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在线查询网 > 在线百科全书查询 > 利比里亚共和国

利比里亚共和国_在线百科全书查询


请输入要查询的词条内容:

利比里亚共和国


利比里亚共和国(英语:Republic of Liberia),是非洲的一个国家。处于非洲西部。利比里亚北接几内亚,西北接塞拉利昂,东邻科特迪瓦,西南濒大西洋。

中文名称:利比里亚共和国

英文名称:The Republic of Liberia

简称:利比里亚

所属洲:非洲

首都:蒙罗维亚

主要城市:布坎南,哈泊,罗伯茨港

国庆日:1847年7月26日

国歌:《All Hail, Liberia, Hail!》

国家代码:LBR

官方语言:英语

货币:利比里亚元

时区:UTC+0

政治体制:总统制共和制

国家领袖:艾伦约翰逊瑟利夫

人口数量:348万(2005年)

人口密度:29人/平方公里(2005年)

主要民族:克佩尔族,巴萨族,丹族

主要宗教:拜物教,基督教,伊斯兰教

国土面积:111370平方公里

水域率:13.514%

GDP总计:5.5亿美元(2003年)

人均GDP:166美元(2003年)

国际电话区号:+231

国际域名缩写:.lr

国花:黑胡椒



简介


国名

利比里亚共和国(The Republic of Liberia)。别称非洲的天然橡胶王国、非洲大门、商船王国。

国旗

呈横长方形,长与宽之比为19:10。由红、白相间的11道平行横条组成,左上角为蓝色正方形,内有一白色五角星。11道红白条纹是纪念利比里亚独立宣言的11个签字者。红色象征勇气,白色象征美德,蓝色象征非洲大陆,正方形表达利比里亚人民渴望自由、和平、民主和博爱的美好愿望;五角星象征当时非洲唯一的黑人共和国。

国徽

盾面上的景物描绘当年美国黑奴移居西非海岸的情景。一只扬帆航行于海上的大帆船代表当年运载黑奴到非洲的主要交通工具;岸上为绿地和棕榈树,象征这个新独立国家肥沃的土地;犁和锄头象征当年自由黑奴使用的生产工具。盾徽上端的绶带上用英文写着“热爱自由使我们来到这里”,下端的绶带上写着“利比里亚共和国”。

国家格言

The love of liberty brought us here(英语,自由的爱把我们带到这里)

简况

位于非洲西部。北接几内亚,西北界塞拉利昂,东邻科特迪瓦,西南濒大西洋。海岸线长537公里。属热带季风气侯,年平均气温约25℃。

首都

蒙罗维亚(Monrovia)是利比里亚首都,蒙特塞拉多州首府。位于非洲西部大西洋沿岸梅苏拉多角和布什罗德岛上,据守圣保罗河入海口,是西非重要的出海门户,非洲距南美大陆最近的港口城市。人口130万(2006年1月外交部网站)。属热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为25℃,分旱季和雨季两个季节,年均降水量逾5000毫米,为西非海岸乃至全球降雨最多的地区之一,素有“非洲雨都”之称。

货币

利比里亚元 Liberian Dollar L.$£;Lib.$ LRD 1LRD=100 cents(分)

面积

111370平方公里。

人口

人口 273万(1995年),348万(2005年)。有22个民族,较大的有克佩尔、巴萨、丹族、克鲁、格雷博、马诺、洛马、戈拉、曼丁哥、贝尔以及19世纪自美国南部移居来的黑人后裔。官方语言为英语。较大民族均有自己的语言。全国40%的居民信奉拜物教,40%信仰基督教,20%信奉伊斯兰教。

种族

有22个部族,较大的有克佩尔、巴萨、丹族、克鲁、格雷博、马诺、洛马、戈拉、曼丁哥、贝尔以及19世纪自美国南部移居来的黑人后裔。官方语言为英语。较大部族均有自己的语言。全国60%的居民信奉拜物教,25%信仰基督教,15%信奉伊斯兰教。

