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在线查询网 > 在线百科全书查询 > 李硕俦

李硕俦_在线百科全书查询


请输入要查询的词条内容:

李硕俦




个人简介


李硕俦,笔名咏涛。祖籍广东台山,生于虎门,毕业于海军广州舰艇学院。现为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广东省作家协会会员。已出版长篇纪实文学《水兵摇篮》(合作)、散文诗歌选集《岁月留痕》,长篇小说《血色军旅》、《木棉花开满天红》。作品曾入选《中国当代散文精选》,曾获中国第二届冰心散文奖。

作品介绍


《血色军旅》

作品介绍

本书用近乎白描的手法,以独特的纪实风格再现宏伟的战争场面和峥嵘岁月,以平静的叙述方式将围绕一家四代80年的传奇故事和喜怒哀乐娓娓道来,却又波澜起伏,情节跌宕,扣人心弦,好读耐读。

本书在平实的背后,透露出飞扬的文采,整个故事匠心独运的构建和浓厚的传奇色彩就显示了作者深厚的功力。例如李长山和陈坚的战友重逢,时间上相隔近半个世纪,却是那么合情合理,水到渠成。再如王澜涛的战友崔向东在战场上冒死救过王澜涛,自己却因违犯战场纪律而复员回乡耽误了前程,但他向王澜涛求助时,王澜涛竟不念战友之情,冷漠相待,却是李亦兵和王蔓云帮助了他。他遇车祸身亡,又是李亦兵和战友们帮助了他的妻子,几年后,李亦兵赴长江抢险,又一次救起了崔向东落水的妻子,这样巧妙地设置伏笔,颇有“草蛇灰线,伏延千里”的“红楼笔法” 。作者细腻传神的描写和流畅自如的文笔,更是平中见雅,平中见深意。

如“这天傍晚,他又独自来到龙头山上,太阳落山了,黄昏在天边铺展开来。它仿佛是有重量的,压得那些归巢的乌儿都低低地飞,压得人心里头一沉一沉的……寂寥中,忧伤像暮色一样突然袭来”。这样的描写不但情景交融,而且想象奇特,创造了一种肃穆之美。

《木棉花开满天红》

作品介绍

《木棉花开满天红》说的是上世纪九十年代末医疗卫生战线的故事,惠宝市人民医院院长张继军、书记袁晓萍、医务科长余淑敏等医务工作者,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和“救死扶伤、实行革命的人道主义”的宗旨,在泥沙俱下的医疗改革大潮挟裹的物欲面前,坚守底线,与腐败分子叶荐球、贾荣、徐淦棠斗争并取得最后的胜利。

这部小说在结构上非常严谨,小说中有三件东西贯穿始终:木棉树,张继军家的针灸铜人和童秋菊家的祖传医书。这三件东西有如剧中的道具,不是可有可无的,而是跟情节的发展与人物性格的塑造有很大关系。如木棉,总是在张继军碰到困难或挫折时出现,很具象征意义:木棉树的挺拔象征着主人公的不怕挫折与磨难;木棉花的鲜红象征着主人公的红心:对祖国和人民的无限忠诚与对革命事业的执著追求;木棉絮的洁白则象征着主人公道德上的完美与无瑕。针灸铜人与祖传医书也是如此,本书的许多情节都围绕着这两件道具展开。这两样东西曾一度失去,我想作者也寓意着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医德的暂时缺失,它们的失而复得,也寓意着暂时缺失的医德终于回归。

诗言心志,言为心声。正因为作者以“一个共产党人的责任、一个文学作者的良知”,对笔下的主人公倾注着自己的理想追求,挥洒着自己的炽热激情,才使《木棉花开满天红》如《血色军旅》一样,奏响的又是一曲高亢的共产党人正气歌!

