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在线查询网 > 在线百科全书查询 > 浚县

浚县_在线百科全书查询


请输入要查询的词条内容:

浚县


浚县古城黎阳,历史悠久,文化灿烂,人杰地灵。境内现有名胜古迹300余处,其中国家级保护单位10处,被国家旅游局公布为AAAA级旅游景区。浚县县城由老城区、新城区、卫西区三个部分构成。即保留了古城的古朴特色又建设成为具有时代感和独特风格的规划建设示范城,物产丰富、人民富足,在两千余年的历史长河中,浚地名流辈出。浚县古庙会历史悠久 是当地一特色人文景观。

中文名称:浚县

外文名称:Xun xian

行政区类别:县

所属地区:河南省鹤壁市

政府驻地:县人民政府驻城关镇。

电话区号:0392

邮政区码:456250

地理位置:河南省北部

面积:1030平方公里

人口:66.5292万(2010年)

方言:河南话

气候条件:暖温带半湿润性季风气候

著名景点:浚县古称

车牌代码:豫F



一、地理位置


浚县位于河南北部,北距首都北京548公里,南至省会郑州165公里,卫河蜿蜒纵贯全境,淇河沿西部边界南流,处于安阳、濮阳、新乡、鹤壁等市辐射带的中心位置。县域面积1030平方公里,耕地93.4万亩,辖5个镇、2个乡,4个街道办事处,489个行政村,总人口66.5292万(2010年人口普查结果)。浚县交通便利,基础设施完善。京珠高速公路穿境而过,鹤濮高速公路横贯县北,境内公路四通八达。城区道路宽敞,城容城貌整洁。

2011年,县城建成区面积达到14.5平方公里,人口13万;小城镇面积达到33.5平方公里,人口14.7万,城镇化率31%;公路建设成绩突出,省级公路里程达到128公里,实现了乡乡通省道、村村通油路。

二、气候环境


浚县地处太行山与华北平原过渡地带,地形地貌特点是“6架山,3条河,大小32个坡,西有火龙岗,东有大沙窝”。平原面积占82%,丘陵面积占18%。地势中部略高,西、东部平缓,最高海拔231.8米。属暖温带半湿润性季风气候,年均气温13.7℃。境内河流总长435.5公里,分属黄河和海河两大流域。

浚县物阜源丰,阡陌生金。石灰岩,大理石,页岩,型砂,钙基膨润土等矿产资源储量大,品位高,开发前景广阔。卫河,淇河,共产主义渠流经县境,水资源丰富。土地肥沃,气候适宜,发展农业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盛产小麦,玉米,大豆,花生,红枣,苹果、蔬菜、畜禽等, 自古就有“ 黎阳收,顾九州”之称。每年粮食产量在50万吨以上,是全国商品粮基地县,全国优质小麦基地县,优质种子基地县,全国科技兴农示范县,国家扶持产粮大县,国家级小麦原种生产基地县,全国优质蜂蜜产品基地县,全国秸秆羊示范县,全国节水增产重点县,2006年又被评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

三、历史沿革


新石器时代(约前1万年—约前2000年)

母系氏族晚期(约前6000年)先民在淇河下游以东地带定居,繁衍生息。在今大赉店、刘寨、前公堂、北纸坊、卫李庄、前草店等地发现仰韶文化遗存。

父系氏族时期(约前4000年)先民开发火龙岗东、西两侧沃土,从事原始农牧业。在今姬屯、大八角、小艾庄、冢儿章、大碾、亮马台等地发现龙山文化遗存。 五帝末期(约前二十二世纪末)部落间商品交换活动具一定规模。《尸子》载:舜“顿丘(今屯子乡蒋村附近)买贵,于是贩于顿丘;传虚卖贱,于是债于传虚。”

夏(前2070-前1600)

夏初大禹治水到大伾山。《尚书禹贡》载:禹疏河,“东过洛汭,至于大伾。”大伾山始著于世。

商(前1600—前1047)

商末浚地称黎,属畿内地。

西周(前1047—前771年)

周初武王克殷,分殷畿为邶、鄘、卫三国,浚地属邶、卫 。

春秋(前770—前477年)

周敬王三十九年晋国筑顿丘城(今屯子乡蒋村附近)。

战国(前476—前222年)

周元王元年晋在大伾山北设邑,称黎。

秦(前221—前207年)

始皇三十三年始皇东巡经黎地,于今白寺山祭祀西岳,立无字巨碑。此山遂名白祀山,后改今名。

西汉(前206—24年)

高祖初年置黎阳县,属魏郡。县治在大伾山东北。此为浚地设县之始。

东汉(25—220年)

建武元年刘秀镇压河北王郎农民起义军后,返军经黎阳,在大伾山筑青坛祭告天地。后人曾一度称大伾山为青坛山。今大伾山仍留有青坛路。

是年光武帝于黎阳县设黎阳营,并以谒者监管。

建安五年(200年)二月袁绍还军攻白马(今滑县东北)。四月,曹操遣关羽迎战,斩袁将颜良于白马坡(今善堂乡朱村南),袁军大败,遂解白马之围。

建安六年(201年)袁绍进军黎阳。

建安七年(202年)正月曹操再克黎阳。五月,袁绍卒,长子袁谭自称车骑将军,屯兵黎阳。

秋,曹军渡河攻谭,袁尚出兵助谭,曹、袁两军在黎阳激战。袁谭兵败,退守邺城。操留贾诩守黎阳。

建安八年(203年)曹丕从征自邺城至黎阳,写《黎阳作》诗四首。

西晋(265—316年)

咸宁四年(278年)九月蝗灾。

咸宁五年(279年)六月雹灾。

太康四年(283年)七月大水,秋禾淹没,房舍多被冲毁,人有被淹死者。

东晋(317—420年)

约在大兴二年至永和七年(319—351年)后赵主石勒依印度僧人浮图澄之言,在大伾山东麓依崖凿大石佛一躯,高22.7米余,以镇黄河。

太和五年(370年)前秦王苻坚率军攻邺城,擒燕主慕容暐后返长安至枋头,宴诸父老,免百姓徭役,改枋头城为永昌县(亦名昌水县,北魏曾为汲郡治所)。

太元十三年((388年)翟辽杀太守滕恬之据黎阳称王,僭号“大魏天王”。

南北朝(420—581年)

