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在线查询网 > 在线百科全书查询 > 兰州太平鼓

兰州太平鼓_在线百科全书查询


请输入要查询的词条内容:

兰州太平鼓


兰州太平鼓流传于兰州、皋兰、永登、酒泉、张掖、靖远等地。太平鼓是兰州地区城乡人民喜爱的民间表演形式之一,含有庆贺新年太平之意。每逢大的庆典活动,太平鼓表演都是整个活动的高潮部分,那铿锵有力的鼓点,显示了黄河之滨人民的英雄气魄,其风格独特,具有浓厚的西北特色和艺术魄力。甘肃兰州太平鼓舞已有六百余年的历史,素有"天下第一鼓"之称。



简介


兰州苦水太平鼓是世界独有的民间鼓舞文化艺术,木质鼓身彩绘龙狮,牛皮鼓面皆绘太极,鼓身重十数斤不等。鼓者几十乃至几百,阵容雄浑,旌旗指挥,锣钹击节,鼓身飞扬,起落有序,表演时左手扣环,驾驭鼓身,右手持鞭击打鼓面,身法刚健多变,节奏时缓时骤,鼓阵开阔进退,鼓声雄浑激越,充盈天地,气势磅礴,奇伟壮阔,神似黄河排浪百折不挠,势如万马奔腾惊心动魄,声同春雷滚滚,山河振振,方圆十数里皆闻。

闻名天下


甘肃兰州太平鼓舞已有六百余年的历史,素有“天下第一鼓”之称,流传于兰州、永登、酒泉、张掖、靖远等地。太平鼓是兰州地区城乡人民喜爱的民间表演形式之一,含有庆贺新年太平之意。每逢大的庆典活动,太平鼓表演都是整个活动的高潮部分,那铿锵有力的鼓点,显示了黄河之滨人民的英雄气魄,其风格独特,具有浓厚的西北特色和艺术魄力。

兰州太平鼓呈圆筒形,鼓身高70至75厘米,鼓面径长45至50厘米,鼓重19至22公斤,双面蒙牛皮,绘有二龙戏珠等图案,鼓带较长,可挎在肩上,便于击打,同时又可将鼓抛向任何一个方向。

历史悠久


兰州太平鼓是流传在兰州市郊区农村的一种传统民间艺术,至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了。关于太平鼓的来源,众说不一,我采访当地老艺人杨培有先生告诉我,相传,明朝大将徐达为同意河山奉命西征,久攻兰州王保保成不克,于是走访民间,从兰州百姓挑水的水桶受到启发,创造了三尺长鼓,让士兵将兵器藏在长鼓中,乔装打扮,混入城中,攻克了城关。百姓欢欣鼓舞,赞美此鼓为“太平鼓”。

气势磅礴


兰州太平鼓舞是群舞,表演一开始就给人一种龙腾虎跃、普天同庆的热烈气氛。只见锣鼓击节、鼓身飞舞,众多鼓手前纵后跃、左旋右转、忽而天、忽而地、时而跳打、时而举打、诸起落有序,配合默契,犹如万马奔腾,春雷滚滚。太平鼓有“大轿迎宾”、“黄河儿女”、“擂台比武”等多种表演形式。鼓队有24至48人,多的达到108人。鼓手在领队的号令下击锣伴奏,队形不断变换,一会儿是“两军对垒”、“金龙交尾”、“双重突围”,一会儿是“车轮旋战”、“跳打”、“蹲打”、“翻身打”、“岸打”,等等。

兰州太平鼓表演中小伙们的基本步是:闪、展、腾、挪、翻、转、跳、跃。他们前跳一丈龙摆尾,后退八尺虎翻身;左斜似蛟龙戏水,右斜似猛虎吞羊;进步连环十三鞭飞扬,惊心动魄。

兰州太平鼓经过几代民间艺人和艺术工作者的编排、加工和完善,逐渐形成了高鼓、中鼓、低鼓三种基本打法,在此基础上糅进戏剧架子功技法和武术技法,加强节奏的变化,单一的太平鼓击鼓节奏衍出轻、重、缓、急的不同打法,队形变化也更加流畅。鼓、锣、钹新技法的编排使兰州太平鼓更加音乐化、美术化、舞蹈化和性格化,在继承的基础上有了合理的发展。

高鼓打花样,中鼓打技巧,低鼓打深沉。当锣鼓响完,鼓手围圆,先打"鹞子翻身",一层、二层、三层,层层开花,象征着我们的事业兴旺发达。鼓手们打"黄河激浪"时,他们轮番将鼓抛向空中,一层落下,一层又起,大浪滚滚齐头并进,从不同的角度表现黄河汹涌澎湃不可阻挡的气势。其它阵法还有:鹰击长空、响雷惊炸、两军对擂、四门、三阳开泰、铁臂合围、万马奔腾等等。

