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在线查询网 > 在线百科全书查询 > 静安区中心第一小学

静安区中心第一小学_在线百科全书查询


请输入要查询的词条内容:

静安区中心第一小学


上海市静安区第一中心小学,由著名教育家陈鹤琴先生创建于1929年,是其“活教育”思想的实践基地。陈先生的全体教工的工作出发点始终以孩子的发展为本,在课程建设、师资选择等方面均有所建树。学校历来有“爱国爱校”的光荣传统,地下党员、进步人士在教师中占了很大比例,不少同志在解放后走上了政府领导岗位。



学校简介


解放后,学校秉承鹤琴先生的办学思想并将其不断发扬光大。1954年,即成为上海市首批重点小学,在教育改革的各个阶段发挥了领头羊的作用。

50年代,一中心的拼音教学独树一帜,不少教学模式和方法沿用至今;80年代初,“低幼衔接——小学新生教育”让一年级顺利完成角色转化,被全市普遍采用;80年代中,开辟第二课堂让更多的同学有了自主发展的空间,《文汇报》连续数周组织讨论和报道。

90年代以来,“每个孩子都是一个潜在的天才儿童”成为一中心一以贯之的教育理念,通过新一轮课程 与教学改革,使“潜在”变为“现实”。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学校十数年如一日打造一直堪当此任的专业化教师队伍,目前各个学科均有在市区乃至全国闻名的青年教师、学科带头人、教育明星。

同时,以科研为先导,使课程新理念转化为学校的办学实践和教师的教育行为,1990年至今,学校先后承担了全国、上海市重大课题,从而带动学校理性、高速发展。

学校与时俱进,始终加强现代教育技术在教育教学以及管理中的应用,目前学校拥有三个机房、一个机器人工作室,各教室和办公室均配备了多媒体教学设备,从而师生发展提供了新平台。

学校新貌


经过90年代接连不断的校舍改造,目前该校占地面积为7560平方米,建筑面积为8581平方米,功能相对集中的五幢大楼:综合楼、教学楼、活动楼、体艺楼和生活楼形成环绕操场的建筑群,辅之以与INTERNET相连的1000MB校园网,与四周大面积的绿化及点缀其间的景点,为学生创造了良好的学习环境

校训


轻负担,高质量,打造办学品牌。

会合作,会实践,成为创新能手。

校长寄语


无限的"过去"都以"现在"为归宿,

无限的"未来"都以"现在"为源泉。

"过去"、"未来"的中间全仗有"现在"以成其连续,

以成其永远……

——李大钊

悠久历史


静安区第一中心小学创办于1930年。我国现代著名的爱国教育家,儿童心理学家和儿童教育专家陈鹤琴是我校的创办人,它们引以为自豪。经历了75年小学教育培养与发展的洗礼,该校的校舍设施至今保持当年陈先生设计的风貌。该校的档案室至今保存着陈先生办学思想与教改实践珍贵的史料。这是校史室得以建成的学校文化积淀。

该校是陈先生早年实施“活教育”的实验基地,从“活教育”到“素质教育”,该校的教育思想与办学实践一脉相承:从陈先生倡导的“一切为儿童”,到如今“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从陈先生强调的“学会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到如今“现代小公民,创新小能手”的校本化培养目标;从陈先生提出的“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到如今强化课程功能建构的基础型、拓展型、探究型课程体系;从陈先生总结的“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到如今通过“轻负担、高质量”教育实践研究,形成的“学与教的统一”、“学与用的统一”教学策略体系等等。总之,开发“活教育”的内涵,联系新一轮课程改革,寻找历史与现实的内在联系,有利于揭示课程改革对于促进学生发展的客观规律,从而进一步推进课程改革的健康发展。

历史是一面镜子,从“活教育”中走来,该校七十五年的办学历程,能折射共和国基础教育发展的轨迹。回顾历史,展望未来,我们对上海率先实现基础教育现代化充满信心!同时对续写现代学校教育的新校史,寄予厚望!

陈鹤琴介绍

据《陈鹤琴生平年表》记载“1928年夏,在收回教育主权的声浪中,应聘赴上海主持公共租界工部局华人教育,为中国儿童办学。10月,华人教育处正式成立,任处长”。

“1930年9月1日,创办工部局西区小学,调张祖培为校长。(1932年西区小学建校舍改称新闸路小学)”。

陈先生针对当时教育界“教死书”、“读死书”的状况,提出活教育主张,并以该校作为教育实践基地,在课程与教材改革中取得诸多成果。

陈先生还亲自主持设计了工部局西区小学(现静安区一中心小学)。学校除了设置普通教室外,还设置特殊教室,如美工室、木工场,音乐室、球场、游戏场和自然室等,有利于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而且为预防学生近视,专门设计了一种成45度斜角看书板提供给学生使用。

学校名称变更

1930.9 ~ 1934.9 上海市工部局西区小学

1934.9 ~ 1945.9 上海市工部局新闸路小学

1945.10 ~ 1946.3 上海市市立新闸路小学

1946.3 ~ 1946.12 上海市立第十区中心国民学校

1946.12 ~ 1950.12 上海市立第十区第一中心国民学校

1951.1 ~ 1956 上海市静安区第一中心小学

1956 ~ 1959 上海市新成区第一中心小学

1959 ~ 至今 上海市静安区第一中心小学

1930年~1949年

光荣的革命传统

五卅运动后,在反帝浪潮中,上海工部局内的华人董事请陈鹤琴主持华人教育工作。爱国、民主、进步的教育家陈先生经过长期斗争,不但争取到在租界中办中国人自己的学校,而且还争得在工部局学校升中国国旗的权利。 同时他吸收了许多具有进步思想、学术优秀的教师,在他的支持和保护下,当时工部局西区小学的革命活动非常活跃,而且不断涌现出一批又一批的优秀地下党员。另外在陈先生担任会长的工部局小学教师进修会中,中国共产党党员教师成为了该进修会的骨干力量。

先进的教育理念

陈鹤琴先生倡导组织各种教学实验,培训师资,编写中国化的、适合儿童特点的教科书和课外读物,给青少年以爱国主义和唯物主义的教育。

根据“一切为儿童”的教育理念,陈鹤琴以“求真求是”的科学态度,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符合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规律。并在我校的办学实践中,留下了宝贵的财富。

1949年~1966年

在党和政府的关心下,解放后学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继承和发扬“活教育”传统,坚持在课程与教学改革中出思想,出经验,出人才。

1954年,学校被上海市教育局确定为上海市重点小学。

1976年~2005年

文革后,学校在拨乱反正中加强基础建设,先后提出了“真诚、求索、坚毅、超越”的校训;“文明、勤奋、健美”的校风;“严谨、科学、继承、创新”的教风和“爱、实、广、活”的学风 。

特别是随着上海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市区政府相继提出“一流城区、一流教育”,和实现基础教育现代化的目标,学校把握机遇,开辟了从“活教育”到“素质教育”的校本发展道路,从而使学校的教育理念更新了,校舍更美了,设施更全了,教师专业化发展更快了,整体发展水平更高了,体现“活教育”思想的“轻负担、高质量”办学特色,在推进素质教育的进程中日趋鲜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