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在线查询网 > 在线百科全书查询 > 懒爪龙

懒爪龙_在线百科全书查询


请输入要查询的词条内容:

懒爪龙




简介


懒爪龙(属名:Nothronychus)又名伪君龙,是种镰刀龙类恐龙;镰刀龙类是群奇特的兽脚亚目恐龙,拥有缺乏牙齿的喙状嘴、类似鸟类的骨盆结构(也类似鸟臀目)、脚掌有4个往前的脚趾。

懒爪龙的模式种是麦金利山懒爪龙N. mckinleyi),由詹姆斯柯克兰(James Kirkland)与Douglas G. Wolfe在2001年所叙述、命名,化石是在新墨西哥接近亚利桑那州边界的祖尼盆地所发现,该地属于Moreno Hill组,地质年代为白垩纪晚期的土仑阶中期。第二个种是葛氏懒爪龙N. graffami) ,是在2009年被叙述、命名,化石发现于犹他州的Tropic Shale组,年代为土仑阶早期,比麦金利山懒爪龙早了100万到50万年。

懒爪龙的属名在希腊文意为“类似树懒的指爪”,因为这种动物让柯克兰联想起大型的地表树懒。

名称


中文名称( chinese )→ 懒爪龙

其它中文名称( chinese[other] )→ 伪君龙

拉丁文学名( name )→ nothronychus

发音( pronounced )→ noh-thron-i-kus

种类


( meaning )→ 偷懒的爪子 | 麦金利山[美国阿拉斯加州中南部] 即德纳里峰

目( order )→ saurischia 蜥臀目

亚目( suborder)→ theropoda 兽脚亚目

类( infraorder)→ neotheropoda 新兽脚类

tetanurae 坚尾龙类

avetheropoda 鸟兽脚类

coelurosauria 虚骨龙类

maniraptorifromes 手盗龙形类

maniraptora 手盗龙类

therizinosauria 镰刀龙类

超科(super family)→ therizinosauroidea 镰刀龙超科

科( family)→ therizinosauridae 镰刀龙科

属( genus )→ nothronychus 懒爪龙

模式种( type species )→ n. mckinleyi 麦金利山懒爪龙

其它种( other species )→ ...

错误归属种( misassigned species )→ ...

时代、分布、习性


时代( period )→ 白垩纪晚期 middle turonian

分布( found in )→ 美国阿里桑纳州与新墨西哥州边界的祖尼盘地

发现地层( stratum )→ ...

食性( diet )→ 草食

典型状态( length up to )→ 4.5-6米

推测体重( mass )→ 1.9吨

发现者( discoverer )→ kirkland & wolfe vide stanley, 2001

命名者( first described )→

kirkland & wolfe vide stanley, 2001

物种描述


古生物学家在阿里桑纳州与新墨西哥州边界的祖尼盘地,发现新恐龙品种,证明时至今日,北美仍有未为人知的恐龙品种。其中一种名为懒爪龙,这种恐龙和食肉的暴龙同宗,却吃植物维生。古生物学家说,这种恐龙约在九千万年前在地球出没,栖息地点是森林和沼泽交汇地带,有如今天路易斯安那州部分河流交汇地区。据说,恐龙该都有鸟类的特征,身体也可能布满羽毛。

发现恐龙化石的地点是在新墨西哥州边界的的祖尼盘地,距离亚利桑那州的州界不到一公里。 在中生代白垩纪亿5千万至7千5百万年前],地球剧烈暖化,两极冰雪融化,使海平面升高至比现在高三百公尺,地球表面干燥地点减少。这段时期称为〝白垩纪空隙〞,因为对这段时期内地球上的生物,我们一无所知。而祖尼恐龙在9千1百万年前在北美出没,故此是属于〝白垩纪空隙〞的生物。

古生物学家很少看到这个时代留下的恐龙化石。马里兰大学古生物学家贺尔兹说:“这发现有助于我们了解一个我们所知甚少的时代。”

祖尼恐龙的发现引发两个问题:这种恐龙从何而来?如何演化?