散文诗歌选集《岁月留痕》(作家出版社出版) 《岁月留痕》——序 燃烧的激情(节选)

作者:柯原

李硕俦同志是认认真真地工作与生活,也是认认真真地从事写作的。他的作品生活气息浓厚,洋溢着丰富饱满的人生情感。翻开他的散文《感恩情怀像月光》,浓郁的激情之风就扑面而来。文中写他的祖母、他的父亲和嫂子,以及一位不知姓名的阿叔等,都写得细致入微,从一件件小事上,深刻地抒发了强烈的亲情与友情。作者语言质朴冼炼,笔触细腻,善于抓住生动的细节刻划人物的感情世界。当人们读到:“多少年过去了,祖母的这盏灯却一直亮在我心间,照着我……老祖母,是我一生的守护神!”这时,读者怎能不怦然心动,在心灵深处激起悠悠的共鸣呢?

作者也写了一些游览风景名胜地的散文,和一般的只是写写山水风光的旅游散文不同,作者是在充分研究了风景名胜地的历史和人文情况后,方才动笔写作的,因此能够把风景名胜与其深厚的历史人文蕴含有机地融汇在一起,这就显得立足高远、视野开阔、见解独特,使风景名胜景点在历史的长河波影中,如珍珠般烨烨闪光。

作者写的《沙角往事》,除了写出广东虎门沙角的秀丽风光,以及沙角在守卫珠江口的重要战略地理位置外,更浓墨重彩地写了林则徐的虎门销烟壮举,及以后他的坎坷际遇。写了关天培在强敌面前喋血炮台以死报国,以及守将陈连升父子英勇战死后,陈连升的坐骑黄骝马被英国侵略军掳去,此马亦忠于主人绝食而亡的生动情节,被后人誉之为“义马”。这样,就使沙角一地闪现出其历史上的英雄光辉,令人深深地敬仰与缅怀。这对于向青少年们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也是一份颇有意义的文学教材。

除了散文,李硕俦同志还发表了不少诗作,其中有新诗,也有旧体诗。文集中收录的诗作,时空跨度相当大,从上世纪七十年代的诗作,到新世纪以来的近作都有。正如作者在其写作体会中所说的“让人在艺术的审美中感悟世界和人生”。他的诗,正是他自己在生活中的辛勤追求和思考的记录,对人生和世界的独特的感悟。

本文集中收录了一部分在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期(即文化大革命中)的诗作。虽然,当时作者还很年轻,对“文革”的内涵及其给历史带来的负面影响还缺乏较深刻的认识,但仍然可以看出一位青年人在动乱中的思考、真实地反映了一个青年人当时真实的思想状态,是他在那个时代所留下的人生足迹,这对今后的人生道路是有着启迪和警示作用的。

在个人生命中的重要时刻,作者总是激情勃发并引吭高歌的。1984年2月他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这是他多年来的追求与愿望。他热情地写下了《我向党旗举起了右手》,豪情激越地在自己生命的庄严时刻,向党表示了自己的信念、忠诚与热爱。而《检疫官之歌》一诗,则是当他调任国境检疫官工作之际,热情地唱出了自己充任“国门上的文明之窗”、“国境上的钢铁关防”的自豪心情,表现了自己以及同志们高度忠于职守、担负起神圣使命的决心。诗作中的旋律,和作者及同志们的脉搏声融合在一起,成为一支高亢响亮的合唱。

作者努力追求题材和表现手法的多样性,做生活中的有心人,尽情采撷诗的花朵。平静夜晚的攻读,奔走在田野间的山村医生,一束闪光的良种,老同学们的一次欢聚,建筑工地上的阵阵打桩声,以及祖国的秀丽山川,都会在作者的心灵上撞击出火花,点化成诗的意境。这说明作者对生活的热爱,也说明真正的诗,只能来源于浪涛奔腾的生活海洋。

