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在线查询网 > 在线百科全书查询 > 林可冀

林可冀_在线百科全书查询


请输入要查询的词条内容:

林可冀




全国工程设计大师 中国水电顾问集团北京勘测设计研究院原总工程师,著名的水利水电专家,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中国水利学会名誉理事,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水工水力学专业委员会名誉副主任。2000年获“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称号。

人物简介


林可冀,男,汉族,1931年4月出生,湖南临澧人。1949年9月参加革命工作,1952年入武汉大学水利学院水工建筑专业学习,1956年毕业分配到北京水电设计院(今中国水电顾问集团北京勘测设计研究院)工作,先后任设计处副处长、处长、院总工程师,教授级高级工程师,2000年荣获“全国工程设计大师”称号。

1956至1958年,参加云南六郎洞、绿水河等水电站设计。

1960年代参加了黄河刘家峡水电站的设计,主持完成了刘家峡水电站左岸泄水道(当时国内最大的动水操作的坝内泄水深孔)、泄洪隧洞、地下厂房进水口坝段、引水压力钢管等设计;负责完成了刘家峡水电站右岸岸边溢洪道的事故调查、处理和修复设计;负责完成了刘家峡水电站运行后的泄水建筑物原型观测

1970至1980年代,主持汉江安康水电站的设计,任安康水电站工程设计总工程师。主持解决了安康水电站设计中的泄洪消能、坝基深层抗滑、高边坡稳定等三大技术难题,获国家级发明奖一项和部级科技进步奖二项,安康水电站获国家优秀工程设计金奖。

1986年起担任北京勘测设计研究院总工程师。任职期间,主持和领导了云南大朝山水电站设计、汉江上游干流综合利用规划、汉江旬阳水电站初步设计、汉江喜河水电站初步设计、华北抽水蓄能选点规划、山东电网抽水蓄能选点规划、十三陵抽水蓄能电站技施设计和西龙池抽水蓄能电站可研等大中型工程设计以及流域规划或区域规划工作。

1993年云南大朝山水电站开始建设后,长期坚持在电站工地生产一线,解决工程施工中的重大技术问题。通过组织科技攻关和深入研究,提出了多项技术措施,推动了工程技术进步,缩短了工程建设工期,节约了工程投资,大朝山水电站获国家优秀工程设计金奖。

2002年以后,主要从事水力发电工程的技术咨询工作。指导了土卡河水电站、天花板水电站和大华桥、马吉等十多项大中型水电站的勘测设计工作。

长期担任中国国际工程咨询公司专家、国务院三峡工程技术委员会专家,参加了三峡工程和龙滩、向家坝、溪洛渡、彭水、百色、葛洲坝、漫湾等20余项巨型或大中型水电站的技术咨询和评估,多次参加这些大型水利水电工程的国家科技攻关课题的评估和成果鉴定。

科技成就


①在刘家峡水电站的设计中,采用理论分析与光弹试验的结果,解决了刘家峡水电站坝内孔口的应力分析和孔口周边配筋问题。②在安康水电站泄洪消能布置研究中,首次采用宽尾墩+消力池联合消能工,解决了表孔的消能问题,1991年获国家发明三等奖。③安康水电站的拦河坝坝基深层抗滑稳定是大坝设计中的主要技术难题。④结合国家“六五”科技攻关,提出了以洞塞、抗滑桩、预应力锚索等综合措施并经实施应用,该项成果获水利部科技进步二等奖。⑤在刘家峡水电站机组进水口坝段和安康水电站溢洪道边墙设计中,提出具有台阶基础面的坝体稳定分析方法,在《水力发电》杂志上公开发表后得到广泛的应用。⑥结合云南大朝山水电站长尾水隧洞和大型尾水调压室的设计,完成了“水电站过渡过程关键技术与工程实践”课题,2008年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⑦结合大朝山水电站工程建设,主持完成了国家“九五”科技攻关课题—200m级高碾压混凝土重力坝研究中的“碾压混凝土材料性能和耐久性研究—碾压混凝土新型PT掺合料的研究和应用”,获2003年度中国电力科学技术二等奖。⑧在大朝山水电站工程设计中,在碾压混凝土溢流坝坝高超过100米,单宽流量超过100m/s,条件下,首次采用宽尾墩――台阶式坝面的新型联合消能工型式,是碾压混凝土大坝设计的新创意。经工程设计实施和原型观测验证并经国家技术鉴定,具有国际领先水平,获2002年度水电水利规划设计总院科技进步一等奖,2003年度中国电力科学技术二等奖。该成果除了在大朝山水电站应用外,先后在索风营等多个大中型水利水电工程中得到推广应用。

