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在线查询网 > 在线百科全书查询 > 科迪勒拉山

科迪勒拉山_在线百科全书查询


请输入要查询的词条内容:

科迪勒拉山




简介


吕宋岛中央的科迪勒拉山脉,有许多标高超过1000公尺的山峰。科迪勒拉(Cordilleras)即是西班牙语的山脉。碧瑶这个热门的避暑圣地即位於此山脉上。在碧瑶东北方的巴纳威镇及邦图克、巴达特等地区为梯田主要分布的区域。梯田的总长度大约是20000公里,故以世界最大规模梯田的名义,在1995年登录为世界文化遗产。其规模为世界最大,也是世界最大的人造灌溉系统。1995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登录为世界文化遗产。也被比喻作“天国的阶梯”。

基本资料


科迪勒拉山是南美洲安第斯山的西部支脉。大致自南纬2730′起,沿智利-阿根廷国界,向北伸延至加勒比海沿岸。山脉沿线经过智利、阿根廷、玻利维亚、秘鲁、厄瓜多尔和哥伦比亚6国。南纬16-28之间,火山分布密集,为安第斯山三大火山带之一。此段山峰高而尖,多6,000米以上高峰,山顶终年积雪,并有冰川;西坡陡峻;东坡较缓,毗连被夷平的古老高原。秘鲁北部,山体被纵向河流深切,分为平行的内格拉山脉和布兰卡山脉。在厄瓜多尔中部和哥伦比亚境内,山脉与考卡谷地并行(谷地为与中科迪勒拉山脉的分界);北纬8以北,山脉高度下降。太平洋和大西洋流域的分水岭。富铜、铅、锌等金属矿藏。位於吕宋岛中央的科迪勒拉山脉,有许多标高超过1000公尺的山峰。科迪勒拉(Cordilleras)即是西班牙语的山脉。碧瑶这个热门的避暑圣地即位於此山脉上。在碧瑶东北方的巴纳威镇及邦图克、巴达特等地区为梯田主要分布的区域。梯田的总长度大约是20000公里,故以世界最大规模梯田的名义,在1995年登录为世界文化遗产。也有人认为,这件事促使日本政府开始推动梯田保护政策。近来,有越来越多无视於灌溉沟渠走向的建筑物出现,也有许多田荒废、废耕。景观维持成为菲律宾政府的一大难题。所以,这项世界遗产在2001年被列入《濒危世界遗产名录》。

科迪勒拉山水稻梯田的起源被认为与菲律宾的山地民族伊富高人有关。伊富高人是居住在菲律宾吕宋岛北部多山地区以水稻种植为主要经济活动的一个群体。他们可能在西元前约1000-100年时开始耕作这一片梯田。

成因


科迪勒拉山系的成因,主要是大洋板块和大陆板块相互作用的结果。这一活动与大西洋的张开及南部冈瓦纳大陆的分离,特别是南美与非洲的分开,都有着密切的关联。 科迪勒拉山系主要形成于中生代—新生代。中生代前半期,科迪勒拉地槽处于沉降和堆积阶段,侏罗纪末后,地槽处曾有多次造山运动,并伴有广泛的岩浆侵入。至白垩纪末拉拉米运动,掀起了大规模造山运动,其影响范围北起阿拉斯加向南至大小安的列斯群岛,在南美使安第斯地槽发生强烈的造山运动,造就了整个安第斯山的褶皱构造。至此,美洲大陆的面积向西扩展了一大步。这次运动一直延续到第三纪。新生代以后,科迪勒拉山系曾进入一个以侵蚀为主的时期,使山间盆地、山前拗陷及低地处都有大量的陆相沉积,及至上新世又掀起巨大的上升运动,并一直延续到第四纪及更后,这次运动使科迪勒拉山系重新抬升、褶皱、断裂并伴随岩浆侵入,熔岩喷发和火山活动。经过这次运动,科迪勒拉山系不仅具有年青的现代构造地貌的特征,而且通过中美地峡,使南北美沟通联系,并使它成为世界上最长的山体。

第四纪初期对科迪勒拉山系有一定的影响,从时间上看北段(北美)早于南段(南美),冰川覆盖的范围则北段大于南段。不列颠哥伦比亚高原是科迪勒拉北段的冰川中心,南段主要是高山冰川。强烈的冰蚀作用,对科迪勒拉山系的面貌进行了再蚀刻。

