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在线查询网 > 在线百科全书查询 > 李浩然

李浩然_在线百科全书查询


请输入要查询的词条内容:

李浩然




1.威海大学后勤集团党委书记


李浩然,山东大学威海分校、威海大学后勤集团党委书记。利津县陈庄镇四段村人,1949年6月生,大学学历,中共党员。1969年2月入伍,历任海军某部战士、班长、艇长、中队长、副大队长、参谋长、处长等职,上校军衔。1994年12月转业到威海工作,先后任威海市联运总公司副总经理、党支部副书记,山东大学威海分校、威海大学监察审计处处长、纪委副书记、后勤集团党委书记等职。

李浩然在部队期间,立三等功3次,提前晋级1次;在地方曾被评为威海市优秀思想政治工作者,山东大学优秀党务工作者。1971年4月出席中国共产党海军烟台基地代表大会;1987年出席中国共产党海军青岛基地第一次代表大会;1991年12月出席中国共产党海军第七次代表大会。

2.浙江大学理学部常务副主任


人物简介

李浩然 男,1964年1月生于湘潭,现任浙江大学理学部常务副主任。1984年毕业于浙江大学化工系,获化学工程学士,前后在湘潭大学工作过四年,1989年及1995年,先后获浙江大学物理化学专业理学硕士及博士学位,1995年进入浙江大学化学工程博士后流动站,出站后留校。1994年破格晋升为副教授,1999年晋升为教授。2000年为化学学科物理化学专业博士生指导教师,2002年同时成为化工学科化学工程专业精细化工方向博士生指导教师,2003年为化学生物学专业博士生导师。中国化学会理事,中国化学会计算化学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化学会化学热力学与热分析专业委员会委员,《化学学报》、《物理化学学报》编委,浙江省化学会副理事长,浙江省石油学会常务理事。

在医药化工的绿色化学研究方面,承担着多项包括国家科技攻关计划项目、浙江省科技计划重大、重点项目在内的多项科研合同,长期为化工医药企业服务,将前沿高新科技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与同事一起先后完成了维生素E、维生素A、b-胡萝卜素、维生素H、虾青素及其中间体异植物醇、b-紫罗兰酮、烯炔醇、甲氧基丙烯、对甲酚、去氢芳樟醇及芳樟醇等大型产业化项目,使我国维生素E、A居世界前列。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一等2项、二等3项。申报发明专利30多项,授权20多项,2007年11月荣获中国发明协会第三届“发明创业奖”。

主要科研工作经历

(1) 作为项目负责人主持的各类科研项目

1. 典型生物小分子在相对真实溶液中的相互作用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0573093)

2. 结合光谱分析研究生化模型分子体系的分子热力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29976035)

3. 我国维生素A产业的清洁生产技术研究(国家科技攻关计划引导项目,2003BA757C)

4. 维生素E绿色生产工艺的开发及产业化(浙江省重大科技攻关项目,2005C11025)

5. 烯醚产业化技术研究(浙江省科技计划重点项目)

6. 饲料添加剂生物素研究(浙江省科技计划重点项目)

(2) 参加的各类科研项目:

稀土新型催化剂和可控聚合反应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20434020

(3) 所获人才基金项目:

浙江省新世纪151人才工程第一层次培养人才基金 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技人才培养专项资金项目:维生素类产品的产业化及和相关基础研究

主要学术奖励

国家科技攻关计划引导项目“ 维生素 A 产业清洁生产技术开发”,2006 年获浙江省科技进步一等奖,排名第一,2006 年度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科学技术一等奖

维生素E中间体“去氢芳樟醇”,2005年获浙江省科技进步二等奖,排名第二

维生素A主环“ β - 紫罗兰酮”,2000年获浙江省科技进步二等奖,排名第一

浙江省科技计划重大项目维生素A侧链“烯炔醇”,2001年获浙江省科技进步二等奖,排名第二

浙江省科技计划重点项目“促蓄禽生长果聚寡糖产业化技术研究”,2000年获浙江省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排名第六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非对称系统的多元相平衡研究”,1998年浙江省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排名第二

