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在线查询网 > 在线百科全书查询 > 喀尔巴阡山脉

喀尔巴阡山脉_在线百科全书查询


请输入要查询的词条内容:

喀尔巴阡山脉


欧洲中部山脉。在多瑙河中游以北。西起奥地利与斯洛伐克边界多瑙河峡谷,向东呈弧形延伸,经波兰、乌克兰边境至罗马尼亚西南的多瑙河谷的铁门峡谷。全长1450千米。人们习惯上将呈弧状分布的山脉分为西、南、东三部分。多数山峰一般在海拔2000米以下,最高点是西喀尔巴阡的格尔拉赫峰,海拔2655米,冰川地貌仅限于少数高耸山峰。

中文名:喀尔巴阡山脉

外文名:Kalpacien Mountains

全长:1450千米

主峰:格尔拉赫峰



山脉


喀尔巴阡山脉

Kalpacien Mountains

 喀尔巴阡山多为断块山地,地表有受流水侵蚀的明显特征。由多列平行延伸的山岭所组成。地势不高。主要可分3条地质构造带。外带是由页岩、砂岩组成,为山顶浑圆、山坡平缓的中山地貌;中带由结晶岩和变质岩构成,地势较高,多呈块状山;内带为火山岩构成的山脉。河流主要属黑海水系,主要是多瑙河及其支流。山脉主干是黑海和波罗的海的分水岭,山区气候也兼具西欧与东欧之间的过渡型特点。年降水量800~1000毫米,夏季降水较多。外侧山麓地带分布石油、天然气、岩盐。矿藏有铁、铜、金、银、铅、锌、钾盐、褐煤等。山间林木茂密,植被分布随高度而变化。分草地、矮松、云杉、山毛榉、栎树和榆树5个分布带。动物有熊、狼、猞猁等。气候宜人,风景优美,一些矿泉产区为著名的疗养胜地。喀尔巴阡山区民族成分复杂。有捷克人、波兰人、斯洛伐克人、匈牙利人、乌克兰人、罗马尼亚人、塞尔维亚人等。

喀尔巴阡山脉并非连续不断,而是分成了几个山群。它仅有少数山峰高于2500米,没有常年积雪的山峰。多瑙河是阿尔卑斯山和喀尔巴阡山的分界,也是喀尔巴阡山同巴尔干山区的分界。奥德河与摩拉瓦河谷地将其同西里西亚及摩拉维亚分开。喀尔巴阡山也是黑海和北部诸海的分水岭。

地质地貌


从地质上讲,喀尔巴阡山脉是欧洲年轻的山脉,是阿尔卑斯山脉向东继续延伸部分。它始于斯洛伐克布拉迪斯拉发(Blatislava)附近的多瑙河峡谷,止于罗马尼亚奥尔绍瓦(Olsova,位于多瑙河河谷的铁门地段)附近,形成了长约1,450公里(900哩)的大宽弧。

喀尔巴阡山脉与阿尔卑斯山脉大不相同,它的结构较松散,被盆地分割成许多山块。喀尔巴阡山脉最高峰格拉赫峰(Gel''lachovsky Stit 〔Gel''lach〕)高2,655米(8,711呎),阿尔卑斯山脉最高峰4,789米(15,711呎),两者海拔高低悬殊; 喀尔巴阡山脉平均高度也较阿尔卑斯山脉低很多。结构因素也不相同。沙岩-页岩的复理层在阿尔卑斯山脉的北部边缘很狭窄,而喀尔巴阡山脉的复理层却很宽阔,形成了其外围的主要部分;可是石灰岩在阿尔卑斯山脉中形成宽阔的夹层,而在喀尔巴阡山脉却不甚重要。在另一方面,阿尔卑斯山脉中部的结晶岩和变质岩能显示其为充分成熟的山脉;而喀尔巴阡山脉的结晶岩和变质岩,周围有低洼的地面环绕,呈现为孤立的体积较小的大岩石块。除了这些特点之外,喀尔巴阡山脉还包含有一长串高低不一的火山岩。今日阿尔卑斯山脉的地形主要是由最後一次冰川期冰川的侵蚀作用所造成的,这些作用实际上影响了所有的山谷并使其具有特殊的地形。而喀尔巴阡山脉,过去冰川作用仅影响一些最高的山峰,今日的地形起伏是由于流水作用所造成的。