社火习俗


数百年来,兰州太平鼓已逐渐发展演变成为一种独具西部风情的民间艺术形式,太平鼓的外形早已不是简单的木桶形状了,鼓身呈圆形,长一米多,直径约50公分,一面鼓大概有八、九斤重。黑色或红色的鼓身上画有狮子滚绣球或二龙戏珠图案,鼓面蒙牛皮,打起来深沉激越,鼓面上描绘着玄妙的八卦太极图。鼓手左手执鞭,右手执槌,着在当地称为"双鞭",表演时鞭槌飞舞,动作刚劲潇洒。太平鼓的击鼓动作融进了民间武术成分,幅度大,力量强,忽而擎鼓至头,忽而抡鼓落地,骑鼓腾跃,前打后击,表演起来十分不易。鼓队一般以牙旗作指挥,锣跋击节,鼓身飞舞,三者起落有序,场面十分壮观。更不简单的是,在震天动地的鼓声中,上百名鼓手忙而不乱,队形不断变化,排出种种阵法,如“一字长蛇阵”、“六合阵”、“八卦阵”等,令人目不暇接。

在兰州市郊的农村里,每年春节期间都有闹"社火"的习俗。从阴历正月初三到正月十六这段时间的祭祀活动中,太平鼓队一直充当着重要角色。正月初三起社火,太平鼓队就打起锣鼓,在村里各家各户转一遍,名曰"扫街",目的是为了打扫各家的秽气。然后在鼓队的带领下,村民们到附近的庙宇祭祀地方神(如山神、土地神等),起形式相当于中原地区的庙会。此时太平鼓声惊天动地,目的是为了驱邪和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有条件的村落,在春节期间每天演两场戏,上午一场,晚上一场。戏开演前,一般都要先打一通太平鼓助兴,戏散场时,同样要敲打太平鼓。春节期间村落之间太平鼓还要互相送社火,此时太平鼓又成了联络村落友谊和感情的桥梁。

阴历正月十六,社火即将结束,最后一项活动是"送瘟神",每当这个时候,村民们扎好一个巨大的草人,将其视为瘟神,敲锣打鼓地把瘟神送到村外烧掉,以保来年平安顺利。至此整个:闹社火"的活动就结束了。

社火结束后,村民们修理破损的太平鼓,然后将其封存,直至来年重起社火,平时任何人不许再动太平鼓。兰州太平鼓不仅节日增添了喜庆气氛,而且体现了黄土高原上西北人与自然抗争的精神以及对太平盛世、国泰民安的期冀。

传承发展


发掘、保护甘肃兰州太平鼓舞,不仅对继承和丰富中国鼓舞文化有积极意义,而且能增进中国古代舞蹈、音乐的学术研究。进入21世纪以来,兰州太平鼓的生存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机,活动人数大量减少,年轻的乡村"好家"也不如以前多了。需要采取措施,加强对兰州太平鼓的挖掘、保护、整理和提高。

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兰州太平鼓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形成


在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中,因灾难人们就要驱魔祛邪,因战争人们要祈求和平,因盛世人们就要欢腾高歌。震天动地的太平鼓就成为人们宣泄情感的一种媒介。伴随着时代的步履,兰州人敲响着太平鼓赶走了昨日的苦涩,步入了清明景和的太平盛世。

任何一种民间文化形式的形成都蕴含着一定的人文、历史和地域特色,太平鼓的形成就是兰州地区部分艺术元素的集中组合。太平鼓是人类最早发明的乐器之一。兰州市博物馆收藏着兰州市永登县乐山坪出土的新石器时代马家窑类彩陶鼓,史学界称它为鼓的“鼻祖”。它和今天的太平鼓外形极为相似,被看作是太平鼓的雏形。

太平鼓大约出现在西汉,元狩二年汉武帝开辟西域建立丝绸之路,东西文化积聚交汇。这时的鼓除用于战争鼓舞士气外,大多用以祭祀、舞蹈、音乐。据《玉海》记载:“羯鼓如漆桶,两头具可击”,这就是早期的太平鼓。更有兰州市的民间传说:明朝初年,朱元璋令徐达等将西征,收复了庆阳和临洮后一举将兰州城攻下。惟有黄河北王保保城有元军坚守,久攻不下。时逢元宵佳节,徐达设计,命将士装扮成社火队入城,将兵器藏于鼓中混入城中。随着一声炮响,城内外将士里应外合击败元军,收复城池。为了庆祝胜利不再兵刃,愿天下太平,即取此鼓名为太平鼓。由于此事发生在春节期间,人们就约定俗成了在春节社火表演中,太平鼓是不可或缺的表演项目。成为人们渴望和平、向往天下太平的情感表达方式。