太和年间(477—499年)于大伾山东麓建大山寺(今天宁寺),置高阁遮护大石佛。

孝昌年间(525—528年)分汲郡置黎阳郡,辖黎阳、顿丘二县,编户11980,人50457口,属司州。

永安元年(528年)分黎阳县置东黎县,县治在今善堂乡临河村南,属黎阳郡。

天平元年至武定八年(534—550年)间置黎州,辖黎阳郡。移朝歌县治于今卫贤集。置汲郡,辖朝歌、获嘉、汲县、北修武、南修武、山阴6县。后郡治移至枋头城(今前枋城)。

北齐天保元年至承光元年(550—577年)间废黎州,黎阳郡属司州,废东黎县。

北周宣政元年(578年)复置黎州,辖黎阳郡。改汲郡为卫州,州治在枋头城,后迁至汲县。

隋(581—618年)

开皇三年(583年)黎州、黎阳郡俱罢,黎阳县属卫州。

开皇十六年(596年)置黎州,辖黎阳、临河二县。于枋头城置清淇县,属卫州。

大业二年(606年)废清淇县。改朝歌县为卫县。改卫州为汲郡,移治卫县。废黎州,黎阳县、临河县属汲郡。

唐(618—907年)

武德元年(618年)六月宇文化及于江都杀杨广后,拥兵十余万至东郡,留辎重于滑台,引兵北攻黎阳。徐世盇(懋功)据黎阳,避其锋,弃黎阳城以固守仓城。

七月李密受东都杨侗之封,放弃与王世充之争,悉力以对付化及。化及攻仓城屡败,密伪与和,以痹其众。化及识计后,大怒,与密大战于同山下。密中流矢,屯兵汲郡。化及力竭粮尽,部下多叛逃,乃败走魏郡。密还巩洛,留徐世盇守黎阳。

十一月徐世盇收到魏徵劝降信后,派人到长安请降。高祖李渊准魏征奏议,于黎阳设黎州总管府,辖四州(殷、卫、澶、洹)、八县(黎阳、临河、内黄、汤阴、观城、顿丘、繁阳、澶水),委徐世盇为黎州总管,封上柱国,莱国公,赐姓李。

贞观十七年(643年)废黎州,黎阳县改属卫州。

是年在浮丘山巅始凿石窟造像。此后,开耀、永淳、如意等年间又有续雕,窟内雕佛像990余个,后人称之“千佛洞”。

五代(907—960年)

后周显德五年(958年)后周世宗柴荣令天下废除佛寺,寺僧还俗。相州节度掌书记马去非与大伾山寺僧众具表请求保留大伾山寺。柴荣下诏敕准保留。次年,镌石记其事。今存《准敕不停废记》碑,为国家级文物。

北宋(960—1127年)

端拱元年(988年)宋廷于黎阳置通利军,属河北道。军中设“宣毅”、“威武”、“静戎驽手”、“清塞”、“保节”、“广济”、“装发”、“安胜”等军,戍守黎阳津,以抵御契丹南攻。后通利军改为安利军、平川军、浚川军。

政和五年(1115年)置浚州,州治在浮丘山巅,属河北路。

金(1115—1234年)皇统八年(1148年)改浚州为通州,州城仍在浮丘山巅。

天德三年(1151年)又改通州为浚州。

明昌五年(1194年)八月黄河大决,河道南徙数十里。自此,黄河在浚州境内断流。

元(1206—1368年)

元初浚州改属中书省真定路,至元二年(1265年)改属大名路。

至正十七年(1357年)红巾军攻破浚州城,杀知州王士元及其子致微,捣毁府衙,火烧清白堂,焚大伾山大佛阁。

至正年间(1341—1368年)东张庄村民恨官府谒祭子贡墓之扰,夜平子贡墓,砸其碑,移子贡石像于大伾山脚下墓冢处。之后,地方官误祭假冢达二百余年。

明(1368—1644年)

洪武三年(1370年)浚州人口不满五千,改浚州为浚县,编户50里,属北直隶省大名府。

洪武八年(1375年)首次迁太原、平阳、洪洞、蒲、绛等地民众来浚。之后,洪武二十一年、二十五年和永乐三年(1405年)又三次向浚县迁民。

弘治十二年(1499年)王阳明于大伾山讲学。所作《游大伾山赋》和《登大伾山诗》镌刻于大伾山巅。王讲学处后人称“阳明书院”(又名东山书院)。

嘉靖三年(1524年)从南京天宁寺移南藏经6053卷于大伾山寺。后因此改大伾山寺为天宁寺。

清(1644—1911年)

顺治初(1646年前后)行绿营兵制,于浚县设汛,置把总1员、马兵10名、弓箭守兵14名、鸟枪守兵16名、字识1名。

雍正三年(1725年)七月河南巡抚田文镜奏请以河南省磁州换直隶省内黄、浚县、滑县以利漕运事获准,浚县改属河南省卫辉府。

中华民国(1912—1949年)

民国二年(1913年)三月废府设道,浚县属河南省河北道。

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二月二十九日黎明日军拥入县城,大肆烧杀淫掠。从早至晚,杀害男女老幼4500余口,焚烧房屋1000余间,毁坏抢掠各种财物无计。

中华人民共和国

10月中旬浚县民主政府改名人民政府,李参之任代理县长,隶属平原省安阳专署。全县有503个行政村(602个自然村),划为8个区。

1949年内黄县五区(今善堂)划归浚县,为第七区。

1950年八区道口镇、军庄、白庄、程文庄、河西街划归滑县。县政府于卫贤周围设新八区,区政府驻卫贤集。

1952年10月撤销平原省,浚县改属河南省安阳专署。

1953年崔马湖、前屯、张徐庄、王渡、双鹅头5个区办农场划归县农业试验场,改名地方国营浚县农场。

1954年调整基层行政机构,改9个区人民政府为区公所,区下设88个乡政府。

1955年撤销一、三、八、九区,88个乡(镇)合并为55个乡(镇)。延津县两个乡(14个自然村)划归浚县。全县辖5个区,57个乡(镇),617个自然村。1957年调整行政区划:保留新镇区,其余4个区撤销。将57个乡(镇)合并为19个乡(镇)。11月安阳地区与新乡地区合并,浚县划归新乡行署。

