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在线查询网 > 在线百科全书查询 > 梁野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梁野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_在线百科全书查询


请输入要查询的词条内容:

梁野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简介


梁野山,雄奇巍峨,气势磅礴,林海莽莽,物种丰饶,原始丛林充满着粗犷剽悍而又神奇莫测的野性之美。

2003年6月经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坐落于闽、粤、赣结合部的龙岩市武平县境内,山系属武夷山脉最南端,是武夷山脉的最南端与广东南岭山脉东头的交会点,面积达14365公顷。最高峰梁山顶古母石,海拔达1538.4米,为武平第一高峰。

梁野山又称“梁野仙山”,位居古代武平“平川八景”之首,是闻名闽粤赣边的旅游胜地。这里千峰竞秀、万壑争鸣,风景宜人、野趣盎然。奇山异石,令你目不暇接,流泉飞瀑,给你意外惊喜。野生动物,啸聚纵横,奇花异卉,遍布丛林。梁野山还有众多名胜古迹,梁山寺、白莲池、白云寺、古母石、仙人洞、普福塔等等,各具特色,尤其是云礤沟蜿蜒多变的峡谷,谷中多为阶梯式的花岗岩山体,形成大量瀑布迭水,有大小瀑布10几个,姿态各异,绵延近十里,峡谷两边时而密林遮日,时而危崖高悬,组成了一道道秀丽的风景线,景观价值极高,令人留连忘返。

生物资源


梁野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目前福建省乃至全国保持最完好的天然原始森林群落之一。其原生森林面积之大、生态保护之好、物种资源之丰富,令人惊叹。梁野山区内动植物资源丰富,区系成分复杂,起源古老。已知的脊椎动物有370种,属国家重点保护有近50种,维管束植物有199科1742种,属国家重点保护的20多种,昆虫有193科938种,属国家重点保护6种,微生物有31属51种,真菌63属122种,特别是国家一级保护树种红豆杉,分布面积竟达一万多亩,种群结构之好,面积之大,堪称全国第一,被林业专家们誉为“国宝”。 钩栲林保存非常完好,处于原始状态,面积较大,近1000亩,观光木林局部大树多达11株,最大者胸径115厘米,平均71厘米,亦为全国罕见。同时,保护区又是闽、粤、赣交界地区重要的水源涵养地和汀江、梅江的重要源头之一。梁野山的药用植物、原生花卉和菌类植物资源都十分丰富,被誉为“天然绿色基因库”、“野生动物避难所”。

功能区划


梁野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区划为核心区、缓冲区、实验区3个功能区,其中核心区面积5?232公顷,占保护区总面积的36.42%;缓冲区面积为5934公顷,占保护区总面积的41.31%;实验区面积为3199公顷,占保护区总面积的22.27%。

旅游景观


福建梁野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生态环境优美,旅游资源非常丰富而整体质量较高。保护区不仅拥有十分独特的自然景观与景观组合,如在华东地区较为罕见的绝壁、深谷、飞瀑、激流、密林等高质量景观资源组合,同时,保护区及其周边社区颇具本地特色的传统文化、传统村落建筑和民俗风情也得以保留。

山地景观

白云禅寺:白云寺原建于仙人洞口,被毁后,宋朝在现址建了梁野山寺,亦称为白云禅寺,庙中供有定光古佛,名震闽粤赣。

舍利宝塔:位于白云禅寺附近,宝塔中安放有临济宗祖师的舍利,朝拜者络绎不绝。

古母巨石:位于梁野山顶附近,大数丈,有着动人的传说,站在石前,浮想联翩,视野宽广,周围胜景可一览无遗。

俯视群峰:站在梁野山峰顶远眺,山峦叠嶂,大自然的雄姿美景尽收眼底,古诗云“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情景油然而生。

