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在线查询网 > 在线百科全书查询 > 老舍旧居

老舍旧居_在线百科全书查询


请输入要查询的词条内容:

老舍旧居




简介


老舍旧居暨中华全国文艺届抗敌协会北碚办公处,是我国著名文学家、艺术家老舍先生抗日战争期间在碚定居的寓所,是国内保持最完好的老舍住地之一。

该房屋建于1940年6月,原为著名学者林语堂先生住所,1940年8月林先生离碚将此房捐赠给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作为办公处,1940年春老舍先生来碚组织文协工作,1943年定居于此至1946年赴美讲学。在短短三年多的时间里,老舍先生创作了大量抗战文学作品:有长篇小说《火葬》、《四世同堂》一、二部;《八方风雨》、《民主世界》;短篇小说《一筒炮台烟》、《贫血集》等;话剧《桃李春风》、《王老虎》、《张自忠》等,以及散文、杂文、诗歌、曲艺等共计百多万字的作品。因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重庆总会被日机轰炸,总会的活动大部分在北碚举行,使之成为抗战后期重庆乃至全国文化活动中心,常来此的主要有梁实秋、以群、郭沫若、田汉、艾青、光未然、姚逢子、肖红、赵清阁等文化名人。

在抗战中,老舍先生在生活极端困难和复杂的情况下,为抗战、为团结、为人民大众的利益,作出了贡献;他为人的凛然正气、坦诚精神和独特的人格魅力,以及不朽的作品也将彪炳史册。

1992年3月19日,重庆市人民政府审定北碚老舍旧居为第二批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建筑特点


“丹柿小院”是1950年老舍旅美回国后购置的,这是一座北京旧式小院,小小的黑门坐西朝东,进门为一小院,只有两间南房。向西是一座三合院,这是故居的主要部分:东西各有三间厢房,现辟为展室,从第一篇小说《小铃儿》到最后一部未完成的自传体小说《正红旗下》老舍先生各个时期不同版本的作品荟萃其间,再现了先生一生的创作成就。北房三间,左右各一间耳房,现为原状陈列,展示了先生当年的生活原貌。明间和西次间为客厅,在这不大的客厅里,曾聚会过很多文化名人,周总理也曾三次到此做客,就坐在靠西边的沙发上,与先生亲切交谈。东次间为卧室。西耳房即为老舍的书房兼工作室,书房小而朴素,硬木镶大理石书桌上至今还摆放着老舍喜爱的几件文玩:一枚齐白石为他刻的印章,一只冯玉祥将军赠他的玉石印泥盒,一方清代“笠翁李渔书画砚”。就是在这间小屋里,从1950年到1966年的16年中,老舍写下了《龙须沟》、《茶馆》和大量曲艺、杂文、论文、诗歌、散文。

老舍喜爱养花,写作累时,便到院中赏花,院中的柿树也是他亲手栽下的,绿叶丛中缀满红柿,别有一番诗情画意,小院因此得名。

作家简介


老舍(1899-1966),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北京人。现代著名作家,曾任小学校长、中学教员、大学教授。抗战期间,主持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工作,为团结广大文艺工作者参加抗日宣传作出了积极的贡献。解放后,任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北京市文联主席等职务。1951年12月被北京市人民政府授予“人民艺术家”的称号。老舍一生创作了许多脍炙人口的文学作品,如《四世同堂》、《骆驼祥子》、《茶馆》、《龙须沟》等。

景区服务


固定陈列:老舍生活原状陈列、《走进老舍的世界》展览。

服务设施:路边有收费停车位、馆内无餐厅。

门票价格:全免费,参观须提前预约。

预约需求:参观请提前一天以上预约。

人数限制:50人。

休息日:周一闭馆。

必赏景观


老舍纪念馆是典型的北京四合院建筑格局,占地面积400平方米。内容丰富多彩的《老舍的生活与创作》展览,形成老舍纪念馆自有的显著特色。老舍纪念馆的大门坐西朝东,一进大门有一座灰色砖影壁和两间南房;进二门,迎面是一座北京现在已少见的五彩小木影壁。转过影壁,便到了纪念馆的主要部分。院中正房三间,明间和西次间为客厅,东次间是老舍夫人胡絜青的卧室兼画室。西耳房是老舍先生的卧室兼书房,现已按原貌对观众开放。院中的西房和东房现为第一、二展厅,主要通过大量珍贵的手稿、图书、照片及生前遗物,展示老舍一生的生活与创作历程。老舍纪念馆以保护故居和藏品为基本工作任务,紧紧围绕老舍先生“生在北京,长在北京,死在北京,写了一辈子北京。”这个主题,推出适合中小学生的临时展览,以丰富展览内容。

相关分词: 老舍 旧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