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在线查询网 > 在线百科全书查询 > 利川小曲

利川小曲_在线百科全书查询


请输入要查询的词条内容:

利川小曲


利川小曲,流传于鄂西利川县的南坪、野茶一带,是一种鲜为人知的民间小曲。直至1972年,利川县文艺干部李源道因一个偶然的机会通过民办教师、业余文艺骨干袁少卿“哼小调”才发现了这种残存民间的小曲。经过挖掘抢救,才得以传承。利川小曲曲调优美,风趣活跃,表现力强。挖掘发现之后,艺人们利用其传统唱式的部分曲牌,创作了一个反映老干部深入基层,带领人民群众改变山区落后面貌的新曲目《书记三住青松塝》。它以浓郁的乡土气息、鲜明的地方色彩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引起了人们的兴趣并博得好评。



歌曲简介


利川小曲,曲艺曲种。曾流行于湖北利川的茶兴、南坪一带。现知曲牌有《龙抬头》、《龙摆尾》、《垛子》、《银纽丝》等近三十个,联曲体,有坐唱和走唱两种形式,坐唱由两人分击鼓、板演唱。传统曲目《打王永》、《十二月》、《骂保长》等短篇。这一曲种于解放前已湮没,解放后经发掘,并于1972年采用其形式编创了《书记三住青松塝》等新曲目。

表演形式


利川小曲的演唱形式灵活自由,可单档,可双档,可坐唱,可走唱。走唱时,演员一般都都辅之以一定的表演动作。坐唱时,男演员左手执“三挑板”击节,右手随腔击鼓加花,女演员则击碟而歌。“利川小曲”的演出传统方式有二:一为拉场子的“唱曲儿”,二为坐堂演出的“唱雅曲”。艺人的传承方式,有家族式的班子,也有师徒相授,但在建国以后,小曲的传承班子,仅剩袁家班子的袁绍卿和聂家班子的聂成(现为民间艺术大师)等人。利川小曲的传统曲目多为故事情节单一的短小曲目,如《驾保长》、《打王永》、《读官学》等等,新曲目有《书记三住青松榜》等。

歌曲内容


“利川小曲”曲牌丰富,现有39种55支,其中单曲34支,小调12支,鼓曲9支。曲目也非常丰富,现存的就有100多个,传统曲目《盼闯王》、《怕字歌》等。

利川小曲也有独特的伴奏乐器:三挑板、竹鼓、梆鼓、大筒琴、打琴等。

利川小曲现代演出方式有4种:一是准角色表演唱,二是群体性表演唱,三是双人坐唱,四是小曲剧。

发展历史


历史

利川小曲原名雅曲、曲儿或茶兴曲,明末清初以后,在利川一带十分流行,其显著特征是土生土长的曲种。与其他曲艺相比,利川小曲在表演形式、文学特点、音乐特点、伴奏及乐器等方面都有自己的特色。

如利川小曲在塑造人物形象时,有3个显著特点:一是通常以叙事方式来完成人物形象的塑造;二是抓住具有典型意义的细节来刻画人物的性格特征;三是有的段子十分注意描述人物内心活动,表达细腻的内心情绪。利川小曲具有独特的民族性和地域性,使其具有珍贵的民族研究价值。

流传

从明末清初到解放前,利川小曲流传400余年,一直是利川人的精神食粮。利川民间艺人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共创作利川小曲曲牌55支,传统曲目20余个。这些传统曲目多取材于当地历史故事或古代白话小说,主要反映民间疾苦,抨击封建礼教、鞭挞社会腐败,如《贾氏坠楼》、《鸦片歌》、《怕字歌》等曲目曾脍炙人口。

在利川茶兴一带,利川小曲更是家喻户晓,老少皆袁唱。其中民间艺人袁绍卿,其父袁大吉、祖父袁成洪、曾祖父明才、高祖袁兴亮,都是唱小曲的高手。作为利川小曲的著名传人,袁绍卿为利川小曲现代曲目的发展做出过重大贡献。