仙人洞:位于梁野山顶附近的山坡上,古时曾经有僧人在此闭关修行,如今虔诚的香客常常来此进香,祈求安康。

水域景观

云礤飞瀑:溪流从高40m的陡壁飞泻而下,形成宽20m的瀑布,挂如帘,飘若雪,直入深潭,响声震耳,腾起阵阵水雾。

白莲池:白莲池位于白云禅寺旁边,面积3000m2,是白云禅寺的放生池,池中曾经种有莲花,放养了鲤鱼。

梁野湖:为梁野山上的云礤水库,在此可以划船,欣赏山顶的风光。

生物景观

梁野山珍稀植物:从孔厦自然村出发前往白云禅寺的路旁可以领略到南方红豆杉、红豆树、香果树、紫薇、三尖杉等珍稀濒危植物的风姿。

翠竹莺林:从孔厦自然村出发前往白云禅寺的路旁。翠竹林立、幽雅清新,仿佛进入了绿色的海洋。黄莺啼鸣,幽兰的清香浮动,形态各异的混生乔木点缀其中,使人在清雅的竹林深处流连忘返。

云礤观鸟:在云礤瀑布附近,可以借助望远镜看到形形色色的鸟,如白鹇、红嘴蓝雀、山椒鸟等等。

人文景观

生态标本馆:设有动物标本、植物标本、昆虫标本等5个展厅,浓缩再现了保护区的森林生态系统和丰富的生物资源。

野生动物救护中心:中心设有鸟园、蛇园、动物救护站等,园中动物鸟类可供游人参见,提高人们的野生动物保护意识。

孔厦春晓:春季来到孔厦,一派田园风光,富有诗意,在此可一边品茶,一边欣赏保护区内的好山、好水、好茶、好景致,幽静的山间环境,能把你带入世外桃源,良好的生态环境使你切身体验回归大自然的美妙神奇之感。

主要景点


鼓子石

在梁野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最高山峰上屹立着一块巨石——古母石。又称古子石,鼓子石。古母石是梁野山的山魂。

清康熙《武平县志》云:“顶有古母石,大数丈,一石载之,登者见百里。”这古母石就在梁野山最高山峰古母顶石也因此而得名。在其周围的山村中,也有人称为“鼓子石”,一则因石形似一只大鼓,二则因客家话中“古”、“鼓”同音所致。

关于古母石的来历

有一个神奇的民间传说。相传在宋朝某年的一天,定光古佛化装成一个乞丐,离开白云寺,前往古母顶西北山脚的箩斗坑化缘。中午时分,来到一个财主家,财主正在吃中饭,大鱼大肉摆了一桌,定光古佛上前讨食,财主见是一个乞丐,根本不予理睬,竟不肯施舍半口饭菜,用手一挥,吩咐侍立在一旁的家丁要把古佛赶出门。古佛饥肠辘辘,忙取出背上袋里原已乞讨到的一点米,央求财主借锅煮口饭吃,财主又以没有柴草为借口,不予答应,古佛说:“那就用我的两只脚作柴草,可以吗﹖”财主勉强答应。只见古佛不急不忙,待淘米下锅后,就把双脚放进灶膛里,噼噼啪啪烧起熊熊大火。不多久,饭煮熟了,古佛在厨房里吃完后,也不跟财主打招呼就径自离去。财主见古佛的两条腿仍是好端端的连个伤痕也没有,而且行走敏捷,不禁大惊失色,家人又报告说饭桌、凳子全都无影无踪了,他急忙跑到厨房,只见尚未完全烧尽的桌脚、凳脚残存灶膛。被愚弄的感觉使财主恼羞成怒,连忙吆喝众家丁手持棍棒追赶。古佛走到村头水口处,见有块镇水口的大石,忙解下身上的腰带把它捆绑好,用伞柄背上石头健步如飞朝古母顶疾走,待走到山顶回头一看,财主率领众家丁仍在半山腰上穷追不舍。古佛就生气地把背上的大石往地上一放,施展法术,这块石头竟像吹气球似的迅速变大,最后连十几个人都环抱不过。正在山腰上气喘吁吁追赶的财主一伙,偶一抬头,猛然看见山顶一块巨石悬空而立,摇摇欲坠,个个胆战心惊,吓得落荒而逃。从此,巨石屹立在山顶,饱经风霜雨雪,电劈雷击。这就是古母石。

