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在线查询网 > 在线百科全书查询 > 孔颜之乐

孔颜之乐_在线百科全书查询


请输入要查询的词条内容:

孔颜之乐




目录


绪论 宋明理学“孔颜之乐”问题的源起及研究概况

“孔颜之乐”和“乐”的几种含义

宋明理学“孔颜之乐”问题提出的原因

宋明理学“孔颜之乐”问题的研究概况

第一章 宋明理学中有关“孔颜之乐”的五种诠释

第一节 与“诚”一体之乐

(一)“所乐何事”

(二)为何能乐

第二节 “仁者与物同体”之乐

(一)置身于万物的“快活”

(二)“优悠”、“无事”与“心闲”

第三节 “纯粹天理”之乐

(一)“纯粹天理”的、理想中的自由之乐

(二)德善之中自有其乐

第四节 “理”、“事”合一之乐

(一)实现万物“生生”之性的“仁人”之乐

(二)“心事合一”的“忧”中之乐

(三)“与理合一”又“与事相丽”之乐

第五节 “良知”“本体”之乐

(一)“自然自得”之乐

(二)“乐是心之本体”,心安即乐

(三)无事、现成、自在之乐

(四)饥食渴饮,无所倚之乐

(五)生意活泼,赤子天然之乐

第二章 宋明理学中获得“孔颜之乐”的方法

第一节 “无欲”与静悟的自修及礼乐教化

(一)“无欲”与静悟的自修

(二)礼乐教化

第二节 “识仁”与“诚敬”

(一)“识仁”

(二)“诚敬”即“存仁”

第三节 “格物穷理”与“居敬涵养”

(一)“格物穷理”与“持敬”

(二)“居敬”与“涵养”

第四节 “礼复仁至”与“践形为实”

(一)“存诚”与“得道”

(二)复礼敬德,功效济世

(三)“格物致知”与为实至“仁”

第五节 “顺适我心”,“率性而为”

(一)静悟“自然”,顺适我心

(二)“本体功夫”与“格物”“正心”

(三)“良知”自“觉”、自“识”

(四)顺应自然,不犯手脚

(五)顺心任性,解缆放船

第三章 宋明理学“孔颜之乐”论的共同点特点及其发展线索

第一节 宋明理学“孔颜之乐”论的共同特点

(一)在诠释上的共同特点

(二)在获得“乐”方法上的共同特点

第二节 宋明理学“孔颜之乐”理论发展线索

(一)由注重外在规律、规范到注重个体内心自适

(二)由道德理性到生活感性

(三)从精英意识到平民心态

(四)由理想追求到现实现成

(五)从“无我”到“有我”

(六)“孔颜之乐”理论发展的内在原因

第四章 宋明理学“孔颜之乐”问题的地位与作用

第一节 “孔颜之乐”问题在宋明理学中的地位及其作用

(一)“孔颜之乐”问题的内涵与宋明理学的开端

(二)“孔颜之乐”问题内涵的变化与宋明理学的转向

(三)“孔颜之乐”问题内涵的嬗变与宋明理学的衰弱

第二节 宋明理学“孔颜之乐”问题在古代儒学中的地位与作用

(一)古代儒家思想成熟的标志之一

(二)儒家“至乐”区别于释老“极乐”的标志

第五章 宋明理学“孔颜之乐”论的贡献

第一节 宋明理学“孔颜之乐”论与人生哲学

(一)“孔颜之乐”论拓宽了人生哲学研究内容

(二)“孔颜之乐”论加深了对人生哲学中诸多内容的认识

(三)“孔颜之乐”论提供了几种不同的人生目的、人生价值

(四)“孔颜之乐”论帮助人们对人生幸福的进一步思考

第二节 宋明理学“孔颜之乐”论与精神健康

(一)宋明理学“孔颜之乐”论与精神健康的理想标准

(二)宋明理学“孔颜之乐”论与精神疾病的认识、预防及治疗

主要参考文献

主要思想内容


朱熹认为"孔颜之乐"包括三个方面和三个层次:"鸢飞鱼跃"境界、"无一夫不得其所"境界和"万物各得其所"境界.对于如何求得"孔颜之乐",朱熹在批判地继承前人的基础上,提出了一套全面而系统的"无意必固我"、"内外交相养"的持敬方法和"以己及人""推己及人"之忠恕方法,以及推而至于至极的"致中和"方法.

“孔颜之乐”――宋明理学中的理想境界(李煌明)

本文认为:传统上通过常把宋明理学分成理学、心学、气学,这种分法实际只是从本体论上来看宋明理学。本体论并不是宋明理学核心所在,也不是宋明理学家们所最关切的问题。儒学本质上是安身立命之学,是成圣成贤之学。而宋明理学最为突出的、不同于其它各个时期的儒学便在于宋明理学最为注重理想境界。“孔颜之乐”正是安身立命的充分体现,又是理想境界――圣贤境界的标志。“孔颜之乐”的问题实际成了一个贯穿于整个宋明理学的核心问题。从“孔颜之乐”来看宋明理学,方可得宋明时期儒学家们思想之精髓。

一、 与天地万物同体境界

这种境界认为:“孔颜之乐”境界主要是与天地万物同体之乐。其方法是直接从心上去体认“仁”、“时”、“道”、“自然”,往往不通过其它间接的手段而直指人与天地浑融一体的最高境界,以天地自然作为理想境界的标准。其最主要的特征直接、自然、活泼、洒落、自由。持此观点的 要有邵雍、程颢、谢良佐、陈献章。

二、 与“理”合一的境界

宋代理学中占主流的观点认为“孔颜之乐”是与“理”合一的境界。其方法主要是不断地通过内在的“持敬”和外在“格物穷理”,由生而熟,最终达到“从心所欲不逾矩”的与“理”合一的境界。这种方法的主要特征则是严肃、敬畏、警觉乃至如履薄冰、如临深渊。主要人物有程颐、朱熹、陈埴、曹端和胡居仁。

三、 与事功合一的境界

认为“孔颜之乐”存在于“博施济众”的事业之中,不可离事而言“乐”。其主要特点是忧乐合一,乐便在忧中,甚至认为“忧”便是“乐”。其代表人物有张载、王渐逵、吕00等。

四、“性”“情”合一的境界

以王守仁为代表的一派认为“孔颜之乐”是每个人心中自然、自有之乐,是“心”原本具有状态,是情与“性”即“良知”合一的境界。其方法主要通过“致良知”,按照自己内在的本心(本性)去做。其牲是事不离乐,与“心事合一”境界的观点――乐不离事,刚好相对。其主要人物除了王守仁外,还有王艮、罗汝芳等。

相关分词: 孔颜之 孔颜 颜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