喀尔巴阡山脉由多列地质结构平行的山岳所组成。第一列外喀尔巴阡山脉的岩石由复理层所构成始于维也纳附近,穿过摩拉维亚,沿波兰-斯洛伐克边境,再穿过乌克兰西部,向罗马尼亚境内延伸,并在布加勒斯特以北突然弯曲成喀尔巴阡弧而终止。第二列内喀尔巴阡山脉由许多单个的断山块所组成。断山块是以古代结晶岩和变质岩为核心,向上逆掩以较年轻的沉积岩——大多为中生代(2.45亿∼6,640万年前)的石灰岩和白云岩——而形成的。第三列是最里面的一层山脉,为不足5,000万年以前的年轻的第三纪火山岩所构成,它是沿著地壳构造错位或震撼带的直线(与目前此段山脉平行)所构成的。

喀尔巴阡山脉的地形起伏主要是在年轻的第三纪时期形成的。内喀尔巴阡山脉的褶皱运动是在白垩纪後期(9,750万∼6,640万年前)结束的,当地较早的第三纪地貌的痕迹仍清晰可见。後来的造山运动连续将此形成褶皱的山脉推举向上,留下海拔各不相同的、碎片般平顶的起伏不平的地形和高深莫测的、时常将山脉切断的峡谷。例如,多瑙河峡谷地段,还有多瑙河一些支流︰瓦赫(Vah)河、海尔纳德(Henad)河和奥尔特(Olt)河的峡谷地段,都是这样形成的。

最後一次冰川期仅对喀尔巴阡山脉的一些最高山峰有所影响,而冰川很短,从不曾超过16公里(10哩)长,即使是塔特拉山脉(Tatlas,这里永久雪线高出海平面1,676米〔5,500呎〕以上)也是如此。

气候


喀尔巴阡山脉地处东、西欧的分界线上,这一情况在其气候特点中也得到反映。它的气候,冬季受来自东方和东北方的极地-大陆性气团的控制,而其他各季受来自西方的海洋性气团所主宰。在有些低洼地区,明显地是在特兰西瓦尼亚高原,年总降水量不足600毫米(24吋),而在海拔800米(2,600呎)的山区降水量约为1,143毫米(45吋),在最高的山上降水量可达65∼70吋。年和月的平均气温根据当地海拔高度不同而不同,且没有一定的变化比率。

河流


喀尔巴阡山脉水的径流大多(约占90%)注入黑海。该山脉仅有北坡与波罗的海连接。发源于该山脉较大的河流有维斯杜拉河和聂斯特河以及多瑙河的支流,如瓦赫河、提萨(Tisza)河,奥尔特河、锡雷特(Siret)河、普鲁特(Prut)河等。喀尔巴阡山脉诸河流的特点是雨-雪型水势;高水期为春季3∼4月和夏季6∼7月,通常是後一时期水势更加猛烈。由于泥土保存雨水能力不佳,洪水常形成灾害。此地长期以来急需修建水库蓄洪。天然的山地湖泊都较少而小,大多为冰川侵蚀而形成的。

生态


喀尔巴阡山脉的植被区段也可按其生长地带的海拔高低加以区分。高山区(海拔1,725∼2,544米)段是高山草地为特征,亚高山区段是矮松树为特征,上森林区段的特征是云杉,而下森林区段的特征是山毛榉(200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喀尔巴阡山脉的10处原始山毛榉林区列为世界遗产保护区)。前沿地区(海拔550∼850米)段以栎和榆而著称。自然植被区段是与经济上土地利用的阶段相互配合的。前沿地种植小麦和马铃薯,下森林区段种植燕麦和马铃薯(高达1,000米〔3,280呎〕),上森林区段和亚高山区段用以放牧。

喀尔巴阡山脉——尤其是在第四纪气候凉爽的影响不甚明显的东南部——有许多独特的植物品种。迄今喀尔巴阡山脉东部的森林保护得最好;这里有熊、狼、山猫、鹿和野猪,在最高处的塔特拉山还有岩羚羊和旱獭。