在梁野山人的心目中,古母石是凛然正气的化身,令那些奸佞小人心惊胆战,更令善良百姓顶礼膜拜。它不仅饱经风霜,耐得寂寞,而且一身正气,高洁无邪,威武不屈,一代一代向世人张扬着梁野大山和山中百姓的这种性格和品行。

岁月悠悠 往事如烟?惟石头在。它阅尽了多少人间沧桑?凝聚了多少历史积淀。经历了无数风雷雨电的打磨。

站在这里“惟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蓝天伸手可及白云擦肩而过,浩荡长风送抱入怀,碧草野花暗香盈袖,仰观万里长空云卷云舒俯瞰千顷林海潮涨潮落任满眼滴翠清洗自己的目光,清洗自己的灵魂,羽化登仙之感油然而生。这就是古母石的神奇之处。

舍利宝塔

白云禅寺旁有舍利宝塔,专为供奉临济宗祖师的舍利。保护白云禅寺,实际上就是保护人类演变过程的一段历史。

临济宗祖师的舍利是指临济宗祖师,圆寂火化后留下的遗骨和珠状宝石样生成物。

临济大师──临济宗初祖

临济义玄大师,唐朝人,临济宗初祖。

幼负出尘之志,披剃受具足戒后,博通经论,精究律学。首参黄檗希运,又礼高安大愚,于言下大悟,复还黄檗,受其印可。继以行脚参禅,与大老交锋,故丛林有「临济游方,气吞诸方」之说。师接化学人之法有「三玄三要」、「四料简」、「四宾主」、「四照用」等,机锋峻烈,生机勃勃;开创了禅宗史上最为卓绝、门风兴隆的临济宗,为中日禅宗主流之一。

咸通八年(公元八六七年)示寂,敕谥「慧照大师」。

传说在唐代,临济寺有位叫义玄的和尚,为了重振临济寺风,到五台山清凉寺学艺,五年后学会十八般武艺,并独创棒喝之法,在临济寺广招弟子。愿出家的人听说临济寺风严谨,法师德高望重,前来剃度出家者络绎不绝。义玄法师收徒的方法很特别,并不是先拜佛祭祖,而是手持木棒,藏在门后,有来寺出家者,出其不意大喝一声,当头一棒,看其是否反应灵敏,如反应快,即收为弟子,如反应迟钝,便不收留。因而义玄法师收的弟子个个身强力壮、智勇过人,使临济寺声威跃居常山八大寺之首。

临济僧不但机智勇猛,而且十分正直。扶弱济贫,除暴安良。唐天宝年间,安史之乱时,史思明带着三万精兵包围了正定府,太守颜杲卿初战失利,城池危在旦夕。就在这时,只听正定南门杀声四起,安史兵丁不战自乱。颜太守急登城楼观望,只见一队僧人杀奔城内而来,前面开路者正是义玄法师。他们手拿禅杖,杀兵斩将,直奔城门,城内官兵火速出击,里应外合,前后夹攻,直打得史家兵将四处逃散。大战告捷,颜太守请义玄等人进城,城内百姓夹道欢迎,感谢救城救命之恩。黎民百姓主动捐款、捐物,在府太尉墨君施舍出的宅院上重新建起临济禅寺。一年四季香火旺盛。真定府太守呈报皇上,圣旨下,封义玄为护国禅师。从此义玄法师威名大震。

义玄法师不甘坐享清福,云游南国,到福建省福清县西二十里的黄檗山万福寺去找希运大师研修佛法。这一去就再也没有回来。唐感通八年,义玄法师在黄檗山圆寂。

白云禅寺旁有舍利宝塔,专为供奉临济宗祖师的舍利,宝塔中安放有临济宗祖师的舍利,朝拜者络绎不绝。

仙人洞

“仙人洞”距古母石约500米,藏在陡峭山坡的一片荒芜中。相传,这里是定光古佛修炼之处。几近湮灭的古洞经重新发掘整理,洞前白云寺遗址重见天光。出人仙人洞,仰头顶悠悠白云,俯脚下千仍峭壁,不禁感叹古时出家人之毅力非同一般,在此荆棘丛生、人迹罕至的寂寥石洞清修岁月!