1958年将原乡、镇改为10个人民公社。

1963年7月河南省第一个县级博物馆——浚县博物馆在浮丘山碧霞宫建立。

1979年4月8日联邦德国德中友好协会访华团一行24人来浚县游览大伾山。这是浚县首次接待外宾。

1981年11月新华影院破土兴建。1982年底竣工。

1983年河南省人民政府决定开辟浚县大伾山风景旅游区。10月撤销安阳地区,浚县归属安阳市。

1986年国务院批复省政府,将浚县由安阳市划归鹤壁市。

1987年经省政府批准,浚县大伾山风景区为第一批省级风景名胜区。

1994年1月4日国务院公布第三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名单(37个),浚县名列其中。

1996年原属浚县管辖的大莱店镇划归鹤壁市淇滨区。

2008年9月1日,原属浚县的钜桥镇整建制划归鹤壁市淇滨区管辖。

四、行政区划


概述

浚县辖5个镇、2个乡,4个街道办事处:黎阳、浚州、卫溪、伾山四个街道办、善堂镇、王庄镇、屯子镇、白寺乡、新镇镇、小河镇、卫贤镇。县人民政府驻浚州街道办事处。

浚州街道

代码:410621100

2006年,辖10个村委会、1个居委会:西街村、桥西村、顺河村、菜园村、南街村、南关村、南关外村、东关村、北街村、北关村、东沙地村、西沙地村。刘沙地村、周庙村、_东街居委会。

善堂镇

代码:410621101

2006年,辖62个村委会:东善堂村、西善堂村、前村、后村、郭小寨村、史小寨村、齐小寨村、东褡裢村、西褡裢村、柴村、前赵庄村、徐家村、吴家村、下河里村、西白毛村、郭坊村、李坊村、邢坊村、大何村、南韩庄村、光明村、贾村、王礼村、乔礼村、康村、李洪庄村、湾子村、店上村、赵礼村、贾胡庄村、、陈村、曲河村、东葛庄村、郭家营村、东王庄村、田庄村、东海头村、西海头村、临河村、迎阳铺村、石佛铺村、九股路村、酸枣庙村、马村、李村、东什村、西什村、西郭庄村、下河村、了堤头村、杨梁村、打渔庄村、西韩庄村、军里庄村、程庄村、后寨村、东王楼村、西王楼村、东朱村、中朱村、西朱村、杨村;浚县农场6分场。

屯子镇

代码:410621102

2006年,辖59个村委会:屯子村、北张庄村、北赵庄村、码头村、郭厂村、董厂村、郑厂村、牛宋村、王村、周村、余营村、后石桥村、前石桥村、蒋村、西李村、袁范庄村、东王村、郑庄村、王门村、姜八营村、老观嘴村、乔村、大屯村、徐化庄村、裴庄村、北孙庄村、南阳涧村、莲池村、东小寨村、西小寨村、西阳涧村、三角村、原厚村、大黄庄村、郭家庄村、东张洼村、西张洼村、刘河村、宣黄庄村、夏庄村、闫门村、陈门村、刘门村、毛门村、姚厂村、钊寨村、席营村、韩庄村、荆寨村、园上村、东榆柳村、西大榆柳村、侯胡寨村、盐土庄村、七股路村、苏庄村、姬村、南赵庄村、小榆柳村。

新镇镇

代码:410621104

2006年,辖50个村委会:新镇村、新码头村、赵摆村、兰庄村、耿湾村、东郭村、焦行村、马行村、杜行村、前胡岸村、后胡岸村、张庄村、董庄村、李海屯村、田堤村、南刘庄村、申店村、栗庄村、庄头村、长屯村、张堤村、西皮村、东高宋村、西高宋村、淇门南街村、淇门东街村、淇门西街村、东双鹅头村、西双鹅头村、孟庄村、前枋城村、后枋城村、东枋城村、和庄村、北刘庄村、于庄村、西郭村、李马湖村、王马湖村、崔马湖村、牛四马湖村、司庄村、邢固村、彭村、侯村、牛村、大蒋村、官庄村、任寺南村、张寺南村。

小河镇

代码:410621105

2006年,辖62个村委会:小河村、扫头村、杜庄村、石羊村、权庄村、南雷村、郝村、纸坊村、饭店村、前郭渡村、后郭渡村、西郭渡村、西王渡村、东王渡村、柴程庄村、东风村、伯僚村、西雷村、大碾村、前同山村、后同山村、万庄村、牛寨村、申湾村、梨园村、南张庄村、西张庄村、烧酒营村、前下滩村、后下滩村、吴摆渡村、崔堡村、瓦岗村、曹湾村、康庄村、宗湾村、前刘庄村、后刘庄村、张刘庄村、侯刘庄村、马庄村、刘贾店村、张贾店村、韩贾店村、小雷村、耿潭村、任贾店村、北张庄2村、徐庄村、西周口村、东周口村、中周口村、柴湾村、刘固屯村、包田庄村、聂渡村、瓮城村、袁庄村、亮马台村、前冯庄村、后冯庄村、王庄村。

黎阳街道办事处

代码:410621106

2011年,辖25个村委会:寨里村,寨外村,双庙村,吴村,黄辛庄村,沙咀村,单庄村,王可庄居委会、 河道村,后寺庄,前寺庄,前咀头,后咀头,北马村,方庄居委会,东桥庄,西桥庄,韩寨府,东沙地,西沙地,刘沙地,周庙村,王可庄村,东屯,西屯 代码:410621107