诗自然需要想象,需要张开想象力的翅膀。《赴藏吟咏》是作者受命奔赴遥远的西藏执行任务,在艰苦匆忙公干中的即兴之作,写出了作者对生活的独特的理解和感受。“昨天,还在遥看日出珠江/今天,伸手便可拥抱太阳”。这一南北地域的鲜明对比,这种飞扬的想象力,便给诗歌插上了神奇的翅膀。还有《登黄洋界》一诗,则是对自己长期向往的井冈山的深情吟诵。诗中写道:“战地黄花香/日月同辉煌/山头闻鼓角/浩气荡回肠”,用这样一组铿锵的语言,唱出了对红色根据地的景仰与眷恋。

总之,李硕俦同志的作品可以说是以情见长,以情取胜。他对生活,对周边的事物,对共同生活与工作的同志,都倾注了深深的情意,以自己燃烧的激情赋予了作品以强烈的感染力和亲和力,给作品注入了丰富的生命力,自然会引起读者心灵的共鸣。

《水兵摇篮》

这是一部我国海军某部训练基地55年发展的成长历史。

全书以生动激扬的文字, 全景式呈现了我国海军某部训练基地在我国海军建设的大背景下, 风风雨雨的发展历程。源源不断地培养出了壮大我海军的骨干力量,锻造了一个又一个英雄楷模,讴歌了时代的主旋律,重彩浓墨描绘了我英勇海军建设发展的新篇章。

《燎原火炬映天红》

作者:李硕俦

井冈山,一座英雄的山,一面红色的旗。

这山,郁郁葱葱五百五里,那险峻的每一道哨口,都记录着可歌可泣的史诗;

这旗,飘飘扬扬近一世纪,那高耸的每一座山峦,都挺立着威武不屈的雄姿。

英雄的山啊红色的旗,井冈翠竹的每一块绿叶,都在春风中诉说着动人的故事;井冈杜鹃的每一片花瓣,都在阳光下闪耀着血染的风采。

1927年10月,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部队来到罗霄山脉的井冈山,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开启了中国革命的新纪元。自此,这里成为中国革命的摇篮,也成为人民共和国的奠基石,在两年零四个月艰苦卓绝的斗争中,毛泽东和他的战友开创了“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中国革命之路,更培育了让中国共产党人为之代代传扬的井冈山精神。此后,在中国革命的红色史册上,井冈山具有独一无二的重要地位,是当之无愧的“天下第一山”!

这是一座与中华民族命运息息相关的雄奇大山。

这是一座跨越时空而永不褪色的红色大山。

这是一座丰碑巍峨的华夏圣山!

今天,我来了。在这一个阳光明媚的春日,带着一个炎黄子孙纯真的憧憬和夙愿,带着一个共产党人不老的忠贞和信仰,我来了。我来拜谒铁流涌动的英雄土地、我来寻觅红遍万山的啼血杜鹃、我来倾听历史长廊的悠远廻声。我匍匐在山门滚烫的土壤上,虔诚地以灵魂去感触革命圣地的脉搏;我鞠躬于山上肃穆的“革命烈士纪念塔”前,心灵深处的震憾如惊涛裂岸、排山倒海、经久不息......

在这里,我瞻仰着八角楼的灯光。当年,毛泽东强忍脚上的伤痛,拄杖踏进了八角楼。从那一刻起,茅坪,一个青山绿水的小山村,一盏油灯常常亮彻通宵。就在茅坪的八角楼、在茨坪的住地,在用一根灯芯点燃的如豆油灯下,毛泽东以革命家的激情和思想家的睿智思考着中国革命的命运。他挥动如椽巨笔,写下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等一篇篇光辉文献,阐述着“边界红旗子始终不倒”的历史必然,揭示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永恒真理。我知道这油灯点的不是灯油,而是马列主义的精华、共产党人的集体智慧与革命者的坚强意志。正是这一根灯芯点燃的一炷灼灼星火,燃遍了罗霄山脉、燃遍了万里长征路、燃遍了广袤无垠的华夏山河!

