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在线查询网 > 在线百科全书查询 > 刘慧卿

刘慧卿_在线百科全书查询


请输入要查询的词条内容:

刘慧卿


刘慧卿议员,JP(EmilyLauWai-hing,1952年1月21日-),香港立法会议员(新界东选区),太平绅士,1952年1月21日出生于香港,籍贯广东南海,丈夫是香港资深大律师潘松辉。政党前线的创立者和召集人。她是香港泛民主派的一员。



简介


刘慧卿(1952年1月21日-),人称“政界铁娘子”,中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新界东选区立法会议员,太平绅士,出生于中国香港,是“前线”的创立者。她是香港泛民主派的一员。

争议


刘慧卿是人权议题、民主化进程以及其他一些政策的直率批评家。她的行为在一些场合曾引起争论。她曾对“一国两制”表示质疑,并在回归前就中共中央对香港的一些不合理的坚持指中共是“野蛮”。

2003年,刘以及另一位立法会议员,民主党的涂谨申参加了一个名为“一国两制下的香港”的研讨会。刘表示“台湾的未来应该由台湾人民自己决定”。不少亲北京人士对于她出席论坛以及认可台湾自决的权利非常不满,并就此事发表不少言论或评论性文章,指她身为一名议员不应出席这类回动。这些言论及评论性文章引起了争议和大众的回响。之后,她在后来的一次访问中拒绝明确表示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引起了更多的批评。

早年生活


刘慧卿父亲原是大地主,1948年因国共内战由广州南逃香港,居于湾仔一幢唐楼。初时家境富裕,但刘父的六子返回大陆生活后被共产党扣押。为救家人刘家几倾家荡产,从此一贫如洗。

刘慧卿母亲是刘父第二任妻子,刘父与两任妻子共育有十八名子女,刘慧卿排行第十八。她四岁那年,刘父去世,经济支柱顿失。那时候,刘家一家十多人与其他家庭共住唐楼笼屋内。刘母在富裕人家当家佣,子女则在异母兄弟或亲戚家中辗转寄住。直到她就读高中,有能力负担房租,才结束寄宿生涯。童年贫苦生活,加上刘母的影响,对其日后性格有较大影响。

刘慧卿就读的玛利诺书院是以英文为教学语言的中学,最初她被同学取笑英文水平,经过一番努力,英语变得流利,成绩亦有进步。中学时期的她为小学生补习帮补家计。同时她常参与校内活动,如风纪、学生会代表等等,对她个性亦有一定的体现。

刘慧卿的八哥资助她到美国南加州大学,她原打算修读工商管理学系课程,但不久就觉得课程不适合自己。就在这时发生了水门事件,《华盛顿邮报》记者鲍勃伍德沃德和卡尔伯恩斯坦敢于揭露当权者的腐败,受此影响她在第二学年转读电视新闻学系课程,1976年取得学士学位,返回香港,投身传媒。

记者生涯


1976年,她打算应征无线电视新闻部,但因薪金过低而放弃。其后她自荐于《南华早报》,获得录用,专责报道卫生、福利和教育新闻。任职两年期间,她揭发公立医院和疗养院医护人员疏忽照顾长者及病床床位不足问题,时任香港总督麦理浩爵士读后非常震惊,下令改善公立医院服务,停止使用帆布床,自此帆布床在港渐被淘汰。

两年后,她转职无线电视新闻部,上司为黄应士。她同时兼顾翡翠台(无线电视中文台)和明珠台(无线电视英文台)的频道,任职三年期间擢升至助理采访主任及高级编导。她制作时事节目《焦点》,谈及香港主权移交问题,当时中国和英国就主权问题进行谈判,但她对香港人无权参与谈判而感到愤怒[1]。

1981年,她再度出国留学,于伦敦大学伦敦政治经济学院修读国际关系学硕士学位,可是她一准备入学,伦敦大学却以她没有国际关系学学位为由,要求刘慧卿先完成文凭课程,她据理力争,结果伦敦大学改变要求,命她参加测验,最后她测验合格,顺利入学,更在伦敦大学校长当面争取华裔学生的公平待遇,自此她视不平则鸣为个人方针。除了读书之外,她同时为无线电视新闻部伦敦特约记者,及兼任英国广播公司电视部助理编导,专责报道香港前途新闻,还采访过侯任香港总督尤德爵士。