卫贤镇2006年,辖49个村委会:卫贤村、砖城村、前屯村、后屯村、北纸坊村、南纸坊村、袁香菜村、刘香菜村、陈香菜村、刘堂村、张屯村、李屯村、冯屯村、游屯村、任屯村、温屯村、姚村、南纸坊村、曹香菜村、侯香菜村、李香菜村、赵岗村、前交卸村、中交卸村、后交卸村、来庄村、前草店村、后草店村、杨马湖村、尚村、于村、王含珠村、卢含珠村、姜含珠村、赫含珠村、裴村、龙口村、南郭庄村、裴营村、卫李庄村、于营村、高营村、前公堂村、后公堂村、山西村、宋谢庄村、李小屯村、大宽河村、小宽河村。

王庄镇

代码:410621200

2006年,辖52个村委会:南街2村、东街2村、北街2村、西街2村、元过村、聂村、小齐村、北王庄村、刘坡村、大齐村、东苏村、北苏村、南苏村、东胡村、西胡村、南胡村、小滩村、南老观嘴村、孙石井村、李石井村、苑庄村、葛庄村、圈里村、李新寨村、郭新寨村、牛李庄村、大赵庄村、申窑头村、王窑头村、张李甘寨村、吴李甘寨村、乔李甘寨村、军寨村、西枣林村、东枣林村、南井固东村、南井固中村、南井固西村、小寨村、宋堂村、何井固村、孙井固村、刘井固村、宋井固村、郭井固村、韩井固村、周井固村、东赵庄村。

白寺乡

代码:410621201

2006年,辖43个村委会:白寺村、大王庄村、李庄村、大郭庄村、胡庄村、姜营村、张寨村、盖寨村、东许庄村、余洼村、尹庄村、凌湖村、李桥村、刘皮洼村、左洼村、靳庄村、白庄村、民卢庄村、李黄庄村、张七营村、东和营村、西胡营村、郭村、大郭村、樊庄村、山北后街村、山北东街村、山北西街村、张寺庄村、马庄2村、郑岗村、郝营村、韩村、东尚庄村、中尚庄村、西尚庄村、陈洼村、后岗村、中岗村、前岗村、西徐庄村、北卢庄村、辉泉沟村;国营浚县农场1分场、3分场、4分场、5分场。

五、工业经济


2011年,全县实现生产总值118亿元,比2006年增长88.4%,年均增速13.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 完成6 1.4 亿元 , 增长257%, 年均增速29 %。 规模 以上工业增加值 完成53.5 亿元, 增长161.9%, 年均增速21.2 %;实现利润13.8亿元, 增长229%, 年均增速26.9 %。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达到2 6.9 亿元, 增长105%, 年均增速15 .5 %。财政一般预算收入 完成2.7亿元, 增长137%, 年均增速18.8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达到13588 元, 增长100%, 年均增速14.9 %。农民人均纯收入 达到8318 元, 增长102%, 年均增速15.1 %。 全社会用电量 达到6. 4 亿 度,增长118% ,年均增 速16%,其中工业用电量 达到2. 8 亿 度,增长176% , 年 均增 速22%。

经济社会发展支撑能力明显增强。全县实际到位市外资金4亿元,是上年的4倍。全县共有在建项目109个,总投资7.6亿元;签约项目5个,总投资1.2亿元;在谈项目19个,总投资9.1亿元,其中投资5000万元以上的8个。争取上级资金1亿元,增长58%。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成效显著。种植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发展优质小麦4.53万公顷、优质玉米1.73万公顷。8个品种、2.27万公顷的农产品基地通过了省级无公害认证。畜牧业产值达13亿元,增长21.4%,获省“畜牧强县”称号,居全省20强第八位。农副产品加工业取得新进展,支持和培育淇雪淀粉、富邦乳业、亨利面粉等龙头企业,新上同心制麦、俊忠面粉、华中食品等项目,提高了加工转化能力。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进一步加强,实现了“红旗渠精神杯”十连冠。劳务经济迅速发展,外出务工人员达9.5万人,比上年增加5.5万人。

非公有制经济逐步壮大。全县30个应改制企业基本完成改制。积极推进“乡财县管”,继续深化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政府调控资金能力进一步增强。全年新发展个体工商户2406个、民营企业103个,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占全县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46.5%。

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浚北线、东上线竣工通车,钜新线改建工程开工建设。城区供气、供水项目进入实施阶段。完成了卫水大道、云溪路和黄河路南段改造工程。深入开展小城镇集中整治活动,城关镇被确定为全国小城镇建设重点镇。大伾山景区获首批全省“文明景区”称号。全年全县实现旅游直接收入889万元,增长40.5%。

进一步加强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新增城镇就业人员3962人,其中安排下岗失业人员1573人。城市“低保”实现了动态管理下的应保尽保,养老保险金、城市“低保”金、失业金发放率均为100%。发放各类救助金258万元,借粮100吨,建房417间。46万农民参加合作医疗,占农民总数的77%,比上年提高8个百分点。3.9万名特困群众免费参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为3712名移民群众解决了生产生活困难问题。

积极推进社会事业。国家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县创建工作顺利通过初验;升入高校学生949人,居全市第一;被评为全省文化先进县,“传统庙会文化”被列入国家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试点。

国民经济

大力实施工业兴县战略,加快农业县向工业县转变步伐。2007年,预计地区生产总值完成65.6亿元,同比增长17%;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6.1亿元,增长51.9%;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完成1.47亿元,增长28.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15.3亿元,增长17%;农民人均纯收入4891元,增长19%;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210元,增长20.9%。

农业经济

浚县是典型的农业大县,自古就有“浚滑收,顾九州”之说,为全国优质小麦基地县、国家扶持产粮大县、河南省养殖基地县、农业结构调整先进县、河南省畜牧强县。农作物主要有小麦、玉米、花生、大豆、红枣等。现有耕地92.7万亩,人均1.52亩,其中水浇地面积占90%。粮食产量连续多年超过50万吨。种植结构进一步优化,发展优质小麦68万亩、优质玉米26万亩,粮经比例达到7:3。

2007年,农作物播种面积176万亩,粮食播种面积150万亩,优质小麦种植面积80万亩、优质玉米62万亩;粮食总产73万吨,连续三年创历史新高。实现肉类总产15.5万吨、蛋类总产5.4万吨,牧业产值22.1亿元、加工产值33亿元;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达到13个;规模以上加工企业达到28家,其中省级龙头企业4家、市级10家。大力发展劳务经济,输出16万人,实现收入12.5亿元。