主要城市

蒙罗维亚(Monrovia)、布坎南(Buchanan)、哈泊(Harper)、罗伯茨港(Robertsport)、格林威尔(Greenville)、沃茵加马(Voinjama)、山尼克里(Sanniquellie)、绥德鲁(Zwedru)、土布曼堡(Tubmanburg)、卡卡塔(Kakata)、塞斯特斯(Cestos City)、狒狮城(Fish Town)、巴克雷威尔(Barclayville)、加尔恩加(Gbarnga)、博波鲁(Bopolu)。

节日

独立日:7月26日。1847年7月26日宣告独立,成立利比里亚共和国。建军节:2月11日。统一日:5月14日。

地理


历史地理

9~10世纪,靠近撒哈拉沙漠中、西非地区的部分居民移居谷物海岸(即今利比里亚)。15世纪下半叶,葡萄牙人来此贩卖奴隶,随后荷、英、法、德等殖民者相继侵入。1821年12月,美国兴起废奴运动,把美国黑人送回非洲,普罗维登斯岛就是19世纪初首批美国黑人移民登陆的地方,1824年命名为利比里亚(自由之城)。1838年成立利比里亚联邦,由“美国殖民协会”派任总督。1847年7月26日宣告独立,建立利比里亚共和国,号称非洲第一个共和国。另一黑人移民区于1854年2月4日建立马里兰共和国,1857年并入利。1860年,美国黑人移民建立真正独立党,并自1869年起执政百余年。1980年4月12日,土著克兰族人塞缪尔多伊军士长率领17个士兵发动政变,结束美国黑人移民后裔的统治,建立军政府。1989年12月,流亡国外的前政府官员查尔斯泰勒率全国爱国阵线武装攻入利境,利陷入长达7年的内战。1996年8月,在西非国家经济共同体斡旋下,利交战各派就停火、解除武装和举行大选达成一致。1997年7月19日举行大选,在武力支持下,泰勒当选总统。2003年8月11日被推翻。

政区地理

除首都蒙罗维亚外,全国分为15个县(County)。其中2个州系2000年后新增。

利比里亚行政区划

州 County C1984 E1999 面积(km) 首府

博米 Bomi  66,420 114,316 1,955 杜伯曼堡 Tubmanburg

邦 Bong  255,783 299,825 8,099 邦加 Gbarnga

巴波卢 Gbarpolu (洛法) 博波卢 Bopolu  

大巴萨 Grand Bassa 159,648 215,338 8,759 布坎南 Buchanan

大角山 Grand Cape Mount 79,322 120,141 5,827 罗伯茨港 Robertsport

大吉德 Grand Gedeh  102,810 94,497 17,029 绥德鲁 Zwedru

大克鲁 Grand Kru  62,791 39,062   巴克利维尔 Barclayville

洛法 Lofa  247,641 351,492 19,360 沃因贾马 Voinjama

马吉比 Margibi  151,792 219,417 3,263 卡卡塔 Kakata

马里兰 Maryland  69,267 71,977 5,351 哈珀 Harper

蒙特塞拉多 Montserrado 491,078 843,783 2,740 本森维尔 Bensonville

宁巴 Nimba  313,050 338,887 12,043 萨尼科莱 Sanniquellie

里弗塞斯 River Cess  37,849 38,167 4,385 里弗塞斯城 River Cess

吉河 River Gee (大角山) 菲什敦 Fish Town  

锡诺Sinoe  64,147 79,241 10,254 格林维尔 Greenville

利比里亚  2,101,598 2,826,143 99,065 蒙罗维亚 Monrovia 1821年12月,美国黑人在此建立移民区,1824年命名为利比里亚。1838年成立利比里亚联邦,由"美国殖民协会"派任总督。1847年7月26日宣告独立,建立利比里亚共和国。另一黑人移民区于1854年2月29日建立马里兰共和国,1857年3月18日并入利。1980年4月12日,土著克兰族发动政变,结束美国黑人移民后裔的统治,建立军政府。1986年成立第二共和国。利政局目前不是特别稳定。

1900-1963: 沿海地带分为大巴萨、大角山、马里兰、蒙特塞拉多和锡诺县(counties);内陆地带一开始无建制,后来又分为中部、东部和西部三个省(provinces)。

