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在线查询网 > 在线百科全书查询 > 雷公菌

雷公菌_在线百科全书查询


请输入要查询的词条内容:

雷公菌




简介


雷公菌,又称雷公地木耳等,是人们作用的大宗野生(当地叫雷公菌的名字较多,但都称之为菌,而不叫学名葛仙米)

学名

葛仙米(Nostoe Commune)

科属:藻类蓝藻纲念珠藻念珠藻植物念珠藻Nostoc commune Vauch.,为念珠藻植物葛仙米的藻体。以全植物入药。夏秋雨后采收,洗净,去杂质,鲜用或晒干。可食。

关于记载葛仙米具有明目、益气、令人有子、解热清火、利肠胃、清除疲劳、治夜盲症等,史料记载有药用价值的有《本草纲目》、《全国中草药汇编》等文献,现代营养学分析,干品,每百克含蛋白质18.5克,并且氨基环齐全,脂肪0.1克,碳水化合物58.3克,可食纤维1.0克,矿物质13.7克,其营养成份比一般紫菜高,与竹荪很相近。

其他综述


【别名】地耳、地踏菇、鼻涕肉(《野菜博录》),天仙菜、天仙米(《纲目拾遗》),地软、地木耳(《陕西中草药》)。

【性味】淡,寒。

【功能主治】清热,收敛,益气,明目。用于夜盲症,脱肛;外用治烧烫伤。

【用法用量】1~2两;外用适量,研粉调敷患处。

【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

【原形态】藻体为多数球形的单细胞串连而成,外被透明的胶质物,集成片状,与木耳相似;湿润时开展,呈蓝绿色,干燥时卷缩,呈灰褐色。

【生境分布】雨后林间湿地上发生极多。分布我国西南及西北各地。

【性味】

甘淡,寒。

①《纲目拾遗》:"性寒,味甘爽。"

②《陕西中草药》:"味淡,性寒。"

【功能主治】

清热明目。治目赤红肿,夜盲症,烫伤。

①《药性考》:"清神解热,痰火能疗。"

②《纲目拾遗》:"解热,清膈,利肠胃。"

③《陕西中草药》:"清热收敛,益气明目。治汤火伤,夜盲症。"

④江西《草药手册》:"治目赤红肿。"

【用法用量】内服:煮食,1~2两。外用:研粉调敷。

【附方】

①治夜盲症:地软二两,当菜常食。(《陕西中草药》)

②治汤火伤:地软五钱。焙干研粉,菜油调敷患处,或加白糖三钱,香油调敷患处。(《陕西中草药》)

【摘录】《中药大辞典》

补遗


历史

雷公菌,古名天仙菜、天仙米,俗称田木耳或水木耳,藻类蓝藻纲、念珠。据唐人房玄龄等撰《晋书》和明代李时珍著《本草纲目》中记载,晋朝学者葛洪(公元284-364年),号“葛仙公”,他不图升迁,不慕名利,隐居“南土”时,因缺粮曾采念珠藻为食,从此,民间称之为“葛仙米”。据《鹤峰州志》乾隆六年记载:“葛仙米出产距州城(鹤峰古时曾称鹤峰州)百余里,大岩关外(即走马坪)水田内遍地皆生,色绿颗圆,颇称佳品”。

特点

色绿粒圆,玲珑剔透,闪闪发光。含有蛋白质、藻类淀粉和各种糖分,维生素C含量接近鲜枣,比山楂高五倍多,比柑桔高15倍,维生素B1、B2高于一般菌藻类,含矿物质15种:即磷、硫、钙、钾、铁、锶、钇、铅、硅、镁、钡、锗、锌、铜、锰,碳水化合物高于许多蔬菜,提供热量适中,为极好的天然保健食品。

功效

其性寒、味淡,可以清热收敛,益气明目,主治夜盲症、脱肛、烧伤、烫伤等。

食用方法

取本品5—10克放进温水中侵泡,待全部复原后再清洗1—2次,将其放入沸水中煮熟,添加香料或少量淀粉即可食用,以汤食最佳,甜咸均可还可入火锅食用。

新增补遗


葛仙米(Nostoc sphaeroids Kutz.)是蓝藻门(Cyanophyta)、念珠藻科属的植物,与地木耳(N.commune Vauch.)、发菜(N.flagelliforme)为同属植物,出现时间要早于螺旋藻.葛仙米是一种多细胞的丝状微藻,细胞结构简单,个体由许多圆球形细胞组成不分枝的单列丝状体,一般丝状体呈念珠状,群体呈球体,肉眼可见.葛仙米丝状体的外面有一个共同的胶质衣鞘,易形成层状结构,比较坚固,由于葛仙米的含水量较高,因此,胶质衣鞘不易发现.葛仙米的细胞壁有内外两层,内层主要由纤维素组成,外层为胶质衣鞘,主要成分是果胶质,有钙化现象,即是在胶质衣鞘的层状结构中有石灰质的沉淀.

相关分词: 雷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