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在线查询网 > 在线百科全书查询 > 琅琊丁氏

琅琊丁氏_在线百科全书查询


请输入要查询的词条内容:

琅琊丁氏




简介


琅琊丁氏,又称天台丁氏,是日照丁氏和诸城丁氏的合称。

天台丁氏源自海州。初先祖嫡堂兄弟数人于明洪武年间迁至琅琊,其中丁顺落户日照天台山下涛雒丁家庄,其后人称为日照丁氏,国民党元老丁惟汾和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丁肇中是其后人。丁推落户胶县琅琊台,后来又迁至藏马山西,白马河岸丁家大村。因丁顺居住之涛雒有山曰天台,故丁推将村后之小山命为小天台,该支系文人墨客辈出,代表性人物为丁耀亢等。明朝以降,丁顺后人世居涛雒天台山下,丁推后人世居琅琊小天台山下,故琅琊丁氏(包括诸城丁氏和日照丁氏)有“海岱门第,天台世家”之称。

日照、诸城丁氏同祖同宗,又皆一方望族,往来密切,故明末清初,清兵破诸城后,诸城丁氏纷纷至日照躲避战乱。此丁耀亢之《航海出劫始末》叙述甚详:明崇祯己卯,东兵(清兵)破济南……时见北方大家,举族南避……遥望百里,火光不绝……抵日照,以家寄涛雒宗兄给谏丁右海之村,奔而北,白骨成堆,城堞夷毁,路上无人。

居住地


日照丁氏始祖顺以避乱从海州迁来日照,定居于城南刘家寨迤东二里许,傅疃河北,丁家楼的东北隅,后人呼其处为丁家庄。自约1580年二世丁尧从丁家楼迁至涛雒。在其五世时,住涛雒百年之久的丁氏家庭已繁衍兴盛,子孙益多,便开始向外徙居。从六世开始,徙居迁移日益增多,特别是1700年至1900年两百年间,也就是日照丁氏的七世至十一世,在县境内及周边是徙居比较频繁的几代。近代以来,全国人口大动荡大交流,日照丁氏也不例外,“闯关东”、“闯高丽”陆续迁居东北和朝鲜的很多,抗战中日照丁氏许多青年人投奔到大后方或投奔到陕北等根据地去,解放战争中则有不少日照丁氏南下干部奔赴江苏、上海、浙江、福建等地开展工作,还有不少的日照丁氏去了台湾及美国、日本、西欧等地。目前全国各省区、各大城市和世界各地都有不少的日照丁氏族人。

丁推落脚的丁家大村座落于今山东省胶南市藏马山下,白马河畔,天台山东麓,一片肥沃的平原。她处在山东半岛东南部,正是北温带南北方气候的交汇处,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雨量充沛,气候宜人,物产丰富,可谓:物华天宝人杰地灵!藏马山白马河一带历史上一直属於琅琊郡。郡治琅琊城,就在藏马山正南偏东余脉处。大村丁氏人丁繁盛,"瓜瓞蕃衍,墟落冢墓,相望无别姓,盘亘六十余里",支派遍及胶南、诸城、日照等地。散处永城、鹿邑、江浦、东平、黄县、寿光、潍县、日照、莱阳、沾化、阳信、丰城、莆田、板浦、灌云等地的也很多。

琅琊,曾是春秋战国时齐主要城邑和港口,五霸强国之一越国的首都。秦统一中国後,在此置琅琊郡,辖琅琊,不其,即墨,黔陬,临沂等51县,因而其祖先将家谱命名为《琅琊丁氏家乘》。

族史载


神州丁氏,源自五支。据考证,丁姓的始见,大致是在3100年以前的周武王伐纣之时,《姓氏考略》记:

太公金匮,武王伐纣,丁侯不朝,丁姓始此。

在此,即明确指出当时已有以丁为姓的诸侯。不过古籍中对这位丁侯的来龙去脉,大多语焉不详,所以到目前为止,大家只能知道丁氏具有悠久历史,却一直无从探知最原始的丁氏家世源流。