1911: 利比里亚放弃凯拉洪地区(Kailahun territory)给塞拉里昂,作为交换马诺河(Mano)南岸地带划入,隶属大角山县。

1955:里弗塞斯准县设立,析大巴萨州部分地区设置,后升为县。

1964:内陆地区重组为邦、大吉德、洛法和宁巴4县。很多县界调整。

~1980: 大吉德县首府柴恩(Tchien)更名为绥德鲁。

~1983: 析蒙特塞拉多县,设立博米县,在此之前它是准县(territory);

设立马吉比县,由原来的马歇尔(Marshall)、吉米(Gibi)2个准县组成;

里弗塞斯县设立,由准州升为县。

1985:新设大克鲁县,由克鲁海岸(Kru Coast)、萨斯敦(Sasstown)2个准县和马里兰县部分土地组成。

2000:新设吉河县,析大角山县部分地区设立。

2001:新设巴波卢县,析洛法县部分地区设立。

资源地理

自然资源丰富。铁矿砂储量估计为18亿吨,另有钻石、黄金、铝矾土、铜、铅、锰、锌、钶、钽、重晶石、蓝晶石等矿藏。森林覆盖面积479万公顷,占全国总面积的58%,是非洲一大林区,盛产红木等名贵木材。林姆巴山区因其独特的动植物群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遗产。

政治


政体

泰勒执政后,对内实行独裁统治,利国内局势一直动荡不安。自2002年底起,利反政府武装“利比里亚人和解与民主联盟”(简称利民联)加大对首都蒙罗维亚的攻势。2003年6月,利民联和另一支反政府武装“利比里亚民主运动”(简称利民运)与利政府在加纳首都阿克拉签署停火协议。8月11日,迫于内外压力,泰勒总统向副总统布拉移交权力,流亡尼日利亚。布拉就任临时总统。8月18日,布拉政府与利民联、利民运和各政党社团共同签署《阿克拉和平协定》,并于10月中旬组建全国过渡政府。

全国过渡政府执政以来,大力推进和平进程,积极配合联合国利比里亚特派团落实“解除武装、复员、重返和融入社会计划”,加紧重建军队和警察等安全系统,努力恢复国民经济。2004年10月,利解武和复员工作结束。目前,利政局总体趋于稳定。

宪法

1986年实施第三部宪法。宪法规定实行"三权分立"政治体制。总统是国家元首、和武装部队总司令,并根据议会提名任命行政院主席。任期6年,可连任两届。立法权属议会。总统和议员由直接选举产生。实行多党制,国家权力由各党派分享。

议会

实行两院制,参议员15个席位,众议院64个席位。

政府

称“全国行政院”现任行政院于2006年1月16日由新总统任命。全国政府行政院主席韦斯利约翰逊(Wesley Johnson),外交部长兼行政院副主席托马斯亚雅尼梅利(Thomas Yaya Nimely),财政部长卢辛卡马拉(Lusine Kamara),司法部长卡比纳詹纳(Kabinah Janneh),国防部长丹尼尔恰(Daniel Chea),邮电部长李尤金纳贝(Lee Eugene Nagbe),内政部长达恩莫里亚斯(Dan Morias),教育部长伊夫琳坎达卡伊(Evelyn Kandakai,女),公共工程部长埃尔文科尔曼(Irwin Coleman),农业部长乔治卡尔米(George Karmee),卫生与社会福利部长彼特科尔曼(Peter Coleman),商业和工业部长塞缪尔弗卢(Samuel Wlue),新闻文化和旅游部长威廉艾伦(C. William Allen),计划与经济事务部长克里斯琴赫尔伯特(Christian Helbert),总统事务国务部长杰克逊多伊(Jackson E. Doe),土地、矿业与能源部长乔纳森梅森(Jonathan Mason),劳工部长拉韦利苏普伍德(Laveli Supuwood),青年和体育部长惠东尼亚迪克逊巴恩斯(Wheatonia Dixon Barnes,女),农村发展部长欧内斯特琼斯(Ernest C.B. Jones),运输部长万巴坎内(Vamba Kanneh),国家安全部长劳森肯多尔(Lawson Kendor),性别和发展部长瓦巴赫盖伊弗洛尔(Vabah Gayflor),总检察长 查尔斯布拉(Chales Bula)。