3. 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


李浩然,男,1968年7月生,中科院过程工程研究所生化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课题组组长。1990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化工系,研究方向为生物矿化过程及矿物加工工程。研究微生物与矿物相互作用的机制,利用化工和生物化工的基本原理强化冶金过程,构建生态化矿物加工工业,致力发展清洁氢能源。1990-1992负责MnO2 三相氧化工艺,氧化工段技术负责人;1992年-1998年任国家生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北京)副主任,负责“Na,Ca,V等金属过氧化物的制备及其催化活化”“水-矿物-微生物系统铁-锰-钒循环机制”;1998年以来负责国家长远项目“深海多金属结核做生物固定化载体”、“大洋多金属矿生物冶金技术、三相氧化清洁生产新工艺”,自然科学基金“有机废水还原金属氧化物废料的微生物催化作用、堆式原位生物反应器的铁循环的生化过程”,863项目“极端嗜酸菌共培养及矿业废弃物利用”,973子课题“水-矿-微生物系统中极端微生物催化与转化”,中科院-印度科学院国际合作交流项目“洋底生物矿化过程及大洋复杂矿物综合利用”。目前承担河北和河南省重点产业化项目“低品位复杂矿生物法综合利用”以及微生物燃料电池和生物-化学发光检测、BOD在线检测等方面研究。近年在国内外发表论文40余篇,申请国家专利8项,授权2项。负责的“大洋多金属结核及氧化锰矿生物还原浸出”项目通过中科院鉴定。“氧化锰矿微生物还原浸出及综合利用” 获北京市科技进步二等奖。在建立一系列示范工程的基础上,形成了氢能源和矿物资源利用技术平台。合作编著《深海矿产资源开发利用》。

4. 民国时期“新闻报”总编辑


李浩然 (1887~1947)名李寿熙,字伯虞,笔名浩然,陕西咸阳人。出生于书香门第,祖上三代均为进士(父:李岳瑞,祖父:李寅,曾祖父:李善荣)。幼年时与张季鸾同学于关西大儒刘古愚,13岁中秀才,当时与张季鸾同被誉为“陕西才子”。1905年被公派到日本留学(李浩然自称为“游学”),归国后在上海协助于右任创办“民立报”,由此步入新闻界。1911年5月,李浩然受聘进入《新闻报》,最先担任日文编辑。1913年开始担任《新闻报》总编辑,直至1941年年底上海租界沦陷后毅然去职,主持《新闻报》笔政长达近30年,1945年抗战胜利后,回任《新闻报》秘书一职。1947年7月25日,李浩然在搭乘电车上班途中遭遇车祸去世。于右任书写挽联:“文享两代传当世,祸患弥天哭故人”,程沧波挽联:“特立独行,三十二年一报人,惨目伤心,十二小时成永诀”。于右任为其所书墓碑是:“新闻记者李公浩然之墓。”诚然,“新闻记者”确实是对李浩然一生的最好评注。

李浩然的为人继承了“忠厚传家”的祖传,认真做事,清白做人,办报的原则是“无党,无派”,客观地报道事实,伸张正义,从不与任何势力打交道。当时中国三大报,申报,大公报,新闻报,其中申报和大公报的主笔都是蒋介石的座上客,进出自由,唯独新闻报主笔李浩然是例外。 不光如此,身为主笔的李浩然,还经常在第一线采访。在李浩然和其他同仁的共同努力下,新闻报的日销量居全国之首,达二十多万份。李浩然除了主持《新闻报》编务外,还每天针对当日发生的时事撰写短评和时论,给我们留下了一批古朴清丽、可读性强和感染力大的评论文章。这些时论、短评,在当时有“北张(季鸾)南李(浩然)”之誉。徐铸成在他的回忆录“报海旧闻”中这样写道:“我曾不只一次听到张(张季鸾)极口称颂李先生,说,‘伯虞先生的道德,文章,是了不起的,是我平生的畏友’”,“新闻报的老人都说,李先生对同事极和蔼,从无疾言厉色,对外很少酬应,无不良嗜好,从不涉足酒楼,妓院,他不和任何恶势力打交道。解放后,上海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曾努力调查上海流氓资料,发现有不少新闻界中人和所谓‘黄门’(黄金荣)‘杜门’(杜月笙)有或深或浅的联系,而李先生没有一丝一毫的牵连,真不愧是一个出污泥而不染的‘谦谦君子’”。

李浩然在书法上有很深的造诣,尤其是小楷,可谓姿态自然,骨格清丽,下笔沉稳,点画含蕴,有赵孟頫之遗风。据李浩然长孙李令言回忆:“每周总有三到五人前来求字,且多为扇面”。近些年的拍卖会上,也常见李浩然的作品。

相关分词: 浩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