定光古佛 - 定光古佛的来源

有很多种说法,流传最普遍的,是说他原来是唐末宋初的高僧,俗家姓郑,泉州同安人。自幼出家,得道後在汀州地区传法。曾经为地方除蛟患,在武平县南巖隐居时,又收服了山中的猛虎和巨蟒,乡民非常尊敬他,建庵供他居住。他在八十二岁时坐逝。多年以後,汀州城遭寇贼围攻,相传他显灵退敌,使全城转危为安。朝廷於是颁赐匾额,将他住过的庵寺命名为「定光院」,他也因而被尊为「定光佛」,成为闽西汀州的守护神。

定光佛的信仰主要分布在闽西的客家地区,其他地方就很少见。汀州移民渡海来台,定光佛之信仰也随之传来台湾。

定光古佛,11岁出家,宋太祖乾德二年(964)从梁野山寻胜探迹而来,在狮岩下建寺院、设道场,几经重建、扩建,即今均庆寺。均庆寺比武平建县994年的历史还早30年。定光古佛先前为民除害,为民保平安,圆寂后人们塑其像,香火供奉,终年烛光吐焰,香风四溢,善男信女顶礼膜拜,成为一方保护神。岩前镇自清乾隆始,有魏、钟、梁、练等姓人氏入垦台湾开基。他们把定光佛的香火带入台湾,建寺供养。如今台湾岛内供定光佛的寺院有数百座,已成为海峡两岸佛教文化交流的桥梁和纽带。同时也是闽粤赣三省边民及东南亚客家籍人氏供奉的保护神。

北宋时期,同安人郑自严(916—997年),其父曾任同安县令。郑自严从小出家,拜高僧西峰圆净为师,后来驻锡武平南安岩(今武平县岩前灵岩村之狮岩),圆寂后其灵常为汀州黎民禳灾解厄,因获朝廷“定光圆应”封号,成为闽西及台湾客家共奉的“定光古佛”。

据《何氏族谱》记载,郑自严还是何仙姑(937—1049年)的师父。何仙姑父亲何大郎(892—992年)曾任宁化知县,后唐天成元年(公元926年)从宁化石壁(闽台客家祖地)欲南迁广州梅州,途经武平岩前,见此风水宝地,便定居南岩狮口,还有泉州府同安县人郑自严施岩建佛殿(见《同安文史资料》十八辑陈金城先生《闽西“定光古佛”是同安僧人》)和《台湾源流》第九期赵品琰先生《何仙姑是闽西客家人》。

位于梁野山顶附近的山坡上,古时曾经有僧人在此闭关修行,如今虔诚的香客常常来此进香,祈求安康。

白云禅寺

梁野山内还有一处古迹寺庙,名唤白云禅寺,寺庙不算大,却也清爽幽静,别具一番雅致。白云禅寺建于宋朝,庙中供有定光古佛、观音菩萨等十几种大小陀佛,有次序的排列着。定光古佛在闽、粤、赣边区的百姓心目中声望颇高,人称心诚则灵、有拜必报,每年来自五湖四海的游览者、朝拜者络绎不绝。白云禅寺为临济宗一脉,在中国南方属相当少见。

临济宗,禅宗五个主要流派之一。从曹溪的六祖慧能,历南岳、马祖、百丈、黄檗,一直到临济的义玄,于临济禅院举扬一家,后世称为临济宗。义玄是慧能的六世法孙。又临济六世孙为石霜之圆禅师。圆禅师以后分杨岐派、黄龙派。

临济宗的创立及发展

临济宗为禅宗南宗五家之一,由希运禅师住持宜丰黄檗寺时暂露端倪。

希运(?-857),少时在家乡福建福清县随师出家。之后,参谒名师,得奉新百丈山怀海禅师(720-814)正传,唐开成年间(836-840)到宜丰黄檗山驻锡, 宣讲自己所悟得的禅宗新法,四方僧侣趋往问法者甚众。僧徒义玄(?-867)从希运学法33年,之后往镇州(河北正定)滹沱河畔建临济院, 广为弘扬希运所倡启的禅宗新法。这种禅宗新法因义玄在临济院举一家宗风而大张天下,后世遂称之为“临济宗”,而黄檗禅寺也因之成为临济宗祖庭。