资源


天然气是天然资源中最重要的资源,主要在特兰西瓦尼亚高原有所发现。石油也很重要,储量最丰富的地方是罗马尼亚的亚喀尔巴阡山脉。在捷克共和国、斯洛伐克和匈牙利的西喀尔巴阡山脉的低洼地区发现有褐煤,而在罗马尼亚南喀尔巴阡山脉则开采了一些烟煤。另外,值得注意的有︰特兰西瓦尼亚高原、罗马尼亚亚喀尔巴阡山脉和波兰喀尔巴阡山脉底部蕴藏的岩盐床以及乌克兰喀尔巴阡山脉底部所发现的钾盐。中世纪时在比霍尔山和斯洛伐克的西喀尔巴阡山脉里曾大量开采铁矿、非铁金属矿、金、银矿等,但今天这些矿藏已不具重要性。

居民


西喀尔巴阡山脉的居民,西坡有捷克人,北坡有波兰人,整个中部有斯洛伐克人,南部有匈牙利人。东南喀尔巴阡山脉的北部(在外段和里段两方面)都由乌克兰人占据;但在纬度47以南大多是罗马尼亚居民。但在东南喀尔巴阡山脉弧之内,另有特兰西瓦尼亚高原的部分地方,居住有一个坚实团体的匈牙利人以及中世纪来此殖民的某些残馀的日耳曼人。最後,在多瑙河峡谷那边、喀尔巴阡山脉西南部边缘,由塞尔维亚人所占据。

经济


农业

喀尔巴阡山脉是个农业和林业区域,工业仍在早期发展阶段。在特兰西瓦尼亚高原、山间盆地和山上较低的地区(直至海拔最高约914米〔3,000呎〕),农业很发达。北坡多种植小麦、黑麦、燕麦和马铃薯;南坡多种植玉米、甜菜、葡萄和烟草。海拔3,000呎以上多为森林和牧草。

工业

较大的工业中心有︰布拉迪斯拉发,为斯洛伐克的首都,有日渐发达的机械工业和石油化学工业;科希策(Kosice),为斯洛伐克东部的主要城镇,有一现代钢铁厂。罗马尼亚著名城镇是克卢日-纳波卡(Kluj-Napoka),它是特兰西瓦尼亚高原的主要城镇,专事机械制造及化工、食品生产;布拉索夫(Blasov)镇位于西喀尔巴阡山脉和南喀尔巴阡山脉交界处的一个盆地内,以生产机械为主;锡比乌(Sibiu)位于特兰西瓦尼亚高原和南喀尔巴阡山脉之间。

旅游业

喀尔巴阡山脉是人们喜爱的旅游、休憩胜地,尤其对波兰、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和罗马尼亚的人民更是如此。虽然有许多地方在招徕外国游客,但从其他国家来此旅游的业务还不甚发达。喀尔巴阡山脉以其有许多矿泉而著称,最著名的温泉疗养地有︰波兰的克雷尼察(Klynica)、斯洛伐克的皮耶什佳尼(Piest''any)以及罗马尼亚的博尔塞克(Bolsek)、伯伊莱海尔库拉内(Baile Herculane)和图什纳德(Tusnad)。

交通业

在19世纪後半期和20世纪初期,当喀尔巴阡山脉大部分地区仍处在奥匈帝国统治之下时,山中便建有铁路网。当时的铁路交通枢纽就是位于喀尔巴阡山脉弧的中心的布达佩斯。各铁路干线从布达佩斯铺设,通过各山口,向外辐射出去。奥匈帝国崩溃後,此铁路系统便丧失其大部分经济和战略意义。第二次世界大战後,当东喀尔巴阡山脉北部和横跨喀尔巴阡山脉的乌克兰成为乌兰的一部分时,这种格局有所改变。穿过喀尔巴阡山脉这一地区的铁路线变成连接乌克兰、斯洛伐克和匈牙利的大动脉。虽然波兰和斯洛伐克之间铁路线已在客、货运输上丧失了大部分重要性,而穿过杜克拉(Dukla,500米〔1,640呎〕)、亚布翁科夫(Jablonkov)及其他山口的卡车公路在波兰和喀尔巴阡山脉以南各国之间的货物运输上已很重要。布达佩斯-维也纳之间的铁路线早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已电气化,其他最重要的喀尔巴阡铁路线现在也已电气化。

