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在线查询网 > 在线百科全书查询 > 课改

课改_在线百科全书查询


请输入要查询的词条内容:

课改


课改是基础教育第二轮课程改革的简称。他把学生当成课程建设的主体,并以学生为中心建立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课改具体内容就是从应用教材,教育模式,教育理念到考核模式所发生的有目的、有标准、有成果的新尝试,新变化。课改的性质是教育发展中的一个必然阶段。课改的实质就是唤起老师的教学热情,唤醒学生的内在潜力,唤醒本我,塑造人格,建构人生发展体系,让学生发展走向健康之路。



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山东的杜郎口中学和江苏的洋思中学、启东中学走在了课程改革的最前列。

课程(curriculum)


(1)为实现学校教育目标而选择的教育内容的总和。包括学校所教各门学科和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课外活动。大多数国家由教育行政部门按照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分别编订颁行。中国唐代已有“课程”之名。孔颖达疏《诗经小雅巧言》篇“奕奕寝庙,君子作之”句,谓“救护课程,必君子监之,乃得依法制”。英语curriculum一词,来源于拉丁语cursus,意思是跑马道。

(2)泛指课业的进程。在一定时间内应完成的一定分量的学业。宋代朱熹论学,谓“宽著期限,紧著课程”;又谓“小立课程,大做工夫”。

(3)学科的同义语,如语文课程,数学课程等。

课程改革动机(curriculum innovation)


按照某种观点对课程和教材进行改造。改革动因:一是社会的需要。如要求普通学校从培养学生升学转变为培养既能升学又能参加生产的劳动者,课程教材就要相应地有所改革。二是科学技术的发展。19世纪以来,随着科学的发展,一些国学的学校课程已经多次改革。目的是使学生掌握现代科技,成为当代“发达的和专门的劳动力”(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以促进社会生产力的进一步提高。三是教育理论包括教育哲学、心理学等方面观点的不同。如认为教育重在发展儿童心智,课程教材的选择就偏重于古典语文和数学难题;倘认为教育重在给予儿童实用知识,课程教材的选择就偏重于自然学科和社会学科。改革有具体明确的方案,才能付诸实施;遵循教育科学规律,才能收到预期效果。

课程标准


确定一定学段的课程水平及课程结构的纲领性文件。中国清代末年兴办近代教育初期,在各级学堂章程中有《功课教法》或《学科程度及编制》章,为课程标准的雏形。1912年1月,中国政府教育部公布《普通教育暂行课程标准》此后,课程标准一词沿用约40年。其间课程标准多次重订或修正。1923年颁布新学制课程标准纲要。1929年颁布中小学课程暂行标准。1932年颁布中小学课程正式标准。1936年、1942年、1948年先后颁布中小学课程修正、修订、二次修正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颁布过小学各科和中学个别科目的课程标准(草案)。课程标准的结构一般包括课程标准总纲和各科课程标准两部分。前者是对一定学段的课程进行总体设计的纲领性文件,规定各级学校的课程目标、学科设置、各年级各学科每周的教学时数、课外活动的要求和时数以及团体活动的时数等;后者根据前者具体规定各科教学目标、教材纲要、教学要点、教学时数和编订教材的基本要求等。1952年后,称前者为“教学计划”,后者为“教学大纲”。

课程评价(curriculum evalua-tion)


检查课程的目标、编订和实施是否实现了教育目的,实现的程度如何,以判定课程设计的效果,并据此做出改进课程的决策。课程研制的步骤之一。它应当是一个客观的过程。需要运用科学的手段如教育测验,对课程做出量的分析,即量的评价;根据观察学生的行为表现,做出质的分析、说明和鉴定,即质的评价。量的评价有“目标模式”;质的评价有“外观模式”、“说明模式”和“鉴定模式”。

相关分词: 课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