与希运同时,另一高僧常观也在宜丰五峰山开法堂。常观与希运同出百丈怀海门下,两人在宜丰互倡禅学。常观虽未创宗派,然而门裔繁衍不衰,五峰山也成为禅门祖庭之一。

发端于宜丰黄檗山而兴盛于镇州正定的临济宗,传至高僧楚圆(986-1039) 门下,又分出黄龙、杨岐两派。黄龙开宗者为慧南(1002-1069)。慧南初学云门,后从临济,住持黄檗后,有法嗣83人,其中以祖心(1025-1100)、克文(1025-1102)、常总(1025-1091)三僧为上首,他们都在黄檗山从慧南参禅。克文在慧南圆寂后,又移洞山开堂,法嗣36人,而以德洪(即惠洪1071-1128,宜丰人)为上首。德洪不仅以诗名闻海内,而且精禅学,曾著《临济宗旨》。祖心先后3次到黄檗山参禅,后往南昌黄龙寺,六传至灵源维清(12世纪末期黄龙嫡传汉嗣)。日本僧人荣西将黄龙宗派引入日本,使临济宗在日本得到极大发展。13世纪初,日本僧人俊仍又将杨岐宗派传入日本。日本镰仓时代禅宗24派中,有20派出于杨岐法系。20世纪80年代,日本临济宗信徒已逾500万人。

希运的禅学思想

希运所倡立的禅宗新学主旨是无心,即“无心说”。对此,希运曾这样解释:“无心者,无一切心也。如如之体,内如木石,不动不摇;外如虚空,不塞不碍。无方所,无相貌,无得失。”又说:“但能无心,便是究竟”。因此,他称自己的禅法是教外别传心法。希运继承了马祖道一“即心即佛”的思想,力倡“心即是佛”之说。“性即是心,心即是佛,佛即是法”,表明了希运心佛一如的思想。他从这一思想出发,主张“心即是法,法即是心”、“以心印心,心心不异”,后世故有“心心相印”一说。

希运不主张读佛经,而主张读“公案”(即禅祖行止记述及语录);不主张苦苦修行,而注重顿悟。他接引信徒的方式单刀直入,机锋峻烈,常以手启或警句使人悟省。凡是向希运问法的人,入门之前必遭当头一棒,能对棒击领悟者,方纳为弟子。义玄曾三度向希运求问禅义,三度被希运当头棒打,只得离开黄檗。经大愚禅师指点,义玄得省悟,又重返黄檗,终得师从希运。后来义玄在临济院接引僧徒,也袭用希运“当头一棒”的接引法,同时伴之一声大喝,后世故又有“当头棒喝”之语。

唐会昌二年(842),希运应观察使裴休之邀到洪州隆兴寺宣讲禅法, 旦夕问道。从学者逾千人。大中二年(848),裴休移镇宛陵,又迎希运至开元寺,常去参问,并录其所说辑成册,题名《黄檗希运禅师传心法要》,广为印行。这本书被后世临济宗僧徒奉为必读公案。希运另有《语录》、《宛陵录》各一卷传世。

希运认为自己的禅学思想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他在圆寂弥留之际留言说:“前后之际,前际无去,今际无往,后际无来”,唐宣宗李忱闻其言甚为称赏,于是谥与“断际禅师”法号,尊其为空前绝后的高僧。

白云寺原建于仙人洞口,被毁后,宋朝在现址建了梁野山寺,亦称为白云禅寺,庙中供有定光古佛,名震闽粤赣。

保护价值


保护区又是福建汀江和广东梅江的重要汇水区,闽、粤、赣交界地区重要的水源涵养林,在我国东南山地整体生态格局中,尤其是对山区植被整体退化情况较为普遍的福建省龙岩地区和广东省梅州地区来说,处于不可或缺的重要战略地位。保护区内植被生长和生态保护状况的好坏,将对福建省龙岩地区和广东省韩江地区的水源涵养问题,以及对福建汀江、广东梅江沿岸地区及广东韩江中下游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产生决定性的战略影响。因此,福建梁野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和发展,不仅将对保护区本身意义重大,而且,还将对整个地区的生态安全和社会经济发展,产生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和影响。

