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在线查询网 > 在线百科全书查询 > 雷公山自然保护区

雷公山自然保护区_在线百科全书查询


请输入要查询的词条内容:

雷公山自然保护区


雷公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贵州省的东南部,在雷山、榕江、台江、剑河4县之间。雷公山自然保护区1982年经省人民政府批准建立,2001年6月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面积近5万公顷,最高峰海拔2178米,是清水江、都柳江的分水岭。



地理位置


保护区位于贵州省东南部苗岭山地的雷公山,苗岭山脉横贯黔西、黔中、黔南、及黔东南,连绵近千公里,跨雷山、台江、剑河、榕江四县。其地理位置在东经10809’-10822’,北纬2615’-2622’之间。面积47333公顷。 主峰海拔2178.8米,属长江和珠江流域分水岭,是清水江和都柳江水系主要支流的发源地。总面积71万亩。区内居住总人口约40万,90%是苗族。

自然环境


地质地貌

雷公山自然保护区在大地构造上属扬子准地台东部江南台隆主体部分的雪峰迭台拱,地层由下江群浅变质的海相碎屑岩组成。岩性主要为灰色板岩、粉砂质板岩、夹变余砂岩和变余凝灰岩;下部有千枚状钙质板岩和团块状大理岩;中上部有大量复理石韵律发育良好的凝灰岩。这类岩石的塑性极强,抗压强度及弹性模数较小,易于风化,难以产生裂隙,在地貌上形成缓坡、丘陵。在水理性质上,不仅是良好的隔水层,且其靠近地表的分化裂隙带十分浅薄,易于封闭,富水性极弱。然而经过区域变质作用之后,风化裂隙带发育良好,浅层地下水极为丰富,利于绿色植物生长发育。

雷公山复式背斜组成区域构造的主体,轴向呈北北东向,由若干次级背斜及向斜组成,自东向西有迪气背斜、雷公坪向斜及新寨背斜等。雷公山地形高耸,山势脉络清晰,地势西北高、东南低,主山脊自东北向西南呈“S”形状延伸,主峰海拔2178.8米,主脊带山峰一般大于1800米,两侧山岭海拔一般小于1500米。位于雷公山东侧的小丹江谷地海拔650米,是本区最低的地带。该区河流强烈切割,地形高差一般大于1000米。

水文气候

雷公山区水文地质结构独特,水文地质条件复杂,水资源的贮存富集条件特殊,大气降水、地表水及地下水循环交替环境比较和谐。雷公山变质岩区域岩石表层构造风化裂隙含水均匀而丰富,地下水埋藏浅,径流排泄缓慢,下部不透水带阻水作用强烈,且造成地下水排泄基准面高,水资源极为丰富。

雷公山地区属中亚热带季风山地湿润气候区。具有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雨量充沛的气候特点。最冷月(1月)平均温山顶-0.8℃,山麓4-6℃,最热月(7月)山顶17.6℃,山麓23-25.5℃,年平均温度山顶9.2℃,山麓14.7-16.3℃。日均温≥10℃的持续日数,山麓为200-239天,山顶仅为158天;≥10℃积温,山麓在4200-5000℃之间,山顶仅为2443℃。雷公山地区气候的垂直差异明显和坡向差异显著。年平均气温直减率为0.46℃/100米。冬季,东、北坡气温较西、南坡低;夏季,西、北坡气温较东、南坡高。

雷公山地区雨量较多,年降雨量大致在1300-1600毫米之间。并以春、夏季降水较多,而秋、冬季降水较少。夏半年(4月-8月)各月降水量均在150毫米以上,其中,降水集中的5、6、7三个月各月降水量均在200毫米以上。由于雷公山光、热、水资源丰富,气候类型多样,为多种多样的生物物种生长发育提供了良好的生态环境。

土壤植被

雷公山山地土壤垂直带明显,自山麓至山顶分布有山地黄壤、山地黄棕壤和山地灌丛草甸土。土层深厚、土质疏松、质地良好,土体湿润,土壤有机质含量达5%以上,土壤肥力水平高,适宜于各种林木的生长。

雷公山地带性植被,属我国中亚热带东部偏湿性常绿阔叶林,主要组成树种是以栲属、木莲属、木荷属为主。随着地势升高,气候、土壤、植被发生了变化,形成植被的垂直分布。海拔1350米以下是常绿阔叶林,以栲、石栎、木莲、木荷为优势;1350-2100米是山地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主要种类有水青冈、亮叶水青冈、多脉青冈;2100米以上是高山灌丛,杜鹃花属和箭竹占优势。