工业经济

目前,初步形成了农产品加工、能源化工、机械制造、建筑材料四大产业体系。现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76家,环燕轮胎、淇雪淀粉、时珍中成药、福祥防盗门、汉生手排面等均为知名品牌。2007年,全县工业增加值完成30.7亿元,增长31%;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完成25亿元,增长33.2%。二产占GDP的比重达到52.7%。引进市外资金12.1亿元,共有在建项目68个,总投资33.5亿元。其中亿元以上项目9个,总投资16.7亿元。一期投资5.1亿元的淇雪玉米循环经济产业园建设项目,已征地340亩,正在建设厂房;总投资3亿元的国能浚县生物发电有限公司建设项目,已并网发电成功;总投资1.5亿元的安黎环燕轮胎有限公司技改扩建项目,总投资1.5亿元的天龙实业有限公司建设项目,正在安装调试设备。签约项目33个,总投资22.8亿元。其中亿元以上项目4个,总投资10亿元。在谈项目52个,预计总投资39.7亿元。其中重点在谈项目6个,总投资9.2亿元。

文化旅游

2007年,正月古庙会被评为“河南省十大民俗经典”;一期总投资2300多万元的石雕城建设项目,17家企业已入驻生产;泥塑博物馆项目,已开工建设;实现旅游直接收入2641万元,增长26.2%。

轻工业

弹指一挥间,浚县小河镇工业经济发生巨变。,该镇生产总值完成3.2亿元,财政收入完成324万元,实现了由农业乡镇向工业乡镇的跨越。该镇之所以能在短时间内使镇工业经济展翅腾飞,得益于走出了一条以特色经济为支撑,搭好工业经济发展平台,大力实施工业兴镇战略的路子。

小河镇前同山村韩秀岭近几年依靠发展制镜业走上了致富路,在她的带动下,目前该村已拥有制镜厂36家、制板厂4家、框条厂6家,不但解决了本村富余劳动力就业问题,还吸纳了近千名外村劳动力就业,仅靠制镜一项该村人均就增收2500多元。小河镇制镜业在蓬勃发展。据小河镇党委书记吕有信介绍,全镇仅为制镜产品外运就购买货车1200辆,单车年收入达10余万元;全镇已有8000人从事制镜业,另有3000名销售人员活跃在全国20多个省市,日销售收入150万元,年产值2亿多元。前同山村靠特色产业致富的成功之路,使镇党委、政府一班人意识到:小河镇这个农业大镇要变成工业强镇,工业化是必由之路,而发展特色经济就是发展壮大工业经济的有力支撑。为切实有效地发展特色经济,该镇立足特色优势,转变服务观念,创新服务方式,提高服务质量,不断吸引外来资本在该镇落户扎根,重点对现有的工艺制境、水泥、新闻纸等特色经济产业进一步拉长产业链条,提高市场竞争力,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增强辐射带动能力,将其做大做强。同时,按照面向市场、发挥优势、规模经营的现代工业生产方式,引进发展一批经营机制新、科技含量高、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培植民营经济新的增长亮点,形成新的经济支撑。目前,小河镇的特色经济得到了迅猛发展,年可创产值2.5亿元,可实现利税1200万元,已形成了以制镜、棉纺、建材、水泥、铸造、新闻纸六大支柱产业为主导的特色经济发展体系。构建经济发展投资平台,是工业经济腾飞的翅膀;良好的环境,是工业经济快速发展的潜在动力。小河镇党委一班人深刻理解环境就是生产力,环境就是效益这个道理。为了加强工业经济的快速发展,优化经济发展环境,该镇制定了“六个放”:即:政策上放宽、放活,思想上放心、放胆,工作上放手、放开。“六个放”放宽了市场准入领域,降低了准入门槛,允许各种资本进入经济领域。同时,为了解除企业的后顾之忧,除了为他们提供优惠的政策环境、优良的机制环境、优越的人文环境之外,小河镇政府还不断完善强化服务功能,牢固树立“小政府、大服务”的服务理念,在对各项手续、证照的办理上,镇政府协同工商、税务、交通、金融等部门上村到厂进行服务,实行“一站式”办公,使他们足不出村就能办齐一切证照。在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活动中,镇政府还出台了一系列的保护制度,如检查许可证制度、25天安静生产日制度、挂牌保护制度等等,消除对企业正常生产经营的干扰,维护企业的利益。此外,该镇还实行了镇领导包厂责任制,每位镇领导都要分包一家企业,每周都必须最少到企业调研一次,及时把握市场动态,捕捉市场信息,帮助企业解决实际问题。今年春节前夕,河南的一家玻璃厂在给前同山村玻璃镀膜厂送玻璃时,让厂方交现钱,而该厂厂长寿文标因一时流动资金不够,急得四处求援。分包该厂的小河镇党委书记吕有信得知情况后,把自己的积蓄和向亲戚借来的5万元现金交到了寿文标的手中,解了他的燃眉之急。

招商引资

工业兴镇的突破口是招商引资。为了实现招商引资工作的新突破,小河镇广大党员干部进一步解放思想,把主要精力放在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上。党政主要领导亲自抓、带头抓,班子成员有三分之一的领导,一年中利用三分之二的时间去抓招商引资工作。他们发扬只争朝夕的精神,争取各方面的支持,寻求更多的合作伙伴,并敢于走出去,勇于走出去,主动走出去,广泛推介,广交朋友。辛勤的汗水换来了丰硕的成果。去年12月份,镇党委书记吕有信仅用一个月的时间,就促成了山东菏泽光大公司在该镇投资5300万元的鹤壁紫丰瑞通糠醛化工项目的顺利落地,为全镇做好今年的招商引资工作增强了信心和决心。在招商引资工作中,他们本着跑不来资金跑项目,跑不来项目跑信息,跑不来信息跑感情的原则,经过千方百计,通过千辛万苦,充分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关系,采取一切可以采取的措施,以百倍的信心,努力做好招商引资工作。同时,他们还依托现有资源优势和比较优势,精心策划包装了一批大项目,争取早立项、早落地、早见效;进一步用足用好国家有关政策,完善地方优惠办法,拓宽投资领域,创造优良的投资软环境;进一步整合资源优势,膨胀经济总量,提升规模层次,创造优良的投资硬环境;采取产业招商、环境招商、以商招商、网上招商、亲情招商等多种招商引资办法,搭建好招商引资的平台。2004年,小河镇共招落地项目11个,达成合作意向9个,涉及总投资1.4亿元。