【行政区划】 除首都蒙罗维亚外,全国划分为15个州:马吉比、蒙特塞拉多、大巴萨、博米、大角山、洛法、邦格、宁巴、希诺、里弗塞斯、大吉达、大克鲁、马里兰、里弗吉、巴波卢。

司法

设最高法院、地方初级法院和特别军事法庭。各级法官由总统任命。最高法院由一名大法官和四名陪审法官组成。首席大法官亨利里德库珀(Henry Reed Cooper),2004年1月就职。总检察长由司法部长詹纳兼任。

政党

实行多党制,主要政党有:

(1)全国爱国党(The National Patriotic Party):曾为执政党。前身系1989年12月24日成立的利比里亚全国爱国阵线(The National Patriotic Front of Liberia),1997年2月改为现名。组织比较完善,分布全国各地,成员大多为吉奥族人。现任党领袖摩西布拉(Moses Blah),主席西里尔艾伦(Cyril Allen)。

(2)利比里亚行动党(Liberian Action Party):1年8月成立,主张民族团结,实行社会民主,保障公民基本权力;发展国民经济,改善人民生活,恪守联合国宪章。曾是利主要政党,党员多为知识分子,全国有较完善的组织。领导人查尔斯久德布赖恩特(Charles Gyude Bryant),现任全国过渡政府主席。

(3)利比里亚联合人民党(The United People’s Party of Liberia):1984年7月成立,主张在利比里亚建立“以非洲公社生活方式为基础的国家”。领导人韦斯利约翰逊(Wesley Johnson)和巴克斯马修斯(Baccus Matthews)。约现任全国过渡政府副主席。

(4)团结党(Unity Party):1984年8月成立。主张尊重公民权利,实行自由企业制,完善财经政策,克服城乡收入不均和失业现象,致力于争取社会公正和良政。领导人艾伦约翰逊瑟利夫(Ellen Johnson-Sirleaf,女)。

此外,还有利比里亚统一党(Liberia Unification Party,LUP)、新政运动(The New Deal Movement)、利比里亚人民党(Liberian People’s Party,LPP)、真辉格党(又名真正独立党)(True Whig Party)、改革联盟党(Reformation Alliance Party,RAP)、全利联合党(All Liberia Coalition Party-ALCOP)、政党联盟(Alliance of Political Parties)、自由民主党(Free Democratic Party, FDP)、利全国联盟(Liberian National Union,LINU)、利全国民主党(National Democratic Party of Liberia,NDPL)、人民进步党(People’s Progressive Party,PPP)、全国劳工党(National Labor Party,NLP)、利人民民主党(People Democratic Party of Liberia,NDPL)、利民主变革运动(The Movement for Democratic Change in Liberia,MDCL)等。

政要

埃伦约翰逊-瑟利夫 (Ellen Johnson-Sirleaf) ,现年67岁(2005年)。她早年曾前往美国求学,并获得美国哈佛大学公共管理硕士学位, 2006年1月16日就任。生平:

埃伦约翰逊-瑟利夫 (Ellen Johnson-Sirleaf) :利比里亚共和国总统。20世纪70年代,曾在利比里亚政府中担任财政部长。约翰逊-瑟利夫1980年利比里亚发生政变后,约翰逊-瑟利夫被迫流亡国外。1985年她回国竞选议员,但被当时的多伊政府以“肆意煽动”的罪名判处10年监禁。在社会各界压力下,她在关押几个月后被释放出狱,但仍受到跟踪和监视。1989年泰勒发动政变推翻利比里亚政府后,约翰逊-瑟利夫再次被迫流亡。

1997年7月,利比里亚举行总统选举,约翰逊-瑟利夫曾作为13个总统候选人之一参加了角逐,但因只得到10%的选票而未能如愿。在2005年10月11日利比里亚举行的第一轮总统选举中,约翰逊-瑟利夫获得20%的选票,在22名候选人中位居第二。在11月8日举行的第二轮总统选举中,约翰逊-瑟利夫获得了59.4%的多数票。11月23日,利比里亚全国选举委员会宣布约翰逊-瑟利夫在第二轮总统选举中胜出,当选为利比里亚总统,同时也是非洲历史上第一位民选女总统。2006年1月16日宣誓就职。