在这里,我瞻仰着黄洋界的太阳。那是一轮喷薄而出的红日,曾照亮了五千年古国的漫漫长夜。1928年7月,毛泽东、朱德分别率领红四军主力下山了,山上守军不足一营,白军乘虚进犯。8月30日,四个团的敌人气势汹汹,疯狗般朝黄洋界扑来。留守官兵浴血奋战,弹药于午后已耗殆无几,惟用石块、滚木与敌殊死拼博。危机时刻,红军以仅有的一门迫击炮和三发炮弹反击。因受潮,前两发炮弹成了哑炮,但第三发炮弹却呼啸而出,不偏不倚正中敌军指挥部,白狗子鬼哭狼嚎,仓惶逃窜。某种意义上,黄洋界的一声炮响,挽救了中国革命的摇篮,挽救了中国革命。毛泽东回师井冈山后,为黄洋界保卫战的胜利而兴奋、而欣喜、而激动,一首《西江月井冈山》一蹴而就。“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早已森严壁垒,更加众志成城。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霄遁!”诗人挥洒的笔墨就像黄洋界上空的太阳,将中国革命的前程映照得一片光明。

在这里,我瞻仰着漫山遍野的杜鹃。她们盛开在高山密林里,怒放在悬崖绝壁处,烂漫在山水溪涧中,以一种燃烧的风姿演绎着凤凰涅槃的悲壮。杜鹃花又名映山红。“子规夜半犹啼血,不信东风换不回”,杜鹃花开如血,相传是布谷鸟杜宇泣血所致。人有情,花有意。我更相信,井冈山的杜鹃花是烈士的鲜血染红的。因为中国共产党成长壮大的历程,就是血与火的历程,就是一章血与火的英雄诗篇。在井冈山,有着4、5万烈士血洒山河,当地百姓坚信他们的英魂永远寄托在火红的杜鹃花上,于是就有了一个又一个凄美的传说。在一次战斗中,为掩护大部队突围,朱德夫人受伤被俘。其时已有数月身孕的她,面对敌人的威逼利诱,愤然将口中鲜血喷向敌人,义正词严地说,“共产党人从来不怕死,为人民解放斗争而死最光荣!若要我同朱德脱离,除非日头从西边出,赣江水倒流!”敌人恼羞成怒,将她残忍杀害,牺牲时年仅26岁。乡亲传说她美丽的身影与无数的烈士英魂那样,都化作了一朵朵、一枝枝、一簇簇红杜鹃,坚守在井冈山,等待着革命胜利的喜报。

“红白总要分胜负,白花谢了开红花。”革命胜利了,经过腥风血雨洗礼的井冈山杜鹃红似火,艳如霞,再次点燃了伟人的激情。1965年5月,毛泽东回到了阔别38年的井冈山,此时此刻,这里已经没有了炮火硝烟,没有了刀光剑影,只有眼前嫣红翠绿的如画江山,只有头上白云飘拂的澄澈蓝天,还有心底的深情眷恋和无限感慨。于是,诗人欣然命笔,以一首《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抒发豪情壮志:“久有凌云志,重上井冈山。千里来寻故地,旧貌变新颜。到处莺歌燕舞,更有潺潺流水,高路入云端。过了黄洋界,险处不须看。风雷动,旌旗奋,是人寰。三十八年过去,弹指一挥间。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谈笑凯歌还。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

……

惜别了,在晚霞满天的黄昏……我再次仰望逶迤的群峰,霞光下的井冈杜鹃宛若熊熊的烈焰映红了廖廓的天宇。啊!燎原火炬映天红。英雄的杜鹃花在延绵的山脉中燃烧,仿佛中国共产党人传承着革命的火种,义无反顾地履行着前赴后继的历史责任。她们正以火炬般的热烈,在中国革命新的万里征途中,又一次燃点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燎原之火!

相关分词: 李硕俦 李硕 硕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