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在线查询网 > 在线百科全书查询 > 两河生死劫

两河生死劫_在线百科全书查询


请输入要查询的词条内容:

两河生死劫




基本信息


作者:马晓霖 著

ISBN:10位[7543211661] 13位[9787543211667]

出版社:汉语大词典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5-7-1

定价:¥32.00 元

内容提要


新华社记者、中东问题专家马晓霖凭借其在伊拉克战场上丰富多彩的经历和对中东问题深刻独到的见解,收集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撰写了《两河生死劫》一书,生动再现了伊拉克战争结束后所呈现出的复杂的格局变化。

中东因为其重要的地理位置,丰富的能源和独特的人文历史背景,从来就是备受世界关注的焦点地区。进入21世纪后中东的军事争端问题,更是成为国际政治风云变幻的标志,对于走向全球化的中国,和走向开放的中国国民来说,不了解中东,不关注中东的局势变化,也是不可能的。

和同类伊战的作品相比,马晓霖对于战火稍歇后伊拉克社会各个角落实况的记录,更为从容、详细、准确,其中关于媒体大战的描写和新华社机构内部动作的大量细节的叙述更属于首度披露。回顾美国共达和占领伊拉克的整个过程,关注仍在伊拉克燃烧的战火,留心伊拉克战事内外的各种动向,至今仍然是具有非常现实的价值和意义。如何应对突发的国际危机,对于中国来说也具有重要的借鉴性,了解伊拉克和伊拉克人,关注伊拉克的重建过程,对发展和推动中伊关系,也是有着非常现实和长远的战略意义。

马晓霖作为中东问题的专家,头脑敏锐,分析深刻,观点独到,判断准确,其学术文章和观点被新华社、半岛电视台、新浪网等诸多知名媒体引用,他的战地传奇经历和优秀事迹业被中央电视台等多方报道。他对伊拉克局势所作出的前瞻性的评述,使得此书稿的内容具有相当的可读性。

编辑推荐


本书和《巴以生死日记》、《穿越生死线》共同组成马晓霖中东战地采访的“生死三部曲”,为其战地记者生涯作结,“一并献给一切爱好和平的人,献给所有爱我和我爱的人”。

这是一部被定位为“第一时间,亲历战乱;传媒细节,内幕披露;专家视角,局势评析”的作品,也是国内有关伊拉克战争著作的扛鼎之作。全书通过细腻、严谨的文字和大量现场照片首次披露了新华社战役性报道组织内幕,讲述了作者在巴格达危险而艰难的采访经历,也记录了他对伊拉克局势走向的准确分析和深刻思考。

作者简介


马晓霖,1964年9月出生。中共党员。环球杂志总编辑,新华社高级记者,新华社世界问题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 1988年从北京外国语大学毕业后进入新华社从事国际问题的报道和研究至今,先后任国际部编辑、《环球》杂志编辑、副总编、新华社科威特分社记者、加沙分社记者、首席记者、新华社国际部《国际观察与评论》编辑室主任。 从事新闻工作16年来,他累计发表了数千万字的中外文新闻作品和学术文章以及大量新闻照片。评论《恐怖无反正,恐怖无远近》等4件作品获“中国国际新闻奖”等全国性奖项,5件获新华社一等新闻奖,获得编辑部、地区总分社和刊物级奖项的作品超过200件。 1999年初赴巴勒斯坦被占领土开设新华社加沙分社并任记者、首席记者,成为全球媒体中唯一常驻加沙达3年之久的非阿拉伯记者,目击巴以从启动最终地位谈判走向大规模流血冲突,并多次遭遇生命危险。 2001年出版战地亲历纪实作品《巴以生死日记》。两件新闻作品获中国国际新闻奖,一件摄影作品获当年“中国新闻摄影大赛”铜奖,并以兼职摄影记者身份获新华社摄影部颁发的唯一“特殊贡献奖”。 2002年获得“第五届全国百佳新闻工作者”、“第二届新华社十佳记者”。2002年10月出版第二部战地亲历纪实作品《穿越生死线》,其中部分内容被中央电视台《讲述》栏目制作为专题片并被数家报刊连载。 2003年获“第五届中央直属机关十大杰出青年” 2004年获新华社“伊拉克战争报道先进个人”、“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和称号。还有,曾3次获得新华社最高奖励“社长总编辑奖”。出版专著《海湾战争与三十六计》、新闻纪实《巴以最终地位谈判难点问题系列研究》等

