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在线查询网 > 在线百科全书查询 > 辽宁省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

辽宁省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_在线百科全书查询


请输入要查询的词条内容:

辽宁省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


辽宁省经济作物研究所是以棉花、花卉、杂粮等经济作物研究与开发为主的省级农业科研单位,隶属于辽宁省农业科学院,是我国第一个引进低酚棉种质资源的单位,也是我国第一个开展低酚棉育种的单位,拥有一支结构合理的科研人才队伍,开展了多种经济作物新品种选育及高产高效栽培技术研究,为辽宁省省级科普基地和辽阳市唯一的现代农业技术职业培训学校,在普及现代农业知识的和培养新型农业人才方面,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历史沿革


辽宁省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始建于1949年3月1日,前身是日本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建于1928年的辽阳棉花试作场。1949年3月1日在其旧址重新建立了“辽阳棉作试验场”,隶属于东北行政委员会农业部。1959年6月经辽宁省人民委员会批准改为“辽宁省棉麻科学研究所”,划归中国农业科学院辽宁分院领导。1984年9月,改称“辽宁省经济作物研究所”。1990年12月,辽宁省农业科学院在该所增设了“辽宁省农业科学院农作物品种资源研究所”。2002年8月,经辽宁省农业科学院批准,在该所成立了“辽宁省农业科学院花卉研究中心”。

机构设置


科技机构设有花卉、棉花育种、食用菌,品种资源四个研究室和一个开发中心。行政机构设综合办公室、科技管理、人事教育、计划财务和后勤管理等六个管理科室。

科研情况


方向任务

辽宁省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建所以来,始终以棉花研究为主,兼顾麻类和其他经济作物。面向全省,开展应用研究,适当进行基础理论研究。

该所主要是承担国家和省部委下达的科研任务。1982年以前,主要承担棉花和麻类育种、栽培、植保研究任务。1983年根据生产需要,停止麻类研究增加了芦笋、甜菊、甜菜等经济作物的新品种选育及高产栽培技术研究任务。1990年增加农作物品种资源研究任务,主要是“三小”(小杂粮、小油料、小杂豆)作物种质资源的搜集、研究、保存、利用。2003年辽宁省农科院根据该所的实际情况,重新进行了学科调整,确定花卉、棉花、食用菌研究和生产开发为今后主要任务。

科研队伍

辽宁省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有员工91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占67%(高职称研究人员18人,博士2人、硕士23人),管理人员占12%,工勤人员占22%,现有45岁以下职工59人,占全所职工总数的65%。所长、党委书记:崔再兴。

科研条件

1949年3月1日建所时,日伪棉花试验场留下只有不过150m2低矮潮湿的工友宿舍,和不到10公顷的试验地。科研设备、仪器、科技档案、资料荡然无存。建所以后五十年间,经作所已建设成为一个具有一定规模、科研技术力量比较雄厚的农业科研单位。

目前该所占地面积为75公顷,其中试验用地51.6公顷。全所现有房屋建筑面积29172.45m2,职工住宅面积19036.54m2,生产车间及库房面积4778.12m2。1992年建筑一座面积为653.6m2的农作物种质低温中期贮藏库,可存放种质资源5万份,还有470m2的常温贮藏窖一座。1996年建筑水泥地面晾晒场3240m2,2004年建20栋日光温室,共14,450m2.

该所现有科技档案1706卷,馆藏各类图书22,654册,科技资料19,600册,中、外文期刊6900余册(套),设有植保、土壤农化、生化,纤维分析和生物技术等实验室。现有科研仪器设备万元以上的有23台。

科技成果

共取得各类科研成果148项,有75项成果获得市级以上成果奖励。其中获国家进步一、二等奖3项,省部级奖励42项,市地级奖励30项。绝大部分科技成果已在农业生产中得到不同程度的应用。有30多人主笔和参加著书,共出版20多部著作。有2人被纳入省级人才工程,有7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经作所基点遍及省内各主要棉麻产区,最多年份基点人员占全所科技人员总数的47%。

20世纪50年代初,我省红麻惨遭毁灭性的炭疽病危害,被迫停种。经过10年刻苦研究,摸清了炭疽病发病规律和防治措施;育成了抗病品种“辽红1号”、“辽红2号”、“辽红3号”和杂交种“辽红杂1号”,并发明了阳光高温杀雄制种方法。终于恢复了红麻生产,获得辽宁省科学大会奖励。

该所从1956年至今,承担国家特早熟棉花品种资源研究任务。为国家贮藏库提交230份特早熟棉花种质资源,其中155份品种已编入品种志,向国内28个省市提供5476份种质,向8个国家提供了31份资源。获得农业部和辽宁省科技进步一、二等奖。

该所是全国特早熟棉区棉花品种区域试验和辽宁省棉花品种区域试验的主持单位。建所以来共试验鉴定306个引进和自育品种(系),经过审定在省内外推广应用的有39个品种,1985年与协作单位一起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该所主持和协作完成的棉花地膜覆盖栽培技术研究,具有全国领先水平,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983年全省84万亩棉花获得亩产皮棉62.5公斤的高产纪录,辽宁第一次成为百斤皮棉省。

从建所起,选育了从辽棉1号到辽棉19号辽棉系列品种,共有14个品种获得省部级奖励,其中省科学大会奖2个,一等奖1个,二等奖4个,三等奖7个。使辽宁省棉花生产进行了六次大规模地换种,每次换种产量都增加10%左右,纤维品质和抗病能力都有所提高。辽棉1号是我国自育的第一个抗黄萎病品种,为全国棉花抗病育种提供了抗源。辽棉7号填补了我国早熟棉区高抗枯萎病兼抗黄萎病品种空白,其后选育的抗病品种辽棉10号、辽棉12号、辽棉15号、辽棉16号、辽棉17号和辽棉18号,都是高抗枯萎病兼抗黄萎病棉花品种。辽棉8、9、10号等品种的选育成功,其产量构成要素的铃重和衣分,已赶超我国中熟棉品种水平。

辽棉11号和辽棉13号品种填补了特早熟棉区低酚棉品种的空白。20世纪末又开展了转基因棉花抗虫育种工作,现已育成抗棉铃虫、抗病品种辽棉19号,正推向棉花生产。辽棉9号——辽棉19号系列品种不仅覆盖了辽宁棉区、而且在河南、河北、山东、山西、陕西、安徽等省广泛应用;辽棉10号、辽棉12号、辽棉15号、辽棉17号已在新疆大面积推广。这些品种目前在上述地区累计种植8856.7万亩,为我国特早熟棉区和西北内陆棉区的棉花生产,做出了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