约翰逊-瑟利夫有着丰富的从政和在金融行业工作的经验。她曾担任利比里亚驻联合国官员,还在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美国花旗银行驻肯尼亚的分支机构、世界银行以及一些私人金融机构工作过。

作为利比里亚团结党的领导人,约翰逊-瑟利夫在利比里亚政坛以独特的人格魅力赢得人们的尊重,享有“铁娘子”的美誉。约翰逊-瑟利夫已离异,有4个子女。

韦斯利约翰逊(Wesley Johnson):行政院主席,利比里亚副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利比里亚联合人民党(The United People’s Party of Liberia)主席,2006年就任最高政府行政院(The supreme Court)主席.2011年格林尼治标准时间10月7日上午9点,与有“和平斗士”之称的利比里亚活动家莱伊曼古博薇(Leymah Gbowee)以及也门记者兼妇女权益活动家塔瓦库卡曼(Tawakkul Karman)三人分享2011年度的诺贝尔和平奖。

经济


体制

农业国,是联合国公布的世界最不发达国家之一。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72%,全国可耕地380万公顷,目前已开发的不足13%,粮食不能自给。天然橡胶、木材和铁矿砂的生产为其国民经济的主要支柱,均供出口,是利外汇收入的主要来源。工业不发达,仅有少数企业生产日用消费品。1989年底至1996年8月内战期间,经济陷于瘫痪。2000年,利开始执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监督计划,主要包括改善金融状况,实行贸易自由化,公务员制度改革和国有企业改革等。同年,议会通过了矿业法,对矿产勘探和开采实行许可证制度。2001年5月,利政府制订了2001-2010年行动纲领,主要目标为实现经济多样化,提高收益,扩大经济自由化程度等。2003年10月,全国过渡政府上台后,努力恢复经济、稳定物价,同时分阶段整顿市场秩序、完善税收体制,积极酝酿修订《投资法》,出台新的优惠政策,力争利用资源优势吸引外资。

总量

国内生产总值 (GDP) (2011年):11.54亿美元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 (2011年):297美元

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2007年):9.4%

货币名称:利比里亚元(Liberian Dollar)、美元(US Dollar)为主要流通货币

汇率 (2008年):1美元=62利元

通货膨胀率(2003年估计数):15%

失业率(2003年):85%

工矿业

全国10%的人口从事矿业和制造业。由于政局持续动荡,生产受到严重影响,产值急剧下降。2002年矿业总产值官方估计为10万美元,为战前1987年的0.1%,仅占国内生产总值的0.02%。2001年,钻石产量为3885克拉,黄金产量为1558盎司。制造业总产值2002年官方估计为3030万美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5.4%。

(资料来源:2003年度经济季评)

农牧林业

2003年农业总产值约为3.2亿美元。全国3/4人口从事农业生产。可耕地380万公顷。主要农作物是水稻和木薯。曾为大米出口国,内战后粮食不能自给,主要依靠粮援。橡胶为主要经济作物,其他还有咖啡、可可和油棕榈。1998年橡胶出口收入约为2850万美元,2002年橡胶产量为2.198亿磅。牧业不发达,目前禽蛋主要靠进口。1999年木材出口收入约为2100万美元。

近年主要农产品产量(单位:万吨)

 2000年 2001年 2002年

咖啡 89600 50700 43850

可可 120300 96600 62570

稻米 20.4 21.9 18.7

木薯 40.1 43 44.5

(资料来源:2003年度经济季评)【船籍注册】 是全球第二大方便旗船籍国,目前世界上有1800多艘船只悬挂利船旗。根据官方统计,2002年船籍注册收入达1800万美元。

(资料来源:2003年度经济季评)

交通运输

首都有干线公路连接全国各大行政区。东郊的罗伯茨国际航空港是非洲最大的机场之一。利比里亚的海运业享誉世界,首都有20多条国际海运定期航线与外界相通,蒙罗维亚港系西非地区最大的现代化港口之一,港区水域面积300公顷,年吞吐量1000余万吨。