文化特征


太平鼓的历史可以追溯到遥远的过去。兰州市博物馆收藏着兰州乐山坪出土的新石器时代马家窑文化彩陶鼓,史学界称它为鼓的“鼻祖”。它和今天的太平鼓外形颇为相似,两著之间可能存在某种历史的渊源。

太平鼓鼓身以红色漆之,并绘有龙或者金狮子的图案,两端以牛皮制成鼓面,用“八卦”围绕太极图饰之。这一系列的制作方法充分说明擂起太平鼓而变“八卦”触阴阳,“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纹,兴地之宜,远取诸物”。表露出天、地、人、鼓合而为一的思想,成为太平鼓起始的“心象”特征。

太平鼓在兰州民间还有这样的传说:明朝初年,朱元璋令徐达等将西征,收复了庆阳、临洮后一举将兰州城攻下。惟有黄河北王保保城有元军坚守,久攻不下。时逢元宵佳节,徐达设计,命将士装扮成社火队入城,将兵器藏于太平鼓中混入城中。随着一声炮响,城内外将士里应外合击败元军收复城池。为了庆祝胜利不再兵刃,愿天下太平遂将此鼓取名为“太平鼓”。这样的传说表达了百姓析求天下太平的朴素美好心愿。

特色


兰州太平鼓自具特色,首先它的外形与其他鼓不同,鼓身长80至85厘米、直径37厘米,以圆柱体为基本造型,体积硕大,不用鼓槌,而是用麻拧成鼓条(或称鼓鞭)擂其鼓面。擂鼓时,鼓发音低沉而浑厚,鼓手的动律是人舞鼓、鼓带人、人鼓合一。鼓的上、下、跃、翻、骑、闪、展、腾、挪等打法丰富,充分体现着鼓手与鼓的相互交融、纵横离合。可以说它的打法独领鼓道的风骚。

打法及阵法


兰州太平鼓具体的打法分为低鼓、中鼓、高鼓三类。

低鼓

鼓带较长,鼓置于脚面。行进时左脚背顶鼓而行。表演时鼓基本上贴于地面,鼓在左、右、前、后、闪的抡打时右腿跨鼓,左小腿和脚内侧将鼓夹起来进行旋转,也可以两腿交换做此动作。

中鼓

将鼓置身于鼓手膝关节下方,这时鼓完全失去支撑点,鼓手打起来难度最大。鼓手要在一系列的动作中完成击鼓,还要加上双手鼓条和鼓花在头顶缠绕的动作和亮相等表演技法。这对鼓手身体的动律、双手的舞动、相互对鼓的击打配合,要求是极为严谨的。

高鼓

鼓身置于鼓手的胯部。表演时左手撑鼓,利用鼓的自重和运动时的惯性甩带抡挥,形成人鼓翻飞的壮观场面。常用的打法有“鹞子翻身”“二踢脚加劈叉”“扫膛腿”“燕式跳”“猛虎下山”等技法。高鼓以它昂扬的气势,宏大的场面,高超的技巧成为“黄河激浪”“麦浪滚滚”“铁壁合围”“三羊开泰”“万马奔腾”等阵法的必取素材。 另外,太平鼓在表演中非常讲究阵法的布局。鼓队由一面金龙大旗做中军,数面小旗为先导,锣钹等铜器击节响应,数十名至百名鼓手列队相随,鼓队在金龙大旗的指挥下变换阵法。每个阵法都有其固定和明确的阵势以及对低、中、高鼓的穿插应用。

历经沧桑巨变,兰州太平鼓从具体的打法和阵法上已经具备了一套程式化的规范,成为兰州地方民间艺术的瑰宝。

特征


兰州太平鼓除了有以上鲜明的特征外,还有一个重要的特征:就是具有艺术创作的想象和创作空间,通过传承和创新,使太平鼓具有了强烈的时代性和艺术观赏性。

民间艺术


太平鼓这一民间艺术,经过甘肃省舞蹈界的艺术工作者的深入挖掘、整理和创新,在太平鼓原有的基础上将低、中、高鼓的三种打法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放弃了传统打法中常用的一个套路使用一种打法的比较单调的格局,使太平鼓的动作更趋多样化。首先在动作与动作之间的转换上,进行大胆地创新,加快了转换节奏,便它更具有合理性、科学性。这相应地加大了动作的难度,但动作上更为流畅。这使太平鼓打法的变化趋于丰富,单一沉闷的节奏得到改变。另外以音乐为背景,使音乐的节奏和鼓的节奏融会贯通,也使太平鼓的节奏徐疾有致。最主要的是把舞蹈的动作加入到鼓手的基本表演动作中去,用夸张的手法艺术地表现人们的思想情感。通过以上的艺术创新,太平鼓的艺术观赏性大为提高,成为广场舞蹈艺术和舞台鼓舞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