六、名优特产


浚县民间艺术源远流长,工艺品久负盛名,是中国民间艺术之乡。民间泥玩距今有1200余年的历史,以种类繁多、造型奇特、风格各异著称,中国美术馆、中央美术学院均有收藏。石雕石刻业历史悠久、名家辈出,能工巧匠曾参加过北京十三陵、北京人民大会堂、南京中山陵等多处著名建筑和风景名胜区的建设,产品有牌坊、狮、羊、碑等50余种,远销国内外。工艺制镜业发展迅速,拥有制镜厂近百家,镀镜厂3家,日产镜1万余块,年产值1亿多元,产品远销内蒙、山西、陕西、河北、天津等十多个省市。主要土特产有小河白菜、新镇韭菜、善堂花生大枣、王庄茄子、义兴蒋烧鸡、吴记花生米、王桥豆腐等。

特产泥咕咕

起源于隋末的“泥咕咕”是浚县特产,泥咕咕是浚县民间对泥塑小玩具的俗称,因为能用嘴吹出不同的声音,所以形象地称之为“咕咕”。据《资治通鉴》记载,隋末农民起义时,李密领导的瓦岗军曾在古黎阳也就是现在的浚县与隋军大战,不少将士和战马阵亡,为了纪念这些牺牲的将士和战马,军中一些心灵手巧的人就用当地的黄胶泥捏成泥人、泥马表示怀念之情。这一技艺就这样随着历史的发展延续了下来,流传至今。主要集中在县城东南的杨玘屯,杨玘屯名字来自隋唐之交在此屯军的大将杨玘。二○○六年五月二十日,泥咕咕列入国务院颁布的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浚县城东二里地的杨玘屯,这里全村几乎家家都精于泥塑。素有“泥玩具之乡”之称。据传隋末李密领导的瓦岗军破黎阳仓时,与隋军在同山相遇,两军激战,隋军大败,瓦岗军将士也伤亡残重产劲卒良马多死,士卒疲病。李密部将领杨玘奉命收容疲病士卒扎寨金堤(今杨玘屯)屯兵恳田,休养生息。军内有会捏泥人的士卒,在稼穑之余,常捏制一些鸪鸪鸟,战马,骑马人等以怀念阵亡将士,留恋疆场驰骋之情。由此捏制泥玩的手艺流传至今。泥咕咕分为“泥货”、“烧货”两种,凡是需用嘴吹的泥玩哨,一般都要经过低温烧制后再施彩叫“烧货”。未经烧制晾干的泥塑干后再施彩刷漆为“泥货”。浚县泥玩的种类很多,根据内容形式可归纳为“鸟类泥玩”、“动物泥玩”“人物泥玩”三大类型。”。每逢浚县正月、八月古庙会,只要你身临此地便可在街头巷尾看到很多身着农村服饰的妇女、小姑娘,有的挎着蓝筐,有的托着盘子,有的推着三轮车在街头卖泥玩具。由于浚县泥玩具内容丰富,造型古朴,风格各异,纹饰色彩鲜艳,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和地方特色,不仅逗儿童玩耍喜欢,成年人也感到美不胜收,争相挑选存玩。

浚县泥咕咕发展到现在已有三大类50多个品种。主要有以三国、水浒和瓦岗军为原型的人物;以及老虎、狮子、大象和燕子、斑鸠、孔雀等形象的动物和飞禽。古老朴素、逗人喜爱的泥咕咕寄托了劳动人民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希望。

浚县泥咕咕的特点是以黑色为底色,然后在底色上用自制的毛笔点画出各种花样。彩绘是以黑色、棕色打底,再描绘上白土粉、大红、大绿、大蓝、大黄等条纹,大都用原彩色,很少用调和过的中间色。颜色以蛋黄调制而成,能使色彩起明发亮,对比强烈。浚县泥咕咕造型古朴拙雅,加之民间大红大绿的着色,使作品美感顿生。

浚县泥咕咕现在还是以小手工作坊生产为主。农闲时节,全家男女老少围坐在一起,边制作、边说笑,气氛热烈,和泥、造型各司其职,技艺娴熟,制作出来的泥咕咕晾干透后,再在自家的小土窑进行烧制。一到那个时节,每家每户的窗台上、墙头上、灶台上,到处都摆满他们精心制作的泥咕咕。

浚县泥咕咕一般有四种制作形式。一是模具制作,有扁头狮、小燕子、小丫鬟等;二是手工捏制,有小马、小猴、猪八戒;三是模子和手捏相结合,有骑马人等;四是在泥玩具身上加钢丝、弹簧,有活头马、活头狮子等。艺人们用的泥料和工具都非常简单。就地取材,把村边的黄胶泥挖回家,加水和成泥巴,用木棍捶打几遍,使其变得柔软细腻,如面团一般。工具是一根竹棍儿,削成一头粗一头尖,用以雕画泥玩具的鼻、眼、嘴和身上地花纹;再根据其形状,在不同地部位打眼通孔,用嘴能吹出不同的声音,群众称它为咕咕小哨儿。

七、历史名人


子贡,姓端木,名赐,字子贡。春秋卫国黎(今浚县)人,孔子七十二弟子之一。生于周景王二十五年(前520年),卒年不详,终于齐。?