植物资源


雷公山原生森林成片,生长着近2000种动、植物。列为国家保护的植物有秃杉(台湾杉)等43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的古老孑遗植物秃杉(Taiwaniaflousiana)群落驰名海内外,是现今世界上少有的2种秃杉之一。还有:面积达1333多公顷的杜鹃花;1067公顷的玉兰花;随手可摘的杨梅、核桃、樱桃、猕猴桃、桃子和李子。这里生产的银球茶和云雾绿茶,因地势高无污染,品质尤佳,而被中国外交部列为国宾馈赠礼品。列为国家保护的动物有猕猴、穿山甲和林麝等11种。其中的“雷山髭蟾”(VibrissaphoraleishanensisLiuetHu),为新发现。 保护区种子植物有137科349属,92种(1亚种、38变种),其中袜子植物有6科13属20种、被子植物有121科336属572种。嵌类植物有41科89属249种,苦药植物有46科76属112种(包括变种)。种子植物中木本植物有69科166属283种,占种子植物种数的47.8%。

森林植物区系特点: 1.区系种类组成丰富、占贵州省种子植物的12.2%和棵子植物的41.6%;

2.起源古老,主要保护对象秃杉就是第三纪十遗植物,被于植物原始类群多心皮的木兰科雷公山有5属10种;

3.特有现象,雷公山有中国特有的单种属和少种属48种;

4.区系地理成分复杂,主要为用的地理成分的多样性,中国种子植物属15个分布区类型雷公山有13个,其中以热带一温带成分为主。地带性植被为常绎阔叶林:植被垂直分异明显,海拔1300一1400米以下为常绿阔叶林,组成复杂多样,主要为甜储林、甜楮一银木荷林;1404一2100米为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土要为贵介石袜中华娥林、多脉青冈林;2100米以上为杜鹃—箭竹灌丛。

十齿花

国家保护植物:一级有秃杉,二级有鹅掌揪、钟车木、十齿花、香果树、福建柏、马昆树、水青冈。三级有翠相、凹叶厚朴、厚朴、白辛树、长苞铁杉、稿花杉、闯伸、金钱械、红花木莲、半枫荷、银鹊树等。 其他优良用材树种如杉木、秃杉、光皮柞等,药用植物厚朴、黄连、竹节二七、天麻等。

秃杉林在中国仅分布于郸西南的利川,滇中北的贡山、兰坪和雷公山保护区等局部地区,多分散于其他林分中或呈零星小片状。秃杉是中国珍贵速生用材树种,是适于亚热带山地生长的一种天然针叶林、属国家级保护植物。保护区秃杉林有33片,分布于雷公山东南坡海拔8DO一1300米的沟谷两侧。最大的片有2公顷,胸径10厘米以上约有5000株,保护区是树种遗传资源的一个原地保存点。

动物资源


保护区陆栖脊椎动物有20目、50科、224种。其中兽类7目、1科34种;鸟类11目25科、112种;两栖类2目、8科22种;爬行类56种;鱼类有4目、10科、29种;昆虫有18目、80科600多种。保护区低海拔地区由于人类活动频繁,对森林植被破坏较严重,因此,野生动物除燕、雀、乌雅外很难见到其他种类。1400米以前有鸟、兽活动的踪迹。

鱼类中鲤科鱼类占鱼类总数的62%。国家级保护动物有华南虎、金钱豹、林麝、猕猴、短尾猴、大灵猫、小灵猫、穿山甲、白鹇、红腹锦鸡、大鲵等。

大鲵(Andriasdaridnus),又名娃娃鱼,属两栖纲,有尾目,隐鳃鲵科,是一种大型两栖动物。中国大鲵是目前地球上仅存三种隐鳃鲵科中体形最大的一种,一般个体0.5~2Kg,最大个体长达180CM,体重达50多Kg。由于地球环境的日益恶化,目前全球仅断裂分布在亚洲东部和美洲东部的部分地区。由于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和诸多人为因素的影响,野生资源已濒临枯竭。为维护自然生态平衡,保护发展这一珍稀物种,大鲵已被列为国家二类珍稀保护动物。