她于1984年辞去英国广播公司的职务,返回香港。无线电视欲邀她回巢,但她认为薪金过低,遂转投《远东经济评论》。她曾在中英联合声明的记者招待会上,向时任英国首相的戴卓尔夫人质询:“你把五百万香港人交给一个独裁的共产政权,道义上是否说得通?”戴卓尔夫人回答:“香港人欣然接受这份协议,你是唯一例外。”新华社香港分社副社长李储文曾借口替她补习普通话,两度约见,实则是讨论时事与了解她的见解。

1989年3月,刘慧卿和其他六名关注民主人权人士应中国异见人士方励之要求,带同香港二万三千多个市民签名到中国,要求当局释放政治犯。七人一踏入天津机场,其中庄思明被原机遣返,而联署则被没收。她乘火车前往北京途中,大批便衣公安沿途监视监听。到达北京,六人草拟致人大常委会的信,送抵人民大会堂,公安人员筑成人墙包围,还被武警持来福枪威胁。

公安指称六人之一陆汉思牧师为外籍人士,非香港人,阻止他进入人民大会堂。刘慧卿争辩但无功。最后一名不愿透露名字,声称全国人大常委会信访部的人员收了信件。离开北京之前,六人召开记者会,中外记者采访,而她与公安争吵的图片,登上了《南华早报》头版。4月她以记者身份再度前往北京,目睹天安门广场聚集悼念胡耀邦的学生,这是她最后一次自由进出中国大陆,自此她被禁止踏足中国大陆。

1987年至1990年,刘慧卿担任香港中文大学新闻与传播系以及香港大学授权的新闻系校外进修班讲师。1989年至1991年间,她登上记者生涯最高峰,担任香港记者协会主席,并多次就香港的重大事件担当发言人。

弃笔从政


高票当选

刘慧卿原本没有从政念头,直到1987年,她赴英访问时任外交部次官的添连顿(en:TimRenton,BaronRentonofMountHarry),刘慧卿问他为什么英国政府不容许香港举行普选,连顿反问她若有普选是否会参选,她毫不犹疑说会;加上前律政司唐明治的鼓励,与及希望推动香港民主,她决定弃笔从政。

她的亲戚反对她从政,但她决意从政,并辞去《远东经济评论》记者及香港记者协会主席的职务,公开筹募近三十万元选举经费,于新界东出选。在六名候选人中,她与黄宏发两人胜出,她更成为“票后”(得票最多的女性),为香港第一位通过直选进入立法局的女性议员,亦是当届唯一一位民选女议员,开始全职议员生涯。

问政表现

当选后,她争取了解不同范畴的议题,非她所属的事务委员会,她都会列席。同时推动立法局(立法会)不同党派合作,谋求共识。她对政府官员言语辛辣,不留情面;在一次会议之中,她掷铅笔表达对官员回应的不满[4]。

无论政府官员、泛民主派,还是与她政见不同的议员,都认同她不偏私的作风,若议员违反议事规则,她会适当处理。她在议会上极注重遣字用词,绝不容许任何贬低女性的词汇出现,例如“婆妈”(马虎)、“二奶”(情妇)、“婆数”(麻烦事情),包括以开玩笑的形式,她也绝不接受。她也不喜欢见到别人说话时中英夹杂,认为这是香港人的通病,不尊重语言,遂要求议员一是全用中文,否则就全用英文,此后议员和官员在会议中有刘慧卿出席时不再用中英夹杂方式说话。

2001年4月,金管局 绕过立法会,直接动用39亿外汇基金储备购入正在动工的国际金融中心二期顶层作新总部。刘慧卿在立会内外就此事多番质疑,认为金管局浪费纳税人金钱以作铺张。其后两年,香港经济、楼市低迷,金管局的这项物业投资面对更大压力。直至2003年底,香港经济开始复苏,国金写字楼售价、租金回升,金管局才稍纾压力。

2003年9月,刘慧卿提出在立法会讨论联系汇率存废问题,引致港汇一度波动。有人批评她设想不周,忽略了在立会讨论联汇可能令投资者对港元失去信心,炒家有机可乘。刘为此解释,认为市场反应过敏是因为外国投资者以为香港是实行议会民主,误以为立法会的讨论对特区的“行政主导”政府有重大影响。而其实立法会权力有限,更因并未取消功能组别而让亲政府力量稳占半数,立法会讨论根本影响极微。

2006年10月6日,刘慧卿与陈鉴林竞逐立法会政府帐目委员会主席,出席的投票的议员除了泛民主派议员21人,还有亲建制派议员29人,两人同取25票,最后以抽签来决定胜负,刘慧卿得以蝉联[8]。