丁氏是一个阵容庞大的家族,过去两三千年来,参加这个大家族的组成份子,至少在五支以上。

第二支丁氏有详实源流可考,据《姓纂》和《万姓统谱》、《通志氏族略》记是姜太公后裔,源于今山东境内。史载:姜太公长子封为丁公,遂以封号为姓氏,其家族渊源还可远溯到上古炎帝神农氏,是最为道地、最光彩的黄炎子孙。这一支丁氏实际上也是后世丁氏之族的中坚。汉后,虽陆续有三批人马投入这个大家族阵容,但千百年来的丁姓人,绝大多数来自这一支。

三国鼎立,位于江南的东吴始出现第三支丁氏,那便是孙权之孙被改姓为丁。这段渊源明载于《江表传》:

孙权因孙匡烧损茅芒以乏军用,别其族,为丁氏。

换言之,后世丁姓中有一部份是周文王的姬姓后裔,因孙氏正是传自周文王第八子康叔。

此后,丁氏阵容越来越庞大,又先后加入两支新军:一支改自于氏,一支则由来华定居的西域人所改。

关于这两支丁氏,都有具体证据为凭,《枫窗小牍》记:

宋有无赖子于庆欲依丁谓,一老儒教其改姓丁,后果得意。

另见《杨士奇东里文集》:

丁鹤年,其先西域人,西域人多名丁,既入中原,因以为姓。

由此看来,现在遍布于世界的丁氏之族,至少是有五个系统。第一支是丁侯之后,第二支是丁公之后,第三支出自孙匡,第四支是于庆之后,第五支则为西域人的改姓。

《中华姓府》载:

礼,同姓不婚,莫不知之,而同姓可婚,异姓或不可婚,则知者少矣。以丁姓而言,于及西域人所改者,同可婚也;以孙姓而言,孙改之丁,孙丁虽异,则不可婚。是结婚者,宜究祖姓之源,免铸错误。

日照丁氏,属海曲望族,位居丁、牟、秦、安、李日照五大姓之首,源自丁氏第二支,即丁公之后。据《日照丁氏家乘》记载:

丁世系自公之后,在齐为公族,繁衍与姜氏等;其后分析离迁南北,祖远不可稽。

然海曲丁氏有史可据的,是世居湖北武昌的远祖丁兴。元末天下纷乱时,丁兴以铁枪奔明太祖朱元璋,明太祖呼为“黑丁”,以军功除淮安海州卫百户,子孙世袭而定居其地。

明初,沿海边境不时为倭寇所扰,日照丁氏始祖顺丁氏自明洪武十三年(1380年)以避乱从海州迁日照,定居城南刘家寨迤东二里许,傅疃河北,丁家楼的东北隅,后人呼其处为丁家庄。

据《海州淮安卫世袭百户丁氏谱略》云,丁氏世居湖广武昌府武昌县,元末,天下大乱,始祖讳兴者以铁枪归明太祖,乙巳(1365年)十一月随康茂才都督巫子门杀退张士诚水军,丙午(1366年)四月,接应乌罗港,应征淮、泗、濠州等处,十月,复调徐达丞相麾下,随破旧馆,十一月,克湖州,并吴江,攻打苏州。次年丁未(1367年)九月,从取常州、无锡。十月,调太仓守御。洪武元年(1368年),从中右所校尉许旺,同年秋,随靖海侯吴植出海运粮,扑倭。因屡从征有功,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辛未九月,钦除淮安卫海州守御所,由长子贯世袭百户。兴之次子推,元末,自海州而徙琅琊古郡,遂为吾琅琊丁氏始迁祖。琅琊者,今之山东省胶南市琅琊台也。元明之际,兵马相仍,户口几尽。明洪武中,徙民实之。始迁祖推迁来后,于齐长城峰台以南,马耳山之东,海上分水岭以北,古郡琅琊台以西建村立业,号曰:“丁家大村”,即今山东省胶南市大村镇是也。始迁祖推初以织箕自给,顾精神力绝人,耕稼蓄牧,皆以心计纬之。季年,称饶裕矣。好济人之急,岁寝,罄资以赈,亦有天幸,未尝乏绝。治家有则,冠婚丧祭皆之承吾宗,至今守之。相传他精堪舆术,预卜五世墓地。自元末至今,六百余年间,下自地方,上至中央,不乏梁栋之材。族人其性多豪侠,尚气节,挥霍有智,善谈说。

相关分词: 琅琊 丁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