管理状况


在国家、省、市、县各级政府的重视和支持下,保护区建设取得了较大进展。特别是2004年国家林业局批准实施《福建梁野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以来,保护区的基础设施等方面的条件有了较大改善。目前随着基础设施建设的完成,保护区管理局和管理所业务用房建筑面积将达2200m2,附属设施较为齐全,配备了相应的办公用具、交通、科研监测、护林防火网络、通信设施和设备等,为自然保护区保护、科研与管理工作的正常开展提供了重要保障。

保护区的南方红豆杉资源及区内生长良好的北温带分布和泛热带分布的植物,长期以来受到有关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的关注。在努力做好保护工作的同时,保护区积极开展科学研究工作。邀请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亚热带林业研究所等单位的专家多次到梁野山实地调查,开展科学研究。为了进一步掌握保护区的生物资源及其消长变化规律,保护区委托厦门大学进行了全面科学考察,考察内容涵盖了自然概况、植物、植被、动物、昆虫、真菌及微生物,初步摸清了保护区本底资源,为今后保护自然资源,进一步探索森林发生、发展等自然演变规律,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提供了重要依据。这些科学研究工作,也为保护区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技术贮备。建区以来,保护区与有关院校、科研机构和著名学者开展了多方面的学术交流活动。共接待前来考察、研究、教学实习的专家、学者、大中专生及青少年夏令营近1万多人次,很好地发挥了自然保护区作为科研、科教培训基地的功能与作用。此外,保护区注重提高保护和管理工作人员的素质,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培训工作。

福建省人民政府从1998年开始将梁野山自然保护区建设列入省长对市长、市长对县长的环保目标责任内容,实行一年一度的检查考核。武平县人民政府还成立了以县长为主任,政府各主要成员、单位负责人为成员的梁野山自然保护区管理协调委员会,为保护区的管护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证。保护区管理局在健全内设机构和下辖所、哨卡基础上,聘请了65名村级专职护林员,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管理局、所(哨卡、中心)、护林员三级管护体系。保护区与所涉各乡镇成立了联合保护委员会,形成县、乡两级齐抓共管的政府保护管理网络。

梁野山自然保护区建立以来,实行“以法治区,依法保护,打防结合”的方针,推动自然保护工作走上了制度化轨道。保护区根据有关自然保护的法律、法规、制定了一系列的管理制度和管理办法,主要包括《福建梁野山自然保护区管理办法》、《福建梁野山自然保护区森林防火实施办法》、《福建梁野山自然保护区联合保护委员会章程》、《福建梁野山自然保护区联合保护公约》、《梁野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护员管理办法》;建立了入区管理制度、巡护月汇报制度、年度安全生产,资源管理,林政执法、森林防火工作检查制度,签订防火责任书制度等。

福建梁野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周边涉及5个乡镇26个行政村,涉及人口3万多人,社区目前存在的问题,一是由于保护区所涉乡村均地处僻远,交通条件差,群众收入渠道少,经济较为落后,群众生活水平较低,对资源的依赖没有根本消除;二是区内和保护区周边的耕地受到野猪等野生动物的侵扰,严重程度有上升趋势;二是部分山林面积划入保护区比重较大的村落群众生产生活燃料困难。为解决社区问题,保护区管理局采取多种措施,促进社区发展。一是支持保护区实验区内发展小水电,装机容量达960kw。三是加强毛竹示范基地建设,在桃溪新兰、朝阳采育场建立了省级毛竹示范基地107hm2,促进社区毛竹向速生丰产发展。四是积极做好生态旅游规划编制,为旅游业提供依据。五是做好保护区周边乡(镇)、村大田结构调整和种植结构调整的规划,引导社区群众发展经济。六是支持发展开发保护区野生植物资源。如支持人工种植南方红豆杉、金线莲等,为社区群众开辟新的收入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