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在线查询网 > 在线百科全书查询 > 劳动异化

劳动异化_在线百科全书查询


请输入要查询的词条内容:

劳动异化


马克思的异化观。马克思批判了前人非科学形态的异化理论,并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最典型的异化本质。在马克思之前,人们所揭示的种种异化,基本上还停留在异化的外部现象。马克思则揭示出决定异化外部现象的本质异化,即异化劳动或劳动异化。



马克思的观点


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的形成有一个发展过程。在1842~1843年间所写的《论犹太人问题》、《黑格尔法哲学批判》等著作中,马克思尚停留在研究精神生活和政治生活中异化问题的阶段。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明确提出了异化劳动的观点,并以此作为自己异化观的出发点。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运用异化劳动观点,进一步揭示了作为资本主义社会和前此社会的主要异化形式“私有制异化”,即作为国家形式的政治统治的异化以及劳动作为人的自身否定的社会活动的异化。从19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在《经济学手稿(1857一1858)》和《资本论》等著作中,马克思以分析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为基础来阐明异化的本质。他在这些著作中扬弃了从社会契约论到黑格尔的异化理论,认为转让不过是从法律上表示简单的商品关系;外化则表示以货币形式对社会关系加以物化;异化才真正揭示了人们在资本主义制度下最一般的深刻的社会关系,其实质在于表明人所创造的整个世界都变成了异己的、与人对立的东西。马克思对异化劳动的内容作了深刻的概述。

马克思在批判吸取黑格尔的合理思想时,明确指出异化的产生和演变具有历史的必然性,并且有其进步的历史意义。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异化“是过去历史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但是,马克思认为异化决不是永恒存在的现象,而是受一定生产关系制约的历史现象。因此,受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制约的异化,必将随着这种生产关系的彻底消灭而消灭。

西方学者的观点


西方学者对于异化问题的研究。从马克思提出异化劳动理论到20世纪80年代,在西方学者中间,异化问题已从经济、政治领域扩展到道德、心理、病理科学、技术、文艺等等整个文化思想领域,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学说,但它们归根结底都受其哲学观点的制约。例如,尼采从唯意志论出发,把人的异化归结为放弃生存的意志。存在主义者从唯我主义出发,把异化及其克服归结为人的自我选择。新弗洛伊德主义者E弗罗姆,从感觉论的主观唯主义出发,把异化说成是人的一种体验方式。这些异化学说,都不是历史地从人们的社会关系考察异化产生的根源,而是侧重于从生理、心理、道德、技术等思想文化方面找原因。所以,它们不仅弄不清异化的真正本质及其根源,重复了把异化与对象化、物化等同的错误,而且具有掩盖资本主义制度为异化真正根源的倾向。

黑格尔的“异化”


黑格尔的异化蕴含着辩证法的因素,黑格尔从唯心主义出发,把绝对理念看作是先于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存在而存在的,是异化的主体;由于主体在自身内部矛盾的动力下是一个自我发展的过程,绝对理念首先异化为自然界,接着又在发展中扬弃对自然界的异化,回到绝对理念本身,这是一种精神的异化;但黑格尔的历史哲学中认为社会历史的发展是有规律的,他不满意用人的意识去解释历史的观点,唯心地设想了历史发展的动力是人的劳动,但马克思对黑格尔的评价时说“黑格尔把人的自我生产看作一个过程,把对象化看作非对象化,看作外化和这种外化的扬弃;因而他抓住了劳动的本质,把对象性的人,现实的因而是真正的人理解为他自己的劳动结果”。由于其阶级的局限性,只看到劳动的积极一面,看不到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劳动带给劳动者的苦难的消极一面,他把人通过劳动改造自然的这个自我生产过程抽象化为精神的自我生产过程,是抽象劳动。

在马克思《博士论文》中,他就受到黑格尔唯心主义的异化观影响,马克思认为,在伊壁鸠鲁那里“由于有了质,原子就获得同它的概念相矛盾的存在”。“现象世界”是“完成了的并且同自己的概念相异化了的原子”的产物。“只有在伊壁鸠鲁那里现象才被理解为现象,即理解为本质的异化,这种异化本身在它的现实性里作为异化表现再来的”。

在《莱茵报》时期,马克思开始接触到大量的现实社会问题,需要对实际的法和经济问题发表意见,但马克思自己已有的知识,特别是对黑格尔信奉的哲学思想不能够解释“国家和法实际上是阶级利益的体现,是物质生产,市民社会的产物”。按照黑格尔关于国家和法是“理性”与“自由”体现的观点,国家与法应该是普遍利益的代表,但当时普鲁士政府的“书报检查令”制度却扼杀了人民的出版自由,在“林木盗窃法”中,林木占有者“占了法的上风”,国家和法却成了为封建地主阶级的利益服务的工具,这在黑格尔观点来看也是一种异化,但这种异化不是国家与法的理性异化为私人利益而最终实现自身,不是精神自由异化为出版法令而最终实现自身;而是异化的现实否定了国家的理性本质与法的自由本性,是超出了黑格尔的异化理论框架。在这个时期马克思又接触到费尔巴哈的哲学,开始受到费尔巴哈人本唯物主义的影响。

