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在线查询网 > 在线百科全书查询 > 乐羊为魏将而攻中山

乐羊为魏将而攻中山_在线百科全书查询


请输入要查询的词条内容:

乐羊为魏将而攻中山




基本信息


【作品名称】《乐羊为魏将而攻中山》

【作品出处】战国策

【作品年代】战国时代

【文学体裁】记叙文?

作品提要


乐羊食子,这无疑是古代发生的人间的悲剧。但是同是此事,却引来截然不同的看法。目的与手段的辩证关系,是谋略学的永恒主题。这个主题在此篇中得以表现。

作品原文


乐羊为魏将以攻中山。其子在中山,中山县其子示乐羊,乐羊不为衰志,攻之愈急。中山因烹其子而遗之羹,乐羊食之尽一杯。中山见其诚也,不忍与其战,果下之。遂为文侯开地。文侯赏其功而疑其心。

孟孙猎得谟。使秦西巴持归,其母随而鸣,秦西巴不忍,纵而与之。孟孙怒而逐秦西巴。居一年,召以为太子傅。左右曰:“夫秦西巴有罪于君,今以为太子傅,何也?”孟孙曰:“夫以一麑而不忍,又将能忍吾子乎?”

故曰:巧诈不如拙诚。乐羊以有功而见疑,秦西巴以有罪而益信由仁与不仁也。

作品译文


乐羊是魏国大将攻打中山国。乐羊的儿子在中山国,中山国悬挂乐羊儿子给乐羊看,乐羊并没有因此而减弱进攻的意志,攻打更为猛烈。中山国于是将乐羊儿子烹了之后送羹给乐羊,乐羊喝干了一杯。中山国看到了乐羊的决心,不忍心和他对战,(乐羊)终于拿下了中山国。于是成为文侯发迹的地方。文侯欣赏他的战功,但怀疑他的内心。孟孙打猎捕获一只小鹿。让秦西巴拿着回家,小鹿的母亲一边跟着一边鸣叫,秦西巴不忍心(伤害它),(于是)放了小鹿给母鹿。孟孙(因此)发怒放逐了秦西巴。一年过后,召回秦西巴做太子的老师。旁边的人说:“秦西巴对君王是有罪的,现在又任命他为太子傅,为什么?”孟孙回答:“他能因为一只小鹿而不忍心,又怎么能忍心(伤害)我的儿子啊?”所以说:巧妙的奸诈不如拙朴的诚实。乐羊因为有功而被疑心,秦西巴因为有罪而更加得到信任,原因就在于仁与不仁的差别啊。

作品评析


为了崇高的目的就可以置骨肉亲情于不顾吗?乐羊的手段大大地违背了目的,丧失了人道,竟让人怀疑起他的人性来。“文革”期间为了“革命”很多人连亲人都陷害、残害,人伦道德丝毫不顾,要这样的“革命”干什么呢?故我们一定要警惕那些打着革命、国家、人道等漂亮旗号而实际上心地残忍、灭绝人性的衣冠禽兽。他们为一些骗人的目的什么手段都可以采取,就是他们的目的实现了,他们在人格上的失败也是注定的。

人们一般认为,政治家是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的。实际上,手段还是要进行选择的。首先,手段取决于目的,这个目的一定是要正确的,有关国家大义的;其次,要看这个手段能否达成目的,如果手段本身的使用违背了目的,使用手段造成的负效大于目的应产生的效益,那么这个手段是不应该采取的。

符合上述二点要求的高明手段很多,如美国向日本投放原子弹,造成数十万人丧生,但却迫使日本投降。如果采取进攻日本本土迫使其投降的手段,估计死亡人数倍于广岛、长崎居民。在这里,作为手段的投放原子弹虽然造成不少负效,但却避免了其他手段造成的更大负效,赢得了政治目的的实现。

在上述例子中:

1 美军是为了国家大义。

2 他们的手段都达到了目的,手段负效明显小于目的之正效。

在错误的决策中,手段产生的负效往往大于目的之效益。如有人认为吴三桂引清兵入关,是为了赶走李自成,复兴明朝。清兵入关后虽达成了吴的一部分目的,但其的负效——中国沦落在满清手中却使吴三桂落下千古骂名。吴的决策失误在于手段背离了目的。

乐羊之引人怀疑,在于他使用的手段过于残酷,大大超过甚至背离了对国家表达忠心这个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