李崇(454—525)),字继长,小名继伯,北魏顿丘(今浚县)人。文成皇后第二兄李诞之子。14岁拜主文中散,袭爵陈留公。后为高祖、世宗、肃宗三朝元老,历治8州,5拜都督将军,政绩显赫,战功卓著,堪称一代名臣。

王梵志,一名梵天,隋唐时卫州黎阳县(今浚县)人,著名白话诗人。

谢偃,卫县人,本姓直勒氏。仕隋为散从正员外。贞观初,应诏对策及第。驾幸东都,诏求直谏,偃极言得失,太宗称美,引为弘文馆直学士。为尘、影二赋甚工,尝奉诏撰《述圣赋》,又献《惟皇诫德赋》以申讽。时李百药工五言诗,偃善作赋,时人称为李诗、谢赋。出为湘潭令。集十卷,今存诗四首。

卢楠,字次,又字子木,今浚县城关镇人。明代著名文学家。生年不详,卒于隆庆三年(1569年)。其先世业农,家颇富有。楠少负才敏,博闻强记,读书一再过,终身不忘。父费资供其入太学生上舍。楠好古文辞,落笔数千言。因其文章不拘旧例,屡试未中。处身乡间,生不得志。性情豪放,不拘小节,嗜酒如命,时常暴饮大醉,使酒骂座。有“才压江南”之誉。著有《蠛蠓集》五卷。

王越(1423—1498年),字世昌,今浚县钜桥乡岗坡村人。少时仪表奇迈,颖悟过人,读书过目不忘,补县学生。景泰元年(1450年)乡试中第三名,会试中第三十三名。二年登进士第,授监察御史。三年,出按浙江,警慑贪污,激浊扬清,议论英发,见事风生,众皆佩服。翌年,父卒,返原籍服丧。天顺元年(1457年),起掌诸道章奏。四年,超擢山东按察使,深得宪体。七年,升右副都御史,巡抚大同,力修废政,整饬边务,深得信赖。成化元年(1465年),母卒,奔丧还家。三年,署都察院事。六年,赴延绥御敌有功转左,又以黄草梁功升右都御史。八年,于河套破敌大捷,斩二百八十,加太子少保,增奉一级,提督十二团营。十三年,加太子太保、兵部尚书兼左都御史。十六年,出大同御敌,于威宁海克捷,斩敌四百,封威宁伯,食禄一千二百石。十七年,出宁夏西征,佩将军印,任总兵官,初镇大同,移镇延绥,战功卓著,加太子太傅,增禄四百石,总制宁夏、甘肃军事,提督团营。十八年,受汪直牵连,夺封除名,谪居湖广安陆。弘治元年(1488年),上疏陈冤,请许还乡,未准。七年,再上疏陈冤,廷议功过,复官左都御史。十年冬,甘肃边塞有警,廷拟复设总制官,先后举七人皆不称职,经吏部尚书屠?荐举,王越就任,加太子太保,总制宁、甘、凉军务兼巡抚并经略哈密。翌年,于贺兰山剿敌获胜,加少保兼太子太傅。是年,又受李广牵连,忧恨绵绵,病死甘州军中。朝廷闻讣,上为震悼,辍朝一日。赠太傅,谥号襄敏。

八、人文风情


浚县古庙会历史悠久。明代中期,浮丘山正月会兴起并逐渐发展。清康熙年间,浚县古庙会已颇为兴盛。清末至民国年间延续不衰。新中国建立后,政府扬其利,抑其弊,扶持改造古庙会,使其在经济、文化交流中发挥更大作用。1952年和1954年,浚县人民政府曾两次发出发展物资交流大会的通知。1958年集市贸易被取消,古庙会一度衰落。1961年开始恢复,到1965年逐渐达到原有规模。“文化大革命”期间,古庙会被视为“四旧”而加以限制。1976年初,浚县革命委员会发布通告,取缔浮丘山正月大会。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庙会得以恢复和发展。原有古庙会规模扩大,有些村庄起了新会。今全县每年有庙会257起,三天两头有会。浚县的古庙会不但多,而且规模大。浮丘山正月大会,会期半月有余,高峰日赶会人数达二十余万。

浚县社火

浚县有着丰厚的文化底蕴,古老的浚县民间文化是构成中原文化乃至中华民族黄河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民间社火是浚县群众性传统娱乐活动的一种表现形式,其历史悠久,经历了上古虞舜至周朝时期的孕育,东晋后赵时期的萌芽,明清时的成熟,以及新中国成立至现在的兴衰更迭的曲折发展期。

经过400多年的发展,浚县社火玩会在整个豫北地区占有重要地位,且独树一帜,是群众文化自娱自乐形式的大展示,是浚县的优秀民间艺术,是古老的宫民歌舞的遗存。对其进行发掘、抢救和保护,特别是踩跷秧歌、群狮舞,对丰富和完善宫庭民间舞蹈史将产生一定的推动作用。对民间文化发展史、民俗文化库也是一种有力补充。

浚县古称“黎阳”,位于河南省北部。这里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厚。远古的遗存、遗风在这片古老而年轻的土地上延续和发展,形成了浚县独特的民族民间文化。社火和泥咕咕就是民间文化中的瑰宝。今天的“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春节特别奉献,我们一起走进黄河之滨的浚县,去体味充满乡土气息的浚县民间文化。

浚县社火是传统的民间娱乐活动。农闲时排练,逢年过节或重大喜庆时演出。每年的正月初九和元宵节为传统出会日。特别是元宵社火,观者如云,热闹非凡。

浚县现有各种民间社火组织60多家,每逢节日获重大活动期间,大家齐聚一起,竞相献艺,场面热烈,蔚为壮观。但是随着一些老艺人相继过世,一些传统的社火项目正面临后继乏人的危险,传承变得越来越重要。

浚县社火的传统形式主要有舞狮、高跷、秧歌、旱船、竹马、龙灯、抬歌和背歌、抬老四、顶灯、大头舞、散河灯等。

九、旅游景点


浚县于1994年被国务院命名批准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是河南省七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唯一一家县级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是省政府1987年首批公布的省级风景名胜区,它与城区联为一体,交通便利,吃住方便。经过十几年的开发建设,如今已经成为一处假日旅游,观光览胜的好去处。先后接待了德国、法国、美国、加拿大、荷兰、日本、韩国及港澳台等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客人,年客流量达200余万人次。2002年通过国际ISO9001和ISO14001质量和环境管理体系认证。2003年7月被国家旅游局公布为AAAA级旅游景区。