地貌


科迪勒拉山系纵贯美洲大陆西部,其西面逼临太平洋,东接美洲中部平原,北起阿拉斯加,南至火地岛,绵延15000多千米,是世界上最长的山系。 科迪勒拉山系北宽南窄。其北段以落基山脉为主体,高约2000~3000米,宽约800~1000千米;南段以安第斯山脉为主,平均高度可达3000米,但宽度仅及北美科迪勒拉山系的一半,一般仅300千米,最宽处也只有800千米,且越向南越窄。科迪勒拉山系的地貌结构自成一体,它是由一系列纵向山脉、山间高原、盆地和谷地组成,但其南北两段略有差异:

1、北段(北美)大致可分为东、中、西三个纵列带。东部以落基山脉为主体,其北有布鲁克斯山,其南为墨西哥高原东侧的东马德雷山。落基山脉南北延5000千米,一般高2000米,南部高峰可达4000米以上。落基山构造复杂,大多以褶皱和冲断层为基础,呈现为条状山脉和间隔断层谷地为主。著名的黄石公园就位于它的中段,以温泉和喷泉著称。

中部为山间高原盆地带。自北而南有育空高原、不列颠哥伦比亚高原、哥伦比亚高原、大盆地、科罗拉多高原和墨西哥高原。分布范围很广,其构造地形差别也大。育空高原高2000~3000米,是北美北部唯一未受冰川覆盖的地区;不列颠哥伦比亚高原与哥伦比亚高原均为熔岩高原,并有冰蚀地貌广泛分布。大盆地内有短窄断块山与干盆地交错分布,因气候干旱多沙漠和盐湖。科罗拉多高原一般高2100~3300米,由前寒武纪花岗岩、片麻岩到各个地质时代的水平岩层组成;新生代以来不断上升,致使科罗拉多河不断下切,形成深1830米的著名的科罗拉多大峡谷。峡谷两侧岩层自古到今依次水平排列,成为地质学科最完整的自然标本室。墨西哥高原具有断块山与盆地间错分布的特征,南部较高,南缘有一条东西向火山带。

2、南段(南美)以安第斯山脉为主体,其西为沿海山脉,其东为科迪勒拉前山。安第斯山延伸于南美大陆的西岸和北岸,从特立尼达岛向西转南直达火地岛,直线距离近9000千米,平均高3000米,有许多高峰在5000米以上,个别的可超过7000米,是世界最高大的山脉之一。新生代以来,安第斯山地区火山地震十分频繁,说明它至今尚处于不稳定状态。

安第斯山在地形结构上北、中、南三段有所差异。北段具有山脉分支隔以幽深谷地的特点。这里的安第斯山分成东、中、西三支科迪勒拉山,它们在南纬3以南逐渐靠拢。中段,东、中科迪勒拉山合而为一,山体逐渐开宽,最宽处可达800千米,平均海拔可达4500米,且多五、六千米以上的山峰。南纬2730′以南的南段,东西科迪勒拉山接近,宽度收敛,逐渐合为一条山脉;其最南端因近代下沉,多岛屿及峡湾式海岸。

沿海山脉由秘鲁中部沿海向南至火地岛,这是一个近期上升的古老蚀余块状山,西坡为陡峭的上升断崖。在沿海山脉与安第斯山之间,是智利中央纵谷。南纬42以南,因下沉作用,沦为港湾。科迪勒拉前山,位于安第斯山以东,构造上属海西褶带,新生代时受安第斯山上升的影响,发生断层和火山喷发,在地形上呈现为一系列与安第斯山平行或略为斜交的山岭与深谷相间的特征。

人文历史


菲律宾科迪勒拉山的水稻梯田指的是位于菲律宾吕宋岛科迪勒拉山脉东面的梯田,位于巴纳威镇附近,其规模为世界最大,也是世界最大的人造灌溉系统。1995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登录为世界文化遗产。科迪勒拉山脉的梯田,也被比喻作“天国的阶梯”。位于吕宋岛中央的科迪勒拉山脉,有许多标高超过1000米的山峰。“科迪勒拉”(Cordilleras)即是西班牙语的“山脉”。碧瑶这个热门的避暑圣地即位于此山脉上。在碧瑶东北方的巴纳威镇及邦图克、巴达特等地区为梯田主要分布的区域。梯田的总长度大约是20000公里,故以世界最大规模梯田的名义,在1995年登录为世界文化遗产。也有人认为,这件事促使日本政府开始推动梯田保护政策。

