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在线查询网 > 在线百科全书查询 > 精细化工国家重点实验室(大连理工大学)

精细化工国家重点实验室(大连理工大学)_在线百科全书查询


请输入要查询的词条内容:

精细化工国家重点实验室(大连理工大学)




基本情况


精细化工国家重点实验室依托大连理工大学,实验室是国家计划委员会利用世界银行贷款,以大连理工大学精细化工国家重点学科为基础建立起来的。实验室批准建设日期为1989年6月16日,1991年开始建设,1995年9月24日通过验收并正式对外开放。1996年和2001年实验室又被列入国家“211工程”重点学科建设项目。现由国家科技部、教育部管理,依托于大连理工大学。前两任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先后为中科院徐僖院士、张存浩院士,现任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佟振合院士,学术委员会由我国化学化工领域著名专家16人组成。前任实验室主任杨锦宗院士,现任实验室主任彭孝军教授。

科研领域


实验室的研究方向为染料化学与光化学、表面活性剂及温控相转移催化、环境友好精细有机化工。主要开展新型纺织染料研究、生物性能染料研究、生物分子标示染料研究、光-电转换及光-化学能转换染料超分子化学研究;生物质表面活性剂研究、三次采油表面活性剂基础研究、温控相转移催化的理论与应用研究;分子筛催化、金属氧化物催化、金属络合物催化研究。在功能性有机分子的结构设计、合成、构效关系等方面开展应用基础研究。目前实验室已拥有许多国际先进水平的仪器设备,如400M超导核磁共振波谱仪、荧光寿命测定仪、电化学分析仪、液相色谱-质谱联用仪、高效毛细管电泳-质谱联用仪、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红外光谱仪、X-衍射仪、X-荧光仪等,为高水平的研究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学术团队


实验室具有一支学术水平高、知识结构和年龄结构合理的研究人员队伍,其中有工程院院士1人(杨锦宗院士),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人(钱旭红教授、孙立成教授),“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2人(钱旭红教授、孙立成教授),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培养基金获得者2人(彭孝军教授、张淑芬教授)。实验室现有博士生导师15人,教授19人,副教授10人。1999-2003年,实验室共承担各类研究课题185项,其中主持“973计划”项目1项、基础研究重大项目前期研究专项1项、“973计划”项目2级课题3项,主持攀登特别支持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重大、重点、面上)项目32项;科技攻关项目6项;国际合作项目13项;省部委重大、重点项目7项;省部委其它项目29项;横向科研项目87项。获国家级奖励2项(“活性染料与反应性染色的理论与实践”2001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高硅择形沸石的研制及其在烃转化中的应用”2003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获省部级奖励10项。申请专利82项,已授权专利25项,成果鉴定17项。在国内外重要刊物上发表论文521篇,其中国外期刊149篇。被SCI收录274篇,EI收录147篇。出版专著10部。

交流合作


作为我国精细化工领域唯一的国家重点实验室,贯彻“开放、流动、联合、竞争”的方针,实验室设立了开放基金,每年可资助与实验室学术方向相关的10-20个研究课题,吸引客座人员和访问学者来实验室进行科学研究。实验室也是我国精细化工研究领域对外合作的重要窗口,与美国、英国、德国、日本、瑞典等国家学者开展学术交流、合作研究、人员互访、共同举办国际学术会议。

人才培养


实验室依托于化学工程与技术一级学科,涵盖应用化学国家重点学科、工业催化省重点学科,化学工程与技术博士后流动站,应用化学、精细化工和工业催化博士点,应用化学、精细化工、工业催化、有机化学硕士点。每年招收40-50名硕士和20-30名博士生。实验室为研究生的成长和科学技术研究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已形成具有规模的精细化工研究人才培养基地。

在未来的几年中,实验室将在保持纺织染料等精细化工研究优势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宽研究领域,在生命科学和材料科学与精细化工的结合点上形成新的学术增长点。加强生物分子识别染料、能量储存与转换染料及环境友好精细化工新技术的研究,力争在短时间内建成国际知名、国内领先的精细化工应用基础研究基地。

学术交流


量子光学与光量子器件国家重点实验室始终重视学术交流,在国际上先后与美国、法国、日本、澳大利亚、德国等国家的相应学术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和学术联系。实验室定期选派研究人员去国外进行合作研究、学术交流,同时邀请国外著名学者来实验室讲学。先后有十余名中外著名学者,包括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的J. Kimble教授、法国国家科学中心P. Grangier教授、法国巴黎六大的C. Fabre教授、上海光机所的王育竹院士等先后被聘为实验室的兼职或名誉教授。实验室与国际上量子光学领域著名的实验室: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的J. Kimble实验室,法国国家科学中心、巴黎高师及巴黎第六大学的联合实验室(Lab. Kastler Brossel:LKB),法国国家科学中心所属的理论与应用光学研究所(IOTA)等单位保持着长期的实质性合作交流。实验室先后有青年学术带头人和青年学术骨干10余人次获对方资助上述实验室进行量子光学与量子信息、激光超冷原子以及激光物理等方面的合作研究。与美国总统基金获得者阿肯色大学M.Xiao教授联合申请获准了国家海外杰出青年自然科学基金,开展多能级原子与具有不同光子统计的光场相互作用方面的实验研究工作。

实验室与巴黎第六大学签订了联合培养量子物理博士研究生的协议,第一名联合培养的博士生已获得了博士学位。国外大学及研究机构主动要求派研究生来山西大学进修、学习。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所属的理论与应用光学研究所(IOTA)、法国Cachan高师物理系等单位从1998年以来,连续四年每年都有一至两名硕士研究生到实验室参加实验研究或进行科研实习。

在国内,实验室与中科院上海光机所等单位建立了密切的学术联系。2002年与南京大学及中科院物理所共同完成了“光学超晶格中光学参量及耦合参量过程的研究与应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2002年与国内有关单位共同申请承担了“国家重大基础研究计划(973)”量子信息技术项目。通过学术交流带来了新的信息,推动了国家重点实验室及整个光学学科的整体发展。

项目成果


实验室共完成和承担各类科研项目79项,其中国家973计划项目1项,国家海外杰出青年基金1项,国家杰出青年基金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5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15项,教育部创新团队计划1项,山西省优秀创新团队计划1项。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何梁何利基金科学技术进步奖1项,山西省科技杰出贡献奖1项,中国高校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饶毓泰基础光学二等奖1项,山西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授权国家发明专利5件;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300余篇,其中PRL 11篇,PRA 13篇,Opt Lett 3篇,被SCI收录94篇。实验室与美国、法国、日本、澳大利亚、德国等国的著名量子光学实验室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学术交流和学术互访关系。