九五直选

1994年,时任香港总督彭定康发表任内第一份施政报告,提及政改方案,改革立法局选举制度,除了要“两局分家”,取消所有委任议席,又新增九个功能组别议席(新九组),使所有在职人士都有资格投票(变相使这九个议席成为直选议席)。

但刘慧卿认为这是不民主的间接选举,于是自行以私人草案提出“九五直选”方案替代彭定康的政改方案。她的私人草案将香港划分为六十个选区,全部单议席单票制,以普选方式选出六十个立法局议席。这草案推出之时,引起立法局通宵达旦激烈辩论。据刘自传称,当时港英政府、中国政府及台湾政府三大势力分别向不同党派的立法局议员施压。

泛民主派议员方面,香港民主同盟(民主党前身之一)支持刘慧卿的私人草案,但汇点(民主党前身之一)却表示她的私人草案违反《基本法》,全体投弃权票。彭定康也亲自打电话游说刘慧卿支持政改方案[9]。1994年6月30日清晨4时50分辩论结束,“九五直选”方案以一票之差被否决,采用彭定康的政改方案。此后香港立法会仍然采用半直选半间选功能组别议席制。

成立前线


1996年8月26日,刘慧卿与其他路线相近的盟友刘千石、李卓人、梁耀忠、黄钱其濂、何秀兰共同建立新政党“前线”,何秀兰为首任召集人。创立前线者几乎全是泛民主派议员,唯有黄钱其濂是原政府高官出身,曾担任卫生福利司。

前线以“争取普选、捍卫人权、全民制宪、维护法治”为纲领,是泛民主派非政府、非牟利的政治团体,早前会址并设在中环,其后转迁油麻地。刘慧卿继何秀兰之后成为召集人,直到现在。但她将精力全放在立法会上,加上她不擅处理组织工作,致前线人事纠纷频繁,七十多名创会会员只有少数留下;前线未能壮大,亦未能栽培第二梯队,刘慧卿承认她要负责。

新华社事件


1996年,立法局通过《个人资料(隐私)条例》,刘慧卿根据法律中“个人资料使用者必须在四十天内回复是否持有查询者个人资料”的规定,向原新华社香港分社(中联办)社长周南提出查询,但是新华社一年后才回复,称没有她的个人资料。

刘慧卿向个人资料隐私专员投诉,专员将投诉转介至律政司,但时任律政司司长梁爱诗以公众利益为理由,拒绝控告新华社香港分社违反条例。

后来律师陈爵建议刘慧卿以个人身份向法院控告新华社香港分社,裁判官批准她以私人传票方式,刑事控告新华社香港分社,但是那时《法律适应化修改(释义条文)条例草案》刚刚通过,新华社香港分社等中央政府驻香港机构因此具有豁免权[15]。于是刘慧卿改向法院起诉时任新华社香港分社社长姜恩柱。

但姜恩柱以“事情发生时非他在任”为理由,提出司法覆核撤销对他的起诉,最后姜恩柱胜诉,刘慧卿要支付姜恩柱的律师费一百六十多万元。一年半后,她仍未能还清款项,故姜恩柱便向法院申请拖欠诉讼费的刘慧卿破产。由于刘慧卿通过公开筹款、申请公民政治权利基金和个人储蓄,在法院开庭前四天,即2001年3月23日还清了总共174万港元欠款,使她免于成为香港第一位遭破产申请的立法会议员。但有人批评她并非没有偿还能力,因为她月薪不低,而且在瑞士设有公司,买卖基金及投资等,筹款是“政治把戏”,刘慧卿表示,她是希望透过筹款方式向公众解释事件的来龙去脉。

太平绅士


太平绅士是刘慧卿少数公职之一,太平绅士权能和职责是可巡视监狱、庇护工场、男女童院和医院,本来以她立法局议员的身份也有相同权能,但1997年之后,原先的立法局议员全体落车,刘慧卿亦同时卸任,她却不接受非民选的临时立法会,整整一年没有议员身份,直到1998年香港立法会首次选举再次当选。

彭定康见及此,询问她会否接受委任太平绅士,刘慧卿考虑到1997年之后新任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董建华未必给她同样机会,遂在1997年6月13日接受任命,继续处理事宜。刘慧卿特别关心囚犯事宜,常常前往探访和接受投诉,本来按规矩,是由一名官守太平绅士和一名非官守太平绅士(刘慧卿属非官守[22])一同前往,但她怀疑有人事先通风报讯,另作安排,令人看不见真相,故她宁愿独个儿突击巡视[1]。但这回引起惩教署不满,惩教事务职员协会召开记者会,表达对刘慧卿的不满,认为她的作法不合规矩,有无视惩教事务职员的专业操守之嫌;但亦有意见表示,刘慧卿当时已和时任署长的伍静国通电,并得署长许可。根据监狱规则规定,刘慧卿是乎合规定的。