大伾山风景区包括大伾山、浮丘山这两座在千里平原上突起的秀丽青石山峰。虽然海拔只有135米,但因当年大禹治水登临此山,被载入 我国最早的史书《尚书.禹贡》篇中,历代称为“禹贡名山”。现有大石佛等国保级文物1处10项,省保级文物8处,历代摩崖题刻460余处,汉唐古柏400余株。如果您到大伾山风景区旅游观光,其深刻的历史文化内涵会使您回味无穷,流连忘返,优美的山顶风光又会使您如入仙境,飘飘欲仙。

历史上,有十几位帝王将相亲临大伾山,一旦您踏入山门,您就会感受到充盈于山山石石之间的王者之气。在草丛石径中,说不定,一不留神就会踩上某一位皇帝当年留下的足迹。大伾山又以其独特的地理优势,吸引了无数历史名人或登临高歌,或赋诗摩崖。千百年来,有王维、范成大、王阳明等二十多位著名诗人墨客留下脍炙人口的诗篇。名人大家的到来,极大的提高了大伾山的文化品位,并为其赋予了永久的魅力。

景区内现有佛道建筑9处,亭台楼阁、寺庙宫观遍布两山。北魏的天宁寺,因保存有八丈石佛七丈楼而闻名遐迩。大石佛高22.29米, 已1600余年, 全国最早, 北方最大,是河南旅游精品。它所包含的宗教文化、石刻艺术、历史政治等早已引起专家学者的惊叹。2001年6月被国务院公布为国保文物,唐代的石刻瑰宝千佛洞是中原石刻艺术的精典之作。道教的圣地碧霞宫始建于明代,规模宏大,构造精美,万仙客用悬塑、壁塑等手法、塑造出道家典籍中记载的神仙人物3千余位成为集中国官方与民间神仙人物之大成的艺术殿堂。一处处保存完好的名胜古迹和一幅幅历史画卷,再现了宗教文化在中原传播、发展的历程。特别是一年一度的正月古庙会, 长达月余,朝拜者蜂拥而至,人如潮涌,高潮日达20万人,为宗教文化和经济信息的传播推波助澜。

大伾山是一座美丽的山,大伾山是一座神奇的山。来吧,朋友们,大伾山将敞开胸怀,以优良的环境,优质的服务,安全的游览秩序迎接四方宾朋的到来。

国家AAAA级景区,大伾山浮丘山风景区。有全国最早,北方最大”之誉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大石佛就在大伾山东麓。石佛是一躯善跏趺坐式大型弥勒佛像。高23米。丰满适中。目平视,唇紧闭,挺两肩,表情庄重。左手覆膝,右手曲肘前举,示无畏印。坐四方墩,脚踩仰莲,脚面平直,五趾平齐。《准敕不停废记碑》载:大石佛“首簇连珠,肩偎合壁”。今大石佛系螺髻发式,披双领下垂式五彩方格袈裟。?

大石佛凿于十六国后赵主石勒时期,距今已有1600余年历史。据《浚县志》载,大石佛系依佛图澄之言而凿。佛图澄是天竺高僧,晋永嘉四年(310年)来中国传教,以幻术骗取后赵主石勒信任。东晋大兴二年(319年),石勒建都襄国(今河北邢台西南),疆域辖今河南、山西、陕西等地,为十六国中疆域最大的国家。佛图澄借助石勒势力,大兴佛寺。黎阳是后赵重邑,兴佛寺当在其列。

大石佛俗称镇河将军。当时,古黄河流经大伾山之东,水患频仍,为害黎阳甚烈。人民苦于水患,却又无力抗拒。“凿大石佛以镇河”,迎合了广大人民的宿愿。凿石佛是一件浩大工程,后赵时期是不可能全部完成的。1984年4月,国内一些专家莅浚考察大佛,一致认定,浚县大石佛是“全国最早、北方最大”的一躯大型摩崖造像。古时建楼保护,因佛像高于楼,故有“八丈佛爷七丈楼”之称,堪称奇观。

浚县城隍庙位于浮丘山东麓(原教体局)北倚古城,东依大伾,西南环以古城墙。规模宏敞、布局严谨、巍巍壮观。浚县城隍庙创建年代不详。明洪武元年(1368年),以浚县城隍聪正灵祐,诏封为“监察司民城隍聪正灵祐侯”弘治初年,浚县知县洪公重修庙宇。嘉庆四十四年(1565年),知县魏澧捐俸鸠工重修。原城隍庙座北向南,山门四间,前为石砌台阶,阶尽为神道,道旁多树,道则有井,道尽有坊,坊横额题“城隍庙”三字。正殿四间,抱厦四间。月台前有御制碑亭,厅前有甬道。东西两廊各十六间,左右塾南北各十间,戟门四间,向南为砖砌甬道,钟鼓二楼东西翼之。新中国成立之后,大部分建筑渐次废毁,庙址被县教育局占用。现城隍庙南北长七十八米(自教育局南墙至北后楼后墙),东西宽七十一米(自浮丘胜迹坊至西屋后墙),庙内存西屋一栋、“重修城隍庙碑”一通、“重修城隍庙两廊并二门各处工程邑贤侯布施碑记”一通,石柱四根。 浚县城隍庙之所以驰名遐迩,相传主要得益于明太祖朱元璋在此曾宿身幸免大难,为感恩下圣旨赐封为“都城隍”。因此,浚县城隍庙具有独特的意义。明清时期,浚县及周边地区老百姓十分信仰城隍神,每逢阴历正月十五的元宵节,五月十九的城隍寿诞日,清明节,七月十五、十月十五日的祭祀,浚县城隍庙内都要举行盛大庙会活动。特别是城隍华诞,庙内张灯结彩、唱戏酬神、祭祀仪式尤为隆重庄严。在县城服持者还要用花轿抬着城隍爷游遍四关四街,以报答城隍神护佑百姓恩德,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当时,此庙会规模大,范围广,人数多,香火很旺,其影响迄今源源不断。

有国家级、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碧霞宫、千佛洞、天宁寺、恩荣坊等。今存县城为明代所建,现有部分城垣,城内有清代民居。

相关分词: 浚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