旅游资源


保护区主峰雷公坪海拔1850米,是一个山间盆地。它中部平坝开阔,春日百花盛开,盛夏季节,山上凉爽如秋,周围森林环抱,绿草如茵,水流潺潺,有山顶苔藓矮林、小水岩的瀑布、小丹江的森林溪流等景色,具有旅游价值。

苗岭主峰雷公山,保持着传统古老、源汁源味的魏晋歌舞,唐朝发饰,宁朝服饰,明清建筑……,保护着原始的生态植被和珍稀的动植物资源……,为神奇天然的自然和人文生态精品旅游区,呈一“山”(雷公山)“寨"(郎德上寨、西江千户苗寨)的布局,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中外游客,被视为世界十大森林旅游胜地之一。

这里曾留下胡锦涛、乔石、温家宝、彭佩云、司马义.艾买提、布赫、许嘉璐、王文元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足迹;美国、法国、德国、意大利、挪威、日本、台湾、澳大利亚等国贵宾及众多旅游团也纷纷踏上这块神奇迷人的土地。

保护区的七特


穿衣树:雷公山海拔1600米以上生长着玉兰、杜鹃等树,因常年低温、云雾缭绕,空气湿润,古树枝上长满了一些黑色的毛,就似树为自己披上了一件寒衣一样,;更为吸引人的是,每年暮春初夏,玉兰、杜鹃次第花开,花朵硕大,色彩艳丽骄人。

苗皇城:在雷公山苗族人相传中,雷公山东北侧海拔1850米的雷公坪曾建有皇城一座,住户上千,名叫“展细雨”王国。至今,在这群峰环抱,宽达400亩的高山坪地上,还常掘出瓦砾、陶具、铁器及屋基等;在方圆百十里的原始森林中或荒岭边、山谷旁,发现有古坟古墓几百座。清雍乾义军首领张报九,咸同义军首领张秀眉、杨大六也曾以此为根据地,反清抗暴。

八卦林:在雷公山黑水塘一带,因山峦起伏,林高谷深,人进入此境,犹如走进八卦阵,分不清东西南北,不知回路,罕有人迹,即使是当地的山民猎户也少有人进入。

飞瀑群:雷公山山形切割明显,山高水深,飞瀑成群。著名的有响水岩三叠瀑,乌茫千丈瀑,迪庆双瀑及高岩滚牛大瀑布。

猴啸谷:雷公山多猴,雷毛公路约32公里处有岩石猴子岩,常有群猴栖穴,猴啼山更幽,若遇成百上千只猴群从树林中疾走,声啸山林,如洪水涛声,震谷不绝,甚为壮观。

千角场:在雷公山黄羊主峰北侧下约十里有一深谷,谷中溪流琮琮,密林深处藏一百亩大湾谷,相传为张秀眉、杨大六18年抗清义举,在被清军围剿时的最后大元帅府第,曾藏兵上万,建有粮仓、兵库等。义军在与清军决一死战前,曾在此携家眷跳铜鼓,鼓有12面,戴500对银角,故有“千角场”之称,跳三天三夜后,将铜鼓土埋,印玺等一干珍品藏之洞中交将洞品炸塌,砍伐树梯,最后突围。百年后的今天,曾有村民挖得铜鼓一面,并发现藏谷洞穴,得炭化灰谷若干担。

睡莲池:现雷公山海拔1600米处的矿泉水厂(原乌东林场)处,有九座山峰如莲瓣,中有一小山似花蕊,溪水环流,如莲睡池中,松、柏从生,得天时地利,此处冬暖夏凉,又因松香、负氧离子等益于身心健康,犹如瑶池宝地。

保护区的三绝


秃杉

有“万木之王”、“天然活化石”之誉。它挺拔、高大是躲过第四纪冰川孑遗的珍惜物种,在国家8种一类珍惜保护植物中,秃杉榜上有名。

佛光

雷公山终年多雾,一年中有雾日300天,气候宜人,即使是最炎热的七月,月均温度也仅为15.8度,这是因地属北亚热带季风温润气候区,又加之雷公山山体高大,带来垂直方向上气候巨大差异的结果,一山分四季,十天不同天,是典型的概括。由于阳光的折射和多云雾的作用,雷公山常在夏、秋之季多佛光胜景,即海市蜃楼幻景。