创新实践


2002年兰州的太平鼓队应邀参加了中央电视台无锡影视城举办的“中华鼓王”大赛。在创编过程中,以彩陶鼓的原型为基础,特意制作了身长3米、直径1.5米的巨型大鼓。在表演时,鼓手擂响了雄壮浑厚的“彩陶”大鼓,数百名鼓手高举着太平鼓,在金龙大旗和数十面小旗的引导下,呐喊着从巨型“彩陶鼓王”后奔涌而出,队形用变换中的龙蛇阵为图案,随即在“彩陶鼓王”和“中军”的引领下,进入了新创编的8分钟表演中。这鼓声一会儿恣肆张扬,一会儿智深勇沉,便人酣畅淋漓,荡气回肠。有一种惊天地、泣鬼神的浩大气势,充分表现出黄河儿女的英雄气概和一往无前的时代风貌。兰州太平鼓队由此赢得了“中华鼓王”的桂冠。

新创编“龙腾盛世”“鼓乐太平”“万马奔腾”“黄河激浪”“开发涌潮”“普天同庆”等等新的阵法,开创性地丰富了太平鼓的动势艺术,使兰州太平鼓更具艺术魅力。

太平盛世,应有太平的声响,是祝福、是庆贺,也是期愿。太平鼓自然地成为人们表达情感的一种手段,一种娱乐的需求。今天兰州市各县(区)、乡(镇)不分男女都组织有太平鼓队,很多工矿企事业单位、部队、学校,甚至离退休老年人也组织了太平鼓队。外省的人们慕名纷至沓来,请兰州的老师去培训他们新组建的太平鼓队。这足以说明太平鼓的深厚群众基础和艺术魅力的扩张力。太平鼓已经不仅仅限于春节社火队的表演内容,它已经成为很多重大文化节会、各种庆典中不能缺少的元素。

传说


兰州打太平鼓的习俗据考迄今已有600多年历史。传说明朝初年,徐达、冯胜奉命西征元军残部,一举收复了兰州。但据守在永登的元军仍负隅顽抗,一时难以攻下。不久逢元宵节,徐达想了个计策,命令部队制作了一批又长又粗的鼓,把兵器藏入鼓中,然后扮成社火队,混入城内,里应外合,一举攻下了永登城池。当地百姓为了纪念徐达这次战役的胜利,把这种鼓取名为“太平鼓”。从此,兰州的太平鼓逐渐演变成各种复杂的形式,成为兰州社火中最受群众喜爱的民间歌舞而广为流传。

赢得美誉


尽管兰州太平鼓在民间流传久远,艺人遍布,但活动仅限于春节期间,局限在村社,表演技法缺乏交流,被淹没于各种民间技艺之中。 1990年,第十一届亚运会在北京举办,兰州太平鼓作为献礼节目将赴北京参加亚运会艺术节的演出。皋兰县在竞标成功后,在西岔乡铧尖村组队训练,庞炳成为这只进京的“兰州太平鼓艺术团”的主要负责人之一,并担任鼓队的大旗指挥。在省歌舞团和市群艺馆教练的协助下,铧尖村擂响了兰州太平鼓革新的第一声战鼓。铧尖村的打麦场上鼓舞飞扬,在传统鼓舞技术中创编出了新的打法,还恢复了失传多年的“鹞子翻身”等技艺,为古老的兰州太平鼓注入了新的血液。 正是这次赴京演出,让兰州太平鼓获得了新生,也让世人目睹了高原鼓魂的风采与气魄。同时,也让祖祖辈辈以耍社火为主的太平鼓舞的艺人意识到,太平鼓将迎来一片更加广阔的天地。 1999年,皋兰县组成百人太平鼓队,代表兰州参加建国五十周年文艺晚会。在长达3个月的训练中,在舞美专家的指导下对表演时间、鼓舞与伴奏音乐的协调和多队组合同时表演等方面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强化训练。使原本粗犷的,适合广场表演的兰州太平鼓舞走上舞台,让植根于民间的传统技艺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2006年7月,兰州太平鼓艺术团先后参加“锣鼓喧天庆七一”———慕田峪长城民间鼓舞邀请赛并获“欢乐之鼓”奖和组织奖并参加第四届“北京 2008”奥林匹克文化节演出。从 1990年至今的十余年间,这只太平鼓队仅参加全国性的大型演出和比赛活动就达二十余次。近年来,这只太平鼓队更是每年赴全国各地演出达 200余次,并先后派专人赴新疆、宁夏、河南等地为当地培训,并成立太平鼓表演队11支。这不仅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宣传了兰州太平鼓,同时也让太平鼓发祥地的农民们得到了经济效益。

相关分词: 兰州 太平鼓 太平 平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