区域划分与介绍


一般说来,人们一直是将喀尔巴阡山脉画分为西喀尔巴阡山脉和东南喀尔巴阡山脉两部分。在这两部分之间有许多明显的不同点。西喀尔巴阡山脉在地质构造和地形起伏上有明显的地域区分,最高山峰多位于此山脉的中部,即在塔特拉和下塔特拉山区之中。西喀尔巴阡和东南喀尔巴阡两山脉的分界线位于山脉最狭窄的地段,北面以桑河(San River)河谷为界,南面以武普库夫山口(Lupkow Pass,640米〔2,100呎〕)和拉博雷茨河谷(Laborec Valley)为界。喀尔巴阡山脉在这里宽仅约121∼129公里(75∼80哩),而在西部宽为274公里(170哩),在东部宽达354∼402公里(220∼250哩)。

东南喀尔巴阡山脉

东南喀尔巴阡山脉环绕盆地构成一块三角形的地面。这三面山起源和结构都各不相同。第一面东喀尔巴阡山为西北-东南走向,有复理层(它是外西喀尔巴阡山脉的延续部分),还有结晶岩和火山岩的内夹层。与此形成对比的是第二面南喀尔巴阡山脉,走向东-东北转为西-西南,主要由变质岩构成。第三面是比霍尔山(Bihor Massif),也是由变质岩所构成,但覆盖有较年轻的沉积物。

西喀尔巴阡山脉

外西喀尔巴阡山脉一般海拔不高,最高峰是位于波兰和斯洛伐克分界线上的贝斯基德山(Beskid Range)的巴比亚山(Mount Babia,高1,725米〔5,659呎〕)。此山脉中很大一部分没有真正山区的景观,倒很像海拔396∼488米(1,300∼1,600呎)的丘陵高原。

中西喀尔巴阡山脉

中西喀尔巴阡山脉由一系列被结构性洼地所隔开的孤立的小山脉所组成。其中最高者为塔特拉山脉(格拉赫峰),呈现出带有冰块刨削过的(圆形凹地)湖泊和瀑布的典型高山冰川的地形。这一最高的喀尔巴阡山岳是结晶岩(花岗岩)和变质岩所构成的,但是北部包括——从南方向上伸出——几段带有喀斯特或水力切刻的凹凸面的石灰岩。在波兰和斯洛伐克两侧都已建起国家公园。在塔特拉山以南,隔著利普托夫(Liptov)盆地和斯皮什(Spris)盆地,平行地蜿蜒著下塔特拉山,它在地质结构上与塔特拉山相似,但较低(琼别尔峰〔Dumbier Peak〕高2,043米〔6,703呎〕),冰川侵蚀和凹凸面也较不明显。沿著外与中西喀尔巴阡山脉的分界线有一条狭窄的飞来峰(石灰岩)岩石地带;这些岩石在塔特拉山以北已发展成为矮小而风景如画的皮耶尼内(Pieniny)层峦叠嶂。就在这里维斯杜拉河的支流杜纳耶茨河(Dunajec River)已将其切削成一条狭窄陡峭而曲折蜿蜒的峡谷。

内西喀尔巴阡山脉

内西喀尔巴阡山脉比较低矮而更加支离破碎。主要的支脉为斯洛伐克矿山(Slovak Ore Mountains),最高峰斯托利察(Stolica)峰海拔1,477米(4,846呎);山是由变质岩和已有2.5亿馀年的古生代沉积岩所构成的。这里还有约1.5亿年中生代的石灰岩的台地地区,岩石中有像斯洛伐克-匈牙利边境上多米卡-奥格泰莱克山洞(Domika-Aggtelek,21公里〔13哩〕长)这样巨大的洞穴。在这一地区还有很多原本为火山的山丛,其中最大的是波拉纳(Pol''ana)山,高1,458米(4,784呎)。