兴盛

从解放前夕到上世纪60年代末,利川小曲经历了30年的沉沦。1973年前后,《老杨三住青松塝》等现代新编曲目的出现,将利川小曲推向辉煌。当初,利川县文艺宣传队干部李源道受袁绍卿优美唱腔的感染,把利川小曲引入专业剧团演唱,并与同事潘顺福合作创作《老杨三住青松塝》。此曲目通过对县委书记杨志刚三次到青松塝蹲点的情节描写,刻画出一个生动的、得到广大群众拥护和爱戴的老干部形象,从而歌颂了党的领导干部发扬艰苦奋斗作风,带领群众建设社会主义的精神。

作品

此曲于1975年5月赴京参加全国部分省市文艺汇演,在京城引起了轰动,被录入电视,制成唱片。《解放军文艺》就该剧发表评论员文章,《湖北文艺》、《长江文艺》对该剧进行了全文刊载,最后被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曲艺专辑《争夺》收集。随后,文化部决定李源道等人留京,到各部队、大学巡回演出《老杨三住青松塝》。

此后,由潘顺福创作的《丢卒保车》、冉贞元创作的《死爱面子活受罪》、黄汝家创作的《千里寻妻》等曲目,让利川小曲在新时代大放异彩。

濒危现状


然而,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利川小曲又开始“走下坡路”了。10多年来,人们听不到利川小曲的声音,更见不到新的曲目。

对利川小曲情有独钟的潘顺福,谈起利川小曲的现在和未来,不免忧心忡忡。他分析利川小曲走到这步田地,从演员角度来看,除李源道外,目前真正能唱出原汁原味的利川小曲的人几乎没有了,特别是小舌音、小颤音无人唱得出彩;从观众角度来看,家家户户有电视,流行歌曲充斥城乡,人们对利川小曲的需求几乎为零。两相结合,利川小曲已失去了生存的平台。

潘顺福说,李源道今年已是73岁高龄的人了,后继乏人让利川小曲陷入困境。好在利川市政府和文化部门目前正在着手抢救和保护利川小曲,让人看到了它的一线生机。

传承方式


艺人的传承方式,有家族式的班子,也有师徒相授,但在建国以后,小曲的传承班子,仅剩袁家班子的袁绍卿和聂家班子的聂成等人。利川小曲曲牌丰富,现有39种55支,其中单曲34支,小调12支,鼓曲9支。曲目也非常丰富,现存的就有近百个,如传统曲目《盼闯王》、《怕字歌》等。1971年,利川市文工团运用这一民间曲种和表现形式,创作了《老杨三住青松》,该作参加在北京举行的文艺汇演,获得音乐和创作一等奖。后相继创作《千里寻妻》、《丢卒保车》等曲目,迎来了利川小曲传承发展的黄金时期。

长期研究利川小曲的专家潘顺福说,利川小曲是土家族地区土生土长的艺术之花,是有别于其他任何民族或地区的曲艺形式。

利川小曲原名雅曲、曲儿或茶兴曲,明末清初以后,在利川一带十分流行,其显著特征是土生土长的曲种。与其他曲艺相比,利川小曲在表演形式、文学特点、音乐特点、伴奏及乐器等方面都有自己的特色。如利川小曲在塑造人物形象时,有3个显著特点:一是通常以叙事方式来完成人物形象的塑造;二是抓住具有典型意义的细节来刻画人物的性格特征;三是有的段子十分注意描述人物内心活动,表达细腻的内心情绪。

潘顺福认为,利川小曲独特的民族性和地域性,使其具有珍贵的民族研究价值。

利川小曲的表演形式分为唱雅曲和唱曲儿。民间儒雅之士兴之所致便唱雅曲,穷困艺人靠卖唱糊口则唱曲儿,唱曲儿保持原生态唱法,饱含一个俗字。利川小曲雅俗共存的特征,是其他曲种难以见到的现象,其表演形式的学术研究价值巨大。