目录


“新闻动物”马晓霖(水均益)

执着报道,真诚写作(宋晓军)

一个人和一场战争(陈彤)

作者自序

1、无可避免的选择

2、通向战争之路

3、新闻大厦的内幕

4、专家的滑铁卢——看不懂的战争进程

5、请战出征

6、夫妻分赴两个战场

7、千里东进巴格达

8、战乱巴格达

9、酸甜苦辣巴格达

10、新华社出了个贾迈勒

11、未完成的战争

书摘


书摘

巴格达大街是巴格达市北区人民城的一条主要大街,街道两侧店铺林立

,民宅鳞次栉比。这里有一段大约百米长的街道留下了明显的战争痕迹:两

侧数十间房屋的临街窗户几乎全都用塑料布遮盖起来,部分房屋的,临街墙

面已不复存在,住户不知去向。

“这是美军滥杀无辜的罪证,是他们无法掩盖的耻辱。”65岁的退休英

语老师厄伊卜舍拉勒5月12日下午对在这里采访的我愤愤不平地说。他放

下手中正在玩的牌九,挽起衣袖和裤管向我展示身上留下的斑斑伤痕,追忆

着3月26日发生在巴格达大街的人间悲剧。据舍拉勒和其他人介绍。在当天

中午发生的一次轰炸中,这里共有15名平民死亡,40多人受伤,上百间店铺

和民宅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

舍拉勒说,大约中午11点半的时候,两枚美军导弹相继落在巴格达大街

上,他只觉得眼前白光一闪然后就什么都不知道了,等醒来才发现自己身上

的大袍被弹片撕了几个窟窿,血从胳膊、肩部和腿部流淌下来。

离导弹爆炸点只有十来米的舍拉勒无疑受到了命运之神的眷顾。但他周

围的15名街坊和路人却被导弹夺走了性命。舍拉勒的儿子告诉我,他亲眼看

到一名出租司机的喉管被弹片切断而死在方向盘上,他运送的一名女客则被

烧死在后排的座位上。他形象的描述,使我仿佛看到了一幅阴森恐怖的杀戮

图景,闻到了刺鼻的硝烟和血腥气息。虽然屠杀现场已经被收拾干净,但是

,我能想象那惨不忍睹的画面。在加沙常驻期间,我亲眼目睹了太多令人作

呕的残肢碎肉,完全相信,也完全能够想象到这里曾经是怎样的血肉狼藉。

爆炸现场附近一座住宅前墙被炸倒,挂着一幅黑布,以纪念当时受伤、

两天后死在医院的一位65岁老寡妇。一位目击者说,美军导弹落下时,她正

在门口的过厅里剥蚕豆准备做午饭。另一位目击者告诉我。这位老寡妇是那

次轰炸中年纪最大的死难者,年纪最小的死难者只有5岁。他们都没有姓名

,因为我在现场找不到她们的亲属。

斯塔尔达希勒刚刚装修过自己那面积不大、顶棚被完全震落的餐厅,

他说餐厅临街的墙上一共有65处那次轰炸留下的痕迹。他说自己难过的不是

餐厅蒙受了大约1000美元损失,而是失去了在餐厅打工的兄弟俩——25岁的

沙克尔和18岁的马立克。据他介绍,沙克尔和马立克当时出门去买东西,在

离餐厅50米远的地方相继被连续落下的两枚导弹炸死。

达希勒

……

相关分词: 两河 生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