台湾言论


2003年8月,刘慧卿以及另一位立法会议员,民主党的涂谨申赴台湾参加了一个名为“一国两制下的香港”的研讨会。此研讨会由群策会举办,陆委会协办,中华民国总统陈水扁开幕,颇具台独色彩。刘慧卿在研讨会中表示:

“香港有香港的状况,台湾很多人说香港的‘一国两制’完蛋了,没有希望了,我不会这样说。……不管两岸统一,还是台湾独立,只要台湾人的选择,我都尊重。……台湾的未来应该由台湾人民自己决定。”

北京和不少亲北京人士对于她出席论坛以及认可台湾自决的权利非常不满,并就此事发表很多批评言论及文章,指她身为香港议员不应出席这类活动。亲北京人士其后更认为刘慧卿是支持台独,对刘的攻击更为强烈。其中民建联区议员陈云生质疑刘在当选立法会议员时发假誓,并无真切效忠基本法,提出要报警拘捕刘慧卿;行政会议成员梁振英亦多次公开要求跟刘慧卿辩论此事,然而两者的要求最后都不了了之。她后来又在一次访问中拒绝明确表示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引起了更多的批评。因为这一点,她被许多人士视作汉奸。

由于刘慧卿的政见经常与亲建制派相左,使她经常被香港激进亲共人士的攻击。她曾被电话恐吓;办公室曾遭倾倒食物和粪便。一名妇女和一名老翁因此被警方逮捕并被罚款。2004年6月21日有人在刘的办公室外纵火。放在办公室外呼吁参加2004年7.1集会的宣传单张被烧掉,墙上留下了“所有汉汗(奸)都要死”的字句。此外,她的办公室还不断受到假爱滋病毒、假炭疽病菌等不同方式的搔扰。另根据刘慧卿在2006年12月16日出席电台节目《发酵的男人》时声称,她怀疑虽然安装了保安系统,但自己的住宅及办事处仍经常被不知名人物潜入,而且未有得到警方的重视。

婚姻


刘慧卿结过两次婚。1982年,她与英国《星期日泰晤士报》资深记者波尔认识,闪电结婚,但八十年代中便离婚。1988年,她与大律师潘松辉代表《香港观察社》往英国就《香港基本法》草拟问题与英国国会议员会面后,在1989年3月宣布两人婚讯。2005年,刘迁出与潘同住荃湾汀九住所,转往跑马地独居,两人被指已分居。刘初时否认,但2006年5月,她承认正与潘办理离婚手续,并向立法会申请改变婚姻状况。

公共服务


立法会政府账目委员会主席

立法局/立法会直选议员(1991年-1997年6月30日;1998年9月至今)

香港记者协会副主席(1988年-1989年)

香港记者协会主席(1989年-1991年)

履历


1962年-1972年 香港玛利诺书院

1973年-1976年 美国南加州大学电视新闻学士

1976年-1978年 南华早报 - 记者

1978年-1981年 香港电视广播有限公司新闻部 - 记者,助理采访主任,高级编导

1981年-1984年 香港电视广播有限公司 - 驻伦敦记者

1982年 英国伦敦大学附属伦敦经济及政治学院国际关系硕士

1982年-1984年 英国广播公司 - 电视部助理编导

1984年-1991年 远东经济评论 - 香港区记者

1987年 香港中文大学 - 新闻与传播系讲师

1987年-1990年 香港大学校外课程部 新闻学文凭班讲师

1991年9月 首位女性出任立法局(地区)直选议员

1995年7月 再度当选立法局议员,并与何秀兰、李卓人等理念相近的立法局议员合组前线。

1997年7月 因为中共政府另起炉灶,成立临时立法会,刘慧卿及其他没有加入临立会的泛民主派议员需要「落车」

1998年7月 首度以前线代表参与主权移交後的第一届立法会选举,刘慧卿与何秀兰于新界东选区以十万多票当选

2000年9月 再次代表前线参选第二届立法会选举,与蔡耀昌于新界东选区取得六万三千多票成功连任。

2004年9月 与其他新界东泛民主派人士合组“七一连线”,虽然成功取得三席,但比预期少了一席。队中原立法会议员黄成智落选。

相关分词: 刘慧卿 刘慧 慧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