近来,有越来越多无视于灌溉沟渠走向的建筑物出现,也有许多田荒废、废耕。景观维持成为菲律宾政府的一大难题。所以,这项世界遗产在2001年被列入《濒危世界遗产名录》。科迪勒拉山水稻梯田的起源被认为与菲律宾的山地民族伊富高人有关。伊富高人是居住在菲律宾吕宋岛北部多山地区以水稻种植为主要经济活动的一个群体。他们可能在西元前约1000-100年时开始耕作这一片梯田。 科迪勒拉山梯田梯田距离巴那韦镇(Banaue)仅2公里,这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人造灌溉系统。于1995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登录为世界文化遗产。这些令人叹为观止的梯田是由当地部落,包括伊落族,用原始的工具和精巧的灌溉系统于200年前在坚硬的岩石上开垦出来的。如果把这些梯田首尾相接,可以环绕半个地球。以层层梯田为背景,你能在这里看到菲律宾最美的落日。这里海拔1500-2000米,要注意保暖。

科迪勒拉山的水稻梯田因为符合以下标准,而被登录为世界文化遗产:

(1)独一无二或至少是非常特别地代表了一种文化传统或是一种现存或已经灭绝的文明。

(2)突出地代表了某一类建筑或技术的,并且展示了人类历史上的某一段或几段非常重要的时期。

(3)直接或明确地同某些具有突出的、普世的价值的事件、现实的传统、思想、信仰、文化作品或文艺作品相联系。

特色


梯田位于吕宋岛科迪勒拉山脉的东面,距离巴那韦镇(Banaue)仅2公里,这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人造灌溉系统。于1995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登录为世界文化遗产。

这些令人叹为观止的梯田是由当地部落,包括伊落族,用原始的工具和精巧的灌溉系统于200年前在坚硬的岩石上开垦出来的。如果把这些梯田首尾相接,可以环绕半个地球。以层层梯田为背景,你能在这里看到菲律宾最美的落日。这里海拔1500-2000米,要注意保暖。

影响


高大宽阔的科迪勒拉山系,不仅本身是美洲地貌结构的一个基本要素和特点,而且它对地理环境其他组成要素的分布格局也产生巨大效应。

逼临太平洋南北纵列高大的科迪勒拉山,成为太平洋气流向东进程的巨大屏障,太平洋沿岸一般降水为500毫米左右,北纬40以北是多雨带,最大可达2000毫米以上。但进入山间高原和盆地区后,因处于背风位置,且地形闭塞,年降水在500毫米以下,大盆地和科罗拉多高原处,甚至不足50毫米,说明由西向东不断递减。由此影响土壤和植被也由西向东演变。北纬40以北更为明显,由西岸的温带海洋性气候和针叶林,向东进入山间高原逐步更替为温带大陆性半干旱气候和草原。山地本身,垂直分布甚为明显。

科迪勒拉山系的南北纵列,使美洲西海岸的河流短小而多独流入海,一般富水能而乏航运价值,而在山系以东却发育着源远流长的世界著名大河,如北美的密西西比河和南美的亚马孙河,山地提供的水源补给,无疑是形成这二大水系不可缺少的条件。

科迪勒拉山系的形成过程中,北美西北部和亚洲东北部曾有过联系和中断,从而使两地动物互有往来,形成许多共同属和相似的动物种,如水貂、猞猁、狼和獾等。它也提供了南北美洲之间动物往来的条件,在北美东南部出现犰狳等与南美相同的种和属,南美的猫科、犬科和浣熊科等则来自北美。因此,科迪勒拉山系的形成,丰富了南北美洲的动物种类。

由于科迪勒拉山系为一年青褶皱带,新生代以来构造活动十分强烈,它成为世界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的重要组成部分,火山地震十分频繁。如安第斯山区的三大火山带,高于5700米的火山锥就有18座,阿空加瓜火山海拔6964米,是世界最高的死火山;图彭加托火山海拔6800米,是世界是上最高的活火山。本世纪以来,仅北美加州地区发生7级或大于7级的强震9次,1992年就发生二次7.9级的强震。火山地震强烈的原因,是因为大陆板块与大洋板块加快速率相互碰撞的结果。

科迪勒拉山系的矿产资源是十分丰富的。由于其在形成过程中几经构造变动、断裂、岩浆侵入、火山喷发及多次的侵蚀,致使岩层变质和古老岩层出露,从而形成了美洲的其他地区所缺乏的多种金属矿和沉积矿。其中铜、铅、锌、铝土、钼、锑、石油、磷酸盐等的储量或产量具有全洲或世界意义,它为美洲大陆的开发和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基础。

相关分词: 科迪 拉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