大畅销书,曾获“金锁匙”奖。他的《论文学主体性》等论文,曾在国内引起全国性的讨论,改变了中国文学理论的基础模式。他的学术著作还有《鲁迅美学思想论稿》《鲁迅传》《文学的反思》《论中国文学》《传统与中国人》《放逐精神》,以及与李泽厚先生合著的长篇学术对话录《告别革命》。

刘再复还著有《读沧海》《太阳土地人》《人间慈母爱》《洁白的灯心草》《寻找的悲歌》等散文诗集以及散文集《人论二十五种》和《漂流手记》九卷:《漂流手记》《远游岁月》《西寻故乡》《独语天涯》《漫步高原》,第六卷《共悟人间》。 重要著作还有《高行健论》和《红楼梦悟》等。

生平经历


一九四一年 出生于福建省南安县刘林乡。

一九五九年 毕业于南安国光中学(前身为“国专中学”),考取厦门大学中文系。在校四年期间,曾担任鲁迅创办的文学刊物《鼓浪》主编,并开始在《厦门日报》的副刊发表诗文和评论。

一九六三年 到北京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中国社会科学院前身)《新建设》编辑部担任文学编辑。文化大革命结束后转入文学研究所。

一九七六年 出版与金秋鹏、汪予春合著的学术著作《鲁迅与自然科学》(科学出版社)。

一九七八年 出版批判“四人帮”的文集《横眉集》(与杨志杰合著,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

一九七九年 出版散文诗集《雨丝集》(上海文艺出版社)。

一九八一年 出版学术论著《鲁迅美学思想论稿》和《鲁迅传》(与林非合著)。两部专著均已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

一九八三年 出版散文诗集《深海的追寻》(湖南人民出版社)和《告别》(福建人民出版社)。

一九八四年 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在《文学评论》上发表《论人物性格二重组合原理》。出版散文诗集《太阳土地人》(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

一九八五年 出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长,《文学评论》主编。在《读书》杂志发表《文学研究思维空间的拓展》,倡导文学批评方法的变革;年底,发表《论文学的主体性》上篇,次年年初,发表《论文学的主体性》下篇(《文学评论》一九八五年第六期,一九八六年第一期),引发大陆一场文学理论的论争。

一九八六年 出版学术专著《性格组合论》(上海文艺出版社),成为该年十大畅销书,获“金钥匙奖”。一九八八年台北新地出版社发行台湾版。学术论文集《文学的反思》出版(人民文学出版社)。

一九八七年 执笔写作的《中国大百科全书:文学卷》总论(即头条)正式出版(与周扬共同署名)。

一九八八年 出版散文诗集《人间慈母爱》(人民文学出版社)和《刘再复散文诗合集》(华夏出版社)。台北新地出版社推出《深海的追寻》《太阳土地人》及《性格组合论》台湾版。与林岗合著的《传统与中国人》出版(北京三联、香港三联、台北人间)。同年出版的还有《论中国文学》(作家出版社)与《刘再复集》(黑龙江教育出版社)等两部论文选集。十二月上旬,作为瑞典学院特邀的第一位中国作家与评论家到斯德哥尔摩参加诺贝尔奖赠奖仪式。

一九八九年 三月第一次到美国,先後在哥伦比亚大学、哈佛大学、芝加哥大学、史坦福大学、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作学术讲演。八月第二次到美国,在李欧梵教授主持的芝加哥大学东亚研究中心担任研究学者。开始写作《漂流手记》。

一九九二年 担任瑞典斯德哥尔摩大学东亚系“马悦然中国文学研究客座教授”。《漂流手记》第一卷出版(香港天地图书公司)斯德哥尔摩大学东亚系高级讲师、马悦然夫人陈事祖开设“刘再复散文”课程。

一九九三年 《人论二十五种》出版(牛津大学出版社)。香港印行《寻找的悲歌》散文诗集(天地图书公司)。

一九九四年 主编《文学中国》学术丛书(天地图书公司出版),为高行健《山海经传》作序。《远游岁月》(《漂流手记》第二卷)和学术论文集《放逐诸神》出版(香港天地图书公司)。同年台北时代风云出版社出版《漂流于记》和《放逐诸神》台湾版。

一九九五年 和李泽厚的长篇对话录《告别革命》第一版在香港发行(天地图书公司)。一九九九年在台北麦田出版社推出台湾版。

一九九六年 香港三联印行《传统与中国人》第四版。

一九九七年 《西寻故乡》(《漂流手记》第三卷)出版(天地图书公司)。

一九九八年 在美国科罗拉多大学东亚系和葛浩文教授组织和主持“金庸小说与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国际学术讨论会,并发表会议导言:“金庸小说在中国现代文学中的地位”。