铁路:全国只有2条铁路,总长490公里,其中145公里为窄轨铁路。均由各采矿公司经营,用于铁矿砂运输,内战期间遭到严重破坏,现已停运。

公路:总长11000公里,其中全天候公路2036公里,柏油路739公里。内战期间受损较严重。

水运:海运业在世界上占有特殊地位。有蒙罗维亚、格林维尔、哈珀、布坎南和罗伯茨港等五个港口,年货运量为20万吨。

空运:2002年国内共有47个机场,其中大型机场2个,首都和各州府间均有直达班机。位于首都的罗伯茨国际机场曾是非洲最大机场之一,1990年毁于内战,1997年12月重新开放。目前有布鲁塞尔航空公司、加纳航空公司等在利经营业务。

财政金融

主要收入来自税收、船籍注册收入、出口税和国营企业利润。2002财政年度政府财政收入7270万美元,支出8010万美元,赤字740万美元。

截至2002年底,外汇储备(不含黄金)330万美元。

(资料来源:2003年度经济季评)

对外贸易

主要出口木材、天然橡胶、可可豆、咖啡等,进口食品、机械运输设备、制成品、化工产品、原料、饮料、烟草、植物油、燃料等。主要出口国有:德国、波兰、法国、中国等;主要进口国有:韩国、日本、德国、法国等。

近年进出口贸易情况(单位:百万美元)

 2000年 2001年 2002年

出口额 579 869 1044

进口额 5450 4410 4614

差 额 -4871 -3541 -3570

(资料来源:2003年度经济季评)外国资本内战前有外资10亿美元, 其中美国在利私人投资4.3亿美元,是最大的投资国。其余为德国、瑞士、意大利、荷兰、黎巴嫩、丹麦和澳大利亚等国的私人投资。外资主要投入采矿业、橡胶种植和加工、银行、制造业和商业。内战爆发后,多数外国公司撤离。1997年后,外国投资有所增加。2000年,外国直接投资为1150万美元。

外国援助2001年,获得双边援助1560万美元,多边援助2130万美元。美国一直是利最大的援助国。

近年来援助情况(单位:百万美元)

 1999年 2000年 2001年

双边援助 44.6 23.8 15.6

美国 36.4 15.9 12.6

荷兰 3.2 2 2.3

法国 0 0.8 1.5

英国 1.1 3.3 1.2

瑞典 3.6 1.4 1.1

芬兰 0.8 0.6 1.9

多边援助 49.4 44 21.3

欧盟 9.8 12.7 8.8

联合国难民署 6.1 11.7 5.8

联合国发展计划署 2.6 2 2.1

援款总额 94 67.8 36.9

(资料来源:2003年度经济季评)

人民生活

1986年,全国有医院33所,医疗中心30个,诊疗所294个,病床2750张,医生200多名,护士364人。长期战乱使人民流离失所,约80万难民逃亡邻国,霍乱、黄热病等疾病流行,艾滋病传播迅速。70%的人每日生活费不足1美元,75%的人无法得到医疗卫生服务。2001年,有80%的人口生活在贫困线以下,全国约有12.5万人感染艾滋病。2002年,婴儿死亡率为130.2‰。2003年人均寿命约为48.15岁。战后,政府依靠国际救济,已修复14所医院,13个医疗中心和230个诊疗所。

军事


国防

1908年2月,组建警察和军事部队。1909年3月,创建利比里亚边防部队。1956年根据《国防法》正式建立利武装部队。1982年改称利比里亚国民警卫队。

军力

1989年,总兵力曾达5800人,其中陆军5300人,海军500人(即海岸警卫队)。1990年9月多伊政权垮台后,政府军溃散。内战期间,利有多个武装派别,约计6万名战斗人员。2000年5月利政府开始重组军队。2003年,国内各武装派别约有战斗人员3万多人,其中政府武装部队1万人,利民联8000人,利民运5000人。2003年全国过渡政府上台后,联合国利比里亚特派团开始对包括武装部队在内的各军事力量进行解武工作,目前的武装部队只具象征意义。现任参谋长潘巴伊科纳(Kpengbai Konah)上将。