天书

《雷山县志》载雷公山主峰北侧雷公坪点将坛处有一青石碑,碑高2米,宽1.5米,厚0.2米,其碑面阴刻碑文,文字千百年来无人可识,当地流传有诸葛孔明碑说和秀眉碑说,现残碑收藏在县文物所,存字共28个,成为神秘的雷公山“天书”。

保护对象


主要保护对象为秃杉林及其生境、水源涵养林。 雷公山绿色植被覆盖率高达90%以上。在已知的1390种植被中,被列为国家濒危、珍惜植物的有20种,即秃、红豆杉、马尾松等。这些珍惜物种,都是距今200--7000万年之间的新生代第三代物种。在雷公山保护区内尚有黑熊、猕猴、林麝、大鲵等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及500多种动物,与人类和谐共处。

保护价值


主要保护对象

雷公山自然保护区地史上未受到第四纪冰川侵袭,成为许多古老孑遗生物的避难所,蕴藏着丰富的生物资源,据现有记录,各类生物近2000种,是贵州省植被保存较好的地区之一,也是我国中亚热带森林植物资源比较丰富,珍稀动植物资源保存较多的一个重要地区。有林地面积36071公顷,活立木总蓄积243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83%。划分植被类型20多个,主要森林群落类型11个。其中,主要保护的类型有秃杉林,各类常绿阔叶林,中山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水青冈林,山顶苔藓矮林,山顶杜鹃、箭竹灌丛,山顶盆地苔藓沼泽。在生态、遗传、经济方面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

保护价值

雷公山自然保护区是中国中亚热带森林植被资源比较丰富的重要地区之一。这些森林有些虽然受到一些人为的干扰和破坏,但它的群落种类组成、数量特征、空间结构、群落动态以及它与环境的相互关系,在物质循环、能量流动中的功能等方面基本处于自然状态,为人们提供了一个中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的原始面貌,是个难得的科研教学基地。

雷公山自然保护区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优越的自然生态环境,蕴藏着极其丰富的生物资源,是我国中亚热带一个极为珍贵的物种基因库。并具有珍稀种、孑遗种与特有种三者兼备的优势。特别是孑遗植物—秃杉和秃杉林。

雷公山自然保护区地处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分水岭地带,是清水江和都柳江主要支流的发源地。由于该区自然地理条件复杂、地貌及地质构造条件特殊,特别是由于森林植被的大面积覆盖,不但对黔东南地区的水源涵养、水土保持、环境改善及生态平衡的维持起着支柱的作用,而且是清水江、都柳江两江流域水量的补充和调节的源泉,也是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水资源的重要维持者。

保护区内可以合理利用的自然资源,尤为突出的还有水和水资源,水质优良,无污染,水力资源丰富。气候的垂直分异,可用来配置各类经济植物的种植。此外,本区有中草药625种,有些可以扩大栽培。加之山势雄伟、瀑布多级、山花遍野、森林苍翠,苗族风情浓郁和存在历史遗迹,具有旅游价值。

管理状况


功能区划

雷公山自然保护区按其功能区划为三个分区:

核心区:核心区位于保护区的中部。首先它是我国乃至世界上不可多得的研究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稳定性、演替规律和植被恢复途径的良好场所,同时也是中亚热带唯一的天然秃杉林和保护、科学研究和繁殖培育基地;其次它是珍稀濒危生物物种基因库,有19种植物和26种动物属国家级保护对象,特别是秃杉属第三纪古热带植物区系孑遗种,爬行类动物资源丰富全国著称;第三它是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极为明显的分水岭,也是源于此地的清水江、都柳江的主要补给源。在地域上连片、无人为干扰,原生状态保存完好。其范围是:由雀鸟村至新寨、干茶西、熊迁坡、九眼塘、木樟坳顶、雀鸟坳顶、雷公山、野得坡、冷竹山、白当、桥水溪口、大毛坡、七里冲。面积17334.0公顷,占保护区总面积的36.6%。

缓冲区:缓冲区是核心区与实验区的过渡地带,对核心区起保护和缓冲作用,扩大和延伸被保护物种的生长和活动区域。其主要特征是:主要保护对象分布较多,自然生态系统较完整,以原生生态系统为主,也有少量次生生态系统存在。其范围是:由白虾至别正非、陡寨、石灰河、长水平、野躲牛、三湾、屋角、双溪、凉风洞、新寨。面积9504.7公顷,占保护区总面积的20.1%。