一九九九年 《独语天涯》和《漫步高原》(《漂流手记》第四、第五卷)出版(香港天地图书)。散文选集《当代中国文库精读──刘再复集》出版(明报出版社);安徽文艺出版社出版散文诗选集《读沧海》和重印《性格组合论》及《传统与中国人》。

二年 和女儿刘剑梅(美国马里兰大学助理教授)合著的《共悟人间──父女两地书》出版(天地图书公司)。秋季到香港城市大学中国文化中心担任客座教授。十一月,《论高行健状态》第一版发行(明报出版社)。

二〇〇一年 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独语天涯》和《共悟人间》。

二〇〇二年 《共悟人间》被香港康乐及文化事务署和香港电台评选为香港“二〇〇二年十本好书”。杨春时教授编选的《书园思绪──刘再复学术思想精粹》出版(天地圈书公司)。七月《阅读美国》(《漂流手记》第七卷)出版(明报出版社)。上海文艺出版社再版《共悟人间》和《独语天涯》增订本。十一月,台湾九歌出版社出版散文集《新世纪散文家刘再复精选集》。

作品文摘

摘自刘再复《红楼梦悟》— 五十四

《红楼梦》中的女子一个一个自杀,有的伏剑自刎(尤三姐),有的吞金自尽(尤二姐),有的投井自坠(金钏),有的触柱自亡(瑞珠),有的撞墙自毁(司棋),有的挂绳自缢(鸳鸯)等等。晴雯之死和林黛玉之死,虽不是自杀,但也是被自己的忧郁与悲伤所杀,其重量也与自杀相等。

曹雪芹笔下的这些未被世俗尘埃所腐蚀的少女,都比男性更热烈地拥抱生命自然,更爱生命本身。她们之中有的也很有文化,但对文化保持警惕,她们不受文化所缚,却个个为情为生命自然而死。而《红楼梦》中的男子除了潘又安这个“小人物”之外,没有一个堂堂男子汉为爱殉身。贾宝玉和柳湘莲为爱遁入空门,已不简单。和女子相比,男人在死亡面前,心情要复杂得多。他们有文化,不死的理由也“丰富”得多,包括“天生我材必有用”、“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等等理由,男人总是被欲望所牵制,被功名利禄所诱惑,对世俗世界有太多的迷恋,加上善于用各种主义、理念制造“精神逃路”,自然就不肯轻易赴死,而女子则不同,尤其是少年女子,她们对世界的迷恋往往简化为对情感的迷恋,对情一旦绝望,就会勇敢面对死亡,该了就了。《红楼梦》以死亡为镜,更是照出女子为清、男子为浊的世界真面目。

作品评论

《红楼梦悟》书评

作者刘再复读《红楼梦》和读其他书不同,完全没在研究意识,也没有著述意识,只是喜欢阅读而已。阅读时倘若能领悟到其中一些深长意味,就高兴。读《红楼梦》完全是出自心灵生活的需要,他把《红楼梦》作为审美对象,特别是作为生命感悟和精神开掘的对象。

作者终于明白中国文学乃至文化最大的宝藏就在《红楼梦》中,这里不仅有最丰富的人性宝藏、艺术宝藏、还有最丰富的思想宝藏。

所以作者刘再复才冒昧地称“悟”为第三种阅读形态,并给拙著命名为《红楼梦悟》 ,与俞平伯先生的《红楼梦辨》作一对应。

经典语录

尼采认定高贵来源与外,即来自外部的等级之分,来自上等人的道德(来源于森严的等级)。曹雪芹则认为高贵来源与内,即来自超等级,超势力的内心(来源于美好内心)。两种哲学,两种道德观,哪一种更值得我们向往?我们当然要崇尚曹雪芹,扬弃尼采。尼采那套超人哲学,权力意志这哲学,哪能和曹雪芹相比。尼采这套哲学只能导致压迫,导致侵略,导致纳粹式的疯狂。而曹雪芹才是真人道,真人性,真神性,才代表人类的未来精神走向。

红楼梦显示的是“心乃人间第一要义”,人间风景万般万殊,唯有心灵最宝贵。林黛玉作为贾宝玉第一知心人,就因为她明白这一点。宝钗虽然聪明美丽,很有知识,却没有抵达心灵真理深渊,情感真理深渊,心灵深处必须仰仗“悟”。“辨”和“论”无能为力。

相关分词: 刘再复 刘再 再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