费尔巴哈的“异化”


费尔巴哈从人本唯物主义出发,批判了黑格尔的唯心主义异化观,把异化概念运用于人的本质考察,认为异化的主体是感性存在的人,理性、意志、感情是人的本质,认为宗教中的上帝和黑格尔的绝对精神都是人的本质异化的产物,是思维的异化,他的贡献在于他致力于把哲学从虚幻的精神境界中拉到了活生生的现实的人间。正如马克思所说“费尔巴哈是从宗教的自我异化,从世界于重化为宗教世界和世俗基础这一事实出发的,他的工作是把宗教世界归结于它的世俗基础。但是,世俗基础使自己从自身中分离出去,并在云霄中固定为一个独立王国,这只能用这个世俗基础自我分裂和自我矛盾来说明”。

接着马克思就开始对黑格尔法哲学进行批判,他认为宗教异化的根源在于世俗基础的分裂即政治国家与市民社会的对立,形成了自己的“政治异化”理论,“政治异化”是指世俗生活分裂为政治生活与市民生活,人异化分裂为“公民”与“私人”,“法人”与“市民”,政治国家是市民社会的异化。“国家、社会产生了宗教即颠倒的世界观,因为他们本身就是颠倒的世界”。马克思最后得出了“不是国家决定市民社会而是市民社会决定国家”的结论,开始向唯物主义转变。由上述结论可以推出“政治异化”也是由“市民社会异化”所决定的,马克思开始对“市民社会”进行解剖,不断追溯“政治异化”的根源,因此转向对经济领域的理论研究,在《论犹太人问题》中指出“钱是从人异化出来的人的劳动和存在的本质;这个外在本质却统治了人,人却向它膜拜”。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经济事实出发指出了国民经济学的矛盾即“经济异化”。国民经济学是当时德国人对英国人和法国人称作政治经济学的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采用的概念。德国人认为政治经济学是一门系统地研究国家应该采取哪些措施和手段来管理、影响、限制和安排工业、商业和手工业,从而使人民获得最大福利的科学。但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国民出现了私有财产,而财产是人类劳动的产物,现在却成了私有的,只是在少数人手中被占有,而作为劳动者对自己财产的占有少得可怜甚至没有,所以马克思开始对人类的劳动本身着手分析“经济异化”,认为私有财产出现的根源在于人类劳动的异化。

马克思的“劳动异化”四个规定:


一、劳动产品与劳动者相异化:资本家为追求最大限度的剩余价值,不断剥削工人的劳动产品,工人生产的越多,他自己得到的却越少,创造出的财富越多,他自己就越贫穷,“劳动产品是劳动的对象化,是固定在某个对象中的,物化的劳动”,也是“劳动的现实化”;但现在劳动的对象化却表现为对象的丧失和工人的非现实化;工人对自己产品的关系成了一个异己的关系。

二、劳动行为与劳动者相异化:劳动产品的异化是因为劳动行为本身异化的结果,“工人在劳动过程中感到不是幸福,而是不幸,不能自由地发挥自己的体力与智力,而使自己肉体受到折磨,精神遭受摧残”,“劳动不是自愿的劳动,而是被迫的强制劳动”,因此劳动不属于自己的,而是属于别人的。

三、人的类本质与人相异化:“人是类存在物,不仅因为人在实践上和理论上都把类-他自身的类与其他物的类当作为自己的对象,而且把自身当作现有的、有生命的类对待”,“人的生产活动就是类生活”,“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恰恰是人的类特性”,但劳动的异化使劳动生产活动仅仅表现为个人的生活手段,仅仅维持自己生存的手段。

四、人与人相异化:上述三点论到人对自己劳动产品的异化,对自身劳动的异化,对自己的类本质的异化,“而人对自身的关系只有通过人对他人的关系,才成为对他来说是对象性的现实的关系”,所以导致人与他人的相异化。

异化理论从“政治异化”到“经济异化”,最后到“劳动异化”,完成了使马克思的理论研究发生了一个重大转变:从针对“副本”的批判进到针对“原本”的批判,即从对宗教、国家和法的批判进入到对“市民社会”(社会物质生活关系)的批判,对唯物史观的形成有重要意义;不仅指出了“私有财产是劳动异化的直接产物”,而且还提出了“共产主义是私有财产即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扬弃,因而是通过人并且为了人而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因此它是人向自身、向社会的人的复归,这种复归是完成的、自觉的而且保存了以往的社会财富”[

相关分词: 劳动 异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