实验区:实验区是保护区内人为活动相对频繁的地区,自然生态系统不完整,次生生态系统已占较大比例。其主要功能是对核心区起到更大的缓冲作用和与周边地区的联系纽带作用。面积20461.3公顷,占保护区总面积的43.3%。

管理措施

雷公山自然保护区建立以来,在上级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在省、州林业主管部门的指导、关心下,我局确立了“保护、科研、富民”的指导思想,采取“堵一扇门、开一条路、搭一座桥”的管护措施,使雷公山自然保护区建设与发展取得了较大的成就。主要措施有:

1、抓宣传教育 提高社区群众觉悟

保护区森林资源的保护与管理是一项涉及面广、难度大的工作,需要全社会的关心与支持。针对保护区内群众文化落后,法制观念淡薄等实情,一方面大张旗鼓地宣传《森林法》、《自然保护区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帮助群众提高法制意识。另一方面采取多种形式宣传雷公山自然保护区工作的重要性、必要性以及当前面临的形势、存在的问题等,争得了各级政府、社会各界对保护区工作的了解、关心与支持。黔东南州人民政府对保护区的建设与管理极为重视,不但积极筹措资金,加强对保护区的基础设施建设,而且还颁布了《雷公山自然保护区管理条例》,这为推动保护区的建设与管理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2、抓资源管理 有效保护资源

(1)明确重点。结合我保护区的实情,在全面管护的基础上,我局突出加强对水源涵养林区、核心区和列入国家保护的珍稀濒危动植物的保护与管理,有效地促进了资源的保护和珍稀物种的发展。

(2)责任明确。我局采取“划片包干、签订合同、责任到人、按期验收、奖惩兑现”的方法,层层签订责任状,把山头地块的管护任务落实到人,根据合同指标验收兑现工资,大大地增强了管护、执法人员的工作责任感。

(3)依法治林。1986年以来,查处林业案件814起,其中:林区社会治安案件257起,裁决250起,占97.2%;林业行政案件共402起;林业刑事案件155起,破138起,占89%。通过对违法案件的查处,不仅打击犯罪分子,而且也教育了群众,有效地遏制偷砍盗伐、乱砍滥伐林木的不法行为。使区内林业案件的发案率明显降低。

(4)加强珍稀树种的培育及造林绿化工作。我局在区内累计造林3万余亩,其中:社会造林1.9万余亩,杉木用材林基地0.359万亩,经济林基地近1万亩;封山育林5万亩。建成秃杉人工林基地近1000亩,秃杉种子园200余亩。

(5)加强森林防火和病虫害防治。近年来,我局采取建立健全各级森林防火组织,加强森林防火宣传力度,强化火源管理及用火制度等措施,使区内火警明显减少,没有发生大的火灾。对植被的恢复和发展起到了积极促进作用。在病虫害防治工作上,增强检疫队伍,并层层签订目标责任状,发现病虫害及时治理,使区内近年来未发现病虫害对森林植被的危害。

生态旅游


雷公山优越的地理位置和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形成了雷公山山体庞大,高耸入云,原始植被垂直分布明显,山清水秀,四季清泉涓涓,瀑布相叠,深潭浅滩相映,动水静树奇石相立的山水画卷和变化万千、令人叹为观止的云雾蒸腾,冰雪皑皑,雾凇茫茫,晚霞多彩,佛光绚丽的动人画面。2001年批准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003年批准为雷公山国家森林公园。有生物种类2000多种。其中植物种类1390种,列为国家濒危、珍稀重点保护植物24种,特别是世界稀有珍贵树种秃杉,是目前国内仅存3个地方面积最大、数量最多的一处。野生动物列为国家重点保护的一、二类野生动物28种。在雷公山崇山峻岭山区中星罗棋布居住的苗族村寨,以其古色古香,原汗原味的民族服饰、民族歌舞、民族婚俗、民族建筑、民族节日、民族饮食以及他们的淳朴、文明、热情、好客,形成了雷公山旅游的一大靓点,令游人赞叹,流连忘返。总之,雷公山以丰富、集中、面大的原始森林为基础,以千姿百态的自然景观,神奇茂密的原始植被,清爽宜人的高山气候,珍希罕见的生物群种,绚丽多彩的真山真水为特色,以独具特色的苗乡梯田、苗寨吊脚楼和多姿多彩的民族风情为底蕴,景观齐全,特色鲜明,神秘奇特,具有极高的旅游观赏价值,是旅游观光、休闲避暑和科研考察的理想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