外交


国策

奉行独立自主、平等互惠的外交政策;重视发展与西方大国的关系;认为非洲国家应“以一个声音说话”;重视国际组织和地区组织的作用,强调与其保持合作。由于泰勒政权支持塞拉利昂反政府武装,联合国安理会于2001年通过1343号决议对利实施武器、钻石禁运和限制高官旅行等制裁。2003年安理会又决定将制裁范围扩大到木材禁运。

全国过渡政府成立后,利外交趋于活跃,积极改善与西方和周边国家的关系。

同中国的关系

1977年2月17日同我国建交。1989年10月9日,多伊政权与台湾签署关于重新建立“外交关系”的联合公报。10日,我宣布中止同利比里亚的外交关系。1993年8月10日,中国政府和利比里亚全国团结临时政府签署关于恢复两国外交关系的联合公报。1997年9月5日,利总统泰勒的发言人宣布利承认“两个中国”。9日,我宣布中止与利外交关系。2003年10月11日,中国政府同利比里亚政府签署关于恢复两国外交关系的联合公报。2006年10月约翰逊-瑟利夫总统出席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前后对中国进行国事访问。2007年2月1日,胡锦涛主席对利比里亚进行国事访问,两国发表联合公报。2009年7月5日至11日,约瑟夫尼乌马博阿凯副总统将对中国进行正式访问。2011年3月30日,利比里亚外交部长麦金托什访华,并受习近平副主席接见,双方着重讨论了两国经济合作及非洲安全局势问题。

中利保持外交关系期间,利总统托尔伯特(1978)、国家元首多伊(1982)、过渡议会第一副议长道基(1995)、国务委员会副主席克罗马(1996)、外交部长尼梅利(2004)等曾访华。中方田纪云副总理(1984)、外交部副部长田曾佩(1994)、部长助理吕国增(2003)等曾访利。

2004年,中国同利贸易总额1.9833亿美元,其中中方出口为1.8191亿美元,进口1652万美元。2005年,中利贸易总额1.64亿美元。2006年1月至11月,中利贸易总额达3.75亿美元,同比增长155%。

同美国的关系

两国于1864年建交。利同美国长期保持着特殊关系。托尔伯特总统曾四次访美。多伊元首于1982年访美。卡特总统于1979年访利。利内战前,美在利天然橡胶、铁矿砂生产和银行等行业中投资约4亿美元。美在利有常驻军事代表团及和平队。1998年9月,利警察为逮捕前战派领导人约翰逊向美驻利使馆开火,两国关系一度紧张。1998年和1999年,美国务院人权报告均对利人权状况提出严厉批评,利对此反应强烈。2000年下半年以来,美指责利支持塞拉利昂反政府武装,破坏塞和平进程,于10月开始对泰勒总统及利政府官员实施签证限制,同时积极推动联合国安理会通过了对利实行进一步制裁的决议。为迫使泰勒下台,2003年,美派遣3艘军舰和2000多名海军陆战队员进入利海域。同年美向利提供4000万美元的人道主义援助,向西共体驻利维和部队提供2600万美元的后勤援助。

同尼日利亚的关系

1957年3月两国建交。尼日利亚作为地区大国和西非国家经济共同体主席国成员国,在调停利内战、推进利和平进程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尼为解决利问题共耗资40多亿美元。1997年和1998年,利总统泰勒3次访尼。2002年5月,西非九国在科特迪瓦召开会议,决定由尼总统奥巴桑乔担任利国内冲突调解人。2003年8月,奥巴桑乔赴利调停内战,并表示愿为泰勒提供避难。8月11日,泰勒流亡尼日利亚,利内战结束。

同加纳的关系

1960年10月两国建交。利加关系密切。加纳为利结束内战、实现和平做出了积极贡献。20世纪90年代,加纳是西共体驻利维和部队的第二大派兵国。加纳驻利大使是利问题国际联络小组在利的召集人。2003年,加纳外长率西共体代表团赴利调解内战,并促成利各派最终达成阿克拉和平协定。12月,利全国过渡政府主席布赖恩特出席了在加纳举行的第27届西共体首脑会议。

