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在线查询网 > 在线百科全书查询 > 利丰村

利丰村_在线百科全书查询


请输入要查询的词条内容:

利丰村


利丰村位于浙江省金华市浦江县。1957年合作化运动时建利丰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而得名,其辖区为傅宅的东部。由前楼、水阁宣、四房里、井豆沿及何宅等地组成。位于浦江县东部。西距县城20公里,东离郑家坞镇5公里。



简介


1970年出土的南郊高爿文化遗址证明,新石器时期这一带已有人类生息。前楼傅姓,隋朝已在此定居,水阁宣宣姓的定居可追溯到1200年前。柳溪傅姓,于南宋建炎初(1127~1130),随宋室南渡,自汴京(开封)迁临安,转迁浦江胡畈,裔迁柳溪,遂成主姓,名傅宅。村的东北有始建于南宋庆元年间的白马桥,傅宅又名白马桥。

地理位置


利丰村地处浦江水陆两路通往省城的必经之路。浦阳江自西南向北,经村境,汇入钱塘江,通竹筏,村旁有水运码头。至民国时,仍为浦江县货物进出的主要通道。通往省城的大道,自县城出东门,上鹁鸪岭,经白马桥,北下界牌宣,入诸暨,达杭州,此地是必经之地。浦江县城至郑家坞的公路,由西向东经村境,与相距5公里浙赣铁路线上的浦江站衔接。与诸多的过境公路线联成交通网络。客车北通杭州、宁波、绍兴、上海,南达金华、丽水、温州,货运车直达海城、郑州等地。此外尚有运输汽车30多辆,三轮车50多辆。

柳溪横贯街道,下柳溪环绕村北,早时这里称下柳市,为明代浦江县4大坊市之一。农历每旬的二、五、八为集市日,沿袭至今,久盛不衰。每年农历的三月初三为传统的庙会(今称物资交流大会),是这里的春季盛节。始于明。届时演戏10台,亲朋好友,欢聚一堂;宾客盈门,喜气洋洋。各路商贾,云集一地,以耕牛和农具交易额为最大,素有农具节之美称,为浦江六大传统庙会之一。村北,有明代建筑土库,是荷兰人贸易货栈,占地644平方米,首进(前庭)三间,后进三间二楼,左右厢房各9间,均系砖木结构。台门左右各一个,属牌科门楼式,门楼坊为二柱三楼形,砖石结构,翘角飞檐,勾头滴水。盖的是蝴蝶瓦。主楼与边楼之间的两根爪柱和两组柱头斗拱承接。天井三口,砌有石板。房内为方砖铺地。现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村东有磊石砌成的镇东门(洞门),系清乾隆年间的建筑,过去是东边出入浦江的必经之门。

清末属感德乡廿二都,本世纪40年代属白马乡,1958年为白马管理区利丰生产队,1961年为白马人民公社利丰大队,1983年为白马乡利丰村,1985年属白马镇。历来是区、镇(乡)政府的驻地,浦江东部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

经济建设


1949年前利丰村只有生产农家具、酱油、土酒以及印染之类的手工业。1959年,部分农户用手动面机加工面条,销售诸暨和浦江各地。1975年,创办利丰五金加工厂,职工27名,车床8台,固定资产1万余元,年创利1万元左右。1977年,转为针织厂,实行职工内部承包责任制,年上交集体利润4000元,职工多劳多得。1979年,公开招标,并增加产品,除针织外,兼做服装。时少数农户也开始从事针织制品。1983年,6农户联合办了合济桥服装厂,自此,服装企业在利丰村应运而生。至1987年,户办、联办服装厂形成高潮。为促进缝纫工业的发展,村党支部、村委会于1991年投资8万元,对电力线路、变压器全面进行了更新和改造。1992年全村有服装厂、服装专业户百多家,并不断更新设备,采用工业缝纫机。大的厂家有16台之多。同时,全村逐步形成生产一条线,有电脑绣花机、拷边机、锁洞机、缝扣机以及生产塑料衣架等。服装的品种有各式衬衫、皮夹克、西装、风衣、滑雪衫、防寒服等。产品远销辽宁、郑州、海城、石家庄、兰州、武汉等地。在武汉有白马一条街之誉。除缝纫工业外,尚有塑料、食品、加工业等。1987年成了工业产值上1000万元村,1990年工业产值达到3000万元,1992年成了工业产值上5000万元的村。

农业发展


村有田950亩,山2326亩,昔日是易旱易涝地区。村北丘陵起伏,多山坞梯田,无蓄水塘库,东濒临浦阳江,无防洪堤坝。1954年开始,兴建大溪坞水库,接着兴建中塘、毛坪水库,前后12年,三库竣工,完成土石方65900方,蓄水15万方,兴建渠道500米,解决了山坞梯田易旱的局面。与此同时,在下柳溪两岸,建起长1270米的防洪堤,投入土石方15850方。1973年,从后埂到下岩汀的浦阳江防洪堤动工,仅一个冬春,投入土石方53200方,完成了长达1250米的防洪大堤。自此,改变了一场暴雨便成灾的局面。为利用浦阳江水灌溉,兴建二级、一级电灌机埠各1个,建总渠420米,支渠4230米。1984年完善了自流灌溉新水系,在湖畈建成了排灌两用的东西两条渠道,全长3100米,集体投资6万元,进出水渠均用水泥混合土施工,达到排灌自如。1985年冬和1986年春,用块石混凝土,重新建起了白马桥堰,投入土石方1800方,保证了后埂畈用水。

水利的解决,加之其他条件的改善,促进了农林牧副渔的全面发展。50年代初,亩产500多斤,至1970年,亩产1216斤,总产914370斤;1985年,亩产1796斤,总产1419300斤;1992年,亩产1850斤,总产1476900斤。同时发展茶园68亩,年产茶叶102担;蚕桑46亩,年养蚕150张,年产茧120担;桔15亩,年产桔342担。2326亩山林,全由集体管理,采用扶育间伐的方法,覆盖面积达到95%,林木积蓄量达3000立方米。1992年农林牧副渔总产值达870.8358万元。

发展现状


工农业生产的发展,使利丰村民的收入不断提高。1992年人均收入3000元。先后新建住房340间,并由集体出资5万元对村民的房屋财产实行保险。村内总长5里的道路,集体投资5万元,全部铺设水泥路面。此地有县办白马中学,镇办中学,镇中心小学和幼儿园各一所。儿童入学率达100%。文化生活也非常丰富,除镇文化站、广播站、图书室和影剧院外,村内还有篮球队、什锦班以及集体投资75000元建起的利丰剧场。1989年,县、镇和群众集资,重建名胜--洞门文昌阁。此外,尚有白马文史录采集组,进行当地文史资料汇编出刊活动。

相关分词: 利丰村 利丰 丰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