1999年受邀赴台湾讲学,就有关碾压混凝土(RCC)筑坝技术进行交流。

主持完成《水电站引水渠道及前池设计规范》(DLT5079—2007)。

主编《重力坝宽尾墩台阶溢流面联合消能设计导则》(CQ/CHECC—002),2007年6月颁布。

编写电力百科全书中“泄水建筑物”条目。

参加由潘家铮院士主编的《水工建筑物设计丛书》编写,编著有《坝内的孔口和廊道》一书。

编写《水工设计手册》(第一版)第七卷“水电站建筑物”中第31章“深式进水口”;主审《水工设计手册》(第二版)第七卷“泄水与过坝建筑物”。。

项目贡献


任安康水电站工程设计总工程师期间,主持汉江安康水电站的设计,主要贡献有:

a.安康水电站两岸边坡地质复杂,施工期多次发生坍滑事故。根据不同部位的地质地形特点,采用综合治理的措施,解决了施工中重大高边坡滑坡处理问题。b.在泄洪消能布置研究中,首次采用宽尾墩+消力池联合消能工。将宽尾墩的消能机理应用在中孔消力池的设计中,采用折流墩的布置,解决了消能不充分及中孔消力池中的升船机排架在大尺度波动的动载荷作用下的结构安全问题。c.提出了采用低热微膨胀水泥,将表孔缺口以上实行通仓浇筑,取消灌浆纵缝,使表孔缺口在两个月内抢至最低发电高程,坝体按时形成挡水能力,解决了工程实现1990年按期发电的难题。该项成果获得电力部1993年科技进步二等奖。

担任北京勘测设计研究院总工程师期间,领导和主持了云南大朝山水电站的设计,在工程设计中注意采用新技术、新结构、新材料,不仅节省了工程投资、缩短了工期,也推动了技术创新和科技进步,主要贡献有:

a,在安康工程采用新型消能工取得成功的基础上,大胆创新,采用宽尾墩—戽式消力池联合消能工,并将溢流面改为碾压混凝土台阶式坝面。b,首次采用当地凝灰岩、磷矿渣(PT)作为碾压混凝土掺合料,为边远地区兴建水电工程和碾压混凝土掺合料实行就地取材,节约工程投资,起到了示范作用。c. 在大坝基坑开挖中,根据本工程坝基的具体情况,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研究后,做出优化坝基开挖的科学决策,抬高大坝建基面高程,即减少开挖3万余m,又节省了同样方量混凝土工程量,加快了工程进度。d.在施工中将开挖石渣利用于混凝土砂石骨料,并达到基本平衡,不再另辟人工石料料源场,大大减少了废渣污染,为工程节约了大量投资,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特别是取得了良好的环境效益。e.决策采用枯水期基坑施工、洪水期导流洞和基坑联合过流的方案,节省了一条导流洞的投资和工期,大大加快了工程工期。f.大朝山工程地下厂房地质地形条件复杂。经采用三维动态应力分析,合理制定开挖步序和支护措施,大胆取消尾水调压井下游高边墙衬砌,为国内大跨度、高边墙地下硐室开挖、支护创造了优秀的工程例证。g.长尾水隧洞采用透水衬砌设计,节省了大量开挖、混凝土和钢筋工程量。h.采用双向进水排沙廊道,解决了机组“门前清”的问题。

社会评价


作风务实,注重科研创新,富有创造性,善于抓住工程中的关键技术问题;多年来始终坚持深入工程一线,及时解决工程重大技术问题和难题,为刘家峡、安康、大朝山等多项水电工程的设计施工顺利进行,并顺利建成、投产发电做出了贡献。

人物介绍


林可冀1931年出生于上海,祖籍湖南省安福(今临澧)县。林家在临澧是一个望族,曾出过林伯渠林修梅(林伯渠的堂兄,孙中山总统府代理参军长,陆军上将)等历史名人。父亲林祖烈是林伯渠的三弟(胞弟),母亲程孟兰(曾用名程博廉)是程潜(国民党元老、一级上将、湖南省政府主席,1949年长沙起义后曾任中央军委副主席、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民革中央副主席)的长女。1926年在北伐战争和国共合作中,程潜任国民革命军第六军军长,林伯渠任党代表兼政治部主任,正是这层关系促成了林可冀父母的婚姻。林可冀的父亲林祖烈早年留学法国,1924年初,受林伯渠、程潜的影响回国投身革命,但不幸英年早逝,1931年1月病逝于上海。因此,林可冀是遗腹子,从小和母亲一起生活在外公程潜家里。

林可冀出生那年正赶上“九.一八”事变,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了侵华战争,吞并了中国的东北三省。此后,日本把魔爪伸向中国关内,1937年8月,日军在上海发动“八.一三”事变,他和母亲随程潜的家人一起逃难,从上海经长沙、桂林、越南河内、昆明,最后到达重庆。所以,林可冀的童年是在抗日逃难中渡过的。1945年日本投降后,林可冀1946年随外公到了武汉,1948年又到长沙,先后就读于重庆南开中学和博学中学、武汉文华中学和长沙明德中学。1949年8月长沙和平解放,结束了他在战乱中度过的青少年和中学时代。1949年9月,林可冀参加革命工作,1952年进入武汉大学水利学院学习,从此开始了他从事水力发电工程技术和科技工作的职业生涯。

相关分词: 林可冀 林可 可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