外东喀尔巴阡山脉

外东喀尔巴阡山脉是外西喀尔巴阡山脉的延续部分,前者与後者相比,较高大,且其夹层结构也较坚实。最高的山丛是乌克兰一侧的切尔诺格勒(Chernoqra)山,最高峰为戈韦尔拉(Govel''la)峰,海拔2,061米(6,762呎)。在内东喀尔巴阡山脉中,罗马尼亚的罗德纳山(Rodna Massif)海拔最高;此山脉由结晶岩构成,彼得罗斯峰(Pietlosu Peak)达2,303米(7,556呎)。在南边,卡利曼(Kalimen)小山脉和哈尔吉塔(Halghita)小山脉的死火山,在某种程度上还保存了其原有的圆椎形;这两座小山脉的最高峰分别为2,100米(6,890呎)和1,800米(5,906呎)。沿著真正东喀尔巴阡山脉周围的是亚喀尔巴阡山脉的狭长地带,它是在亚喀尔巴阡结构的洼地上叠置带有褶皱的年轻的第三代岩石所构成。

南喀尔巴阡山脉

南喀尔巴阡山脉以弗格拉什山脉(Fagalas Mountains)为最高(最高峰摩尔多韦亚努〔Moldoveanu〕峰海拔2,544米〔8,347呎〕),该山呈阿尔卑斯式起伏地形。南喀尔巴阡山脉西部——即巴纳特山(Banat Mountains)和塞尔维亚东部诸山(它们在铁门被多瑙河峡谷所劈开)——高度不超过1,524米(5,000呎)。

其他

比霍尔山地处喀尔巴阡弧之内,孑然孤立;地形特点是广阔平坦的山顶被狭窄而陡峭的深谷所环抱。最高峰库尔库伯塔(Kurcubata)峰海拔1,849米(6,067呎)。

最后需要提及的是特兰西瓦尼亚高原。它是由抵抗力微弱的年轻的第三代岩石所构成,地貌特征是海拔457∼701米(1,500∼2,300呎)的无森林的丘陵,山谷被切割成99∼198米(325∼650呎)深。

研究与探勘


许多民族与喀尔巴阡山脉的另一种民族有关联,而这种多元性已对当地科学研究发展构成影响。从18世纪末至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大部分的喀尔巴阡山脉均属奥匈帝国领土,因此在这段期间,对此多民族帝国的所有科学家来说,要进出喀尔巴阡山脉易如反掌;其中公认以波兰、德国和匈牙利科学家的研究成果最受瞩目。19世纪末,奥地利总参谋部出版了该地区首份全面性的地形图。相隔1世纪後,领土涵盖部分喀尔巴阡山脉的每一个国家──捷克共和国、斯洛伐克、波兰、罗马尼亚、匈牙利及乌克兰──都绘有比例尺1:50,000至1:200,000不等的地形图,以大地测量座标系统为基础并以互相关联的图表模式汇编。

至于地质图,第一篇研究喀尔巴阡山脉整体地质的论文于1815年出版。如今,每一个喀尔巴仟山区国家都有自己的地质图,区域地质文献也相当丰富。1922年国际地质大会创立了喀尔巴阡山脉地质学家学会,每3年集会一次。区域自然地理的研究也相当先进,1963年成立了一个喀尔巴阡山脉与巴尔干地形委员会。

相较起来,在气候学及生物地理学的研究就比较落後了,尽管20世纪後半叶已有一些研究论文陆续出现。在人文地理范畴,较引人关注的是牧人生活与相关人口的移动问题。关于整个喀尔巴阡山脉区经济地理的综合性调查尚未问世,因为经济问题向来是由各山区国家各自研究。事实上,第一部全面性的喀尔巴阡山脉地方志直到1895年才出版,作者是波兰地理学家雷曼(Antoni Rehman)。

从第二次世界大战开始,喀尔巴阡山脉就成为山区国家一些科学中心的研究对象,由数国的国家科学院的地理研究所及多所大学的地理及自然史(博物学)研究所扮演领导角色。国家地质学、水文学及气象学研究机构也累积了可观的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