同邻国的关系

1973年,利与塞拉利昂签订成立马诺河联盟的宣言,旨在扩大两国贸易、促进两国经济、社会和文化进步。1977年,两国实施统一对外关税。1980年几内亚加入该联盟。1986年三国签订《互不侵犯和安全合作条约》。1989年,利内战爆发后,几、塞向利派出维和部队。1997年,利加入西非国家经济共同体为恢复塞拉利昂民选政府而成立的塞问题五国委员会。同年,利总统泰勒访问几内亚。1998年,塞拉利昂总统卡巴访利。1999年4月以来,利、几、塞三国边境地区冲突不断,利、几相互指责对方支持本国反政府武装,双方关系不睦。2000年3月和5月,三国两次举行马诺河联盟首脑会议,意在加强本地区的安全与合作。2002年,三国元首在摩洛哥首都拉巴特举行会晤,并于会后发表公报,表示将重新启动马诺河联盟。2003年8月,泰勒总统下台后,利临时总统布拉出访几、塞和科特迪瓦。11月,利全国过渡政府主席布赖恩特访塞,与塞总统卡巴就政治、经济和安全问题交换了意见,重申了关于巩固马诺河联盟的承诺,两国并签署了联合公报。此后,布赖恩特还访问了几、科等邻国,分别会晤了几总统孔戴和科总统巴博。

文教


教育

2003年文盲约占全国人口的58%。实行小学、中学12年教育制度。小学、初中实行免费教育,但学龄儿童失学率达50%。大学学制一般为4年,学生享受50%补助金。内战前,全国共有中小学1830所,在校学生30万,教师8804人。高等院校有利比里亚大学、卡廷顿学院、AME大学、利基督教学院、联合卫理会大学等。利比里亚大学为公立综合性大学,全国最高学府,1994年有学生3000人,教师268人,现设有3个研究生培训项目和法律、农林、理学、社会科学、商业等学院。

媒体

《调查者报》和《新闻报》为全国最大的两家报纸,发行量各约2000份。此外,还有《分析家报》、《全国新闻报》、《遗产报》、《新利比里亚报》、《利比里亚标准报》、《自由周刊》、《日记报》等10多种报纸杂志,除《新利比里亚报》为官方报纸外,其余均为私人报纸。

利比里亚通讯社是利官方通讯社,每周一至五出版新闻稿。利比里亚广播公司是利官方广播电视机构,建立于1960年,内战前该公司设有电视台和广播电台,目前只有其所属的ELBC广播电台能够运行。其他较大的广播电台有DC广播电台(私营)、Radio Veriatas(天主教广播电台)、BBC Africa和联利团广播电台。各电台均只能覆盖首都蒙罗维亚地区。“美国之音”于1962年在蒙罗维亚建立美在非洲最大的转播站,向全非洲和中东转播。此外,蒙罗维亚地区目前有三家私营电视台。

风俗

利比里亚的房屋种类很多,圆形房屋,八角形、椭圆形房屋或长方形房屋都有。在大城市及行政、商业、交通中心,主要是铁皮房顶的长方形房屋,有的是多层,有的是单层,二层楼房居多。这种房屋一般是砖墙和水泥地。在利比里亚,由于天气比较炎热,人们的衣着相对来说比较简单。美国黑人移民后裔大多身穿笔挺的西装,他们尤其喜欢大礼帽、手杖、雪茄等东西,绅士派头十足。而当地的土著居民则完全保持着自己的生活方式,穿着本民族的服 装,显示出原始的质朴和单纯。在撒哈拉以南的黑非洲国家,人们的传统食物是木薯粉糊、 小米粥和烤玉米。从几内亚到喀麦隆,包括利比里亚的在内的沿海地带,居民常以“水果” 为食。

禁忌

利比里亚人是热情好客的。人们初次见面,总是要寒暄几句,互相问候,才谈正事。人们常常使用的是握手礼,称呼男性为先生,称呼女性为夫人、女士、小姐。利比里亚的宗教可以 分为传统宗教、伊斯兰教和基督教三种。利比里亚的所有部族都相信,有一个创造万物的上帝。他们各自都向上帝祈祷,但没有特殊的礼拜仪式。基督教对利比里亚产生过很大的影响,该国宪法规定利比里亚是基督教共和国。另外,有的家庭还有各自的食物禁忌,是绝对不能破坏这种禁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