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在线查询网 > 在线百科全书查询 > 刘家大堰

刘家大堰_在线百科全书查询


请输入要查询的词条内容:

刘家大堰




简介


刘家大堰小区,位于湖北省宜昌市西陵区东山西南侧,占地约150亩,有住户1830户,居民1万余人,是宜昌市形成最早的一个社会型小区,目前也是宜昌市最大的居民社区。

历史


明万历十三年(1586),工部尚书刘一儒去世。次年,宜昌人为刘一儒举行葬礼,灵柩安葬在宜昌东山西南侧的坡地上,坟头高16尺,占地80方步(约6亩多)。坟墓的西北侧有一方水质清纯的大堰。

刘戡之,刘一儒的长子。居丧守孝三年,回户部复职。上官派他到贫穷的陕西地界修《华山志》,他淡泊名利不畏艰苦精心修志,由户部办事员晋升为德州知县。在几十年的官场生活中,耳闻目睹皇帝嬉戏怠政,朝官贪污受贿结党营私,他心灰意冷辞官归田。

回宜后,在父亲刘一儒的墓地旁,依山畔水开辟数亩茶园,修建住宅庭院,祖孙四代乔迁新宅生息繁衍。他寄情山水,与各地文人墨客赠诗答词。与文学家公安流派领头人袁宏道挚友相交,袁宏道为他的诗集作序赞扬他性情高洁。

刘戡之的儿子刘升以陶渊明和王绩为心中偶像,以渔人和农夫的劳作为题材,吟诗颂词呕歌普通劳动者。宜昌人特别喜欢刘升写的《丝网浮鲨》、《鸣榔起汕》、《碧间采茶》和《紫阳斫笋》等诗词。

明末清初以来,宜昌人把刘氏家族在东山坡地上的庄园称为刘家大院。刘家大院后在战乱中毁损殆尽,刘家大院侧畔的大堰尚存。宜昌人珍视和怀念刘一儒及其后人,孝敬父母博学多才高风亮节的精神,把大堰称为刘家大堰,并沿袭至今。

开发


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刘家大堰是宜昌市水产大队的养鱼基地。八十年代,刘家大堰地区因地域广阔,成为宜昌市的奶牛场,当年成立的湖北宜昌乳制品公司正是在刘家大堰30号。

九十年代初,随着国家改革开发的步伐进一步加快,宜昌的商品房开发也悄然起步。刘家大堰成为宜昌市最早开发的几个商品房小区之一。已失去作用的堰塘被人填起来,在其之上及周边地域兴建起幢幢高楼,逐步形成人口密集的社区。

改造


由于小区建设较早,配套的基础设施设计不完善,后期又新修了数幢楼,小区的居民的数量已超出了原有设计的承载力,下水道管网老化,进出道路狭窄,道路破损严重。每逢下雨,因排水不畅,刘家大堰经常是一片汪洋,给社区群众带来了极大的不便。而05年,随着位于小区内楼盘华龙嘉树的建成,小区的基础设施更是不堪重负。

2007年7月,宜昌市政府第一次动用公共财政资金,投资500多万元开始对刘家大堰社区环境进行改造,引起各方关注。有关负责人表示,该项目改造投资为524万元(不含征地及拆迁费用),是全市社区改造项目中投入资金最大的,也是市政府第一次动用公共财政资金解决社区环境问题。

07年11月初,改造工程进展顺利,地下管网已完成80%左右,路面破损修补、老路硬化和绿化设施等大部分已完成。刘家大堰,这个老式的小区由此改头换面,焕发了新的容颜。

现况


随着市政府的大力改造和社区居委会的不懈努力,昔日的宜昌“龙须沟”变成了如今环境优美设施齐备的时尚小区。现小区内,市场、超市、诊所、健身场、学校、幼儿园、卫生服务站等等设施一应俱全。宽阔的主干道旁,高楼林立,两旁布满了各种商铺,一派繁荣。

07年9月12日,宜昌市首条社区线路33路正式开通,6辆“迷你巴士”在刘家大堰至夷陵广场间“走街串巷”,“迷巴”为环保的天然气燃料车,无人售票,票价1元,单向间隔时间7-8分钟,在社区内可招手即停,惠及刘家大堰区域1万多市民。

2010年,宜昌市开展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工作,刘家大堰社区积极响应市政府“文明创建,创建为民”的口号,积极开展多项“文明进户”的活动,对居民挨家挨户的进行文明宣传,并借此解决了多项住户的实际生活问题。

相关分词: 刘家 大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