1997年,祖尼盘地发现另一种前所未见的恐龙化石——懒爪龙。懒爪龙是属于兽脚亚目食肉恐龙中的镰刀龙类。镰刀龙类的特征是臂长、形状似鸟,主要在蒙古发现。祖尼盘地是美国初次发现镰刀龙类的地方。

镰刀龙类虽然是食肉兽,不过小型的牙齿比较适合嘴嚼植物。懒爪龙的篮型盘骨可能用来容纳消化植物的肠。懒爪龙的爪像树懒,头小而呈喙型,颈细长而瘦削,身体竖立,由粗大的双腿支撑,尾短。当时地球上开始出现开花植物,懒爪龙很可能用爪拉下树枝,吃树叶。

懒爪龙也可能是相当发达的一种兽脚亚目食肉恐龙,会大大改变我们对恐龙进化的看法。

懒爪龙属于兽脚亚目的虚骨龙类,但并非是类似暴龙的肉食性恐龙;而懒爪龙与它们的近亲演化成为草食性。懒爪龙是种二足恐龙,并以比它们的肉食性祖先还要直立的姿势来行走。懒爪龙身长约4.5到6米,高度为3到3.6米,重量约一公吨。

一个由两个独立标本组合而成的骨骼重建,已完成40%到50%,可让科学家们描述懒爪龙的特征。小型头部,拥有许多叶状牙齿,适合切碎植被。颈部长而细。手臂长,手部灵巧,手指上有10厘米长的弯曲指爪。腹部相当大。后肢结实。相当短的尾巴。麦金利山懒爪龙与葛氏懒爪龙的差异在于,前者的体型较瘦小、尺骨较弯、以及一些脊椎的特征。

懒爪龙是北美洲第一个发现的镰刀龙类,之前发现的镰刀龙类都是来自于中国与蒙古。懒爪龙的体型比死神龙与慢龙还大,但在某些层面则比这些亚洲近亲还要原始。在2005年的犹他州,则发现了一个较早期的相关物种犹他铸镰龙。

外表类似树懒的懒爪龙生存于中白垩纪,约9000万年前;它们生存于似沼泽的森林,类似路易斯安那州的河流出海口。这个时代的地球气候非常温暖,而海平面比现在高约300米,而干躁土地明显地减少许多。这个时期几乎没有发现任何恐龙化石,尤其是北美洲,这使得懒爪龙与相关发现变的非常重要。

懒爪龙的亚洲近亲拥有类似鸟类的特征,而且化石中保存了羽毛压痕,这显示懒爪龙可能也覆盖者绒毛状羽毛,使它们看起来类似食火鸡。目前并没有在懒爪龙的化石上发现羽毛压痕,可能因为它们所处环境的沉积层无法保存脆弱的羽毛。

发现与种


懒爪龙的第一个化石,是一个肠骨,发现于新墨西哥州的祖尼盆地,当时被误认为是祖尼角龙的部分头盾。研究人员后来发现这是镰刀龙类的化石,并在当地发现更多相关化石。在2001年6月19日,亚利桑那共和报(Arizona Republic)首次宣布懒爪龙的发现与名称。但直到2001年8月22日,懒爪龙才被正式叙述于科学期刊《Journal of Vertebrate Paleontology》上,由古生物学家詹姆斯柯克兰(James Kirkland)与Douglas G. Wolfe所叙述、命名,模式种是麦金利山懒爪龙N. mckinleyi)。

懒爪龙的第二副标本,是一个脚趾骨头,是在1999年由一位居民发现于犹他州的Tropic Shale组。在白垩纪晚期,该地区属于西部内陆海道,因此形成了大范围的海相沉积层。北亚历桑纳博物馆曾在当地进行多次挖掘活动,挖出丰富的海生爬行动物化石,尤其是蛇颈龙类。这个镰刀龙类化石的发现地点,在白垩纪晚期距离海岸约100公里。之后,北亚历桑纳博物馆在当地发现了更多相关化石。研究人员发现,这个犹他州标本相当类似麦金利山懒爪龙,但体型较大,年代较古老。在2002年的美国洛矶山脉地质学会的两次会议上,首次讨论了犹他州标本。在2007年的亚利桑那地质学会,这个标本被判定是懒爪龙的新种,但没有命名。在2009年7月15日的《皇家学会学报》B辑(Proceedings of the Royal Society B),正式发表新种的研究与名称,名为葛氏懒爪龙N. graffami) ,种名是纪念化石发现者Merle Graffam。

误解


懒爪龙被发现于美国新墨西哥,科学家认为这时这个地方是位于水底的,但它是一种陆栖动物,所以科学家的认为是错的。

相关分词: 懒爪 爪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