另外,利川小曲在内容上具有突出的教育功能,且多用方言土语表述,道具乐器也很有特色。利川小曲犹如一座艺术富矿,饱含着土家艺术的特色,折射出土家艺术的魅力。

研究利川小曲的专家之一:潘顺福

非物质文化遗产


利川小曲被誉为利川民族文化“三绝”之一,是土家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典型代表,发源于利川南坪、茶兴一带,流传400余年,现知曲牌55支,传统曲目20多个,新编曲目40多个。它作为一个独立的曲种,已被收入《中国戏曲曲艺词典》。

利川小曲,又名“茶兴小调”。流传于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利川县的南坪、茶兴一带。据袁绍卿同志讲,这一支小曲很早便在利川的南坪、茶兴一带流传了。他的父亲、祖父都喜爱唱曲,他现在所掌握的这些唱腔曲牌,就是他小时候跟他们学来的。

小调渊源


利川小曲的源流,虽无文字可考和艺人口碑可资借鉴,但我们在它残存的部分唱腔曲牌的唱词及牌名中仍可寻觅到它的一些“蛛丝马迹”。“垛子”是伴随利川小曲主要唱腔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它有一支垛子唱道:

盼闯王迎闯王,

闯王来了不纳粮,

闯王打进北京去,

梅山吊死崇桢皇。

……

利川古属施州土司之地。秦汉之后隶属不常,或为郡或为州,或隶蜀、或隶楚、或隶黔。明洪武年间(公元1368年——1398年)划入四川夔州。

明末李自成的部队曾转战于此,攻打过夔州。在白帝城白帝庙内,明代的《吊何承先诗碑》较详细地记载了明末李自成领导的一支农民起义军攻打夔州的史料。我们从这个受到农民起义军惩罚的官吏“功德”碑中,可以看到:“川东处处起干戈”、“血染瞿塘草色斑”的斗争风云,以及农民起义军的不不朽业绩。

北宋词家张升在《离亭燕》中曾写下了:“多少六朝兴废事,尽入渔樵闲话”的诗句,像农民起义这样的的历史事件,不可能不反映到民间艺术中来。人民群众用他们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歌颂农民自己的领袖,可说是很自然的事情了。

在利川小曲中,有一支叫做“太平年”的曲牌也颇引人注目。利川曾是农民起义军征战之地,并留有记其事的《太平塘摩崖题刻》。据考证,《太平塘摩崖题刻》为元末农民起义军领袖徐寿辉部属所留。题刻为依崖切石而成的碑碣,高宽各约五米。阴刻楷书“太平塘”二十厘米见方。题刻所序云:“太平年”系农民起义军建立政权后曾用”年号“(公元1365——1357)徐寿辉部将明玉珍据蜀,曾在利川建立忠路宣抚司等地方政权。……此地为通川要道,山上崖洞棋布,山下平坦开阔,农民起义军曾屯兵于山洞,操练于平地。题刻据考是胜利后祈求太平而建立的标致……

利川小曲中的“太平年”是否与此一历史事件有关,有待进一步考证。从这些蛛丝马迹中判断,也许这支小曲在明末清初就已在民间传唱了。至于这支小曲是产自本地还是来自外乡,已无从稽考了。即使是来自外乡,在长期的流传过程中,也必然会受到当地民间艺术的影响,并从中吸取营养,不断地丰富发展自己。

小曲中的“挂板头”即可能是这种产物。在这个曲牌中占有十分重要地位的“说白”,很可能就是吸收和借鉴了当地“碎嘴子”(即“莲花落”)的结果,而它唱腔部分则与流传于鄂西一带的民歌“五更”的音调有某些相似之处。

此外,“挂板头”的唱腔还与流传于当地的另一种说唱形式“竹琴”(即“渔鼓道情”的一种)中的“四平调”有某些亲缘关系。

利川小曲曾参加过北京曲艺调演,并已收入《中国曲艺音乐集成湖北卷》 。

相关分词: 利川 小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